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政治地理學的結果 展開

政治地理學

科學名詞: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為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佈與地理環境關係之一學科,其著重分析政治區域之結構及功能與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人文地理學及政治學之一學科分支。

政治地理學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早期主要研究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對政治制度和人的政治行為的影響。19世紀以後轉為研究地緣政治、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海外屬地等政治現象及國際政治關係格局與發展變化趨勢等。

政治地理也探討選舉在不同區域中的政黨傾向、支持候選人傾向的差異及其原因。

簡介


政治地理學[科學名詞: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科學名詞: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研究世界政治現象的分佈、聯繫和差異,以及政治地區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並預測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疆界、政治區域的形成與演變;劃分政治地區類型、論述其相似性與差異性;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以及其對當代世界政治趨勢的影響等。

研究領域


政治地理學主要研究國家的領土疆界、首都、行政區劃等政治現象,國際政治關係的格局及其發展變化,為國家的政治決策、國際事務等工作提供依據。
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
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國家和政治區域的面積、形狀、功能、地理位 置、自然環境等領土特徵,疆界的進退變動,以及社會性質、政治體制、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構成、資源的開發、產業結構及其地理布局、公民的生活水平情況;首都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建立及其作用;國際政治關係的地理背景,根據對於領土(包括領海、領空)主權和國界劃分的理論研究以及有關國界變動的史實考證,確定在本國與鄰國以及其他國家之間關於邊界問題的爭端中的立場和依據,探討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協作,包括軍事衝突、外交鬥爭、國際移民、貿易關係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分析比較世界各個國家集團的組合和演變,以及公海問題等。

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係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係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研究對象


主要流派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有最基本的範疇以及相應的由這些範疇構成的學科體系,以此與其他學科相區別。政治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不應例外。然而,綜觀政治地理學在西方的發展,以及圍繞政治地理學研究對象出現的種種流派,關於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迄今為止仍未形成一個能夠被普遍接受的定義。這我們可以從地理學史上出現的如下幾個主要流派的觀點中看出來:
有機組織學派的代表人物,德國的拉采爾(F.Ratzel)、德國的豪斯浩弗(K.Haushofer)和瑞典的契倫(Kjellen)主張,政治地理學就是對國家這個有機體所作的空間研究。如豪斯浩弗就認為“政治地理學系研究政治有機體的空間及其結構的學問。”
政治景觀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的惠特萊西(D.Whittlesey)、哈特向(R.Hartshorne)主張,政治地理學主要是對政治景觀進行研究,如惠特萊西在其《地球與國家》中曾認為,“地球表面不同地方的政治現象的差異是政治地理學的本質。”
政治生態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的鮑曼(I.Bowman)、荷蘭的范根堡(V.Valkenbury)主張,政治地理學主要研究人類所組成的社會集團如何從政治地理上適應其所居住的區域自然環境。
統一領域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的瓊斯(S.B.Jones)則主張,政治地理學應研究政治觀念如何轉化成政治區域,以及在特定的政治區域內的政治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在瓊斯看來,政治觀念和政治區域是一個鏈條的兩端,這個鏈條是這樣的:政治觀念-決策-運動-區域-政治區域。在這裡,“政治觀念在這個鏈條中,並不只是指國家觀念,而是指任何政治觀念”。政治區域是指任何政治組織活動的地理空間,“不管是一個民族國家、一個獨立的區域、國家之下的一個區,還是一個行政區或地區”。
從以上幾個流派關於政治地理學研究對象的觀點中可以看出,政治生態學派、有機組織學派、政治景觀學派都強調,政治地理學是對國家的空間結構及其內、外活動的研究,國家是研究的對象。用荷蘭地理學家范根堡的話來說:“政治地理學就是國家地理學,並且為國際關係提供地理上的解釋”。而統一領域學派則將國家這個有形的政治區域擴展到諸如大西洋聯盟、共產主義國際體系、英聯邦等這樣的術語表示的大面積的政治區域上。這樣,就將政治地理學的研究範圍擴大了。在我們看來,儘管對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同的學派的主張有所不同,但對政治區域的研究一直是政治地理學的主題。政治地理學,一方面,從空間角度來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過程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結果,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過程在地理空間中分佈的一般規律和特徵;另一方面,研究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過程的地理空間的改變。這種研究必然集中在對政治區域的研究上。因為,人類所從事的政治活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的,而地理區域則為人類的政治活動提供了場所。所以,人類的政治活動必然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政治區域。

政治區域

所謂政治區域,是指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政治標準劃分的地區,它既包括一個國家或國家之下的行政區,也包括數國結成的區域。政治區域作為一個基本範疇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①政治組織;②一定數量的人口;③地理區域。任何政治區域都是這三個要素的有機統一體。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三個組成要素的具體內涵有所變化,但這三個要素作為政治區域的組成部分是不會變化的,缺少其中一個要素,也就不能成為政治區域。在當代,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內容。我們所說的政治組織,既指各個有主權的國家,也包括各國國內的地方政治組織,如各級地方政府,還包括數國聯合起來的國際組織和地方群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對空間的開發,當代的區域除指地球表面上的地域以及分割不同地域的界線外,還指地域之上的空間和大氣層。除這些有形的區域外,政治區域中的區域還包括無形的區域,如均勢、集團等詞語表達的區域。人口除了指人口的數量、密度及其流動以外,還指種族、民族以及人們的政治行為等。可見,政治區域的歷史性、時代性,為政治地理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

三個基本要素

任何政治區域都離不開3個基本組成要素。
1政治組織,諸如經濟區域、社會文化區域、自然區域相區別的一個主要標誌,是構成政治區域的首要條件。狹義地講,政治系統是指通常情況下合法的機構,包括“政府”、“國家”;廣義地講,包括實際和法定形式的政治行為,不僅包括國家的合法組織,也包括現實的政治生活,如地區群體、壓力集團、政治勢力等。
2一定數量的人口,這是政治區域和其他以人文特徵為標準劃分的區域的共同特徵。沒有人,沒有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自然界就不可能留下人類實踐活動的烙印,各種區域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正是人類的政治活動才形成政治區域,離開人,一切就無從談起。當代美國著名政治學家G.A.阿爾蒙德曾說:“政治系統是由國民或選民同立法者、行政官員和法官這些相互作用的角色構成的。當每個人參加政治交流,組織政治利益集團,參加投票或繳納捐稅時,他就從非政治角色轉為政治角色,因此,我們不妨說,每個人都是出入於政治系統的。”當然,人口數量可多可少,如有的城市可達幾百萬人,有的村莊只有幾十人。
3地理區域,這是構成政治區域的必要條件,也是所有區域的共同特徵,這是人類活動的空間表現形式。地理區域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有主權的國家來說,地理區域是指該國的領土;對國際組織來說,地理區域是指這些組織相應的空間,這些區域都是有形的,有其明確的界線。也有無形的地理區域,這種區域很難考究其界線,如選舉活動中選民態度的分佈範圍,國際政治中的均勢等。
政治區域這3個組成要素並非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就政治系統和人類的關係而言,政治系統並不是人類社會所固有的,而是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隨著“居民第一次劃分為兩大階級”和“城市的出現”,也就“需要有行政機關、警察、賦稅等等,一句話,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機構,也就是說需要政治。”政治系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政治系統和地理區域而言,政治系統離不開地理區域,地理區域為政治系統提供“政治資源”,具體表現在,任何一個政治系統必然受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的影響,諸如國內的經濟、自然環境和資源、教育和技術體系、種族和文化體系以及國際之間的貿易、外交、戰爭、交通和文化交流等都影響政治系統的功能。政治區域正是這三個要素的有機統一。

性質


政治地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性質是由其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概括起來,政治地理學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歷史性

政治地理學著作——歷史的地理樞紐
政治地理學著作——歷史的地理樞紐
和其他許多學科相同,政治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性質就是它的歷史性或時代性。這種時代性或歷史性是由其研 究對象本身的特徵決定的。
政治區域本身之所以具有歷史性,是因為其組成要素是隨著歷史的進步而不斷更新其內容的,並改變其形式。如政治系統,作為政治區域的組成要素,它的內容和形式在不斷地變化。在二戰之前,國家是主要的政治組織形式,而戰後出現的國際組織和地區群體改變了政治系統舊的存在形式,豐富了政治系統的內容。
人口作為政治區域的一個要素,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諸如大量移民、難民以及城市化都豐富了人口的內容。僅就數量而言,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其人口增長的幅度也不同。當前世界出現了3種人口增長類型:西歐的零增長型、發展中國家的高速增長型以及發達國家的低速增長型。而地理區域的形式則更是變化不斷,如有形區、無形區等。這就告訴我們,任何政治區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政治區域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就世界政區而言,19世紀的世界政區圖和20世紀60年代的世界政區圖相比,以國家為尺度的政治區域的數量明顯地增加了。就某一國家內部而言,其行政區劃也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建設需要不斷變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適應當時建設的需要,曾對舊中國行政區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在省和中央之間設立了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6大行政區,1954年又撤銷了6大行政區,恢復省作為一級地方政權,同時增設了民族自治區域等。
政治區域的這種歷史性並不意味著政治地理學不是一門科學,因為,無論組成政治區域的3個要素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如何隨歷史的變化而變化,這3個要素作為政治區域的組成部分本身是不改變的,這就決定了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的理論的穩定性。所以我們可以說,政治區域的歷史性或時代性並沒有改變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作為一門科學。相反,正是這種歷史性或時代性不斷地豐富了政治地理學這門學科的內容。

政治性

與其他類型區域相比,政治區域的另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階級性,也叫政治性。任何政黨、社會集團、社會勢力、國際組織在國內和國際活動中都有一定的政治傾向,代表一定的階級,公眾的政治行為也是代表某種政治傾向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區域的這種政治性是隨著政治組織,特別是像國家這樣的機構的產生而產生,當然也隨著統治階級的統治機構的消滅而消亡,“當階級差別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的時候,公眾的權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質。”就國際組織而言,許多國際組織都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在意識形態上也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這些也使國際政治區域具有不同的政治性。如原來的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英等為主的西歐資本主義陣營就有不同的政治性質。因此,在分析政治區域時,除了注意其歷史性外,還必須注意其政治性。

綜合性

政治區域另一個特徵就是綜合性。沒有純粹的政治,政治總是和某些集團的利益,特別是和經濟利益相聯繫的,除此之外,政治也和軍事、思想意識形態相聯繫,政治正是這些因素的集中體現。區域也不是純粹的空間,而是自然資源、人口等分佈的空間。所謂政治區域的綜合性就是指任何一個政治區域都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意識形態、資源、人口等的綜合體。政治區域的綜合性要求我們在研究政治區域時,必須從多方面加以考慮,如當我們把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區域加以研究時,不但要研究政黨、政府的空間結構,而且要研究國家的經濟、軍事、思想意識形態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同時還要研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及人口分布的政治意義。

分支學科


政治地理學涉及的學科很多,除了依靠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之外,還藉助歷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等學科,並同人文地理學其他分支學科關係密切。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貌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