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苞大丁草

桔梗目菊科植物

鉤苞大丁草(學名Gerbera delavayi)是菊科大丁草屬的植物,產於雲南(思茅、元江、硯山、澄江、昆明、尋甸、祿勸、武定景東、洱源及麗江)和四川南部(木里、雅礱江)。生於曠地、荒坡或林邊草叢中,海拔1800-3200米。越南北部也有。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短,直或斜升,常為枯殘的葉鞘所圍裹,多少被白色絨毛,具粗肥而長的鬚根。

葉基生,葉片厚,革質,干后變黑色,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6厘米,寬3-6厘米,頂端鈍或稀有短尖,基部截平或近心形,邊緣淺波狀或不同深度的凹入而具圓齒,齒端常有倒向的小尖頭,上面很快變無毛,但密被有光澤的銀灰色小腺點(放大鏡下始見),下面除葉脈外,厚被白色綿毛;中脈粗壯,在下面顯著隆起,側脈纖細,5-8對,離緣彎拱連接,網脈僅於上面略明顯;葉柄上部具狹翅,基部具鞘,長3-7厘米,多少被蛛絲狀綿毛。
花葶數個叢生或有時單生,堅挺,長10-30厘米,被蛛絲狀綿毛;苞葉在花葶下部的疏生,但近頂部的密生,線狀鑽形,長8-15毫米,基部寬不超過1毫米。

鉤苞大丁草
鉤苞大丁草
頭狀花序單生於花葶之頂,直徑2-3.5厘米;總苞基部狹,陀螺狀鐘形,略短於舌狀花冠;總苞片4-5層,頂端和上部邊緣帶紫紅色,外層小,卵狀鑽形,長6-7毫米,寬1-1.2毫米,內層卵形,頂端漸尖,最內層披針形,頂端短尖,長和寬約為外層的3倍;花托平坦,無毛,直徑4-6毫米;雌花花冠舌狀,淡紅色,舌片長圓形至狹橢圓形,長13-14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具3-4細齒,檐部內2裂片絲狀,捲曲,長約8毫米,花冠管短於舌片;退化雄蕊4-5枚,花藥離生,線形,基部無尾。兩性花花冠管狀二唇形,長約15毫米,外唇大,頂端具3小齒,內唇2深裂,裂片長3-4毫米,花冠管向下稍漸狹,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中部,花藥伸出於花冠之外,基部具長尖尾;雌花和兩性花的花柱分枝均短,內側略扁,頂端鈍,長約1.5毫米。

未成熟瘦果圓柱形,具不明顯的6縱棱,長3-3.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冠毛粗糙,剛毛狀,干時變黃白色,長10-13毫米。

花期

花期11月至翌年2月。

本種提示


本種的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干時上面常變黑色,並密被有光澤的銀灰色腺點,側脈僅明顯而不凸起,花葶質硬,堅挺,苞葉於花葶上部密生,總苞基部狹,陀螺形,總苞片外層卵狀鑽形,內層闊,披針形而寬達3—4毫米,雌花內2裂片絲狀,長達8毫米,兩性花花冠管向下稍漸狹。
徠這些特徵與GerberahenryiDunn迥然不同。GerberagraminicolaHutch是一個未正式發表的種,從其定名的標本(A.HenryNo:10311)看來即為本種。

生長習性


生於曠地、荒坡或林邊草叢中,海拔1800—3200米。

藥用價值


根用藥,清熱利濕、消積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