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澤
五代時期的歷史人物
張彥澤(?-947年),其先出於突厥,河東太原人。世為陰山府裨將,少有勇力,為人驍悍殘忍,眼睛赤黃。
後晉高祖石敬瑭姻親,官位步步高升,累官護聖右廂都指揮使、曹州刺史。因主持討伐范延光,授為鎮國軍節度使,改任彰義軍節度使,遷右武衛大將軍。后投降契丹,禍亂中原,為人所不齒,后因故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所殺。
張彥澤祖輩時遷居太原,行伍出身為人驍悍殘忍,眼睛赤黃,在夜晚時發光,如同猛獸,因此人人見而畏之,因善射被任命為騎將,屢次跟隨晉王李存勖和大將李嗣源出征。與後來成為後晉高祖的石敬瑭結為姻親,官位步步高升,石敬瑭建立後晉,張彥澤被提升為護聖右廂都指揮使、曹州刺史,曾主持討伐叛將范延光的戰役,被授為鎮國軍節度使,稍後改任彰義節度使。
張彥澤性情粗暴,為政暴虐,常怒其子柔弱,屢次笞辱之,其子逃至齊州,被州吏捕送京師,石敬瑭把他交還給張彥澤,張彥澤欲殺之,掌書記張式勸阻,不聽,張式懼而出奔,張彥澤命指揮使李興率騎兵二十人追殺,但張式得到邠寧節度使李周的保護,只被流放到商州而已。張彥澤不肯甘休,迫使朝廷將張式交還,張彥澤將其剖心、決口、砍斷手足,然後斬首。不久,石敬瑭調王周為彰義節度使,任張彥澤為右武衛大將軍,王周密奏張彥澤不法情事二十六條,張式的家人也到朝廷鳴冤,但石敬瑭認為:“彥澤功臣,吾嘗許其不死。”朝臣力爭,石敬瑭不得已,削奪了張彥澤的官職,同時賜給張式家人官職。
後晉出帝石重貴繼位后,任張彥澤為左龍武軍大將軍,又遷為右武衛上將軍、右神武統軍。後晉與契丹人翻臉,雙方與河北、山西一帶交戰,張彥澤屢次立功,晉封為彰國軍節度使。陽城白團衛村一戰,後晉軍主力被契丹大軍八萬包圍,營中無水,鑿井又壞,大風狂起,契丹騎兵順風擊晉軍,軍中大懼。張彥澤以問諸將,諸將皆曰:“今虜乘上風,而吾居其下,宜待風回乃可戰。”張彥澤也以為然,只有偏將葯元福認為:“今軍中饑渴已甚,若待風回,吾屬為虜矣!且逆風而戰,敵人謂我必不能,所謂出其不意。”張彥澤同意,與大將李守貞、符彥卿等人拚死出戰,大破契丹軍,追至衛村,再敗之,契丹主耶律德光遁去。
開運三年,契丹兵再次南下,後晉以杜重威為都招討使,李守貞兵馬都監,張彥澤馬軍都排陣使。張彥澤往來鎮、定之間,敗契丹於泰州,斬首二千級。杜重威、李守貞攻瀛州不克,退及武強,聞契丹空國入寇,惶惑不知所之,而張彥澤適至,言虜可破之狀,乃與杜重威等西趨鎮州。張彥澤為先鋒,至中渡橋,但已為契丹所據,張彥澤猶力戰爭橋,燒其半,契丹兵稍退,後晉軍於是夾河而寨。
十二,杜重威、李守貞叛降契丹,張彥澤亦降。耶律德光進逼開封,命張彥澤與傅住兒率二千騎兵為前鋒先入京師,張彥澤倍道疾驅,中夜時分,已從封丘門斬關而入。後晉宮中大亂,張彥澤自寬仁門傳耶律德光與皇太后書,頓兵明德樓前,後晉出帝只得退位。次日,張彥澤命控鶴指揮使李筠以兵監守宮中,內外不通,以待契丹軍,耶律德光渡河到達后,後晉出帝欲郊迎,張彥澤不許,遣使請求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認為:“天無二日,豈有兩天子相見於道路邪!”於是停止。
起初,張彥澤至京師,自以有功於契丹,晝夜酣飲自娛,出入騎從常數百人,旗幟上書“赤心為主”,迫遷後晉出帝時,私留御輦,內庫所藏皆輸之私第,放縱軍士大掠京師。軍士查獲行人,張彥澤酒醉不能問,只以目示意,並伸三指,軍士即將此人腰斬。耶律德光至京師,聞張彥澤劫掠,大怒,詢問百官和開封人:“彥澤當誅否?”百官皆請不赦,而都人爭投狀疏其惡,乃命殺之。張彥澤此前所殺士大夫子孫,皆縗絰杖哭,隨而詬詈,以杖朴之,張彥澤俯首無一言,行至北市,斷腕出鎖,然後斬首,市人爭破其腦,取其骨髓,臠其肉而食之,可見怨恨之深。
石敬瑭為了保住自己的“兒皇帝”,肆意包庇兇狠殘暴的 張彥澤,並不顧手下官員與百姓的死活。)
後晉彰義節度使張彥澤,殘暴得沒有人性。他的親生兒子被他毒打得逃了出去,抓回來后張彥澤竟然要把他殺掉。張彥澤手下有個掌書記叫張式的,同宗同族,平時很得信任,他勸張彥澤不要任性,誰知這下觸怒了張彥澤,頓時翻臉不認人,操起弓箭就要射死張式。張式見他如此喜怒無常,便借口生病帶著妻子逃走了。張彥澤派人去追,說:“張式不聽話就把他殺了,將人頭帶回來給我。”原來張彥澤還是個好色之徒,他聽人說張式的妻子很美,便想害死張式,搶奪他的妻子。張式逃到邠州。邠州節度使把張式的事奏報朝廷,石敬瑭下詔把張式貶逐到商州。張彥澤並不就此罷休,他派行軍司馬鄭元昭到朝廷去索要張式。鄭元昭警告石敬瑭說:“張彥澤如果要不到張式,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後果。”意思是說張彥澤或許就此造反。石敬瑭不得已下詔交出張式。張式被押送回去,張彥澤派人用刀挖開張式的嘴,砍斷四肢,又剖開胸膛取出心臟,把他的妻子據為己有。
第二年,張式的父親張鐸進京為兒子伸冤。朝中同時有人曆數張彥澤橫行不法、慘無人道的事,說老百姓因害怕他的暴政,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達五千多戶。石敬瑭一來因張彥澤曾立有戰功,二來因張彥澤與握有重兵的楊光遠是親戚,怕處置了張彥澤,會引起楊光遠不滿,所以不聞不問。大臣鄭受益上奏說:“張彥澤如此兇狠殘暴,陛下連一句責備的話都沒有,這是善惡不分,賞罰不明。外面都傳說陛下收了張彥澤一百匹馬的賄賂,臣為陛下因張彥澤而得此惡名,實在感到惋惜。”石敬瑭聽后,仍然若無其事,不置可否。
刑部郎中李濤對石敬瑭的態度很是不滿,聯合其他一些大臣一起上疏,堅決要求把張彥澤治罪。石敬瑭見已引起眾怒,不得已才頒下詔書將張彥澤官位降一階,爵位降一級。為了平息事端,又將張式的父親和子弟任命為官。李濤認為對張彥澤的處罰太輕,又去見石敬瑭,要求把張彥澤交付有關衙門依法治罪。石敬瑭反而怪他不該揪住不放,再也不理李濤。過了些日子,居然又把張彥澤封為左龍武大將軍。
卻說遼兵環逼晉營,氣焰甚盛,晉營中勢孤援絕,糧食且盡。杜威計無所施,惟有降遼一策,或尚得保全性命。當與李守貞、宋彥筠等商議,眾皆無言。獨皇甫遇進言道:“朝廷以公為貴戚,委付重任,今兵未戰敗,遽欲靦顏降虜,敢問公如何得對朝廷!”遇後來為晉殉難,故特別提出。威答道:“時勢如此,不能不委曲求全!”遇憤慨而出。威密遣心腹將士,馳往遼營請降,且求重賞。遼主德光道:“趙延壽威望素淺,未足為中原主子;汝果降我,當令汝為帝。”仍是騙局。這語由將士還報,威大喜過望,即令書記官草好降表。越宿召集諸將,出表相示,令他依次署名。諸將雖然駭愕,但多半貪生怕死,依令畫諾,惟皇甫遇未曾與列。威再遣閤門使高勛,齎奉降表,呈入遼營。遼主優詔慰納,遣勛報威,即日受降。
杜威便令軍士出營列陣,軍士踴躍趨出,摩拳擦掌,等待廝殺。俄見威出帳宣諭道:“現已食盡途窮,當與汝等共求生計,看來只有降敵了。”說著,遂命軍士釋甲投戈,軍士驚出意外,禁不住號哭起來,霎時聞聲震原野。威與守貞同時揚言道:“主上失德,信用姦邪,猜忌我軍,我等進退無路,不如投順北朝,別求富貴。”杜威原是喪心,不意守貞亦復如此。
語未畢,已有一遼將帶著遼騎,整轡前來,身上穿著赭袍,很是鮮明。看官道是何人?原來就是趙延壽。延壽到了軍前,撫慰士卒,杜威以下,相率迎謁。延壽命隨行遼兵,遞上赭袍,交與杜威。杜威欣然披服,向北下拜,及起身向眾,居然趾高氣揚,隱隱以中國皇帝自命。廉恥掃地。延壽即引威等往謁遼主。遼主語威道:“汝果立功中國,我當不負前言!”杜威率眾將舞蹈謝恩。遼主面授杜威為太傅,李守貞為司徒。
杜威願為前驅,引領遼主至恆州城下,招諭守將王周,勸他出降。王周即開城迎入,遼主率大軍入城,派兵往襲代州,刺史王暉亦舉城迎降。遼主復遣通事耿崇美,招降易州。易州刺史郭璘,素具忠忱,每當遼兵過境,必登陴拒守,無懈可擊。遼主德光,嘗恐他邀截歸路,屢有戒心,每過城下,必指城嘆息道:“我欲吞併中原,恨為此人所扼,遲早總要除他哩。”至是命崇美往撫易州,易州兵吏,聞風生畏,爭先出降。璘不能禁阻。但痛詈崇美。崇美怒起,拔劍殺璘,應手而倒。不略忠臣。
易州歸遼,義武軍節度使李殷、安國軍留後方泰,相繼降遼。遼主任命孫方簡為義武節度使,麻答為安國節度使,另派客省副使馬崇祚權知恆州事。遂引兵自邢相南行,杜威率降眾隨從。皇甫遇不欲降遼,偏遼主召他入帳,令先驅入大梁。遇固辭而出,泣謂左右曰:“我位為將相,敗不能死,尚忍倒戈圖主么!”是夜引從騎數人,行至平棘,顧語從騎道:“我已數日不食了,尚何面目南行!”遂扼吭而死。節尚可取。
遼主改命張彥澤先進,用通事傅住兒一譯作富珠哩。為都監,偕彥澤前職大梁。彥澤引兵二千騎,倍道疾馳,星夜渡白馬津,直抵滑州。晉主重貴,始聞杜威敗降,接連收到遼主檄文,乃是由彥澤傳驛遞來,內有納叔母於中宮,亂人倫之大典等語。想是晉臣所為。慌得重貴面色如土,急召馮玉、李崧、李彥韜三人,入內計事。三人面面相覷,最後是李崧開口道:“禁軍統已外出,急切無兵可調,看來只有飛詔河東,令劉知遠發兵入衛呢!”重貴聞言,忙命李崧草詔,遣使西往。
過了一宵,天色微明,宮廷內外,競起喧聲。重貴驚醒起床,出問左右,才知張彥澤領著番騎,已逼城下。嗣又有內侍入報道:“封邱門失守,張彥澤斬關直入,已抵明德門了!”重貴越加慌忙,急令李彥韜搜集禁兵,往阻彥澤。不意彥韜已去,宮中益亂,有兩三處縱起火來。重貴自知難免,攜劍巡宮,驅后妃以下十餘人,將同赴火,親軍將薛超,從后趕上,抱住重貴,乞請緩圖。俄遞入遼主與晉太后書,語頗和平,重貴乃令親卒撲滅煙火,自出上苑中,召入翰林學士范質,含淚與語道:“杜郎背我降遼,太覺相負“。
後晉出帝石重貴時,張彥澤投降了契丹。耶律德光攻下後晉京城,派張彥澤先行人城。張彥澤就帶兵迫使石重貴遷出皇宮,又縱容手下軍士在京城大肆搶掠。他自以為有功,日夜飲酒無度,甚至把皇子石延煦的母親、楚國夫人丁氏也搶來作樂,把與自己有仇的人盡行殺死。耶律德光進城后得知這些情況,十分惱怒,立即把張彥澤關進牢房。文武百官與老百姓都認為他罪不可赦。耶律德光於是下令將張彥澤處死。押赴刑場時,從前被張彥澤殺害的士大夫的子弟,手舉木棒手杖,跟在後面邊罵邊打,張彥澤的屍體都被憤怒的百姓搗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