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鄒碧華的結果 展開
- 2017年史鳳和執導電影
-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鄒碧華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
鄒碧華(1967年1月18日-2014年12月10日),男,漢族,江西奉新人,1988年7月參加工作。
199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畢業,法學博士,高級法官,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委員、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勞動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06年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曾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等職務。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鄒碧華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同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揭曉“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鄒碧華入選。
1984年—1988年 北京大學法律系經濟法專業,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3年—1996年 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6年—1999年 北京大學經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獲法學博士學位。
1988年—2001年 先後任上海市高院經濟庭書記員、助理審判員,經一庭助理審判員、審判員;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先後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調研二科科長、主任助理、副主任;
2003年12月—2005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長。
2005年6月—2008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二庭庭長。
2008年6月—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長寧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高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在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任職期間曾赴美國聯邦司法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
在北大老圖書館前的合照,中排左四為鄒碧華
一天,鄒碧華拿著兩張北京大學的國際電影展電影票給唐海琳。“那時候電影展的票簡直是一票難求,他排了一個通宵買到兩張票,想請我去看又不好意思開口,最後到我面前時把兩張票全給我了。”唐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電影。
第二次,鄒碧華終於鼓起了勇氣。他敲了敲唐海琳宿舍的門,門開了,唐海琳看見他手裡拿著兩張中國人民大學的電影票。“同學那裡有兩張電影票,晚上沒時間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嗎?”他問。“我有什麼不敢的!”唐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應了。
於是,兩顆年輕的心終於有了碰觸的機會。自那以後,唐海琳瞞著家裡與鄒碧華開始戀愛,畢業時鄒碧華決定和唐海琳一起回上海發展。
鄒碧華一家三口在北大未名湖合影
2008年,鄒碧華走馬上任上海長寧法院院長,四年後調任上海高院副院長。海琳第一次發現丈夫的白頭髮多了。很多次深夜,她從夢中醒來,隔壁書房裡的燈仍然亮著。
“可以睡覺啦!趕緊睡啊!”海琳輕輕喊著。
“噢。好。”鄒碧華應著,燈仍然開著。
海琳每天給鄒碧華做兩件事:給他泡一壺紅茶,給他掏一掏耳朵。鄒碧華知道唐海琳眼睛不好,平時很心疼她,但掏耳朵這事兒一定要海琳為他做。鄒碧華專門買了一個耳勺,每次要海琳掏,覺得很享受。”
2014年12月10日早晨,海琳看著熟睡中的鄒碧華催道:“起床啦,你到底起床嗎?”那幾天,海琳明顯感到丈夫累了,因為他把晚上睡覺的時間提前到了12點。
眾親友送鄒碧華最後一程
“好,起來!”鄒碧華最後下定決心應了一聲。
7時30分兩人出門,7時50分,海琳下車,與鄒碧華告別。
下午,正在單位上班的唐海琳接到鄒碧華司機李小馬的電話,說鄒碧華情況不好,在瑞金醫院搶救,讓她趕快過去。當唐海琳走進搶救室時,鄒碧華閉著眼睛躺在病床上,臉色蒼白,身上插著管子。17時20分,鄒碧華去世。
2014年12月14日,鄒碧華遺體告別儀式。蓋棺前,唐海琳最後整理了一下鄒碧華的衣服,最後一次摸著心愛的丈夫的臉,她在他身邊放下了一本《要件審判九步法》。
• 對知識如饑似渴
鄒碧華的書房
對知識如饑似渴,是妻子唐海琳對鄒碧華的評價。他去美國做了一年訪問學者,回來時運回了幾大箱的複印資料。鄒碧華的妻子唐海琳曾多次嘗試晚上陪他一起“秉燭夜讀”熬一熬,但都沒能熬過來,晚上兩三點鐘休息是常事。
鄒碧華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他去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大堆書回學校看,每天晚上練習寫毛筆字,每周兩次坐地鐵去培訓學校學日語。學日語的目的,是為了看懂日本法律書。
上海市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曾在上海高院經濟庭與鄒碧華共事過一段日子。鄒碧華最初留給他的印象,就是“學者”。有一次,他倆一同參加一個外事接待活動,晚上11點后回到寢室休息后,鄒碧華居然打開電腦開始“寫東西”。
鄒碧華寫的東西,著實驚到了顧全——他正在把一本中文的法律文書翻譯成英文,並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顧全意識到,這是一個真正把法律當做一項事業來做的人。一個中國的普通法官想要向外傳遞中國法律界的聲音,不多見。
無論在公開演講場合,還是私人交流場合,鄒碧華都是一個“講真話者”。這種品質,加上他本身具備的專業素養,被法律學界廣為推崇——學界稱之為“學者型法官”。
鄒碧華在會議上的點評發言,一句廢話都沒有,講別人談得好,就講清楚好在哪裡,但每一個人的發言,他都會指出不足之處。鄒碧華參加法律相關講座,他從來不拿‘還有繼續提升的空間’這樣的‘大鍋話’來搪塞聽眾。他是會真正指出問題、探討解決方法的‘學者’”。
• “鐵人”的三句口頭禪
鄒碧華在講座中發言
鄒碧華兩年並成一年用,時間寶貴。時間都去哪了?白天奔波、晚上專研、假日加班……鄒碧華的時間被撐得滿滿的。人生雖然不能控制長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寬度。回首那些感人瞬間,一個大寫的“人”字是鄒碧華留給世間最好的紀念。
司法改革的許多工作他都是親力親為。有個介紹司法改革進展的百寶箱式的PPT,幾百頁的PPT是他自己加班加點完成的。他總說,只要我能完成的,我盡量不麻煩你們。
與鄒碧華共事過的人,都知道精力始終旺盛的他有三句口頭禪,“沒事,我不累”;“你們先去忙吧”;“沒事,有我在就行”。
鄒碧華出差去蘭州開一個司法改革會議。當天下午6點多鄒碧華下班后從單位直接出發,抵達蘭州時已將近凌晨。第二天,會議持續一整天。會議議程本來就排得滿滿的,但鄒碧華一邊在會上發言,一邊還不時審閱其他工作材料。會議結束,按主辦方安排可以再休息一天返程。但鄒碧華連夜又趕回了上海。
每個時間環節銜接緊密,每個時間段任務滿滿。一路風風火火,行色匆匆,絕不浪費一丁點時間。在同事眼中,工作連軸轉的鄒碧華向來沒有官架子,講話、做事方式頗具務實主義者作風。
• 有理想有追求的燃燈者
鄒碧華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在律師界廣為傳頌。他認為,法官與律師之間應當互相尊重,職業共同體的構建要先從法官做起,法官應當包容、超越、謙和、關懷,具有清醒的職業認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鄒碧華在要件審判九步法講座上
他寬廣的胸懷不僅引導了法官,也感動了律師界。他出版的《要件審判九步法》一書,曾被趙旭東教授斷言“可被視為對法官裁判方法進行研究的第三種進路——實證的方法”。
他留下的《要件審判九步法》以及那些閃光的思想火花,是永遠不會磨滅的,紀念他的最好方式,是在庭審中用好九步法,以及讓他的理念傳承下去。對於許許多多法律人來講,鄒碧華院長就是一位燃燈者——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燈火。
一顆真誠的“同理心”
鄒碧華到當事人所在小區了解案情
在很多同事眼裡,鄒碧華常常有驚人之舉:為了寬慰一個與丈夫分離15年的上訪妻子,他會帶著信訪幹部親自登門開導,從早上9點一直聊到下午3點;為了緩解一位老人對歷史老案的內心糾結,他會耐心解釋案件處理情況,並欣然與老人在家合影留念;為了讓一名退休工人感受到尊重,他會拿出自己的名片送到老人手裡。
在長寧區法院擔任院長期間,鄒碧華曾主導開發過一套信訪管理軟體,每一名相關人員都能通過這套軟體,查詢一個信訪案的來龍去脈——什麼時候收到信;經過哪幾位法官的手,分別花了多長時間做了哪些處理;現在誰在負責處理這個案子;信訪人目前去向如何。這套科學的信訪管理手段,在全國整個政法系統內都是“名氣響噹噹的”。
鄒碧華在接待起訴當事人
不僅是信訪,在鄒碧華22年的法官生涯中,他審理、參與審理或指導的民事、商事、執行、少年審判等案件,無一不顯示出他在法律專業上的睿智和對當事人的體恤。
在協調基層法院涉及“樂客多”超市的141起債務糾紛時,鄒碧華從涉案金額高達2300萬餘元的群體性訴訟中發現,外方投資者通過離岸公司方式投資內地,可能會導致“樂客多”眾多債權人的利益受損。他立即報告相關部門,建議加強監管,建立商業領域經營風險預警機制,從而保護了債權人的權益。
在參與處理社會高度關注的上海社保基金追回專項工作時,鄒碧華指導相關法院公正高效地審理了近20起社保基金系列民事案件。在追索38億元陷入僵局時,他提出先予執行的破解方案,為上海老百姓追回、保全了上百億元。
當一位患白血病的孩子因為生命垂危而想狀告自己父母時,鄒碧華帶領立案庭和少年庭法官,認真研究法律依據,果斷作出立案決定,使得案件迅速開庭,為孩子爭取到了寶貴的救治費用和時間。
鄒碧華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了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輩子的堅守。
鄒碧華帶領信訪法官走訪當事人沃根生
回來后,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一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
在鄒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繫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著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
2014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后,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一直希望能有機會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鄒碧華在接受媒體採訪
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低級錯誤”,他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他推出了《群眾接待場景65例》。這65例包含了立案、審理、執行、信訪等程序的各個環節,大到群體人員在立案大廳聚集,小到當事人要求修改筆錄,事無巨細,每個都列出了正確的做法,並予以說明理由。
這個場景65例,就像一面面鏡子,讓每個人檢討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讓法院工作人員在接待群眾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有一些當事人和律師投訴,認為訴前調解效率不高,浪費時間。鄒碧華就問,難道真是他們不願意配合調解工作嗎?我們的解釋工作做到位了嗎?如果不到位,當事人和律師當然會不理解、不滿意。他要求用簡訊服務的方法解決問題。
於是,立案后法院工作人員就發送兩條簡訊。一條告知調解員姓名,並承諾調解員將會在兩個工作日之內主動聯繫;另一條則是介紹法院的訴調對接中心以及調解員,並附上宣傳語“我們用心為您創造美好生活”。
同時,鄒碧華還安排所有接待人員前往銀行、酒店學習現代禮儀規範,他說:“我們要用5星級的服務,換得大家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沒多久,一位律師寫來表揚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發送的簡訊服務。法院這麼尊重律師,他很感動,而且案件也得到了這麼專業化的調解。
鄒碧華說得對:一個人,一個團隊,只要熱愛自己的職業,用心做事,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鄒碧華任長寧法院院長時,一有機會就去旁聽年輕法官開庭,和年輕人討論案件,探討工作方法,給他們創造機會。
鄒碧華陪同韓正等領導視察長寧區法院
休庭后,在庭下旁聽的鄒碧華和顧鳴香討論起庭審,他提醒顧鳴香,可能案子的關鍵不在訴狀本身。顧鳴香去實地探訪,通過實驗找到了漏水原因,調解結案。
鄒碧華聽說案子圓滿解決,很高興。他鼓勵顧鳴香將辦案經過寫下來,收進他主編的《法庭上的心理學》。在他的激勵下,包括顧鳴香在內,長寧法院40多名幹警通過了心理學資格考試,獲得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
你能感覺到他對每個人的關注。”長寧法院法官張青說,“他有個習慣,下班以後走到樓下,如果辦公樓還有幾盞燈亮著,他就上去再到各個辦公室看看。”
繁忙工作之餘,給華東政法大學畢業生做職業規劃是鄒碧華每年的保留項目,因為講座內容豐富又實用,每次都人氣爆棚,甚至還有很多外校同學慕名而來。
2010年6月,鄒碧華給夏關根等3名他的碩士畢業生髮了一條長達500多字的簡訊,提出建議:“你們有的人進入的是權力領域,今後會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各樣的關係找到你們,你們一定要耐心聽取他們反映的情況,但決不可把私利帶入其中,否則會有違司法良心。”
博士生唐臻豪回憶,老師從來都不說場面話,他真的在關注你的成長,是在盡自己的努力,讓世界再多一些人為法治進步而奮鬥。
法官應該如何對待律師?
一直以來,法官與律師分屬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不同的群體,各自有所封閉,缺少足夠的認同,有時甚至相互輕視,惺惺相惜的相對較少。
“法官應該如何對待律師?我們有一些年紀很輕的法官,氣比較盛的時候,指著律師席上六七十歲白髮蒼蒼的老律師說:你這麼多年怎麼混的?我聽到這樣的事,心裡特別難受。”鄒碧華曾經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這樣說。
“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法治發達程度;法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司法公正程度。”鄒碧華生前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之所以反覆說,是因為他真切感受過兩種職業不必要的“碰撞”。他曾在博客中寫道:“有的法官非常強勢,不願意多聽律師解釋;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聽取律師的陳述和意見,或者在感覺律師陳述和意見與自己認知相左時,隨意打斷律師發言……這些問題如不加以治理,將對中國的法治產生巨大傷害。”
他認為,律師與法官儘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尊嚴、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缺少了律師的參與,法官要麼就是在法庭上演“獨角戲”,要麼就是與檢察官上演“二人轉”;尊重律師、注重溝通,這樣做天塌不下來,只會把庭開得更好。
尊重並不僅是口號。2010年1月,在鄒碧華擔任院長的上海長寧區法院,旨在促進法官和律師在執業活動中良性互動的文件《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出台實施。一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
《十條意見》包括,庭審中法官不得隨意打斷律師發言;法官不應當著當事人的面指責批評律師,更不得向當事人發表貶損律師的言論等;甚至連為律師預留車位、提供休息區、提供複印設施等細節,都收入其中。
這讓律師們,心生敬佩和感動,上海律師界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準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注意控制情緒,給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衝突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2012年,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一篇題為《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的文章,反思法官的角色意識,闡述了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對中國法治的重要性。他寫道,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法官與律師的關係,日積月累,必將動搖法治的根基——信任,司法的公信力將無從談起。
鄒碧華對律師的尊重,絕不是停留在一紙文書之上,而是凝結在他對律師的一言一行之中。一位老律師從深圳趕到上海開庭,在法庭上一時找不到一份證據材料,急得滿頭大汗,作為審判長的鄒碧華,對他說:“您慢慢找,相信大家都會等著您。”老律師坐下來后很快找到了材料,順利發表了代理意見。開完庭后,老律師說:“這位法官這麼善解人意,今天是我發揮最自如的一次庭審。”
鄒碧華對律師的這份尊重,遠遠超出了對某一位個體律師的關心,其實是對律師職業的尊重、對律師行業的呵護、對法律制度的敬畏。
查看鄒碧華的微博,記者發現,在他關注的2967個人里,將近一半是律師。如何依法做好服務工作,讓律師更加正當而順暢地參與訴訟活動,也是鄒碧華生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很多律師手機里都保存著這條截屏,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一天發出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寫下的寄語。
鄒碧華圍繞如何構建法律共同體發表演講
擔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長后,鄒碧華主導推動了律師訴訟服務平台建設。服務平台研發期間,鄒碧華三次前往上海市律師協會調研,廣泛聽取律師意見。鄒碧華像是“法院的產品經理”,精心打磨著律師服務平台的每一個功能。在前期調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員在全上海範圍內調取了20萬件有律師參與的案件,經過仔細核算,他們發現,若每個案件中,律師通過網上閱卷減少往來法院的次數,就能節省60萬個小時工作時間,10萬次車輛往返。為幫助律師識別惡意訴訟情況,服務平台專門設置了“關聯案件自動推送功能”,將同一當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統涉及的案件製作一份清單推送給律師。還有庭審排期避讓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師同一時間幾個案件在不同法院開庭的困擾。
這個服務平台的推出,自2014年7月啟動,到11月鄒碧華向律師界展示,前後只用了短短的4個月!這種高效率,殊不知在這背後,需要鄒碧華和他的團隊傾注多少心血,又有多少個殫精竭慮的夜晚。
如今,上海的律師們,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台的受益者。通過使用,律師們驚喜地發現,平台提供了從案件材料遞交、繳納訴訟費到獲取案號的“一條龍”服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網上立案。此外,申請訴訟保全、調查令,甚至證據質證、調解等事務也都可以通過平台來完成。為確保各項程序在可視化下進行,平台還專門設置了網上評價功能,法官與律師可以進行雙向評價,以實現相互監督。
這個服務平台讓律師感到了執業的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感,也會通過律師,傳遞給每一位案件當事人。這個平台,看似提高了律師的工作效率,其實是保障了律師的執業權利,從而最終維護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得知他不幸離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師們陷入無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師協會專門為他默哀,湖南律師協會特別為他製作了悼念專輯……一位與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師,特地乘火車趕來上海參加他的追悼會。
• 面向改革之路,絕不搞職務上“一刀切”
47歲的鄒碧華,去世前最牽掛的是司法改革。
2014年6月,上海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首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此前,鄒碧華參與研究制定了最高法“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司法公開平台建設改革試點”等方案。這一次,推進司法改革的重擔再次落在鄒碧華肩頭。
鄒碧華參與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先後召開了15次座談會,歷經34稿。法官員額制是此輪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法官比例壓縮至33%,意味著有一批現任法官進不了法官序列。怎麼改?鄒碧華力主避免兩個“一刀切”——不按資歷、行政級別“一刀切”,要科學考核,給年輕人留有機會;高院、中院、基層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給一線法官更多機會;要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辦案的法官進入到員額中來。
在經過大量數據測算與分析后,鄒碧華髮現,助理審判員在實際工作中承擔的工作量很大,而有的審判員已常年不在辦案崗位。因此,他堅持按照新的法官入額辦法對現有法官進行考核、考試和遴選,以保證所有入額的法官都是辦案骨幹。
有同事勸鄒碧華“悠著點,少得罪人”。他說:“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該擔當時必須擔當。”
鄒碧華帶領司改辦團隊,調研全市法官分佈情況、人力資源實際投入,獨創了一套“案件權重係數”,分析全市法官辦案質效,並請來調查公司進行專業分析,尋求最佳方案。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姜平還記得,兩次討論法院“員額制”方案時,如何取捨,大家都很糾結,雙方意見尖銳。當時鄒碧華語氣強烈,幾乎拍案而起。事後,他兩次登門詳細解釋自己的觀點:“每一次來,他都帶著厚厚的資料,有數據分析,也有現實案例。”最後的方案,採納了鄒碧華的意見,員額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 “決不能讓我們現在的改革努力,變成未來的改革對象。”
鄒碧華在司法改革會議上
2014年12月10日11時30分,上海高院司改辦副主任顧全收到鄒碧華髮來的簡訊:“人員分類的基礎數據有什麼變化?”
這句話顧全太熟悉了。每次法院司改辦開會,鄒碧華都會望向他:“你把上次的數據再報告一遍,再講講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
他沒想到,這句鄒碧華最常對他說的話,也是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這條簡訊,顧全一直保留在手機里,捨不得刪去。“在鄒碧華主持下,上海法院司法改革一開始強調最多的不是方案,而是基礎數據。”
方案設計初始,鄒碧華就讓顧全把全市法官的信息列出來,測算所有人近5年的工作量:“過去很多方案是根據意圖來套,這次我們是先排摸實際情況。”
上海法院裁判文書層層審批的情況究竟佔多少?每個法院的審委會每年討論的個案數量有多少?領導對審判的行政干預究竟有多嚴重?——這些司法改革中的基礎課題,鄒碧華全部要求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得出數據,不準“毛估估”。
用數據說話,鄒碧華覺得還不夠。案件難易程度不一,法官付出的勞動有區別,不能光看案件數量考量法官的工作量。
鄒碧華把一家試點法院200餘名法官近5年來審判的案件卷宗全部調出來。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聽到這一消息驚訝不已:“把數據拷貝到硬碟上就要4個小時,他怎麼看得完?”
然而鄒碧華用了一個雙休日時間,不眠不休,把卷宗瀏覽了一遍。他提出,衡量法官工作除了數量,還要設置權重係數,按難易程度調整係數,這樣得出的數據才更科學。
“他一直反對 ‘拍腦袋’ 式的 ‘孤島改革’。”在上海高院司改辦副主任張新看來,鄒碧華始終把“科學管理”貫穿於司法改革之中,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方案”、“一切以數據說話”,甚至有人說他是“法院系統最優秀的產品經理”。
• “改革這種事情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點點進步就是成功!”
永不停蹄的自我充電
改革之初,任何建議都會招來一堆反對意見。鄒碧華並不避諱這一點:“在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各種利益相互博弈的背景下,很難形成一種周全詳盡的方案。”張新記得,為了推進法官職業保障,不同部門開了無數次會。可一提起給法官加薪,就有人說“環衛工比法官還累呢”。
有高院司改辦的同志聽到這樣的意見,難免覺得鬱悶。但鄒碧華一點不氣餒,帶領大家查找資料,整理數據,尋訪國外同行,僅僅用了10天時間就製作出一份世界各國法官收入水平報表,對法官職業特點和當下各國法官收入水平做了客觀比較分析,提交決策部門參考。
他甚至還請人專門搜集網路和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時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可能的錯誤。
“我們都覺得司法改革難度太大了。有沒有成效,能不能得到法官認同,能不能得到社會認同,能不能實現司法獨立和公正……”但長寧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周宜俊相信,鄒碧華“不一樣”:“他的內心有著強大的自信。”
鄒碧華面對“硬骨頭”時的自信,和他共事過的周宜俊很熟悉。
“我們完成一項任務,考慮的是困難在哪裡。但鄒碧華首先是看解決問題的意義在哪裡。”周宜俊說,“只要認定這件事有意義,他就有信心做下去。”
鄒碧華做客法制頻道
“他是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人。”上海市高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余冬愛記得,聽到基層司法工作者發牢騷,他會用親身經歷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看:“他有一種氣場,讓你跟他一樣相信明天會更好。”
強大自信的背後,需要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鄒碧華的辦公室里曾放著一張行軍床,累了他就拿出靠墊躺一會兒。有一次忙到凌晨3時才回家,5時他又出門了。
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歷經15次座談會、34稿淬鍊,終於付諸實踐。
改革沒有捷徑,沒有坦途。
鄒碧華生前最愛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 里有這樣一句台詞:“希望是一個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好東西是不會消亡的。”
他曾對想過放棄的同行說:“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棄槳投江的道理?走上這個崗位,就得承擔起這個崗位的使命與責任。未來還會有年輕法官接過船槳,把司法改革事業推進下去。”
• 有數據、重事實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向市委領導介紹新審判大樓的建築理念和構造
鄒碧華在長寧法院任院長時,就是通過調查研究,用數據和事實,一點一點往前推進自己的改革設想。
2008年6月25日,鄒碧華到長寧法院赴任。還沒進自己辦公室,就直接到會議室,討論信訪案件的化解。
鄒碧華到信訪辦調取了500多封群眾來信、100件執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問題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法官審案子。這樣過了幾個月,鄒碧華了解了基層法院情況,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執行投訴多、管理薄弱,他就改革了執行流程,改變以往“一人一案管到底”的傳統運行模式,將執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強制4個環節,每個環節相互牽制、監督,提高執行績效,執行投訴率下降了76%。
有當事人投訴曾經33個電話找不到法官,他就建起法院“小總機”,安排專人接聽,以防法官因開庭等接不到當事人電話,也為當事人提供諮詢服務。這一“小總機”模式成了如今在全國法院推廣的12368熱線電話的雛形。長寧法院大樓改建,需要設立臨時立案大廳。“鄒院長看了設計方案,沒有說不好,只是要求我們,首先調查來立案的人員數據,再和現有方案對照,看是不是符合現實需求。”長寧法院辦公室主任曾俊怡回憶。
調查下來,原來的設計果然有差距,設計團隊根據結果迅速調整了方案。鄒碧華總說,有數據、重事實,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 先進理念不能超越中國實際
鄒碧華與美國聯邦司法中心主任斯密斯合影
“他讀的書多,可我覺著他不書生,不教條。”長寧法院副院長鬍國均說。在長寧法院時,每逢信訪當事人生日,鄒碧華都要給對方發條簡訊,打個電話。他認為,法院不僅要辦好案子,還要做好延伸服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當事人排憂解難。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堅守中國方法。”最高法司改辦主任賀小榮說,“讓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中國改革實際服務,這是鄒碧華的智慧。”
早在2000年在美國進修時,鄒碧華就專題研究了美國聯邦法院內部職責分工及法官輔助人員配置方法,回國后,寫下4萬字考察報告。沒人讓他寫這些,他自己總結的,他還研究了司法公開制度,回來后給年輕法官做講座,引起了很大反響。
多年後,鄒碧華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綜合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開。其中,有6項應用屬於全國法院首創。
鄒碧華介紹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情況
上海市高院院長崔亞東說:“鄒碧華憑藉前瞻性的改革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先行者,為上海乃至全國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最讓崔亞東感到難能可貴的是,鄒碧華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工作分工、職務升遷上,每當崔亞東徵求鄒碧華的意見時,鄒碧華總是說服從組織安排,以工作需要為重。至今,崔亞東的手機上還保留著鄒碧華髮給他的一條簡訊:“我覺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夠改變中國法院的兩大領域。如果這兩年能抓緊干出模樣來,也算對得起黨,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個人上不上台階不重要。”
在歷史給予的重大改革機遇面前,鄒碧華追求改革理想,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毀譽,將改革“一點一點向前拱”,用他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寫下了改革者的執著和信仰。
2014年12月10日13時35分,時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長的鄒碧華吃完午飯,司機李小馬開車接他去徐匯區人民法院,14時他要陪同陝西省委政法委的同志調研。
車子行駛在徐家匯的南丹路上,開到光啟公園時,離下午會議還有10分鐘。鄒碧華讓李師傅將車停靠在公園邊上,然後打開車門走到公園門口。很快,鄒碧華折了回來,朝車裡一坐。
“我胸口疼。”鄒碧華捂著胸口。“不要去徐匯法院開會了,我送你去醫院吧。”“好的。”車子向瑞金醫院急馳而去。鄒碧華枕著兩個靠墊躺在後排座位上。
李師傅問:“你的卡(醫療卡)在嗎?”
“在的。”鄒碧華從隨身攜帶的包里拿出卡。
車到醫院,李小馬疾步下車,抓起急診室備在一邊的小推車推到車門邊。打開車門,他把鄒碧華扶上推車。“快點!快點!請幫忙快一點!”李小馬一邊推著鄒碧華,一邊對著醫護人員喊。
開單、掛號、心電圖檢查,李小馬以最快的速度掛號付費。回過頭,他發現坐在推車上的鄒碧華臉朝後仰,面色發白,身體開始慢慢下滑。
“鄒院長(身體)很不好,很不好,現在瑞金醫院……”李小馬給院長辦公室打電話。這時候,有醫生拿來驗血單,讓李師傅把抽取的血液送化驗處。等到李師傅趕回來,急救人員正圍著鄒碧華進行搶救。“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眼睛微睜,胸口還有呼吸。”
法院領導、鄒碧華的家人、法院同事,越來越多的人趕了過來。鄒碧華經醫院搶救無效去世。
1.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2.有人說,時間在流逝。錯了!不是時間在流逝,是我們自己在流逝!
3.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但正因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們去努力、去奮鬥,我們的存在才因此有了價值。
4.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如果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會完美一點。
5.當你處於黑暗之中的時候,當你看見一支蠟燭點亮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感覺到溫暖,你會感覺到光明。為什麼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這支蠟燭?在照亮別人的同時,照亮我們自己。
6.我們總是認為,當賺到了更多的錢、擁有了大房子、孩子長大了以後,就幸福了。其實,幸福不在未來。如果你今天沒有幸福,明天也不會有幸福;如果你當下沒有幸福,未來也不會有幸福。幸福就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刻。幸福觀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是我們的人生態度。
7.一個人有信念,有信仰,什麼事情都會過去的。
8.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夠改變的事情。
9.我們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種不可逆轉的速度從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流逝。這聽上去挺令人傷感的。但我們不必悲觀,因為叔本華還說過,“我們流逝了生命,卻收穫了人生體驗,而人生的價值就在於體驗”。
10.我們做法官的,一定要讓自己的心中有一個夢。不管遇到什麼困難,經歷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滅了。當一個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後,所有遭遇的挫折都會變得微不足道。
鄒碧華生前先後當選“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首屆“全國審判業務專家”、第三屆“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
2015年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共上海市委聯合召開命名表彰大會,追授鄒碧華“全國模範法官”、“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5年3月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鄒碧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3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其“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015年9月17日,在“光榮力量·201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評選中,鄒碧華被評為“201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2015年12月4日,在“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評選中,鄒碧華被評為“2015年度致敬英雄”;2016年2月1日,由中國搜索聯合多家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創意主辦的“搜索中國正能量·點贊2015”大型網路宣傳活動中,鄒碧華被評為“精彩中國·感動人物”。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鄒碧華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同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揭曉“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鄒碧華入選。
鄒碧華生命的最後一瞬大放光彩,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擔當精神,聽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拱的”“背著‘黑鍋’前行,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在已成輿論焦點的政法系統,在權與法膠著較量的領域,在司法改革艱難推進的此刻,甚至在法官與律師尖銳衝突的現實中,作為重要崗位的領導幹部,鄒碧華卻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彌足珍貴。(人民日報評)
不計毀譽敢於擔當,堅定信念勇毅前行。作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盤手,鄒碧華甘當“燃燈者”,將擔當看作是改革者必須經歷的修行。他拿出政治勇氣堅定不移地干,敢擔責任,敢啃硬骨頭。這是一種不怕風險、迎難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種對黨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他沒有被眼前利益蒙蔽,更沒有被暫時的挫折嚇退,挑起擔子,主動作為,敢於探路,將司法改革不斷推向深入。這樣的幹部,不正是黨和人民都要倚重的好乾部嗎?(光明日報評)
鄒碧華為了追求公正,他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挺身為弱者代言,開創了未成年人起訴親生父母的先例,讓一個無助的孩子堅強地活下去。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當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與律師的“暗戰”中,旗幟鮮明地為改善律師執業環境呼籲,並推動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不僅被人們稱為法官,更贏得了“法律人”的美譽。為了追求公正,他把學習作為畢生事業,在繁忙工作之餘,研究不止,筆耕不輟,成為當代中國“學者型法官”、“高素質法官”的傑出代表。在司法改革全面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勇於擔當、敢於創新,他的精神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精神,也是激勵後來者不斷前行的力量。(法制日報評)
鄒碧華堅持司法為民、便民利民,在依法公正行使審判權中彰顯公平正義。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把先進管理理念和現代技術手段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獨創的審判工作方法成為法院系統學習寶典。先後參與審理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證券破產案、房屋維修基金案等一大批全國矚目的重大疑難案件。規範設立上海法院系統12368便民服務熱線,受到群眾歡迎。積極推進法院管理科學化,牽頭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推動上海市法院司法體制改革工作。“法官當如鄒碧華”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