塘房鎮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轄鎮

塘房鎮鎮域面積89.1平方千米,塘房鎮屬溫帶氣候,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18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日照數1100小時,東南風居多。鎮轄頂拉、芒部山、白鳥、小擢魁、大擢魁、塘房、杉樹林、涼水8個行政村。境內有省屬企業,年產120萬噸東源煤礦在建,直接投資107億華電坑口電站在建。全鎮人口63478人(2017年),外來人口從事礦產開發,商貿、運輸、餐飲等服務行業。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738.3萬元,人均純收入901元。

歷史沿革


設涼區。
治今林鄉政村涼井遷塘房溝塘房區。
建社。
1961年改區。
1970年又改公社。
1984年復改區。
1988年設鄉。農業以種植玉米、小麥、豆類、馬鈴薯、煙草為主,特產木漆蠶繭、核桃。鄉鎮企業有採煤、造紙、鋁製品生產等。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鎮政府駐地海拔1574米,常年氣溫13—16℃,年平均日照1270小時。全鄉實有耕地18871畝,人均耕地0.41畝。全鎮有林地面積19031畝,森林覆蓋率16.8%。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塘房鎮境內資源豐富,尤其是煤儲量達7.8億噸。東有林口河,北有白鳥河貫穿該鄉流入潑機鎮。現全鎮有保留煤礦6口,東源煤礦設計規模年產120萬噸煤井1口,華電集團投資96億的煤電項目第一期工程已經在該鎮啟動實施。

行政區劃


塘房鎮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城東面,距縣城20公里,西臨縣城,東貫十個鄉鎮。鎮(雄)塘(房)、塘(房)坡(頭)公路過境。全鎮轄塘房、小擢魁、大擢魁、頂拉、白鳥、杉樹林、芒部山等7個村民委員會,189個村民小組,共46197人,人口密度623人/平方公里。
塘房村白鳥村
小擢魁村杉樹林村
大擢魁村芒部山村
頂拉村

交通


鎮黨委、政府提出“一線、兩區、五點、一帶”的工作目標,決心把塘房中心集鎮建成縣郊文明集鎮,全面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一線”:即依託塘房鎮庇鄰縣城,過境公路達20公里的一線地域區位,利用信息傳遞快,向外擴張力大,交通便暢,進入市場流通快優勢,帶活經濟,調整一、二、三產業比重。
“二區”:分別把塘房白鳥兩個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在外工作人員多、普遍文化程度高,有一定民營基礎的村發展成為住宅區和個體私營經濟區,擴大小城鎮規模,搞活經濟。
“五點”:即頂拉、芒部山、大擢魁、小擢魁、杉樹林村每村為一點,根據地緣、氣候、土地資源情況發展傳統的農業經濟,重點發展糧煙畜林四大產業。
塘房鎮
塘房鎮
“一帶”:即沿塘房河、林口水庫河流一帶發展河帶經濟,搞好生態治理和發展立體養殖業,在綠上作文章,使之成為經濟發展又一亮點。

經濟


綜述

2006年塘房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150813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806716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2750743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5%;林業收入449332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7%。外出務工收入22137976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520元,人均純收入901元。塘房鎮居民住房以土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鎮目前已有5892戶住磚(鋼)混結構住房,618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24戶居住其他結構住房。2006年底全鎮擁有汽車168輛,拖位機83輛,摩托車303輛。

招商引資

塘房鎮建制於1953年,是往林口鄉、以勒鎮、大灣鎮、花朗鄉、坡頭鎮、母享鎮的通道,清代在塘房街設置塘汛,駐兵守衛,傳遞公文,因此而得名塘房。由於這一帶風景美好,人才蔚盛,故而民國年間把塘房取名為學士鄉,取文人輩出之意。“十五”期間,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牢牢把握髮展這個強民興鎮的第一要務,制訂優惠政策,引進資金,走出一條資源開發利用和興辦工業企業相結合的路子。目前,省屬企業東源集團年產120萬噸原煤的塘房礦井在緊張建設,預計2008年底投產。
塘房鎮房屋
塘房鎮房屋
國家大型企業華電集團投資110億元在我鎮興建240萬千瓦坑口火電站,其附屬工程潑塘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蓄水量17萬立方米的林口水庫約計在明年4月30號下閘蓄水,坑口電站主廠區約計在2009年建成投產。據預算,兩家企業每年上繳國家和地方稅收將達2.7億元。同時,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礦區、交通等優勢,積極引導發展運輸、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

特色產業

塘房鎮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主要銷售於市場,2006年養殖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431282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7%。塘房鎮現在正在發展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畜牧產業。

人口民族


人口

塘房鎮現有農戶13156戶,共54733人,其中:男27604人,女27129人。農業人口總數為54050人,勞動力總數2327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13845人,外出務工人口9759人。

民族

本鎮以漢、彝民族為主(是漢、彝)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50032人,彝族4403人,其他民族298人。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社會


至2006年底,全鎮有衛生院一所,醫療所15個,有鄉村醫生34人。並具備基本醫療設備。居民看病主要依靠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

基礎建設

塘房鎮集鎮建設是順應煤電產業開發,為加快振興城鎮化發展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整個集鎮面積包括綠化、道路、設施、橋樑、河道、廣場等共計31萬平方米(摺合465畝),其中2.4萬平方米用於安置華電項目的全部農戶,4萬平方米用於硬化道路(道路總長3.3公里),2萬平方米用於人行道路,1.23萬平方米用於鎮政府辦公樓及廣場,可用於房地產開發的面積將在8萬平方米以上,集鎮供、排水,電力、電訊、文化、娛樂、教育、衛生、車站、綠化、商貿等功能齊全。
按國家標準預算投資為1.1億元。其中20%將由華電提供(含部分供土),30%將通過政府自建節支,50%可通過土地出讓變現收回。建設工期兩年左右,目前已完成原河道清淤2公里,場地全部排水清淤,耕作層、腐蝕層清除,土石方挖運回填碾壓20萬立方。已完成投資:直接工程費用及征地拆遷共達1.5億餘元。3—5年內集鎮及周邊人口可達4萬人左右。由於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上級和塘房鎮黨委、政府對鎮內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設施投入大量資金。
目前,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潑塘公路開通,打開了我鎮與東南亞連接的通道。省幹道塘以公路建設極大改善鎮內交通條件,大擢魁三級公路建設緩解了礦區交通壓力。現縣道、村道、礦用道四通八達、通車里程120公里。塘房鎮現有程式控制電話1200多門,並建有行動電話發射基地五座,信息覆蓋全鎮。有投資450萬餘元的自來水廠一處,年供水量70萬噸。近幾年來,鎮區建設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新興工業重鎮格局初步形成。邁入新世紀的塘房,正進一步弘揚“團結、奮發、奉獻、開拓”的塘房精神,努力開拓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全鄉村村通公路通電,境內鄉村公路70公里,有181個村民小組通電,173個村民小組通路。電話裝機750部,平均每600人擁有一一部手機電視覆蓋率90%。境內已開通聯通、移動、CDMA行動電話。2003年,全鎮經濟總收入465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