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投資工具
結構性投資工具
什麼是結構性投資工具
結構性投資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簡稱SIV,是由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設立,運作方式是通過發行短期商業票據債券籌集資金,去購買包括次級抵押貸款在內的較長期的高回報資產,金融機構則向這類公司提供信貸額度而不持有股權,分享高回報之餘不用合併SIV的資產負債表。
結構性投資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IV),是Corporate Finance里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借錢放貸款。這次危機SIV是激發因素之一,也是死的最慘的。基金的定義太廣了,好像是 mutual fund; unit trust fund,之類的東西,要是這樣的話,SIV可以說是基金的一種把,只不過是一種帳外投資工具,銀行先是發行短期票據和中期債券,所得收益用於投資高收益資產,比如抵押貸款證券。所發行票據與結構性證券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能得到的利潤。
所謂結構性,就是投資工具和管道的結構有所增加。通常是指通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產品結構,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參數掛鉤,例如匯率、利率、債券、商品、信用指數、一籃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市場價格參數等。從而使投資者在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保本的同時,有機會獲得比傳統存款更高的收益率。與定期存款類似,該類產品也分別有短、中、長期的投資期限。而相比普通的定期存款及目前市場上的其它理財產品,結構性投資產品具有低風險且相對較高收益、免申購費率以及與國際市場投資接軌的顯著優點。
結構性投資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IV)在實際操作上,和之前次級房貸的MBS(Morgage-backed Securities)一樣,發行或管理的多是國際知名的大銀行,但是在開始為了考量風險,他們多是另外成立公司再成立管理基金的方式,再由銀行利用本身良好的信用背書,讓這些公司得以在市場上發行"商業本票"(CP, Commercial Papers)以銀行間融通的利率(一般多是以LIBOR利率)來取得低利率的成本資金,再把這些資金投入到較高利率而且"他們認為"較安全的中長期債券之中,來賺取長短期的利差.
這樣的作法其實和一般固定收益部門買入長期債券再分割和市場作"債券附買回"(RP, Re-Purchase)融通資金的道理相差不同。主要的最大差異在RP等同於你是買進債券再去"借"給人家而SIV卻是你去借錢再期望你買的債券會上漲。二者方向不同,也造成了市場風險的南轅北轍.
由於SIV是借短期去投資在長期,換言之,借款部份會比投資部位先到期,因此,本身從一開始設計時這項商品就肩負了"流動性的風險",一般的CP多是從十天到一個月就到期了,而債券則是從1年到10年以上都有,也就是,如果一家 SIV管理公司利用發行一個月的CP的籌資去買進一年期的債券,那麼這家公司要確保至少12次的CP都能順利的籌資,否則馬上就出問題了。這種情況會發生嗎?事實上過去幾年市場上一直是資金過剩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這明明是很簡單的風險問題但是銀行們仍勇於前撲後繼投入的原因.
對SIV 而言,另一個風險則是倒帳(default)的風險,也就是購入的債券如果到期無法清償的風險。事實上這一點才是造成這一次SIV受人注目的成因。如果今天SIV只是乖乖的買進高安全性的美國政府債,問題應該不大(不過這樣就沒什麼搞頭了因為利差不大)主要的成因還是他們運用這些資金投資於和房貸息息相關的MBS之中。原本SIV有要求只能投資於AAA級的債券,但是如同我之前談”次級房貸”的成因之中所提到一樣,這些MBS也很巧妙的把MBS包裹成 AAA級的CDO.讓這些SIV可以順利投資。因此,當市場對MBS吵的沸沸揚揚時,自然SIV就被拖下水了。
全球目前大約有30家SIV機構,它們持有的資產總額在4,000億美元左右。過去,SIVs在低利率時將短期商業票據拋售,在利率走高時買進按揭類資產證券化產品。但隨著抵押在信貸市場的風行,許多SIVs在售賣新的商業票據以代替即將到期的舊商業票據時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花旗銀行已有1,000億美元的資金在SIV中被套牢,因此它牽頭提議成立一個可發行短期債券和購買由加盟銀行旗下的結構投資工具所持資產的特別基金,通過購買SIVs的失敗投資,給予他們資本以償還商業票據債務,並最終從重大虧損的危機中脫身。其他兩大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美國銀行因為沒有結構投資工具,在放貸投資中所受的損失很小,它們加入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在辦理有關資產收購的過程中獲取一定的手續費。
結構性投資工具實例
標準普爾是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由普爾先生(Mr Henry Varnum Poor)於1860年創立。標準普爾由普爾出版公司和標準統計公司於1941年合併而成。標準普爾為投資者提供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諮詢等服務,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現的標準普爾全球1200指數和為美國投資組合指數的基準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等一系列指數。其母公司為麥格羅·希爾(McGraw-Hill)。
1975年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標準普爾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或稱“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標準普爾(S&P)作為金融投資界的公認標準,提供被廣泛認可的信用評級、獨立分析研究、投資諮詢等服務。標準普爾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務中,標準普爾1200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分別成為全球股市表現和美國投資組合指數的基準。該公司同時為世界各地超過220,000家證券及基金進行信用評級。目前,標準普爾已成為一個世界級的資訊品牌與權威的國際分析機構。
標準普爾的服務涉及各個金融領域,主要包括:對全球數萬億債務進行評級;提供涉及1.5萬億美元投資資產的標準普爾指數;針對股票、固定收入、外匯及共同基金等市場提供客觀的信息、分析報告。標準普爾的以上服務在全球均保持領先的位置。此外,標準普爾也是通過全球網際網路網站提供股市報價及相關金融內容的最主要供應商之一。
標準普爾通過全球18個辦事處及7個分支機構的來提供世界領先的信用評級服務。如今,標準普爾員工總數超過5,000人,分佈在19個國家。標準普爾投資技巧的核心是其超過1,250人的分析師隊伍。世界上許多最重要的經濟學家都在這支經驗豐富的分析師隊伍中。標準普爾的分析師通過仔細制定統一的標準確保所有評論及分析的方法都是一致和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