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組織檢查

活組織檢查

活檢是“活體組織檢查”簡稱,亦稱外科病理學檢查,是指應診斷、治療的需要,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

概述


huó zǔ zhī jiǎn chá
簡稱“活檢”。活組織檢查是從身體上有病變的可疑部位上切下一部分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以明確診斷。此種方法準確可靠,可以及時提供診斷意見,供治療時參考,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

基本內容


在多數情況下,活檢結果可以作為最可靠的術前診斷依據。婦科常用的活組織檢查主要包括:外陰活檢、陰道活檢、宮頸活檢、子宮內膜活檢、診斷性子宮頸錐形切除及診斷性刮宮。有時出於術中診斷的需要也可進行卵巢組織活檢、盆腔淋巴結活檢、大網膜組織活檢以及盆腔病灶組織活檢等

檢查方法


組織檢查有多種方法:
1.體表淺層活組織檢查 小手術切取體表淺層的腫塊或病變組織標本,如皮膚、淺表淋巴結、外露的腫瘤等。
2.內窺鏡活組織檢查 在內窺鏡內用活組織鉗咬取標本,如用胃鏡、乙狀結腸鏡、腹腔鏡、支氣管鏡膀胱鏡等。
3. 穿刺或抽吸活組織檢查 淋巴結、骨髓、肝臟、脾臟、腎臟等可用特殊的穿刺針穿刺,抽取組織標本。
4. 體腔穿刺液檢查 在腹腔、胸腔等處穿刺抽取液體進行檢查。
5. 手術切片檢查 把手術切除的組織固定后染色、切片,做病理細胞檢查。有條件的醫院在手術中還可以冰凍切片,馬上在手術台旁檢查,20分鐘就可以報告結果。根據報告結果,立即決定手術治療方案。
醫生可以將取下的病變組織製成病理切片、塗片、壓片,也可以進行組織培養、組織化學染色、細胞培養等,以明確診斷。

檢查目的

(1)協助臨床對病變作出診斷或為疾病診斷提供線索。
(2)了解病變性質、發展趨勢,判斷疾病的預后。
(3)驗證及觀察藥物療效,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4)參與臨床科研,發現新的疾病或新的類型,為臨床科研提供病理組織學依據。

應用範圍

(1)手術摘除的器官、組織,如闌尾、甲狀腺、膽囊、淋巴結等。
(2)穿刺抽取組織,如肝、腎、淋巴結的穿刺組織。
(3)自病變部位切取的小塊組織,包括用纖維胃鏡、纖維支氣管鏡等內鏡鉗取的病變組織。

取材

(1)標本的解剖部位、顏色、體積、質地,有無腫塊,即腫塊是否有包膜;包膜是否完整;附帶組織如皮膚、淋巴結等的形態變化。
(2)標本能作切面者應切開,觀察切面的顏色、質地、有無出血、壞死、結節、囊腔,囊腔內有無內容物,內容物的性狀。
(3)食管、闌尾等應測量其長度,觀察其漿膜、黏膜的顏色,有無粘連等。

活檢分類

1、按採樣方式分類:開放式活檢(手術)、內窺鏡活檢(活檢鉗)、經皮穿刺活檢(活檢針);
2、按採樣部位分類:軟組織穿刺活檢、骨組織穿刺活檢;
3、按檢查樣本分類:細胞學活檢、組織學活檢。

外陰活組織檢查


1.外陰部贅生物或潰瘍需明確病變性質;
2.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需明確其類型或排除惡變;
3.疑為外陰結核、外陰尖銳濕疣及外陰阿米巴病等外陰特異性感染需明確診斷;
4.外陰淋巴結腫大原因不明。
1.外陰急性炎症;
2.疑為惡性黑色素瘤
3.疑為惡性滋養細胞疾病外陰轉移;
4.儘可能避免在月經期施行。
[方法1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外陰消毒,鋪無菌孔巾,以o.5%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潤麻醉。根據需要選取取材部位,以刀片或剪刀剪取或切取適當大小的組織塊,有蒂的贅生物可以剪刀自蒂部剪下,小贅生物也可以活檢鉗鉗取。局部壓迫止血、電凝止血或縫扎止血。標本根據需要作冰凍切片檢查或以適當固定液(多為10%甲醛或95%酒精)固定後作常
規組織病理檢查。

注意事項


(1)取材部位要準確,要避開壞死組織或明顯繼發感染區,在病變與正常組織的交界處取材,要求取到病變組織及周圍少許正常組織,其大小一般以1.5cm×1.5cm×0.2cm為宜。
(2)取材應有一定的深度,要求與病灶深度平行的垂直切取,胃黏膜活檢應包括黏膜肌層。
(3)有腔標本應取管壁的各層;有被膜的標本取材時應盡量採取;淋巴結等附屬組織均應取材以備鏡下觀察。
(4)切取或鉗取組織時應避免擠壓,避免使用齒鑷,以免組織變形而影響診斷。
(5)活體組織直徑小於0.5cm者,必須用透明紙或紗布包好,以免遺失。
(6)含骨組織首先應進行脫鈣處理后取材。

送檢

(1)為了防止組織發生自溶與腐敗,標本取材后應及時固定。標本固定最好用10%的甲醛(福爾馬林),固定液的量應為送檢標本體積的5倍以上。
(2)盛裝標本的容器應足夠大,宜於保持標本原形,口宜大,利於標本裝入和取出。容器外應貼標籤註明:患者姓名、性別、標本名稱、住院號、病床號等項。送檢標本多時,一定注意不要將標本弄混。
(3)按要求逐項認真填寫病理送檢申請單。

診斷過程

活檢的組織病理學診斷過程一般是肉眼觀察送檢的標本→取材→(固定、包埋)→製成薄切片→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通過對病變組織及細胞形態的分析、識別,再結合肉眼觀察及臨床相關資料,做出各種疾病的診斷。但對一些疑難、罕見病例,還需要在上述的常規檢查基礎上,再通過組織化學、免疫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或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