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書院
新亨鎮書院
新亨藍田中學,前身是藍田書院,位於新亨市集之西北隅,追本溯源,最前身卻是藍田書庄。
古書院之倡建萌於唐,啟於宋,太平興國時,在廬山白鹿書院創辦影響下,踵相仿效。宋末,邑進士鄭國翰(初授莆田令、後任兵部郎中,與朱熹同榜)見國事日非,遂致仕還家,築書庄於藍田,名藍田書庄,一名澹軒,即今之豐順縣湯西鎮磜下小學。聚徒生講學,以植人才。
朱熹作客藍田書庄留下“落漢鳴泉”四大字
藍田書庄,原以土為牆,瓦為頂,800餘年幾經變易,直至改革開放方以五層教學樓所替代,更名“飛泉學校”(位於湯西鎮南礤村),就讀學生400多名。其遺址,僅以一方碑記,是志前事。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新亨賢達之士,聲請知縣王殿捐建書庄,王公遂命倪明經等人督建,卜地琅山東麓建設書庄,更名“藍田書院”。院外園出租,歲可得七千餘文,王公復撥磐溪都大嶺鄉荒埔園120多畝,租金22兩,作為師生膏火。但經百年風風雨雨而成危房,同治十二年(1873)軍門方耀、知縣周士俊,再遷建於新亨別關外,即今址。
藍田書院,坐北向南,正座三進,天井兩個,俗稱“三廳亘”,前廳大門頂掛“藍田書院”四個浮雕匾額大字,筆法蒼勁剛遒;中廳,正向東西廂為紀念室:一為“韓暄室”,一為“竹暄室”;后廳,正座二層樓,樓上正廳是孔子神像座位,往昔春秋二祭。后樓兩端各置四房兩天井連接,成為一長后樓巷作為全局之巷包;正座兩側各有通巷,巷房二十有四,互朝正廳。環植桃李竹木,古色古香。
藍田書院是藍田都最高學府,地方士紳頗重視,聘名流教師,各處童生來此就讀頗多。時任福建巡撫兼督船政、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丁日昌,原籍豐順,晚年定居榕城,每當回豐順省親,路經新亨必駐足詢問校政及關心童生學業。
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廢科舉,興新學”大改革下,藍田書院遂改名為“藍田高級小學”,由於學制改革,肄業有期限,加上一些新編學科,又有名流執教,除本都學生外,各都連同榕城童生紛紛來此讀書,畢業咸稱“秀才”,能在本族祠廳祖宗前做“秀才戲”,則有一定數量的“書田”褒獎。
1937年抗戰爆發,謝海燕(著名畫家,後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就任藍田小學校長。時附設初中預備班。
1939年秋,藍田小學改為“藍田中學”,首任校長林詒盛(錫場石洋人),由於政治原因及經費問題,1942年停辦。
迨至1944年續辦,王作卿繼任校長,此時校產大多被鄉紳侵吞,王校長遂向饒平縣長劉德軒(玉湖汾水人,原藍田中學董事長)募集經費,劉則大力相助,遂置必用校具,藍田中學又有起色。
抗戰勝利后,1946年12月經揭陽縣政府批准立案,藍田中學易名“揭陽縣第三中學”,變私立為公辦學校。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春,揭陽縣教育局派黃鴻圖為校長接管揭陽縣第三中學,1958年正式成為完全中學。此後,隨著時局發展,幾經改名:衛東中學、新亨中學,一直至上世紀90年代開始恢複本來的藍田中學名稱。
新亨鎮藍田書院: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新亨鎮老鎮區內
新亨鎮藍田書院:
新亨鎮藍田書院的景點
韓暄室
竹暄室
孔子神像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