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學寬

布學寬

布學寬(1876年一1971年)是中國著名的武術家,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山西分會委員、太谷縣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委員、武術協會主席。布老一生致力於武術教學,德高藝精,桃李芬芳,在形意拳壇上形成了一支較大的流派,譽滿國中,聲播海外,為弘揚中華武術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簡介


布學寬(1876—1971),字子容,原籍祁縣鞏家堡村,后定居太谷縣城內。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布學寬投車永宏門下學形意拳。民國2年(1913)開門收徒傳藝。民國8年(1919)參加太谷縣體育會工作。歷任太谷國術館館長,太谷銘賢學校武術教師、護院,太谷縣人民政府委員,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政協委員,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武術協會主席,全國武協委員。在山西省武術及摔跤運動會上,多次擔任裁判長。1959年,布學寬出席全省體育先進單位代表會議。1963年,太谷城鄉成立武術推廣站75個,他作為武術前輩、太谷名人,雖年逾8旬,仍不辭勞苦,奔波於農村,倡導開展武術活動,傳授健身方法,並把武術運用於民兵訓練。同年,還參加了全省《形意拳》一書的編寫工作。1964年,陪同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視察太谷農村武術活動情況,並進行了表演。1965年,出席全省組織的形意、通臂、鞭桿武術傳統套路座談會。
布學寬練武,七十年如一日,不論春夏秋冬,早晚寒暑,從不間斷,尤精於形意拳、八卦拳及器械對練。練法上講究氣血運行之理,以身靈、柔化見長,他直到90餘歲猶耳聰目明,步履矯健。晚年致力於拳術研究,對側重健身的“洗髓經”、側重技擊的“鴛鴦腳應用法”及徒手對練套路等,俱有較高造詣。

經歷


布學寬字子容,1876年生於山西省祁縣鞏家堡村。先世以務農為業,因家境甚貪,只就讀私塾2年。學寬初學經商,后專拳藝。190。年,正式遞貼,拜車二師傅(毅齋)為師。執弟子禮甚恭,得車師真傳,對形意之精微奧妙,踐履真知,拳械雙能,聲譽鄉里,成為車師傅得意門徒。布老一生獨崇武術,努力發展弘揚太谷形意拳技。1918年,出任太谷縣體育主任,兼授城關九所學校國術課,開省內校園國術教學之先河。1930年,應孔祥熙之聘,任太谷銘賢學校國術教員。授課之餘,組織學校國術隊舉行春季表演賽,普及與提高並重,成績顯著。1934年,太谷縣舉辦國術大會,先生任總指揮,具體組織安排,盛況空前,尚武之風,蔚然興起。1935年,先生倡導併發起成立“太谷縣國術館”,先後任副館長、館長之職口在他的領導下,練武人數,活動規模,研究風氣,一時稱盛。先生一生歷經數代,但難能可貴的是,一生凜然正氣,愛國愛鄉,思想進步,光明磊落,崇尚氣節,鐵骨錚錚。日軍侵華期間,為保護車師石碑,險遭日軍傷害。1941年-1943年,經太谷縣敵工站站長要進之介紹,發展為我黨內線關係。1949年新中國成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先生因年事已高,結束武術教學生涯而回城閑居。為弘揚形意拳術,先生在住所文昌廟街1號院,設場布械,以武會友,名流晚輩,門庭若市,一時先生之宅院成為武術活動中心。1952年,先生出席山西省第三次人民體育代表會議,被選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山西省分會委員。次年,參加山西省國術大會,出任國術總指揮。之後,先生之精神愈發飽滿旺盛,頻頻參加省地縣各級武術賽事,均擔任裁判長、副總裁判、總裁判等職,並以90歲高齡之軀,神采奕奕進行表演。1958年,在山西省首屆體育運動大會上,先生參加表演,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等中央領導同志及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太谷縣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武術表演活動,先生總是親自擔任總指揮,認真組織,悉心指導,使“形意拳鄉”之美譽名間遐邇。從1952年至1967年,他連續四屆被選為太谷縣人民代表、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委員。5。年代,先生曾任太谷縣民辦學校名譽校長、太谷新星劇團名譽團長,常被邀請到劇團指導戲劇武打。1956年,先生81歲高齡,還以極大的熱情參加了太谷縣古籍圖書的整理工作,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先生多次出席山西省體育工作先進代表會議,1960年出席了山西省文教群英大會。

事迹


1876年(光緒二年),布學寬先生出生於山西省祁縣鞏家堡村。乳名雙辰,字子容。父輩以務農為業。
1881年(光緒七年)六歲,布學寬先生開始在村中本族前輩辦的私塾學堂內學習文化。
1891年(光緒十七年)十六歲,布學寬先生在村中受祁縣太谷武術之風的影響,開始習拳練武,強身健體,並在同伴中曉有名氣。
1893年(光緒十九年)十八歲,布學寬先生因謀生遷居到太谷城中,先在一家釀酒缸房中做學徒,后在一家糧店內經商學做生意,但仍然堅持習拳練功。
形意拳
形意拳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四歲,布學寬先生因酷愛武術,正式投師於 在太谷的形意拳大師車毅齋先生門下,成為入室弟子之一,並系統地學習形(心)意拳術。布學寬先生天資聰明,臂力過人,練功刻苦,深受車師器重,成為車師的重要傳人。
1913年(民國二年)三十七歲,布學寬先生開始在太谷城鄉間開門授徒,廣傳弟子門人。
1914年(民國三年)是年,車毅齋先生逝世,享年81歲,布學寬先生和他的同門師兄弟及太谷武林界同仁參加了葬禮。
1918年(民國七年)四十二歲,布學寬先生任太谷縣體育會主任,兼授太谷縣九所學校國術課。
1925年(民國十四年)四十九歲,布學寬先生與他的同門師兄弟和弟子們積極參與發起籌建為其師車毅齋先生樹立紀念碑的活動,成為至今記載形意拳發展史的重要歷史文物之一。
1928年(民國十七年)是年,同門師兄弟呂學隆先生逝世,享年72歲。
1930年(民國十九年)五十四歲,布學寬先生,應太谷銘賢學校之聘請,擔任該校武術教師,傳授形意拳術。是年,同門師兄弟李復貞先生逝世,享年75歲。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五十九歲,布學寬先生與其弟子杜級三先生積極響應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號召,並派杜級三先生親赴南京請示,發起籌辦太谷縣國術館,並於同年四月成立后,館長由當時太谷縣縣長李騰蛟先生兼任,副館長有布學寬、宋鐵翷先生,委任宋鐵翷先生負責。一年後推選布學寬先生擔任館長職務,培養出了許多承前啟後的拳師和名手,將太谷縣武術活動推向一個高潮階段。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六十一歲,“七。七”事變后,日人侵入中國,不久即進入太谷,太谷銘賢學校南遷四川等地。布學寬先生應聘留銘賢學校內負責護校工作。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七十二歲,布學寬先生因年事已高,回到家中閑居,但仍以練拳自娛,並廣傳弟子門人。
1950年七十四歲,解放后,布學寬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太谷縣開展體育運動。同年參加山西大學著名武術家陳盛甫教授組織籌建的山西武術研究會工作。在以後的幾年中,均擔任山西省歷屆摔跤、武術運動會的武術裁判長、副總裁判、總裁判長等職務。
1952年七十六歲,布學寬先生因對武術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被開始選為太谷縣歷屆人民代表,曾任太谷縣人民政府委員,太谷縣政協委員等職務。
1955年七十九歲,布學寬先生積極參加籌辦成立太谷縣民辦學校,並擔任名譽校長,同時致力於太谷縣戲劇的武打指導工作,並被聘為太谷縣新星劇團名譽團長一職,對劇團的武打設計多有貢獻。
1960年八十四歲,布學寬先生當選為太谷縣武術協會主席,在擔任武協主席期間,布學寬先生不顧年邁,身體力行積極籌備組織每年元霄節太谷縣的大型武術表演活動。同年,布學寬先生參加山西省形意拳編寫小組工作。
1964年八十八歲,布學寬先生為普及推廣武術,以高齡之軀,奔波於太谷城鄉、農村各地,使太谷縣先後成立70多個武術推廣站,先生此舉受到同年三月來太谷縣檢查武術工作的國家體委副主任黃中先生的肯定,對布學寬先生推尊備致,布學寬先生並陪同黃中先生到太谷縣各處武術推廣站檢查,並進行武術表演。同年,布學寬先生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委員。
1965年八十九歲,布學寬先生參加山西省形意、通臂、鞭桿三種傳統武術套路座談會,為山西省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66年九十歲,“文革”開始,布學寬先生受到衝擊,在動亂中,先生隱居家中,但仍堅持習拳,傳授弟子門人。
1971年九十六歲,同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布學寬先生逝世。山西省體委給予先生高度評價:“布學寬先生是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武術名師,為發展山西武術起過明顯的推動作用。”此評語概括先生的一生。

成就


布學寬所傳弟子門人冠於他師,成績尤為突出。尤其先生在研究鴛鴦腿法、獅吞手法、連環手法等實戰技擊 功法和洗髓經健身功法方面多有創造和建樹。為完善山西形意拳術體系,增加新的內容。先生是二十世紀從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山西武林界的一位領銜人物,對山西武術事業的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先生有子女八人,長子秉貴,次子華軒,三子秉全;女錦華、錦葉、錦仙、錦香、錦蕊,學有所長,在各自的專業技術崗位上均有建樹。現在先生所傳弟子門人,已傳至第七代,遍布海內外,成為山西形意拳術中的一支勁旅和重要流派,備受武林界注目和喜愛。

相關介紹


形意拳介紹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近百年來名手輩出。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東渡日本,教授留日學生,遂把形意拳介紹到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形意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全國各地都有開展。此外,在東南亞、日本、美國也有形意拳傳習,並有專門團體和刊物。
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鑽、炮、橫)和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雞、鷂、燕、蛇、鼉、駘、鷹、熊)為基本拳法,其樁法以三體式為基礎。山西一些地區有以“站丹田”、“六合式”為基本樁法的。其他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錘、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以刀、槍、劍、棍為主,多以三合、六合、連環、三才等命名。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多稱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和四拳八式(頭拳、挑領、鷹捉、粘手)為基本拳法。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單練套路有龍虎鬥、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術內容有所不同外,在風格上也各具特色。如河北一帶的形意拳,拳勢舒展,穩健紮實;山西流傳的形意拳,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一帶的心意拳,拳勢勇猛,氣勢雄厚。

拳術起源

形意拳尊岳武穆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槍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譜,后以岳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從山西戴氏心意拳發展出來的,並加以定名。

拳術特點

拳具有以下特點:①簡潔樸實,其動作大多直來直往,一屈一伸,節奏鮮明,樸實無華,富於自然之美。②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裹鑽翻,與身法、步法緊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擰繩一樣,毫不鬆懈。③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要求寬胸實腹,氣沉丹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勁力舒展沉實。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動作強調上法上身,手腳齊到,一發即至,一寸為先。拳諺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之說。形意拳講究“三節”、“八要”。三節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從全身講,頭與上肢為梢節,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上肢以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則分為胯、膝、足三節。做到三節的要求,就能保證周身完整一體,內外合一。八要是:頂(頭要上頂,掌要前頂,舌尖上頂)、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齒要扣)、圓(胸要圓、背要圓、虎口要圓)、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氣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頸要挺,脊要挺,膝要挺)。這樣,就可保證身體各部姿勢正確舒展。形意拳包含著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技術、戰術內容,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的戰鬥意識。拳諺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在戰術思想上,主張快速突然,以我為主,交手時先發制人,“乘其無備而攻之,出其不意而擊之”,“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搶佔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腳踏中門襠里鑽”,“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形意拳主張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法並用,處處可發,“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並且要求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擊理論有6項原則,即工(巧妙)、順(自然)、勇(果斷)、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敵難於逃脫),稱為"六方之妙"。這6項原則對培養攻防意識,訓練技擊技術具有指導作用。形意拳注重力量的訓練。第1步功夫是“築其基,壯其體,使骨體堅如鐵石”,為技術提高打下良好基礎,這稱為“明勁功夫”。第2步要練“暗勁和化勁功夫”,要求周身完整,剛柔相濟,精神貫注,形神合一,以意導體,以氣發力。可見,形意拳對人體各項生理功能要求是相當高的。形意拳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鍛煉,近年來醫療體育方面也已採用。

訓練方式

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⒈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⒉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⒊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⒋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⒌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⒍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⒎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⒏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⒐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⒑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