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頭潛鴨

雁形目鴨科動物

青頭潛鴨(學名:Aythyabaeri):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雄鳥頭和頸黑色,並具綠色光澤,眼白色。上體黑褐色,下背和兩肩雜以褐色蟲蠹狀斑,腹部白色,與胸部栗色截然分開,並向上擴展到兩脅前面,下腹雜有褐斑;兩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鳥體羽純褐色。

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

2015年3月,全球僅存500隻不到的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中國成都平原現身。 2019年2月16日,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山東高密一處水庫中被觀鳥愛好者發現。青頭潛鴨為全球極危物種,數量不足1000隻。

2021年2月14日下午,觀鳥愛好者在騰衝北海濕地進行觀鳥拍攝時,發現一隻類似青頭潛鴨的鳥。經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專家鑒定,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這是這頭潛鴨在保山隆陽青華海被發現后,首次現身騰衝。

形態特徵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雄鴨暗栗色的胸部與潔白的腹羽截然分界,兩脅淡褐色,而雌鴨頭、頸、背、尾黑褐色;胸部淺棕色。兩性的翼鏡和尾下覆羽全白。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在富有蘆葦和蒲草等水生植物的小湖中,在山區森林地帶多水草的小型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常出入。冬季多棲息在大的湖泊、江河、海灣、河口、水塘和沿海沼澤地帶。不喜歡水流湍急的河流,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水邊水生植物叢中或附近水面上。

生活習性


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
性膽怯、翅強而有力,飛行甚快、也能很快的在地上行走。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潛水和游泳。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
每年3月中旬即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秋季於10月中旬開始遷往南方。飛行高度一般不高,多呈低空飛行。

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中國、中國香港、印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越冬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泰國、孟加拉國等亞洲東部和西南部地區。中國主要繁殖於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河北東北部等地區,越冬在長江中下游以及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偶爾飄泊到中國台灣省。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2021年2月,青頭潛鴨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當中,級別為極度瀕危,是極為珍稀的鳥類。
由於過度狩獵和生境惡化,其繁殖和越冬的濕地被破壞等原因,總體數量在衰落。在一些情況下,該物種在從前生活的重要領域,已經由之前的水位降低或水體完全枯竭(如繁殖種群的的向海保護區和越冬種群的白泉濕地)。從經證實的狩獵報道,有很高的死亡率,其中包括在江蘇省如東縣每年被槍殺3,000隻的報告,數量已變得很稀少。
2019年4月中旬,房山區大石河濱水公園首現兩隻“青頭潛鴨”。
2021年2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首次現身雲南騰衝,讓騰衝北海濕地物種名錄又添一新成員。3月18日,經持續追蹤調查並經專家確認,汕頭市澄海區濱海濕地共發現4隻可識別的青頭潛鴨個體。據該局專家介紹,這是近30年來首次在廣東有青頭潛鴨的記錄。
2021年5月8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林業局發布信息,在該林業局施業區內首次發現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
2021年5月以來,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多次開展鳥類觀測工作。截止到5月20日,共觀測到蒼鷺白頭鵯黑翅長腳鷸等24種常見鳥類。其中,首次觀測到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