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太倉方言的結果 展開

太倉方言

基本釋義

太倉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太倉話是現在太倉市範圍內的通用方言,太倉話尤其以市區話尤為強勢,市區話也是太倉話的主流,使用地區包括新毛,板橋,中心城區,新區等地。太倉話是太倉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太倉話也稱為太倉閑話,太倉方言。狹義地從文化和歷史上講,太倉話指的是太倉市區的方言,只有市區話才有太倉話的特色。由於太倉地理上屬於吳語區,所以太倉話在上海或者蘇州等地交流基本沒有障礙。太倉話是在太倉地區悠久歷史中形成的方言,匯聚了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的精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太倉要努力建設成一個有個性特色的東方文化典範,理應繼承太倉語言文化的靈魂。

所屬語言


太倉方言,通常稱為太倉話,又稱太倉閑話或太倉土話,是太倉人日常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吳語方言。
太倉話具有獨特性,太倉話是以市區話為主流,也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市區話具有太倉話的特色。
太倉方言按語言學分類,屬於漢藏語系(語系) --> 漢語族(語族) --> 吳語(語言) --> 太湖片(語片) --> 蘇滬嘉小片(語小片)。不論從語法還是發音上,都與吳語太湖片地區類似。吳語通行於太倉及太倉周邊的上海和蘇州等地。

歷史


太倉有著二千多年歷史,漢朝時為吳郡婁縣惠安鄉,至三國時,吳於此建倉屯糧,逐漸發展。元末築太倉城,至明弘治十年(1497),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為江蘇直隸州,下轄鎮江、嘉定、寶山及崇明四縣,轄境除今太倉市外,還包括今上海嘉定、寶山及崇明三區縣及楊浦、虹口、閘北和普陀四區的大部分。雖然與上海相鄰,但與上海不同的是,太倉直到二十世紀末,都不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太倉方言基本上保留了最原始的風貌,受外來影響極小。

分佈


太倉方言主要分佈於今江蘇省太倉市範圍內,與周邊縣市如崑山話接近,但也有不少特殊之處。
按《太倉縣誌》所述:當代太倉方言,根據語音特徵分析,可分為3片:
一是北片,大致包括鹿河、王秀、歸庄等,方言近常熟話。占太倉人口9%
二是南片,大致包括與嘉定接壤的瀏河、南郊等,方言近嘉定話。占太倉人口4%
三是中片,即市區片,新毛,板橋,中心城區,新區等。市區片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也是太倉話的主流。占太倉人口87%
三片中只有市區話才有太倉話的特色,市區話是太倉話的絕對主流,也是使用人數最多的。

音系


聲母

太倉話有28個聲母: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韻母

太倉話有41個韻母: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聲調

太倉話有7個聲調: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太倉方言[基本釋義]

特點


太倉方言與普通話一樣從古漢語傳承而來,有很多相同之處,而且互相吸收,很多詞語已融匯貫通。但是,太倉方言與普通話還存在很多差異,主要是:
古全濁聲母仍讀全濁,這是吳語區別各大方言的標誌。和大部分吳語一樣,太倉話保持塞音三分(全清、次清、全濁)、擦音二分(全清、全濁)的特點。
古精組聲母仍讀平舌,知組、庄組讀翹舌(北片),章組大部分讀平舌。
古精組逢洪細音今均不齶化,如:精tsin。古見組一等開合口今仍讀見組;二等具文白二讀,白讀不齶化,文讀齶化,如:間白讀kae 文讀cie;三等完全齶化,除少數字失介音i不齶化,如:鋸keu、許ho。齶化時間大致在清前中期。
古匣母今逢細音聲母脫落,洪音開合口均不脫落。如:校yau 奚yi。
今泥來母不混。在南方,只有全部吳語l、n不混,弄,盧貢切,音long。
今日母讀舌門聲母,同中古擬音,但不獨立。日母混入泥母細音,如:二=泥。又疑母細音齶化為舌門聲母,混入日母,如:二=藝。
古微母白讀併入明母,文讀保持對立。如:晚,白讀mae文讀vae 問,白讀men文讀ven。
今影喻母不混,影母讀零聲母,如:鴨ah 影ing。
今大多數方言(除吳、湘)麻韻二等不高化,三等高化。太倉話麻韻二等高化,三等不高化(車字tso例外)。如:二等字麻mo 啞o 三等字寫sia 謝zia。
今梗攝二等白讀ang,同多數南方方言讀前低母音。如:更kang 杏ghang。
古入聲尾-p、-t、-k今合併,弱化為喉塞韻尾。合併時間大致在明朝中後期。
古咸山攝合併,今三分,寒元韻讀oe,山刪談咸銜凡韻讀ae,桓先仙覃鹽添嚴韻讀ie。
古蟹攝變化較為複雜,泰韻讀a,咍韻讀e,廢韻讀i,其餘混亂。
古宕攝與江攝合併,江韻與唐韻合併讀後低母音,陽韻讀前低母音,唐韻如:邦paong 剛kaon 江韻如:江kaon 巷ghaon 陽韻如:羊yang 長dzang。
古流攝今二分,侯韻讀eu,尤幽韻iu。

上古殘留

部分輕唇聲母讀重唇,如:防baon 痱bei 肥bi。
部分匣母字讀群母,如:潰guei 環guae。
複輔音尚未完全脫落,如:殼khoh-loh 豬tsyu-lo。
錢字白讀die,文讀dzie。

用詞不同

同樣的物體或概念,用詞完全不一樣。例如:
普通話 太倉方言
小姑娘 —— 小細娘、小娘家
手指 —— 節頭管、節頭骨
青蛙 —— 田雞
蜈蚣 —— 百腳
花生 —— 長生果
這樣 —— 實梗
這裡 —— 該浪
那邊 —— 其浪
擔心 —— 詬誶
插秧 —— 蒔秧
說謊 —— 插噱
好久 —— 長遠
許許多多 —— 混出道道、行情行事
開玩笑 —— 打甏

詞同義不同

詞語的文字形體相同,但表達的意思不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例如:
壯 —— 普通話指強壯,主要是指人體健壯。但太倉方言里除強壯意思外,還有“胖”、“肥”的意思。如說“該只豬養得蠻壯”、“該塊田很壯”。
厚 —— 普通話主要指物體上下兩面的距離大。而太倉方言除這層意思外,還有“稠”的意思,如說“粥燒得很厚”,“厚粥爛飯”。
薄 —— 普通話主要指物體厚度小,而太倉方言除此外,還有“稀”的意思,如說“粥燒得很薄”,“早晨吃點薄粥湯”。

詞素顛倒

有些複合詞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但詞素排列次序顛倒。例如:
普通話 太倉方言
螺螄 —— 螄螺
腐乳 —— 乳腐
熱鬧 —— 鬧熱
力氣 —— 氣力
常年 —— 年常
著火 —— 火著
容易 —— 易容
喜歡 —— 歡喜
事物 —— 物事
冰棒 —— 棒冰
半月 —— 月半

特有辭彙

有些太倉方言詞語,在普通話里沒有恰當的詞語相對應。例如:
湔 —— 湔音占。清洗衣服的局部。例如:棉襖上染上了一團油漬,快脫下來湔一湔。
觸祭 —— 吃的意思,帶有貶義。例如:頸骨郎絕細,獨想觸祭。
將進 —— 多指小孩聽話,順從,不吵鬧。例如:該個小囡蠻將進。
黃六 —— 指虛假不實,靠不住。例如:開頭說引進一千萬美元的項目獎千分之四現金,後來又說獎一套100平方米住房,現在看來都是黃六格。說話不算數,怎麼能取信於民?
人來瘋 —— 多指小孩在客人面前撒嬌、淘氣、哄鬧等輕狂表現。例如:該小鬼有點人來瘋,真惹厭,倷勿要去理睬伊。
黑賊烏翻 —— 指鬧翻天,鬧得不可開交。例如:由於棉花收購站壓級壓價,老百姓鬧得黑賊烏翻。

一義多詞

普通話詞語有規範、固定的寫法,而太倉方言有些詞語沒有固定的文字標誌,往往有多種寫法。例如:
白相 —— 有的寫成孛相、勃相、薄相、別相等。
我伲 —— 有的寫成吾伲、俄伲、晤伲、奴伲等。
其浪 —— 有的寫成其拉、其辣、其等、其特等。
小囡 —— 有的寫成小囝、小、小媛等。
插噱 —— 有的寫成插血、拆血等。
項情項事 —— 有的寫成行情行事、杭情杭事。

有音無字

有些太倉方言詞語有音無字,無法標誌。例如:
聰明能幹,有本領,太倉方言稱為“嘉啊”,如說“該個小囡蠻~”。這“嘉啊”無正字,一般用“拁”表示。
笨拙,太倉方言稱為“九喔”,如說“該赤佬~得來,樣樣勿會做”。這“九喔”字沒有恰當的字標誌。
休息、歇息,太倉方言稱為“杭杭”,如說“大家~一歇,吃支煙”。這個“杭杭”無正字,一般用“夯”表示。
不正、歪斜太倉方言稱為“黑杏”,如說“~頭申公豹”。這個“黑杏”無恰當的字標誌。
傻、言行不正常。太倉方言稱為“希啊”,如說“伊有點~嗒嗒”。這“希啊”無恰當的字標誌。
可曾、有沒有。太倉方言稱為“阿昂”。如說“飯~吃嘞?”這“阿昂”無恰當的字標誌。(註:有字[曾阿]即為此意。)
發騷勁或勝利后欣喜基狂,太倉方言稱為“激昂杭”,如:伊該趟股票生意浪賺著兩萬元,乃是~得勿連。這“激昂杭”字無字標誌。(有學者認為此字為“狂”)

文白異讀

太倉話中有一小部分字,約二百個左右,有文言和白話兩種不同的讀音,這種現象稱為文白異讀。文言讀音是舊時用方言讀書時的發音,即“文讀”。白話讀音則是平常說話時的發音,簡稱“白讀”。一般情況下,書面語、外來語及新名詞都用文讀,例如“家教”兩字都用文讀,發音與普通話類似。另外像“大學”,兩字都文讀時指儒家經典《大學》,若只有“大”字文讀時則指的是高校。文白異讀現象多跟古音有關,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新名詞的增加,白讀使用範圍已日漸縮小。
太倉話文白異讀情況:
1.微母字,如:味、微、聞
2.見組二等字,如:間、家、交、江
3.非組字讀重唇,如:防、肥、伏
4.梗攝二等字,如:更、生、爭
5.泰韻字,如:大

古漢語辭彙


太倉方言來源於古漢語,與古漢語的關係相當密切。

保留詞

古漢語中的有些詞語,至今仍保留在太倉方言中。例如:
耜 —— 耜音時,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易·系詞上》:“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今太倉方言稱鋤頭為耜頭。
耘 —— 除草。《詩·小雅·甫田》:“或耘或耔。”方夔《田家四時》詩:“草生害我苗,匝月一再耘。”今太倉方言稱水稻田裡除草為“耘稻”。
䬵 —— 打嗝。《廣韻》:通食氣也。
吾 —— 我。《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今太倉方言稱我為吾。
溫暾 —— 暾音吞。不冷不熱的意思。唐王建《宮詞》詩:“新晴草色暖溫暾,山雪初消漸水渾”。今太倉方言稱不冷不熱的水和性子慢、脾氣不爽快的人為“溫暾水”。
娘子 —— 妻子。明清小說中對妻子的稱呼多謂“娘子”。今太倉方言中旁稱妻子仍然叫“娘子”。
小官人 —— 丈夫。明清小說中已婚女子稱丈夫為“官人”或“小官人”。今太倉方言中旁稱丈夫仍然叫“小官人”。
丁倒 —— 顛倒的意思。《樂府詩曲歌》:“鹿轉方相頭,丁倒欺人目。”今太倉方言仍然稱顛倒為“丁倒”,例:“你能跳過該條河,我王字丁倒寫。”
豎子 —— 罵人話,猶言小子。《史記·項羽本紀》:“亞父(范增)愛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噫!豎子不足與謀!’”今太倉方言罵男性兒童或青年仍然罵作“小豎子”。

變異詞

太倉方言中有些詞語,用的是古漢語詞語,但意思已經變異。有的詞意義比原來擴大,有的詞意義比原來縮小,也有的詞意義與原來完全不一樣。例如:
師傅 —— 古代指徒弟對傳授技藝的業師的尊稱,后發展為對有技藝的人的稱呼。太倉方言中對一般男性長輩的稱呼都可以稱為師傅。意義顯然擴大了。(註:業師應為師父。)
谷 —— 古代泛指穀類植物,主要有稻、麥、豆、玉米等。太倉方言中僅指稻穀,其意義顯然縮小了。
聞 —— 古代漢語中是“聽”的意思,如說“耳聞目睹”。太倉方言中變成了“嗅”的意思,如說“該種味道實在難聞。”意義完全變化了。

常見辭彙


太倉話和其它吳語方言一樣,辭彙有俗有雅,俗語多出自田間地頭,其辭彙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特徵以及明清時期的時代特色。存世的明清兩代小說、傳記及民歌彈詞等,全部或者部分用吳語寫作。比如馮夢龍的《山歌》和張南庄的《何典》等。這些著作中的吳語特有辭彙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但在太倉方言中仍大量保留並廣泛使用。

名詞

銅鈿 —— 錢財
臀宮 —— 肛門
皮蛋 —— 松花蛋;撲克牌中的Q。
煨灶貓 —— 萎靡不振的樣子。
眾生 —— 泛指六畜;禽獸不如。

動詞

厾—— 扔;丟。
喫—— 吃;喝。
圭艾—— 無意中看到。
汏 —— 洗。
夭 —— 摺疊。
㳽 —— 小飲。

形容詞

罪過 —— 缺德。
後生 —— 年輕。
肉麻 —— 心疼。
豪忄叜 —— 趕緊。
疙瘩 —— 麻煩;挑剔。
玲瓏 —— 聰明;靈活。

副詞

朆 —— 不曾;還沒有。
儕 —— 全部;都。
混道道 —— 許多。
爽性 —— 乾脆。
勒浪 —— 在;正在。
丁倒 —— 反而。

代詞

我、吾 —— 我。
倷,爾—— 你。
其 —— 他(她)。
實介n、實恁 —— 如此這般。
格個、介個 —— 這個。
其個—— 那個

連詞

叫個個 —— 只要;只需要。
若然 —— 如果;假如。
乃末 —— 這下子;那麼;

疊詞

鴨連連 —— 鴨子。
一歇歇 —— 一會兒。
嫩䏧䏧 —— 嬌嫩;嬌生慣養。
渲渲紅 —— 非常紅。
碧碧綠 —— 非常綠。
雪雪白 —— 非常白。
墨墨黑 —— 非常黑。

俗成語

性命要緊 —— 十分重要。
亂斜噴漆 —— 胡說八道。
面熟陌生 —— 似曾相識。
花好稻好 —— 樣樣都好。
日晒夜露 —— 風吹日晒。
稀奇弗煞 —— 自鳴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