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迦梨陀娑詩歌

《秋》是印度詩人迦梨陀娑的詩歌作品。詩歌描寫了秋天所特有的風光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愛情的嚮往之情。

註釋譯文


秋天來了,一個佳麗的姑娘
裊娉而端莊,
翹搖的稻梗——發間,
睡蓮之花——臉上。
野花爛漫為衣;
群鳥隨之徜徉,
群鳥之樂洋洋,
猶如環佩之鳴鏘鏘。
華冠璀璨
耀繁星之夜景;
絹衣皎潔
乃月光之泛出雲屏;
朗月的面兒
有迷人的笑影:
她象一個裊娉的姑娘
剛要到成熟的年齡。
稻田上黃熟的稻草隨“微風”而飄搖;
在它那活潑的撫抱中
戴花的樹木舞蹈;
它吹皺一一的蓮池,
蓮花兒吻接而又分了,
管教少年人的痴心
為愛人兒甜蜜的想象潦倒。

作品鑒賞


迦梨陀娑以長詩而著稱於世,其短詩卻作品不多,早期創作的《時令之環》是其保存下來的唯一的短詩集。詩中分別描繪印度夏、雨、秋、霜,寒和春六季的自然景觀及男女歡愛心情,屬於印度的所謂艷情詩一類。
這首詩,描寫了秋天所特有的風光景色,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愛情的嚮往之情。詩人運用比擬手法,把秋天比作一位姑娘,這個構思別具特色。在眾多的詩歌中,屢見不鮮並且似乎已成定律的,是用姑娘比喻春天,因而有“春姑娘”之說。而用姑娘去形容秋天的“秋姑娘”之說實屬少見。正因如此,這位“秋姑娘”便更顯得超凡脫俗,別有風韻。她的美髮是黃熟的稻梗;她的面容如睡蓮、朗月般迷人;她的花冠是滿天的星斗;她的衣裙如野花般色彩繽紛。這一切表明,這位“秋姑娘”不象“春姑娘”那樣豆蔻年華、情竇初開,而是“裊娉而端莊”,“到了成熟的年齡”,且看,這位“秋姑娘”並無“名不正言不順”之嫌。記得有這樣一句名言:“第一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姑娘比作鮮花的人是蠢才。”就是說搞創作最忌人云亦云,因襲雷同,而應刻意求新,獨樹一幟。“刪繁魏虻簡三秋樹,立異標新二月花”,正是這首秋詩的可貴之處。
這首詩沒有對秋天進行面面俱到的描述,而是抓住最有典型意義的事物對秋天給以高度的概括。第一節描寫秋天的曠野:田裡的稻穀,水中的蓮花,地上的山花,天空的飛鳥,寫出了秋天的爽朗空間。第二節描寫秋天的夜景,寫出了秋天的靜態。第三節描寫秋風:這輕柔而溫馨的微風,吹過稻田,吹過樹林,吹過池螗,寫出了秋天的動態。這三個景緻均具秋天的典型特徵,時空深廣,有動有靜,繪聲繪色。一幅充滿生機1、富有立體感的秋景圖,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首詩無疑以寫景為主,但正如我國近代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中還十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嚮往之情。從秋天是“一位佳麗的姑娘”這一迷人的構思;從“睡蓮”、“野花”,“朗月”和“裊娉”;“迷人”、“端莊”這些美妙而動人的讚美之詞;從“撫抱”、“舞蹈”、“吻接”這些富有人情味兒的字眼兒,我們悟到:在這秋天的一草一木中流溢著“道似無情亦有情”的愛情的波,而且不易察覺。詩到最後“管教少年人的痴心/為愛人兒的甜蜜想象潦倒”一句,方才吐了心跡。詩人把秋色與愛情熔於一爐,使秋色因愛情而富有詩意,愛情因秋色而變得充實。這正如我國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說的:“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它。”這種情景交融的效果,給詩帶來了寫秋而不悲秋的高尚意境。

作者簡介


迦梨陀娑(Kali dasa,350-472?):印度古代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屬於婆羅門種姓,信奉濕婆教,是宮廷詩人。一生作品有40部之多,有劇本《紗恭達羅》、《優哩婆濕》、《摩羅維迦和火友王》,敘事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系》,抒情長詩《雲使》和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他的詩歌對後來的詩人影響很大,他的劇本是印度古典戲劇的領首之作,是世界古代文學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