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葉祠

典型的中原皇宮式祠堂建築風格

六葉祠是目前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始建於北宋初年,重建於民國時期,是典型的中原皇宮式祠堂建築風格,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黃氏祠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虎丘後裔黃彥榮率族奏請朝廷敕額名為“護國積善院”,后因敦生六子,六葉傳芳,故俗稱“六葉祠”。

建設背景


家族歷史

六葉祠落成典禮
六葉祠落成典禮
閩清六葉祠,是福建省最大的古祠堂,是閩清黃氏後裔為紀念入閩始祖黃敦而建的祖家廟。黃敦,史稱“虎丘”,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893年隨王審知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從河南光州來到福建。王審知建立閩國后,黃敦歸隱今天的閩清塔庄鎮秀環村鳳棲山。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虎丘後裔黃彥榮(三世孫)率族在鳳棲山興建祖家廟,原名“虎丘黃氏祠堂”,後奏請朝廷敕額名為“護國積善院”(虎丘曾因功被閩王王審知封為“護國公”)。又因黃敦生六子:黃宗、黃禮、黃凝、黃勃、黃啟、黃余,世稱“六葉”,故又稱“六葉祠”。該祠歷宋、元、明、清數朝,興盛一時,后遭火焚。上世紀40年代初,閩清黃氏祖家廟“六葉祠”才在坂東鎮乾上村松柏林下重建,但歷時多年(因日軍進逼福州,工程一度停頓,騰出地盤用於接納從福州內遷閩清的師生,用於辦學),於1943年才建成。建成后祠堂佔地面積2883平方米,寬47米,深49米,十堵七廳二弄火牆包,是目前福建規模最大的祠堂。

歷史故事

六葉祠
六葉祠
六葉祠自上世紀40年代初遷建閩清坂東鎮乾上村后,就與閩清革命史緊密相連。
六葉祠門票
六葉祠門票
由於六葉祠位於有“小小閩清縣、大大六都洋”之稱的平原腹部,又瀕臨梅溪,加上解放前梅溪是閩清鼠船的主航道,因此,六葉祠的地理位置非常險要。抗戰後期,中共福建省委交通員吳盛端(1920——1982),就秘密來到閩清開展革命活動,經常借宿反動勢力不甚關注的六葉祠。他還在距離六葉祠不遠的洪安村洪厝里林鏗娣(解放后被黨和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的老媽媽”稱號)家,建立中共福建省委秘密聯絡點,保障省委自閩北古田、閩清、永泰至閩中、閩南地下交通線暢通無阻。當時從閩北開赴閩中、閩南抗日前線的共產黨游擊隊,都是從閩江經梅溪鼠船主航道至六葉祠附近下船,
六葉祠
六葉祠
在洪安村洪厝作短暫休整,然後經鄰近的林洞村,前往永泰縣和閩中、閩南抗日前線(省委從洪安村洪厝里過境后,林鏗娣家又成為閩中游擊隊地下聯絡站)。日軍攻佔福州期間,福州協和職業學校曾短暫遷入六葉祠。時任中共閩江工委書記的盧懋(1909--1941),進駐六葉祠,建立中共福州協和職業學校支部,先後發展江作宇(1922-1990,曾任閩東遊擊大隊政委)、鄭瑛、吳長霖、林義章、林志庄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有關共產黨人在六葉祠開展革命活動的最早紀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教育廳下令省立福州初級中學不回遷福州,留在閩清,改名省立閩清中學,並增辦高中,學制3年,課程設國文、英語、代數、幾何、三角、生物、化學、物理、中外歷史、中外地理、體育、軍訓、勞作、圖畫、音樂等,校舍遷入六葉祠(此時六葉祠已完工)。自此,六葉祠成為閩清縣最高學府所在地,這恐怕閩清黃氏後裔當年重修祖家廟“六葉祠”時,做夢都想不到的事。“六葉祠”又增添了濃濃的書香味。直到今日,仍然有懷舊的遊客在六葉祠徜徉,尋找當年省立閩清中學的印跡。
1948年7月,福建省協和大學城工部地下黨支部書記陳章道,指派協和大學畢業生黃世傑(1924——,解放后曾任閩清縣人民政府縣長)到閩清開展革命活動。黃世傑到閩清后,進入六葉祠,應聘擔任省立閩清中學高中部教師。他於7月中旬與暑假回鄉的學生地下黨員劉鴻鍾、吳大挺、劉汝為、黃際信、章際翔等人,在六葉祠以“專科以上學校閩清同學會”名義,開辦暑假實習班,吸引中學生參加,學員有一百多人,從中培養革命積極分子,為發展黨組織做準備。10月,黃世傑吸引六葉祠省立閩清中學學生廖小清、黃子新入黨,建立中共省立閩清中學支部,廖、黃為正副書記。隨後,中共省立閩清中學支部又發展進步學生俞育昌、黃育能、林良賢、林學英、黃培熙入黨。黃培熙是今坂東鎮新壺村人,解放后曾擔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現離休在家。
1949年3月上旬,六葉祠省立閩清中學黨支部發動坂東鎮各中小學校實行總罷課,組織示威遊行。當遊行隊伍到達坂東街時,廖小清登台演講,進行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宣傳,並在六葉祠對面的宏琳厝建立地下印刷所,印刷黨的布告、傳單、文件,張貼散發,受到當時中共閩中地委和閩浙贛游擊隊閩中支隊政治部的肯定和表揚。
1949年7月,閩永游擊隊改編為閩清游擊大隊,吳盛端擔任游擊隊長。8月12日,游擊隊從洪安村洪厝里出發,在六葉祠祠前廣場整編后,開赴今天的閩清縣坂東鎮湖頭村湖頭街,六葉祠省立閩清中學師生紛紛加入游擊隊。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八軍八十四師二五一團,由古田灣口經尤溪進駐湖頭街,閩清縣坂東鎮(時稱玉文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閩清縣人民政府接管六葉祠省立閩清中學。1950年5月,根據省政府指示,省立閩清中學遷出閩清六葉祠,遷往閩侯縣南嶼鎮,改名為省立閩侯中學。自此,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書聲琅琅的閩清六葉祠,結束了“書香門第”歷史,還其本來面貌。因為有了這一段輝煌的歷史印記,閩清六葉祠今天不但成為海峽兩岸虎丘黃氏後裔紀念入閩始祖的聖殿,也成了特色旅遊勝地,贏得福建省“萬祠之首”的美名。

有關歷史

壁上鐫敦公訓子詩:“六森葉同開一樣青,莫因微利便相爭;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各戈壁、橫樑處懸掛“狀元”、“民族英雄”、“傳奇天人”、博士等匾額35面。而“兩朝雙宰相,一代五狀元”等18幅推光嵌金楹聯與兩壁八幅名人畫像,肅雅別緻。兩邊走廊壁鐫刻的文天祥撰寫之虎丘黃氏仕宦譜序與黃龜年四劾秦檜奏章及萃文館中的狀元卷,藏牒文采照人,兩邊門廳供奉一至六葉列祖牌位。並志各葉名人。一葉有狀元黃唐、黃開繩一家六教授,企業家黃雙安;二葉有甲午英雄雙兄弟、宋元明清連科進士三十四名;三葉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兩朝雙宰相、五國公四葉有狀元、忠壯侯、興國侯、兵部尚書等歷史人物、建國大將、外交官以及一門兩博士;五葉有上柱國、監察御史、民族英雄、七子六進士,一家擁有六把外科手術刀;六葉有戶部尚書、節度使、五朝元老、戲劇家等歷史名人。
整個祠堂結構獨特,用料罕貴,佔地大,是罕見的建築物。同時,祠內文化內涵豐富,祠外風景優美被定定被定旅遊景點。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氏祠堂原在閩清七都鳳棲山,建於北宋祥符絲習三年,時名“護國積善院”,后毀於火。為紀念入閩始祖敦公,於20世紀40年代初在閩清六都里選址重建。平整土地時,挖到一光滑巨石,色蛋黃,所處位置恰在後廳的正中心點,與大廳合磚共向,直線巧合。眾人稱眾人為“龍珠”。因敦公生六子,發六枝,故名“六葉祠”。

建築特色


結構

祠擁用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961平方米。正大廳寬11.3米,正棟高9.6米,左右各三邊廳。兩邊住院各三廳,回照兩邊各四廳,均是雙層建築,內有海內外宗親捐建的紀念廳、懷恩堂。天井埕寬35米,長19.5米,植四時花樹。虎頭門威武雄壯,兩邊鐫貼金對聯,一對石獅雄踞左右,門前埕植六株翠柏,埋外曠野平疇,柳竹溪橋,十分優美。
祠大廳以九根立柱組裝木扇,尤其是出廊大柱腰圍1.62米,由百名壯漢經月余時間從尤溪掮來。大廳正殿神龕供奉敦公夫婦及歷代宗祖牌位。上方懸掛林森題贈的“國族所基”巨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