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海南省轄自治州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為海南省舊名,當時是廣東省唯一一個自治州。居民主要為漢族、黎族和苗族等。截至1982年7月1日,海南共有1118061戶。總人口5667690人。
1952年成立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1987年撤銷。
1949年2月,中共瓊崖區委將白沙、保亭、樂東3縣劃為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
1952年4月20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同年6月25日至7月1日召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首屆人民代表會議,7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
1953年7月8日由抱由鎮遷駐保亭縣通什鎮。
1954年1月1日,陵水、崖縣正式劃歸自治區領導。自治區管轄範圍擴大到7個縣、32個區、457個鄉。全區面積占海南島1/2,人口56.79萬人。
1955年10月17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正式改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7年1月21日,海南民族雜居區(漢區26個鄉和4個鄉中12個村)劃歸自治州領導。
1959年3月22日,撤銷昌感縣,將原行政區域全部劃歸東方縣;撤銷白沙縣,將原行政區域分別劃歸東方、瓊中兩縣;撤銷保亭、陵水縣,將原兩縣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崖縣;樂東縣和崖縣、昌感縣一部分合併為樂東縣。
1960年9月30日,恢復保亭縣。以原保亭縣併入崖縣的行政區域為保亭縣的行政區域。
1961年5月30日,崖縣劃分為崖縣、陵水兩縣;東方縣劃分為東方、白沙、昌江3縣;保亭、瓊中、樂東3縣區域只有局部進行調整。
1962年3月1日,昌江縣正式劃歸自治州領導。
1984年5月19日,撤銷崖縣,設立三亞市(縣級),歸自治州領導。以原崖縣的行政區域為三亞市行政區域。
1987年9月26日,海南建省,撤銷海南行政區及自治州,三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年12月31日,自治州正式撤銷。
解放前,自治州水利設施甚差,僅修建崖縣郎芒石壩引水工程、陵水縣金聰引水工程、東方縣三家抽水站和廣壩水電站等4宗工程,加上69處小型臨時性引水工程,灌溉面積只有11.89萬畝。
截至1959年,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157宗,受益面積56萬多畝。其中1958年所完成的土方工程,是1952年至1957年總和的2倍多。使雙造水田比1957年增加10萬畝,糧食播種面積比1952年增長58.1%。
州內有石碌鐵礦。
截至1982年7月1日,海南共有1118061戶,其中集體戶12554戶,家庭戶1105507戶,平均每戶4.86人。總人口5667690人。
截至1982年7月1日,海南漢族有4791799人,佔總人口的84.55%;少數民族有875891人,佔總人口的15.45%,其中黎族809765人,佔總人口的14.29%;苗族40899人,佔總人口的0.72%;回族4135人,佔總人口的0.07%;壯族18690人,佔總人口的0.33%;其他民族2402人,佔總人口的0.04%。
州長名單
自治州(區)人民政府領導人更迭表 | ||||
---|---|---|---|---|
姓名 | 籍貫 | 民族 | 職務 | 任職時間 |
陳克文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主席 | 1949年3月~1951年1月 |
王國興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主席 州長 | 1952年4月~1955年10月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
林岳川 | 海南省萬寧縣 | 黎 | 州長 | 1958年5月~1968年4月 |
劉榮 (軍代)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主任 | 1968年4月~1973年5月 |
趙光炬 | 海南省東方縣 | 漢 | 主任 | 1973年5月~1975年5月 |
馬一品 | 北京市平谷縣 | 漢 | 主任 | 1975年5月~1975年8月 |
李萬福 | 黑龍江省賓縣 | 漢 | 主任 | 1975年8月~1977年9月 |
張日和 | 廣東省五華縣 | 漢 | 主任 | 1977年9月~1982年8月 |
王越豐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州長 | 1982年8月~1983年8月 |
王學萍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代州長 州長 | 1983年8月~1984年8月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
副州長名單
歷屆州(區)政府(人委、革委會)副州長 | ||||
---|---|---|---|---|
姓名 | 籍貫 | 民族 | 職務 | 任職時間 |
王國興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主席 副主任 | 1949年3月~1951年1月 1971年9月~1975年1月 |
陳斯德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主席 副州長 副主任 | 1949年3月~1951年1月 1952年4月~1968年4月 1972年9月~1982年8月 |
趙光炬 | 海南省東方縣 | 漢 | 副主席 | 1952年4月~1953年3月 |
陳克文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主席 | 1953年3月~1955年10月 |
張佩 | 河北省井隆縣 | 漢 | 副主席 | 1954年2月~1955年10月 |
韓立人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州長 |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
王玉錦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州長 | 1955年10月~1968年4月 |
林岳川 | 海南省萬寧縣 | 黎 | 副州長 副主任 | 1955年10月~1958年5月 1968年4月~1975年6月 |
趙哲忠 | 海南省瓊中縣 | 苗 | 副州長 | 1955年10月~1960年12月 |
黃式如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州長 | 1957年3月~1960年5月 1962年8月~1968年4月 |
續表 | ||||
---|---|---|---|---|
周訓堂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州長 | 1958年5月~1966年5月 |
王玉進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州長 | 1962年8月~1968年4月 |
羊德光 | 海南省儋縣 | 漢 | 副州長 副主任 | 1963年10月~1968年4月 1972年9月~1982年8月 |
顧相林 (軍代) | 山東省沂水縣 | 漢 | 副主任 | 1968年4月~1969年5月 |
黃歧山 (軍代)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主任 | 1968年4月~1974年10月 |
黃運輝 (群眾 代表) | 海南省通什市 | 漢 | 副主任 | 1968年4月~1973年5月 |
梁成 | 山西省平遙縣 | 漢 | 副主任 | 1969年5月~1973年5月 |
張振明 (軍代) | 河南省汝南縣 | 漢 | 副主任 | 1970年11月~1973年10月 |
陳說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主任 | 1972年9月~1980年4月 |
趙魁富 | 河北省阜平縣 | 漢 | 副主任 | 1972年9月~1980年12月 |
羅文洪 | 廣西壯族自 治區合浦縣 | 漢 | 副主任 | 1973年5月~1975年9月 |
陳書鳳 | 海南省萬寧縣 | 黎 | 副主任 | 1973年5月~1982年8月 |
續表 | ||||
---|---|---|---|---|
李萬福 | 黑龍江省賓縣 | 漢 | 副主任 | 1974年1月~1975年8月 |
張楓 | 廣東省開平縣 | 漢 | 副主任 | 1974年10月~1978年2月 |
王越豐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主任 | 1976年2月~1982年8月 |
李廣良 | 海南省瓊中縣 | 苗 | 副主任 副州長 | 1976年2月~1982年8月 1982年8月~1983年8月 1987年7月~1987年12月 |
葉佐平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 漢 | 副主任 | 1977年10月~1982年8月 |
張積成 | 海南省瓊山縣 | 漢 | 副主任 | 1977年7月~1982年8月 |
文謙受 | 海南省東方縣 | 漢 | 副主任 | 1979年12月~1982年8月 |
楊洪 | 廣東省大埔縣 | 漢 | 副主任 | 1982年8月~1983年8月 |
林安彬 | 海南省三亞市 | 回 | 副州長 | 1982年8月~1985年4月 1987年7月~1987年12月 |
王祖武 | 海南省瓊海縣 | 漢 | 副州長 | 1982年8月~1987年12月 |
王育良 | 海南省瓊中縣 | 黎 | 副州長 | 1983年8月~1986年7月 |
康省民 | 福建省惠安縣 | 漢 | 副州長 | 1983年8月~1987年12月 |
李明天 | 海南省瓊中縣 | 苗 | 副州長 |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
古顯鋃 | 江西省尋烏縣 | 漢 | 副州長 | 1987年9月~1987年12月 |
註:1949年3月至1951年1月,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時,職務稱主任、副主任;1952年7月至1955年10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時,稱主席、副主席;1955年10月16日起改稱州長、副州長;1968年4月至1982年8月稱革委會主任、副主任;1982年8月9日起改稱州長、副州長。 |
秘書長名單
歷屆州(區)政府(人委)秘書長 | ||||
---|---|---|---|---|
姓名 | 籍貫 | 民族 | 職務 | 任職時間 |
韓立人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秘書長 | 1953年2月~1955年10月 |
葉明華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秘書長 | 1957年5月~1957年6月 |
王波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秘書長 | 1957年12月~1958年10月 |
王昌 | 海南省儋縣 | 漢 | 秘書長 | 1961年12月~1962年1O月 |
符濃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秘書長 | 1962年10月~1964年8月 |
曾海波 |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 | 漢 | 秘書長 | 1964年10月~1968年4月 |
符瑞軒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代秘書長 秘書長 | 1983年12月~1984年5月 1984年5月~1986年5月 |
鄭善光 | 海南省瓊海縣 | 漢 | 秘書長 | 1986年9月~1987年12月 |
副秘書長名單
歷屆州(區)政府(人委)副秘書長 | ||||
---|---|---|---|---|
姓名 | 籍貫 | 民族 | 職務 | 任職時間 |
範文山 | 海南省東方縣 | 漢 | 副秘書長 | 1958年7月~1958年12月 |
楊滌海 | 海南省瓊山縣 | 漢 | 副秘書長 | 1958年7月~1958年12月 |
孫惠公 | 海南省三亞市 | 漢 | 副秘書長 | 1961年12月~1966年12月 |
符瑞軒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秘書長 | 1983年5月~1983年12月 |
邢詒橋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副秘書長 | 1983年12月~1984年8月 |
李明天 | 海南省瓊中縣 | 苗 | 副秘書長 | 1983年12月~1984年8月 |
孫同 (女) | 黑龍江省 呼蘭縣 | 漢 | 副秘書長 | 1984年8月~1987年12月 |
註:革委會期間未任命秘書長、副秘書長。 |
主任、組長名單
歷屆州(區)政府(人委、革委會)辦公室(辦事組)主任、組長 | ||||
---|---|---|---|---|
姓名 | 籍貫 | 民族 | 職務 | 任職時間 |
邢保民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主任 | 1955年11月~1956年7月 |
範文山 | 海南省東方縣 | 漢 | 主任 | 1956年7月~1958年7月 |
孫惠公 | 海南省三亞市 | 漢 | 主任 (兼) | 1961年12月~1966年12月 |
王綏業 | 海南省瓊山縣 | 漢 | 組長 | 1968年12月~1971年2月 |
陳鳳來 (軍代) | 吉林省九台市 | 漢 | 組長 | 1971年2月~1973年4月 |
邢益奮 | 海南省文昌縣 | 漢 | 主任 | 1983年10月~1986年5月 |
黃沛 | 廣東省化州市 | 漢 | 主任 | 1986年5月~1987年12月 |
註:辦公室的前身是秘書室。 |
解放前,自治州是貧窮落後的地區,到處是荒山野嶺。
解放后的1987年,全州社會總產值206129萬元,其中農業86345萬元、工業62113萬元、建築業24785萬元、運輸郵電業11560萬元、商業21326萬元。社會總產值比1986年增長11.34%,比1978年增長145.77%。比1952年增長20倍;工農業總產值比1986年增長15.39%,比1978年增長110.53%,比1952年增長14.3倍。
農業
1987年,全州農業總產值達86345萬元,比1986年增長20.36%,比1978年增長88.68%,比1952年增長9倍。1987年,全州地方熱帶作物總面積達84.76萬畝,年產干膠3957萬噸,椰子1952萬個,胡椒(干粒)104噸,劍麻(干纖維)28噸,香茅(油)40噸,咖啡(干豆)17噸,檳榔(乾果)1293噸,腰果(乾果)698噸。
漁業
1984年,全州有漁業區(鎮)7個、漁業鄉34個,漁民9777戶,半漁半農區15個、鄉28個;機動漁船2366艘,37074匹馬力;非機動漁船556艘;水產品總產量23532噸,比1978年增長75%。其中海洋捕撈21671噸,海水養殖1120畝,總產量7噸;淡水捕撈241噸,淡水養殖99691畝,總產量1613噸。在淡水養殖中,農民家庭養魚6150戶,養殖面積7819畝,產魚量417噸,分別占淡水養殖面積7.94%、淡水捕撈總產量25.85%。
1987年,市(縣)以上企業350家、鄉(鎮)企業1251家。全州地方工業總產值62113萬元,比1978年增長85.82%。
輕工業
自治州地方輕工業主要有食品、化工、工藝品、日用品和印刷五大類,以製糖、製鹽工業規模較大、產值較高。1987年,全州有地方輕工業企業185家,佔全部地方工業企業的52.86%:總產值36319萬元,佔全部地方工業總產值的58.5%。
重工業
1986年,全州有鐵礦6個,比1952年增加4個;年總產值18727萬元,占重工業總產值59.8%。其中石碌鐵礦占重工業總產值58.4%,占冶金工業總產值97.7%。
1984年~1986年,全州接待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團體400多個,接待外賓、港澳台同胞和國內遊客40多萬人次。1986年,旅遊創匯108.45萬美元。
1987年,接待外國人、華僑、港澳台同胞65957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17.15萬元(外匯券)。
商貿業
從1982年至1986年,全州出口創匯總額達3031.57萬美元,利用外資638.81萬美元。同10多個省、市的100多個單位進行經濟合作洽談,開展聯營項目103個,投資470.95萬美元和6796.76萬元人民幣,實現產值10522.74萬元,實現利潤489.12萬元,實現稅金1484.93萬元。
1986年,全州通車里程達5320公里,比解放初期的131公里增加40多倍。建成路面里程2191公里,公路綠化里程1894公里。修建橋樑716座,總長20050米。
1951年,開始修復海口至榆林東線公路,全長323公里,其中自治區境內長93.2公里。
1987年,州境內全部國營農、林場和農村116個鄉、鎮(占鄉鎮總數96.6%)通汽車,初步形成了公路交通網。
1967年1月1日,三亞火車站落成,舉行通車典禮。
1984年1月,正式動工興建嶺頭至八所鐵路工程,全長68公里,總投資4495萬元。
1985年10月25日,嶺八鐵路建成通車,把三亞、八所兩大港口連接起來,溝通昌江、東方、樂東3縣和三亞市,形成一條從“旅遊城”三亞至“鋼鐵城”石碌(全長214公里)的鐵路線。
1984年3月14日,廣州至三亞客貨班輪航線正式通航。
1985年4月5日,三亞至西沙直升飛機航線復航。
1986年11月1日,海口至三亞飛機航線通航。是年,國家計委和國家民航總局同意在三亞鳳凰村新建民用機場。
1987年12月1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複同意三亞鳳凰村民用機場立項建設。
1950年,自治區山區5縣開始創辦學校。1952年,全區有小學211所,小學生19143人,教師478人。1953年,創辦初級師範學校。
截至1979年,全州已有小學2007所、普通中學213所,在校中小學生395538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44613人,佔中小學生總數36.56%;中等師範學校10所、在校生1000多人。
截至1985年,全州示範推廣及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項目184個,其中經委系統進行的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項目有136個,創產值1900萬元,占工業總產值16100萬元的11.8%,給地方稅收增添162萬元;科委系統安排執行科研重點項目45個。
1952年,自治區僅保亭縣有文化館,但設備簡陋,只有4份報紙、50餘本圖書和3份畫報。
截至1987年,全州擁有電影放映隊470個、電影(影劇)院32間、藝術表演團體9個、圖書館9間、文化(藝術)館9間、博物(紀念)館2間、廣播電台1座、廣播發射台1座、電視台1座、電視發射差轉檯38座,全州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75%和90%以上。
1956年,成立自治州體育運動委員會。1957年10月1日至5日,舉行自治州第一屆運動會。
截至1986年,全州214人參加省、全國和國際比賽,獲得各種獎牌70枚。至1987年底,自治州共向國家和省隊輸送110名男女運動員,其中11名是運動健將。在參加省級比賽中獲得256枚獎牌,全國比賽中奪得128枚獎牌;有7人參加國際比賽,獲得14枚金牌、4枚銀牌、2枚銅牌;30人破省39項紀錄,6人創全國102項紀錄,2人超4項世界紀錄。
解放前,自治州山區5縣,僅樂東、白沙、保亭各有1間簡陋的醫療所。
截至1987年,全州有醫療衛生機構1396個,病床7188張,衛生技術人員9702人。平均1千人口中佔有床位3.48張、衛生技術人員4.69人、醫生1.41人。
1983年,成立州計劃生育委員會,加強對全州計劃生育工作的領導。截至1986年,全州做四種計劃生育手術37551例,超額完成全年四術任務。全州出生28834人,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14.27‰、10.59‰。一胎率47.02%,多胎率12.67%。
1987年,全州擁有載報機26部、電傳打字機56部、市話交換機總容量11050門、電話機10572部;郵電業務總量559萬元,函件800萬件,報紙發行4218萬份,電報57萬份,長途電話68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