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彥卿

後唐名將

符彥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將領。

出身將門,為後唐宣武節度使符存審第四子,軍中稱其為“符第四”。十三歲即能騎射,仕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歷任散員指揮使、吉州刺史、忠武節度使、天雄節度使、守太師等職,累封魏王。勇而有謀,善於用兵。於戚城、陽城、定州諸戰役中多次與契丹交戰,名震敵國。他待下有恩,謙恭禮士。晚年閑居洛陽,不問世事。著有《人事軍律》《五行陣圖》今已佚。

開寶八年(975年),去世,年七十八,謚號“忠宣”。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將門虎子

出身將門,是後唐名將、宣武軍節度使符存審的第四子。十三歲時便能騎射。最初在太原侍奉晉王李存勖(後唐庄宗),因謹慎誠實而受到李存勖親信,得以出入其內室。成年後,被李存勖任命為親從指揮使。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攻滅後梁,入主汴州,符彥卿升任散員指揮使。
同光四年(926年)興教門之變時,李存勖的侍從大多離去,僅有符彥卿與王全斌等十多人力戰拒敵。其後李存勖中箭而死,符彥卿等人只得慟哭一陣,離開洛陽。

嘉山敗敵

天成三年(928年),以龍武都虞候、吉州刺史、北面行營諸道左廂馬軍都指揮使之職參與征討義武軍節度使王都。契丹(后改國號為遼)派兵援救王都,隨歸德軍節度使王晏球於嘉山(今河北曲陽西)擊敗契丹。
次年,唐軍收復定州(今河北定縣),叛亂平息。符彥卿因功被授為耀州團練使。

歷職方鎮

后改任慶州刺史。奉詔在方渠以北的烏侖山口修築城堡,以招引黨項
清泰(934年—936年)初年,轉任易州刺史,兼領北面騎軍,後唐末帝李從珂賜他戎服、甲胄及戰馬等。
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後晉高祖)在太原起兵反唐,並向契丹請援。李從珂命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率大軍征討太原,符彥卿隨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親率五萬騎兵,南下援救石敬瑭。符彥卿與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高行周率騎兵迎擊,卻被契丹軍擊敗,只得隨張敬達退保晉安寨(今山西太原南)。
後晉天福(936年—944年)初年,升任同州節度使。
天福二年(937年),其兄長、滑州節度使符彥饒叛亂被殺,符彥卿上表待罪,請求辭職歸鄉,但石敬瑭並未加以責罰。八月,獻上“助國銀”一千兩。其後,擔任左羽林統軍,又兼領右羽林,再之後改授為鄜延節度使。
後晉出帝石重貴自幼與符彥卿親昵。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貴即位,召其入朝,不久后命他出鎮河陽三城,擔任河陽三城節度使。

陽城高呼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契丹大舉南侵。次年,石重貴命符彥卿為騎軍左排陣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與宿州刺史梁進明等人協同禦敵。契丹騎兵數萬人在鐵丘圍困高行周,諸將都觀望不敢救援,唯獨符彥卿率數百騎兵進擊,迫使契丹退走,救回了高行周。同年,符彥卿又隨義成軍節度使李守貞討平平盧軍節度使楊光遠。戰後,符彥卿移鎮許州,任忠武軍節度使,獲封祁國公。
開運二年(945年)二月,符彥卿、李守貞與成德軍節度使杜重威等乘契丹軍北撤之機,大舉進軍幽州。契丹八萬北撤軍聞訊后,捲土重來,迫使晉軍接連退至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南)。晉軍與契丹交戰,北逐契丹軍十幾里,迫使其撤過白溝。正在晉軍列陣南撤時,卻被契丹騎兵包圍。晉軍且戰且退,行至白團衛村。契丹一面重重包圍晉軍,一面派奇兵斷其糧道。當時風力很大,契丹一面放火助威,一面以鐵甲精騎兵騷擾晉軍,晉軍則因營地沒有水源,士兵及戰馬都極渴,將士紛紛請求出戰。杜重威主張先待風勢漸小視情況而定,符彥卿、李守貞及右廂副排陣使葯元福等則認為與其束手待斃,不如乘風力莫測而奮力還擊。於是晉軍乘狂風大作、天昏地暗之際,以萬騎之勢橫衝契丹軍,契丹大敗而逃,勢如土崩,丟棄的馬匹鎧仗遍野,後晉步騎兵並進追擊二十餘里,耶律德光隻身而逃。此役后,石重貴錄功,升符彥卿為武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相)。
但在這之後,他卻遭人詆毀,不得隨軍北征。石重貴只讓他率領數千老弱殘卒戍衛荊州口。

回守徐州

滹沱之戰後,晉軍主帥杜重威以十萬兵馬投降契丹,石重貴急詔符彥卿與高行周領禁兵屯駐在澶淵(今河南濮陽)。
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投降契丹的彰國軍節度使張彥澤引契丹軍攻陷汴州,滅亡後晉,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他與高行周自澶州南下,投降遼朝。
遼軍滅晉后,縱兵劫掠、殘害百姓。中原地區義軍紛起,耶律德光於是讓符彥卿返回武寧軍鎮壓“徐、宋寇盜”。符彥卿行軍至甬橋時,義軍首領李仁恕正領眾數萬進攻徐州。符彥卿突然領騎兵數十人至徐州城下,李仁恕派人拉住符彥卿的馬,請求與其一同入城。經符彥卿之子符昭序勸說,李仁恕撤圍離去。

累朝襲寵

後漢高祖劉知遠攻入汴州后,符彥卿入朝覲見,被改授為泰寧軍節度使,加兼侍中一職。
乾祐(948年—950年)年中,又加兼中書令,改封魏國公。再拜守太保銜,轉為平盧軍節度使。後漢隱帝劉承祐誅殺宰相楊邠等人後,召符彥卿急赴朝。
廣順元年(950年),後周太祖郭威下詔,進封他為淮陽王。開封府尹劉銖被殺后,郭威將其在京師的宅邸賜給符彥卿。
廣順二年(952年),郭威親征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符彥卿前往行在,獻上馬、錦彩等物及一萬石軍糧,頻頻受到郭威賞賜。不久后,移鎮鄆州,任天平軍節度使。郭威本想讓符彥卿接替王殷任天雄軍節度使,但因遼軍突起,只得暫留王殷控制局勢,所以他仍留鎮天平軍。
廣順三年(953年),王殷獲罪被殺,郭威正式授符彥卿為大名府尹、天雄軍節度使,並進封他為衛王。

高平大戰

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世祖劉崇乘後周世宗柴榮新即位之機,聯合遼朝大將楊袞進逼澤(今山西晉城)、潞(今山西長治)二州。符彥卿奉命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固鎮路行軍,對北漢、遼朝聯軍後方造成壓力。三月,柴榮從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出發,親自北上禦敵。符彥卿則被任命為河東行營一行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統領步、騎軍兩萬。同月,柴榮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契丹聯軍。五月,柴榮乘勝追擊,攻陷北漢數州。符彥卿與諸將認為軍糧不足,請求撤軍。柴榮不許。等到周軍包圍北漢都城太原時,符彥卿與天平軍節度使郭從義、義成軍節度使向訓(即向拱)等率步、騎兵一萬餘人奔赴忻州,防止遼朝南下救援北漢。在此期間,還收降北漢所屬的盂縣。遼朝在忻州背面駐軍,所派游騎也抵達忻州城外。符彥卿等與遼軍展開大戰,華州節度使史彥超前鋒軍隊追擊,脫離大軍,中伏戰死。當時,諸將意見不合,而太原久攻不下,再加上糧餉不繼,柴榮最後只得撤軍。柴榮賜符彥卿繒彩、鞍勒馬等物,讓他回到本鎮。周軍回京后,柴榮又拜符彥卿為守太傅,改封魏王。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后,符彥卿獲加守太尉之銜。

與時進退

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符彥卿仕於宋朝後,再被加為守太師。
乾德元年(963年)春,自天雄軍入朝,趙匡胤賜他襲衣、玉帶。在金鳳園宴射時,趙匡胤七箭都中的(射中靶心),符彥卿貢上名馬稱賀。此年,獲賜號“崇仁昭德宣忠保正翊亮”。

悠遊終老

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被改授為鳳翔節度使。他帶病赴任,抵達西京洛陽時,自稱病重,請求帶俸在洛陽養病,趙匡胤同意。但病假滿百日後,符彥卿仍然求取俸祿。他因此遭到御史彈劾,此案已交西京留司御史台審理。最終趙匡胤因符彥卿是姻戚故舊,特詔停止審問,僅罷去其節度使之職。符彥卿在洛陽居住了七、八年,每到春天時,總是騎著小馬、領著一兩位家僮遊歷僧寺名園,頗為悠閑適意。
開寶八年六月十二日(975年7月23日),逝世,享年七十八歲(《名臣碑傳琬琰集·符彥卿太師》作七十六)。趙匡胤為其輟朝三日,下詔由官府負責辦理其喪事,后追謚“忠宣”。

主要成就


軍事戰績

符彥卿十三歲即能騎射,勇而有謀,善於用兵。天成三年(928年),參與征討義武節度使王都,隨歸德節度使王晏球於嘉山(今河北曲陽西)擊敗契丹。次年,收復定州(今河北定縣)。天福九年(944年),在鐵丘一役中,率數百騎兵陷陣,救回被數萬契丹騎兵圍困的北面行營都部署高行周。同年,又隨義成節度使李守貞討平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叛亂。開運二年(945年),在陽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白團衛村之戰中,與李守貞及右廂副排陣使葯元福等奮力還擊,大敗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隻身而逃。顯德元年(954年),北漢聯同遼朝(契丹改名)入犯後周北境,符彥卿奉命從磁州(今河北磁縣)固鎮路行軍,對漢遼聯軍後方造成壓力。周軍包圍北漢都城太原時,符彥卿又奔赴忻州,防止遼朝南下救援。

軍事戰術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記載,符彥卿在開運二年(945年)的陽城之戰中,在衛青、李陵、劉裕、馬隆等利用車陣擊敗對方騎兵戰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戰術經驗,取農民耕作時所用的車,然後用堅硬且韌性很好的繩索把這些車的轅干連接起來,再把耕牛套在車上。步兵在心理上常對騎兵有畏懼感,但是牛卻沒有。這樣可以首先防止騎兵憑藉強大的衝擊力衝擊自己的戰陣;等到對方騎兵進入步兵弓弩的射程后,憑藉牛車作掩體的步兵可以集中射殺對方的騎兵或者戰馬。待到對方騎兵衝擊受創后,再出動己方有限但以逸待勞的騎兵進行最後的一擊,置對方騎兵於死地。這也是陽城之戰取勝的關鍵之一。
劉基所著《兵法心要》記載,符彥卿還曾總結行軍經驗:“在賊境,宿用槍營,行用方陣,惟大將度宜而處之。”即在敵人領地,宿營時應結成槍營,行軍時結成方陣。而只有擅長用兵的大將能參考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個人作品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符彥卿著有《人事軍律》三卷、《五行陣圖》一卷,今已佚。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祖父符楚曾任陳州牙將,后追封吳王。
父親符存審後唐時官至宣武軍節度使、中書令,卒贈尚書令、秦王
妻子楊氏虢國夫人、秦國太夫人,生符昭願。
兄長符彥超歷任汾州刺史、晉州留後、北京留守、昭義節度使、泰寧軍節度使。
符彥饒歷仕後唐、後晉,歷任曹州刺史、金州防禦使、滑州節度使等職,官至檢校太傅。
符彥圖早年曾為騎將,其後經歷不詳。
弟弟符彥能官至楚州防禦使。
符彥琳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官至金吾上將軍。
符彥彝官至武安節度使。
符彥倫官至定遠節度使、嚴州知州。
符彥升官至昭慶節度使。
兒子符昭信官至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領賀州刺史,後周世宗時去世,獲贈檢校太保、閬州防禦使。
符昭願字致恭,宋真宗時官至邢州防禦使,封武都郡開國公。卒贈鎮東軍節度使。
符昭壽字如期,宋真宗時官至益州兵馬鈐轄,后因兵變被殺。
女兒宣懿符皇后後周世宗柴榮的第一任皇后。先嫁河中節度使李守貞之子李崇訓,后被周世宗柴榮納為繼室。柴榮即位后,被冊封為皇后。早逝,謚號“宣懿皇后”,葬懿陵。
宣慈符皇后柴榮的第二任皇后,宣懿符皇后的妹妹。顯德六年(959年)被立為皇后。周恭帝時被尊為太后,臨朝聽政。北宋建立后,符太后還西宮,號“周太后”。柴宗訓死後她出家修道,號玉清仙師。死後謚號“宣慈皇后”。
懿德符皇后後周時嫁給趙匡義(宋太宗趙光義)為繼室,早逝,葬安陵西北。趙光義即位,追冊為皇后,謚號“懿德皇后”。

軼事典故


箭術高超

符彥卿箭術高超。他曾經在遂城的鹽台淀射獵,一天之內就射得獐、彘、狼、狐、兔共四十二隻,在場的人都將其看作神。

義對遼主

後晉滅亡后,遼太宗耶律德光以陽城之戰責備來降的符彥卿(符彥卿是此役擊敗遼軍的主將之一)。符彥卿回答:“臣侍奉晉王(後晉出帝石重貴),不敢貪生怕死。如今的情況,我的生死就在您手中。”耶律德光見其直言以對,一時無法怪罪,只得大笑並將其釋放。

聲振殊俗

據《宋史》記載,遼人在陽城戰敗后,頗為畏懼符彥卿,甚至在戰馬生病不吃食物時,也唾罵道:“這裡面難道有符王(符彥卿)嗎?”遼朝攻滅後晉后,淳欽皇後述律平詢問侍從說:“符彥卿在哪裡?”當聽到他已經回到徐州時,述律平說道:“將此人留在中原,怎麼會如此失策!”

晚節有虧

符彥卿擔任天雄軍節度使十多年,將政事一律交予牙校劉思遇管理。劉思遇為人貪婪狡黠,仗恃斂財,搶取官府利益,符彥卿卻未發覺。當時,各鎮節度使常常派親吏多收租賦,私藏入自己的囊中。而這種情況,在天雄軍最為嚴重。趙匡胤聽說后,從朝中派常參官負責收取天雄軍租賦,自此後濫取租賦的惡習才消除。趙匡胤下詔,將官府多出的粟米賜給符彥卿,以使他心中自愧。
符彥卿酷愛豢養鷹、犬,下屬犯錯時,只要獻上名鷹、名犬,他即使是盛怒也一定赦免此人。他的部下因此得以肆意妄為,以至於擾民。

史籍記載


《東都事略·卷十九·列傳二》
《宋史·卷二百五十一·列傳第十》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九十七·列傳九十七》

人物評價


總評

符彥卿出身將門,勇而有謀,善於用兵。因他是後唐名將符存審的第四子,所以被軍中稱為“符第四”。歷朝所賜他的巨額財富,符彥卿將其盡皆分給下屬,所以士卒都樂於為他效命。他不喜飲酒,謙恭下士,對賓客僚屬整日談笑,言語中不論及俗務、不自矜戰功。
符彥卿的三個女兒分別為周世宗、宋太宗的皇后,即周世宗宣懿皇后、宣慈皇后及宋太宗懿德皇后。自周恭帝至宋太祖兩朝,給符彥卿賜詔書時,都不稱其名,以示尊崇。《東都事略》便稱符氏一族“近代貴盛,無與為比”。

歷代評價

石重貴:惟爾先臣,實為名將,世襲弓裘之慶,門傳忠孝之規。西漢三雄,徒稱傑出;東京七校,乃為時生。竭盡之心,貫於金石。(《親征契丹命將制》)
述律平: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宋史》引)
趙光義:只如近世符彥卿,累任節鎮,以射獵馳逐為樂。由是近習窺測其意,競以鷹犬為獻。彥卿說而假借之,其下因恣橫侵擾。(《東宮故事》引)
王旦:五朝恩寵更無前,花甲周流七十年。真有英才堪輔佐,誰言與世共推遷?老來得遂優遊樂,身後還承寵渥偏。荒草夕陽埋玉處,行人下馬拜新阡。(《題符公魏忠宣王墓》)
高嵎:忠宣之勇,好謀而戰。忠宣之氣,集義所生。傲慢自處,寵辱不驚。增光史冊,推倒群英。端然狀貌,恭乎威名。形容莫磬,數語載庚。(《題忠宣魏王符彥卿像》)
王稱:唐季以來至於五代,藩鎮之禍烈矣。宋興,令坤(韓令坤)、從義(郭從義)、彥卿握重兵在河北,守信(石守信)、審琦(王審琦)、彥超(王彥超)等以宿將處方鎮。而數子者,識曆數之攸在,知天命之有歸。故號令一出,莫不稽首聽命,或納節以備宿衛,或請老而知止足。使藩鎮之禍泯然,而不作克保功名,長守富貴。雖太祖之善御豪傑,而亦數子者,能擇其禍福輕重而審處之,斯可以言智矣。(《東都事略》)
李燾:彥卿武勇有謀,善用兵。(《續資治通鑒長編》)
周必大:符彥卿一藩鎮耳,以射獵為樂。初非過舉,而其弊遂至擾民。(《東宮故事》)
胡三省:高行周、符彥卿,一時名將也。(《資治通鑒》注)
脫脫:彥卿一門二后,累朝襲寵,有謀善戰,聲振殊俗,與時進退,其名將之賢者歟?(《宋史》)
王夫之:陽城之戰,符彥卿一呼以起,傾國之眾,潰如山崩,棄其奚車,乘駝亟走。(《讀通鑒論》)
儲大文:惟符彥卿累世王家,一門二后,威名聞四夷而帥魏博,久不代。當是時,彥卿不有天下,即太祖耳。……彥卿既俯首弭服,而周之信臣、宿將,成德郭崇徙平盧、晉州楊廷璋徙邠、陜州袁彥束手監軍、西京向拱治園池聲伎、永德治丹藥,王景、王仁鎬輩,非甚耄老,即鞭棰使之,而無敢辭。而彥卿亦委政牙校,漫不事事矣。……而彥卿之不爭於(李)筠、(李)重進起兵之時者,何也?不為(范)延光、(楊)光遠,此彥卿之智也。(《存研樓文集》)
全祖望:是時何必百勝之將,但如高行周、符彥卿之徒已足支吾。(《鮚埼亭集》)
梁章鉅:或謂通之死,在宋已受禪之日,於例不當入《五代史》,符彥卿、李洪信等,功名顯於五代,而沒在宋初,即不為立傳,此史家斷限之法宜爾。(《浪跡三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