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種地理學

人種地理學

人種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各人種的形成、地域分佈、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各人種的地理分佈、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人種志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人種地理學是從人種的觀點研究全球和全球各地區人口的構成與分佈,與地區地理環境的關係,並確定人種的分佈界線。

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學科簡介


人種地理學
人種地理學
研究人類各人種的形成、地域分佈、遷移及其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人種或種族,是指在體質(如膚色、眼色、髮型和發色、身長、面型、頭型、鼻型)特徵以及血型、遺傳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遺傳性狀的人群。在生物學上,世界現生的人類都屬於哺乳動物綱靈長目人科 (Hominidae)人屬(Homo)的智人種(Homo sapiens)。由於過去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束縛,各個人群長時期的生活在相當隔離的各個地理環境中,在體質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適應性特徵,這些特徵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為若干具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因此,不同的人種或種族實際上是智人種的各地方性亞種。

學科起源


法國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對世界人類進行了人種劃分,但是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對人種進行研究的是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布盧門巴赫。他在1775年發表《人種的自然起源》,依據膚色、髮型、身高等體質特徵和原始分佈區域,把人類劃分為五個人種,即: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蒙古利亞人種(俗稱黃種)、衣索比亞人種(俗稱黑種)、亞美利加人種(俗稱紅種)、馬來亞人種(俗稱棕種),這個劃分其實是人種的地理分類。

四大人種


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亞洲人種

亦稱黃種。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髮,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甚發達,膚色中等。主要分佈在亞洲東南部、東部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

非洲人種

亦稱黑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髮,一般分成南非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佈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佈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相對較淺;總體膚色較深。

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髮,毛髮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大洋洲人種

亦稱棕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髮,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佈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遷徙到了這個區域!而這也為幾百年來的大洋洲人種的來源之謎的爭論劃上了句號。

研究簡史


人種劃分一
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
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
1775年-德國格丁根大學教授J.F.布盧門巴赫發表《人種的自然起源》,把人類劃分為5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衣索比亞人種、亞美利加人種、馬來人種
人種劃分二
1800年-法國G·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3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
人種劃分三
非洲地理人種
非洲地理人種
1870年-英國T·H·黎把人類劃分為4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赫胥。
1927年-澳大利亞地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G·泰勒發表著作《環境與人種》(曾譯為《人種地理學》)。
1929年-德國B·倫什倡議用“地理人種”和次一級的“地域人種”兩個詞。
1961年-美國S·M·加恩提出更低一級的“小人種”一詞,並首次採用上述3級系統,把全世界人類劃分為9大地理人種,32個地域人種。發展了人種地理學。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
1800年,法國G.居維葉把人類劃分為3個人種: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1927年,當時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的澳大利亞地理學家G.泰勒發表著作《環境與人種》(曾譯為《人種地理學》),詳述了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對人種的影響,以及各人種的區域分佈,有力地促進了人種地理學的建立。1929年,德國B.倫什依據人種一詞本身帶有地理分佈的性質,以及各人種之間愈來愈混合等事實,倡議用“地理人種”和次一級的“地域人種”兩個詞。

研究內容


人種的分佈
300多年來,學者們對世界人種的分類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方案。用膚色和髮型等體質特徵劃分人種的三分法和四分法流行時間很長。三分法將世界人種劃分為3大人種:源於中亞和東亞乾旱草原與半沙漠地區的蒙古人種 (Mongoloid),又稱亞美人種,主要分佈於亞洲、南美洲北美洲北極地區。源於非洲赤道地區的尼格羅人種(Negroid),又名赤道人種,原主要分佈於非洲,由於殖民主義者的販賣等一系列原因,該人種後來廣布南、北美洲。源於南歐、北非和西亞接壤地區的高加索人種(Caucasoid),又名歐羅巴人種,1500年前,主要分佈於歐洲、北非、西南亞等地,以後該人種的足跡遍及世界,特別是在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四分法則將澳大利亞(原住居民)人種 (Australoid)單獨劃出,與上述3大人種相併列。澳大利亞人種分佈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等地。
20世紀60、70年代以後,學者們採用更精確的方法研究血型、遺傳因子免疫系統,並綜合考慮體質特徵和地域障礙等因素后,將人類劃分為7~9個地理人種。
人種的遷移及其對分佈的影響
例如1500年以後,高加索人種向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迅速擴張,隨之尼格羅人種向南、北美洲等地大量遷移,使世界人種分佈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促進了各人種之間的融合,產生一些新的人種。
人種形成和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不同的人種帶有不同地理環境的印痕,如尼格羅人種由於長期生活在熱帶地區,形成了一系列適應性生理特徵,黑色的膚色可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濃密的捲髮可防止頭被日光曬昏;寬厚的鼻、唇擴大了粘膜面積,可促進蒸發散熱。北歐地域人種長期生活在較寒冷地區,鼻子高而狹窄,使冷空氣經過預熱后再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可使皮膚少受凍傷;身材高壯。

學科地位


人種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人種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地理學中,有人把它劃歸為自然地理學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劃為人文地理學的分支。人種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種族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規律、探討地理環境對人種和種族形成的影響以及對人類體表形態與生老病死的影響。世界人口是由蒙古利亞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三大不同人種組成的。人類體表形態的差異,與其長期生活的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種族類型是可變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近百年來世界人口大規模遷移,地理環境隔離狀態在種族形成中的作用不斷減弱,長期的種族雜居,形成了各種類型的混合人種,種族間的界線逐漸縮小。現代科學表明,人類在種屬上並無優劣之分,種族主義不僅在政治上是反動的,在理論上也是謬誤的。

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