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法
美術教學法
美術教學法,英文名稱為:teaching method of painting。它是研究美術教學的原理及其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它的研究對象,包括美術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教學內容、教和學的方式、方法等。它以美術專業系統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研究美術教學理論、探索其教學規律,用以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
美術亦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古代,中國和歐洲對繪畫都有不少論述。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一些著名畫家提出了寫實主義的繪畫法則后,這一法則對圖畫教學所起的支配作用,達四、五百年之久。他們提出了圖畫教學的一般任務,即發展學生的感官,助長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認識事物等,這些主張為圖畫教學開拓了道路。後來的一些學校大都開始設立圖畫課程。到了20世紀初,才出現了美術課的名稱。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教學方法發展緩慢。
中國清朝末年開始建立新式學堂。1904年 1月13日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即明確規定在小學和中學均設圖畫課。在初級師範學堂的圖畫課中應講“教圖畫之次序法則”。優級師範學堂設各科教授法課。其中包括圖畫教授法。1906年,兩江優級師範首先創建了圖畫手工科,開始設有圖畫、手工、音樂等 3科教授法。中華民國時期,1923年頒布《新學制》,將教授法改稱教學法,體現了教學合一的精神。1948年中、小學圖畫,,一律改稱美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復稱圖畫。1979年重又改為美術;同時也發展了美術教學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培養各方面的科學技術人材,學校的課程不斷增添,以班級為形式的教學體制出現,引起了教學方法的革新。一些教育家致力於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和教學藝術探索,積極推行演示、觀察、實驗等一系列新的教學方法,並改進講授、複習、練習等方法。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以保證“雙基”的傳授為主,這與受三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教育理論的影響有關。他認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授予學生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深刻而確實的普通知識,強調學生不負有發現新真理的任務。他們的任務是自覺地掌握基本知識。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是圍繞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置於消極被動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形勢下,整個社會對學校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生理學、心理學的新成就,為教學方法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美國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主張教學的目的除了要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以外,還要幫助每個學生獲得良好的智力發展,以便使學生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主動參加知識獲得過程的人,而反對把人當作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布魯納倡導“發現法”,強調學生是個“發現者”,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地學習,不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識,而且要學會探索研究的方法,發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布魯納的發現法之類的教學方法風靡全球也正是從這個基本點出發的。近些年來,國內外各級各類學校都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實驗,改革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改革的總趨勢是由傳統教學方法逐漸向現代教學方法轉變。現代教學方法強調要以綜合的、整體的方法論為指導,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各種方法的綜合作用。認為學生任何能力的培養,都要由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完成。二是強調各種教學方法都應體現師生共同活動的統一。認為任何教學方法都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既應有教法的要求,也應有學法的要求,而且特彆強調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學習上。
前蘇聯教學論專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方法的本質在於它是教師與學生二位一體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是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要提高教學方法的效果,必須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那種對學生活動過程過於生硬的控制,會使學生喪失主動性和獨立性。
要重視情緒在美術教學方法中的作用,現代教學方法強調情緒在教學中的作用,這是符合生理學、心理學原理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與情緒不可分割地聯繫著,積極的情緒對認識具有動力功能。大量的實驗證明,愉快時則感知比較敏銳,記憶比較牢固,思維比較活躍。反之,消極的情緒則會阻抑認識活動的開展。贊科夫斷言,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腦功能定位理論也提供了生理學依據:大腦左半球控制抽象邏輯思維,右半球控制具體形象思維,兩者互相協調地活動才會提高大腦活動效率,才能保學生思維敏捷,思路清晰,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這裡要指出的是:既然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關係,那麼情緒的交往更要求雙向的交流。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情緒更為重要。只有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滿著激情,才能感染學生的情緒。從大量的優秀的美術課上可以發現,執教的教師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滿激情地進行美術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與教師默契配合,課堂氣氛融洽而活潑。這樣的美術課是一種高級的藝術享受。所以,人們常說:美術教學活動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美術教學要按自身教學規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出發,這是科學。美術教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運用恰當的、合理的教學方法從知、情、意、行去引導,這是藝術。
教學方法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和發展起來的。美術教學是一種複雜的、多元的活動,這是由於美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等是隨著社會科學文化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中小學美術教學從二十世紀初單純的圖畫課發展到今天的繪畫、工藝、欣賞3大課業的教學,其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都有了極大的改變,而教學方法歸根到底要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的制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法也隨之改進和發展。從教學對象來講,不同時期的學生呈現不同的特徵,美術教學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具有多樣性。從另一角度講,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包羅萬象、一統全盤,所以“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這也說明美術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在今天,美術教育界正在積極地探索美術教育改革,各種反映時代特徵的美術教學方法將會應運而生。
①學校美術教學法,如小學美術教學法、中學美術教學法等。
②分類美術教學法,如繪畫教學法、雕塑教學法等。
③美術專題教學法,如美術鑒賞教學法、美術創作教學法等。
目前尚限於普通學校美術教學的研究,其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
①總論包括:
a. 緒論,本學科的性質、系統、研究對象等。
b. 學校美術教育發展概況。
c. 美術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如使學生初步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與德育,促進學生 智力和才能的發展。
d. 美術教學的基本原則,如掌握審美原則;眼、腦、手協調並練原則;美術創造性原則等。
e. 美術課的組織形式和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以及組織課外美術活動的意義等。
②分論:
根據總論部分的基本原理,分別論述。
a. 欣(鑒)賞教學方法(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建築美等)。
b. 繪畫教學方法(包括臨摹、寫生、創作等)。
c. 工藝美術及雕塑教學方法(包括圖案、工藝美術、雕塑等)。
1981年以來,中國已陸續有了從幼兒園到中等師範一整套的美術教材(美術試用課本),高等師範院校的美術系科,近兩年也有大幅度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