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渴,漢語常用字,讀音kě,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口乾想喝水:口渴;引申含義為喻迫切地:渴望。

字源演變


渴,形聲字兼會意字。從水,曷聲。水枯竭。後作“竭”。左邊的三點水是形符,表示跟水有關,右邊的“曷”字是聲符,讀hé。兩形合一,指水已枯竭,沒有一滴水了,所以用三點水來表示。古人之所以用“曷”字作聲符,因為“曷”字有大聲喝止的意思。喝令停止,指水不流動,於是乾枯了。這“曷”字用在“遏”字中表示“阻止、遏制”。用在“歇”字
渴
中指“休息停止”如俗話所說“歇口氣”。正因如此,所以“渴”字用“曷”字作聲符並會意。《廣韻·薛韻》:“渴,水盡也。”由水盡引申為凡盡之義。中山王譽壺:“貫渴志盡忠。”讀jié。又音kě。口乾思飲。 《說文·欠部》:“㵣,欲歠歠。” (姚文田、嚴可均校議:“下‘歠’乃‘也’之誤。”)段玉裁註:“今則用竭為水渴字,用渴為飢㵣字,而㵣字廢矣。”《詩·小雅·採薇》:“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引申為急切、渴望等義。

字形書法


渴書法對比
渴書法對比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反切擬音小韻聲母韻母韻部
廣韻入聲苦曷切kʰɑt
入聲渠列切ɡʰjæ̆t薛B開
集韻去聲丘蓋切kʰɑi
入聲丘葛切kʰɑt
入聲?巨列切ɡiæt
韻略入聲丘葛切
入聲巨列切
增韻入聲丘葛切
入聲巨列切
中原音韻入聲作上聲歌戈kʼɔ歌戈開
中州音韻入聲作上聲歌戈葉可切
洪武正韻入聲丘葛切k‘ot
入聲巨列切g‘iet
上古入聲kʰaːd
入聲ɡrad
蒙古字韻入聲kʼɔ
分韻撮要陰入第三十干趕干割
參考資料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備註
先秦高本漢系統ɡʰi̯at
董同龢系統ɡʰjat
周法高系統ɡiat
李方桂系統gjiat
jiat
jiat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ɡʰi̯ɛt
擬音/王力系統gǐɛt
擬音/董同龢系統ɡʰjæ̆t
擬音/周法高系統ɡiat
擬音/李方桂系統gjät
擬音/陳新雄系統ɡʰǐɛt

基本釋義


渴 kě ㄎㄜˇ(拼音:kě、hé、jié),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於金文,渴本義是水乾涸,讀作jié。
● ● 口乾想喝水:口~。解~。
● ● 喻迫切地:~望。~盼。~慕。~求。

詳細釋義


〈形〉
● ● (形聲。從水,曷聲。本義:水干 )
● ● 口渴 [thirsty]
渴,饑渴。——《廣韻》
苟無饑渴。——《詩·王風·言子於役》
載飢載渴。——《詩·小雅·採薇》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蘇軾《浣溪沙
● ● 又如:好渴;當你渴的時候到罐子那裡去喝水
● ● 比喻迫切 [earnestly]
饑渴而頓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思賢如渴。——《三國志•諸葛亮傳》
除煩渴之疾。——明· 劉基《苦齋記
● ● 又如:渴仰(非常仰慕);渴懣(非常抑鬱);渴見(急望見到);渴賢(迫切地慕求賢才)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盡也。從水,曷聲。
說文解字注
渴
盡也。
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則用渴為㵣字矣。
從水,曷聲。
《佩觿》曰:“《說文》、《字林》渴音其列翻。”按,大徐苦葛切,非也。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苦葛,古文切。《集韻》《類篇》《韻會》丘葛切。並音磕。《說文》:本作蠍。從欠,渴聲。徐日:今俗用渴字。《玉篇》:欲飲也。《詩·小雅》:載飢載渴。
又 急也。《公羊傳。隱四年》:不及時而日,渴葬也。
渴
又《廣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並音傑。水涸也。《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渴澤用鹿。疏:渴,故時停水,今乃渴也。
又《集韻》:丘蓋切。音磕。與揭同。也。或從欠作懨。
又《廣韻》:胡割切。音褐。柳宗元《袁家渴記》:楚、越方言謂水之反流者焉渴。

常用片語


渴待kědài
〖eagerly expect〗急切地等待
人們都瞪大了眼睛,渴待著他開口講話
渴念kěniàn
〖earnestly hope;yearn for〗非常想念
渴盼kěpàn
〖look forward to eagerly〗急切地期望
渴盼儘早實現目標
渴求kěqiú
〖ask earnestly〗迫切地要求或追求
渴求進步
渴睡kěshuì
〖feel sleepy〗因非常疲倦而十分想睡覺
渴望kěwàng
〖aspire to;long for;be anxious for;crave for;yearn for〗迫切地希望;殷切盼望
經過戰爭和動亂之後,人們渴望得到和平與安全

英語翻譯


thirsty yearningly

古文字義


證名。出《靈樞·五味》。即口渴,系自覺之口咽乾燥。多由肺胃有熱、津液耗損(或血虛)所致,亦可因脾虛失於運化,腎陽不足、氣化失調,使津液不能上承、導致肺胃有熱而渴;而水濕、痰飲、瘀血阻滯,也可影響正常氣化和津液蒸騰的功能而產生口渴。口渴證,一般是熱證的常見癥候,每兼見便秘、溺赤、喜冷飲、苔黃脈數。治宜清熱瀉火,根據不同的原發病證,選用麥門冬飲、白虎湯、增液承氣湯、承氣湯等;亦可以西瓜(“天生白虎湯”)作為輔療。屬津液虧耗者,咽干口燥,煩熱升火,舌干少津。宜養陰生津。用增液湯、五汁飲、六味地黃丸等方;熱邪傷陰者,可用連梅湯、大補陰丸。血虛者,多有血虛兼證,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方;水濕停滯,渴不欲飲,胸悶納呆,腹脹肢腫,小便不利,苔膩脈濡,用胃苓湯、五皮飲等方。痰飲內停者,每有口渴、胸悶、短氣、心下悸、多痰涎,或有嘔惡、反胃等症,用小青龍湯苓桂術甘湯、半夏茯苓湯等方以溫化痰飲。瘀血內阻,用桃仁四物湯、血府逐瘀湯以活血祛瘀。脾虛失於運化者,用七味白朮散、春澤湯等;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以溫補腎陽,亦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與服。但口渴又有渴而引飲和渴而不欲飲之分。所謂不欲飲,屬內無邪火者。有些患者由於陰虧較甚,口中常無津液,則為口乾,與口渴有所區別。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焦渴、渴求、消渴、解渴、渴想、渴慕、止渴、渴睡、傾渴、渴鴠。

相關成語

如饑似渴、臨渴掘井、愛才若渴、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