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鄉

洛河鄉

洛河彝族鄉是玉溪市紅塔區兩個彝族鄉之一,位於北緯24°13′15″~24°25′40″,東徑102°17′38″~102°26′20″之間,地處區境的西南部,與區境東北部的小石橋彝族鄉遙遙相望。西北與昆明晉寧縣相連,東北與春和鎮、東側與大營街相毗鄰,西南側與峨山彝族自治縣接壤。全鄉南北長22.5公里,北部寬15公里,中部寬6.1公里,南部寬7.5公里,呈北寬南窄,中部腰細的倒葫蘆形狀,總面積170.61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洛河鄉常住人口為7127人。

地理環境


洛河鄉
洛河鄉
洛河鄉地處低緯度高原,海拔高低懸殊,境內高山峽谷相間,最高海拔高魯山2614.1米,最低海拔矣讀可1566米。海拔1800米以下地區的年平均氣溫15—16℃。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區年平均氣溫11—12℃。洛河鄉政府駐大洛河村,距玉溪市中心城區——州城約19公里。全鄉共有農戶2455戶,其中:住磚(鋼)混結構房屋的有606戶;住土木結構房屋的農戶有1797戶。全鄉耕地總面積10888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15畝。年平均氣溫18.99℃。
位於玉溪中心城區西部,高魯山是洛河鄉最高峰。歷史上這是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道,山野里,古驛道的馬蹄印清晰可見,一直通往峨山縣。徒步進入那野杜鵑花盛開的幽靜山間,與高魯山一起歡騰,和彝家美酒稱兄道弟,在哈尼風情里沉醉,在“騾馬大地”上感嘆世事的滄桑。

自然資源


氣候

洛河鄉為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四季如春。2005年平均氣溫16.7℃,極端最高氣溫31.9℃(5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0.5℃(3月5日)。全年日照時數為1947.5小時,日照率為44%。霜降從2004年11月27日始至2005年2月26日止,共93天;全年降雨170天,降水量814.3毫米。

礦產資源

洛河鄉的礦產資源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均居玉溪市之首,初步探明,僅鐵礦儲量就約在4800萬噸以上,其他如鐵錳礦、鉛鋅礦等儲量均各在100萬和10萬噸以上。如今礦產業已成為洛河鄉的一大支柱產業。

人口民族


境內居住著彝、哈尼、漢等民族。2009年,總人口為9560人,其中:彝族8635人,佔90.32%;哈尼族301人,佔3.15%;漢族616人,佔6.44%,其他少數民族8人。全鄉99.2%均為農業人口。全鄉轄洛河、把者岱、跨喜、法沖、雙龍5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村民小組)。
2021年6月30日,玉溪市紅塔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洛河鄉常住人口為7127人。

文化歷史


紅塔區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先秦時屬古滇國地。漢武帝元豐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縣。蜀漢時為建寧郡俞元縣地,兩晉時為晉寧郡俞元縣地。隋時置寧州總管府西爨地。唐貞觀年間置求州,紅塔區即為所屬。玄宗時,雲南為南詔控制。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南詔以澄江為河陽郡,郡下轄溫富州。
石標和佑啟後人碑
在乾溝村,是清朝時代遺留下來的,現在保護完好;《祭龍石闕》位於連山坡西南方,為房屋式樣,石闕正面書寫“審汞水長”,左右兩側刻有對聯。內聯:“鼎建准新報大功,月流不息施甘澤”,兩則聯為:“有感威靈千古鎮,無邊光景一時新”……。這一切,都等你來探索發現!
李氏碑記
洛河鄉、法沖村公所房后,現存李氏碑記一快,乃道光丁酉(公元1837年)拔貢、丙午(公元1846年)舉人、署宜良縣教諭陳全書撰,碑記中對李集庵及其修建法沖大溝作了如下敘述:“公諱九成字集庵,乾隆乙亥(公元1755年)恩科舉人,定遠縣教諭。白幼苦志力學,甫童試,即冠軍,繼又屢列前矛,廩給上庠,名登賢書。甲辰(公元1784年)春闈,房師吳公首薦,因滇省僅得一名,限於額”而未果。“於是無復遠志,退而友教四方,掌文明書院凡七年,掌鄰封書院凡三年,其設帳於棋陽、河邑間者更有年,桃李之盛,成就之多,無以加焉!公以此自樂。屢遇大挑,俱不赴。丁卯(公元1807年,是為清嘉慶十二年)春,奉文截取,時太尊人年已八十有七,呈請留養,不肯遠遊……公復淡然曰:‘吾家世守清風,仍就教職可也。’隨選定遠,六年秩滿,恭逢恩詔,以長子教授職晉封文林郎,公遂改組歸里。溯厥宅里,世居河西縣北門,因不喜近市,約同邑之葛君、向君卜居於新興法沖。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風明月,回出塵囂,綠繞青來,可怡心性。唯山多水乏,地廣民貧,公首倡葛、向二君相度山勢,鑿石開溝,穿山越嶺十餘里,以導泉源,費金數千兩。而田之灌溉,地可耕種,邑人咸賴,至今樂稱道之。……公元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三十日卯時,終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時,享壽八十有六歲。

著名人物


彝族雄鷹”楊國祥
楊國祥
楊國祥
1972年1月7日,他成功地投擲了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這位空軍英雄就出生在洛河鄉小合村。或許,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區、鄉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迹。
集庵
據村史記載庵返回老家河西后,感到賦閑終非長計,乃別圖生計,於是約同邑人葛、向兩家,合夥經商為生。在葛、向兩家引導下,從河西販賣土布,經過新興往西,穿過三台坡至法沖歇驛。翌日早起,人挑馬馱,跋山涉水,過上廠,直至甸中趕集。隨著經商次數的增多,沿途情況熟悉,感到洛河有開發價值,且大亂之年可避戰禍,更兼“綠繞青來”的迷人景色,決心在法沖引水定居。在葛、向兩家的支持幫助下“相度山勢”,著手勘測大溝線路,將辛苦得來的第一手資料,用心分析,周密籌劃,思慮再三,深感於此崇山峻岭之中,懸崖絕壁之上,開溝引水,工程龐大艱辛,財力物力不足,須得就教於乃父昭宇(乾隆恩科舉人,時任昭通府教授,封奉直大夫),企求鼎力相助。為此,幾次赴昭通府陳訴修溝事宜,昭宇派人視察后,認為洛河有家宅,便於大亂居鄉,如逢小股盜匪為患仍可居城,乃為萬全之策,是故,允許集庵所請,並在各方面予以支持。
集庵與妻闡闞氏生有七子二女,男子多為貢生、舉人,皆被召回,協力籌劃,參與開溝。
當溝路開到白石崖阱對面靠老矣黑半山上時,七個兒子多因工傷病,集庵痛惜長子李發春為修溝而殞命,偏偏資金又行將告罄,面臨重重困難,集庵矢志不移,含悲忍痛,四處奔走水接,還到河西老家覓人商議集資良策。
河西李家營李氏宗族,分為上嗣堂和下嗣堂兩宗。昭宇集庵而下一宗為上嗣堂,世為書香門第,聚而議之:—時間勢難籌此巨資相助。幸得人多智廣,猛然思出“聯姻籌款”之策。原來,峨山縣小街董家,歷代經商,頗有積蓄,有一女年已四八,因才貌欠佳,尚在閨中待字,董家擇婿異常心切。而河西李家族中生得—愚昧男子,與女方同齡,可托煤牽線,李、董二家通婚後,再求請董家資助修溝,可望有成。計議一定,集庵立即親赴小街,一說即成,擇吉婚配。集庵提出資助一事,董家派人到法沖了解情況后,同意資助,條件是:大構修成通水后,董家放頭水,李家只能放二水。事出無奈,集庵只好應允。
當董家發覺:水位齊法沖開鑿,溝路就得從白石崖的絕壁上通過,工程險峻耗資巨大,堅持降低溝路,集庵面對現實,把溝路降至白石崖下面的150米處(即現今的虹吸管處),用木石結構搭成陰架水槽,讓水道將水渡過對山,再在靠法沖方向的峭壁上鑿石開溝,水從法衝下面通過,大溝通水,使洛河、草皮山幾個村子皆得受益,早地改田,便民興農。
惜時,工具簡陋,修鑿條件極差,李集庵改變“山多乏水,地廣民貧”的壯舉,系用人力硬拼實幹,咸賴信念與毅力之頑強,有志者終得事成。集庵為紀念長子因修溝而損軀,乃將新渠命名為“發春大溝”,後來“發春”訛傳為“發村”,彝胞又將“發春”叫成“法沖”、這裡的村名也就變成法沖了。
自此,李集庵家建蓋房屋在法衝上排(現今李世發居住地),董家建蓋房屋在第二排,葛、向兩家建蓋房屋在東面山樑之上。有水人喜居,其他雜姓也遷到法沖定居,如拔姓遷來后居住於下營,至此,法沖又有上營、下營之稱。
沿至解放前夕,定居法沖的第八代李運春、第九代李世發,皆娶的董姓姑娘為妻,親上加親,世代相傳。
解放初期,筆者還親眼見過李氏祖先所建之房屋,屋右一片竹林,竹林深處有文舉書院,清凈幽雅,乃極好的學習處所;屋前左邊,空場之上,設有武舉點將台,乃寬敞的習武場所,後來,這些古迹都被毀棄,了無蹤跡。
飲水思源。人們登臨山巔,遙望法沖大溝,婉蜒盤旋,越嶺穿山,前不見頭,后不見尾,便會情難自己,遐想當年的修溝情景,懷念、感慨之情,油然而生。文化教育

幼兒園

該園創建於1996年,是紅塔區第一家教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全園佔地面積1.35畝,校舍建築面積930㎡,全園有教職工19人,在13名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有2人,小學一級教師有11人,擁有本科學歷的5人,大專學歷的6人,中專學歷的2人;教職工中共產黨員9人,共青團員3人;目前在園幼兒共有102人,3個教學班。我園是一所設施完善、師資雄厚的幼兒園,園內環境優美、整潔,具有安全化、教育化、美化、兒童化的特點,全園教職工為幼兒創建了一個友愛、安全、溫和、寬鬆的良好環境,幼兒園是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樂園。歷年來幼兒園從未出現過大的安全事故,保教質量逐年提高,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好評,1999年評為玉溪市第一屆文明單位,2000年評定為區一級幼兒園,連續三年評為鄉級文明單位,2003年評為紅塔區文明學校。2008年被評為全國創新幼兒園。2009年評為紅塔區第五屆文明單位。建園以來,該園認真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進行民主管理,創新管理,抓教職工隊伍建設,提高教職工隊伍素質,建立良好的幼兒園大環境。在教職工中倡導“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要求教師應“三有”、“八會”、“五能”,樹立“園興我榮,園衰我恥”的意識,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辦園宗旨,開展“優良思德,優質服務”的競賽活動,樹立“三服務”思想“五心”教育,確立“團結、健美、博愛、創新”的園風,制定了“敬業愛幼”公約,職業道德準則。以人為本進行多元化管理,打造團隊精神,抓好家園共育園地,形成教育合力,進行教材、園本、幼兒相結合的教育,樹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該園教師是一支年青隊伍,她們精力旺盛,有熱情,有幹勁,業務精,能力強。幾年來,教師撰寫的論文曾獲國家級、省級、市級一、二、三等獎,部分論文在省級報刊上發表。這些教師,她們能教會研,能教會育,能歌善舞,參加各級組織的比賽,獲得了不同名次的獎項,教師輔導幼兒參加全國幼兒美術大賽,分別獲得金、銀、銅獎。該園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教師們積極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提高政治理論水平,不斷加油充電,參加學習,提高學歷層次,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該園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管理條例》為行動指南,以幼兒為核心,以保教工作為中心,認真抓好保教工作,保教質量逐年得到提高,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都得到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師、幼、園的共同成長與發展。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洛河幼兒園積極開展園本教研和課題研究活動,市級課題《山區民族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研究》已順利結題,得到了專家的好評。2009年參加雲南省優秀課題評選,榮獲三等獎。洛河幼兒園發揮示範龍頭作用,規範抓好學前班工作。多年來,我鄉黨委、政府高瞻遠矚,對孩子的事業給予的高度重視、關心支持。洛河鄉31個村民小組,在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支持下,組組辦起了學前班,並為學前班改善辦班條件,投入了較大資金,逐步提高了教師工資待遇。2006年為了減輕村組負擔,鄉黨委政府將學前班教師工資全部納入鄉財政統一發放,每月每人發放260元,今年通過幼兒園積極與鄉黨委政府協調,準備從2010年1月開始將學前班教師工資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洛河幼兒園每月根據學前班教師的工作需要,為她們組織培訓,定期召開例會,組織她們進行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並對她們進行師德師風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為她們制定了學前班教師工作制度及相關要求,為每位教師征訂《幼兒教育》,發給每位教師備課本和聽課記錄本,要求她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通過各種培訓和學習,學前班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幼兒園領導每月到學前班檢查指導工作,與村組負責人加強聯繫,共同管理好全鄉學前班。洛河幼兒園是育苗的沃土,是幼兒成長的樂園,作為一所新辦幼兒園,她正以嶄新的面貌,在不斷的實踐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中心小學

洛河鄉
洛河鄉
該校佔地10餘畝,校內環境優美,校舍建築總面積3649.5平方米。學校配有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及各種功能室,中小下轄把者岱、雙龍、法沖3所村完小,全鄉4所小學有教職工95人,其中高級教師19人、一級教師40人、二級教師12人,職工3人(技師1人,初級工2人),大學本科21人、專科36人。4所小學均為全寄宿制小學,在校學生913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寄宿制學生在上級每人每月補助50元伙食費的同時,鄉級也相應實行每人每月補助10元的伙食費,讓學生能安心學習。民族中學紅塔區洛河民族中學位於紅塔區洛河鄉興洛路43號,1980年建校,主要生源為彝族、哈尼族學生,系雲南省二級一等學校。學校依山傍水,校園環境優美,佔地面積33976.6平方米,建築面積8675平方米。現有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住宿樓、禮堂等建築物。配有理、化、生實驗室、計算機房、校園廣播電視網路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設施。鄉政府繼續實行升學獎勵,對鄉內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一次性補助4000元,大學3000元,玉溪一中3000元,其他高中2000元,2009年鄉財政補助學生30人,共72000元。2009年,洛河鄉對學校工作實行了專項考核,考核對象主要為學校行政、教師。獎勵金額10萬元用於考核獎勵,表彰獎勵了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等39名。
2009年洛河鄉投入資金53.99萬元用於民族中學綜合樓建設。民族中學綜合樓建設拆除危房2242㎡,新建面積1497.97㎡。教育硬體設施上的投入近百萬元,主要包括:投入資金20萬元,完成雙龍小學教學樓修繕工程,;投入資金4.5萬元,完成把者岱小學食堂、校內電路的修繕;投入資金15元,完成了中學綜合樓改建工程,解決了中學教學樓危房問題,解決了學校辦學的後顧之憂;投入資金13.5萬元,為中學、中心幼兒園購置多媒體設備;投入資金6萬元,修繕中心小學校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投入資金4.4萬元,對中心幼兒園地板進行防滑處理,消除安全隱患;現在正在進行把者岱小學運動場建設和中學排危重建工作。洛河鄉境內有150名左右的農民工,我鄉進行了統籌安排,並對就讀學生實行同樣政策,如教輔費的免除、伙食費的補助等。全鄉共有標準籃球場5塊,非標準籃球場8塊,非標準健身場地2塊,建有文化活動室17個,有文化中心1個,農家書屋5個,1個標準文化室,1個科技書屋,藏書9708冊,電影院一個,全年放映電影124場,業餘文娛宣傳隊71個。為充分利用農家書屋這一陣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讀書熱情,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讀書積分送禮品活動,建立讀者“讀書積分卡”制度,分書類記錄讀者的讀書情況,科技書每冊記2分,其它書每冊記1分,在每月月底對積分滿20分的前5名讀者給予禮品獎勵。全鄉共有5個農家書屋,兩個標準文化室,一個標準文化站圖書室,每年年底在這8個圖書室中評選出8名“讀書之星”進行表彰,對那些平時能夠堅持讀書並認真寫讀書摘記、心得體會、讀後感的讀者給予獎勵。

民風民俗


農曆2月初2日,是洛河彝族哈尼族人民祭龍的日子,各家各戶抬上香燭、肉類、果菜等供品來到龍樹下求拜,希望龍樹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盛大的火把節,在這一傳統的節日里,彝族文化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示。在大山深處,燃起堆堆聖炎,吹起過山號,打起擊樂,跳起秧鼓舞、板凳龍、兵器舞;彈起四弦、跳起“跳腳舞”、對起山歌,真是大地如歌。這就是原生態的、神秘的、粗獷豪放的民族山寨,別樣風情,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此共享節日的狂歡。宗教信仰: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山補崇拜等。每年農曆2月初2祭龍,3月15日祭山神廟,4月初2祭山神,6月初6祭“田公地母”。農曆6月6這天到來時,各家各戶都煮雞蛋或鴨蛋,帶上一碗飯和幾柱香,到每一塊地和田邊供奉,求“田公地母”保佑牲畜不生病、莊稼不生病、減少災害、五穀豐登。

政治體制


洛河鄉共有7個黨總支,分別是企業黨總支、中心小學黨總支和5個行政村黨總支(下屬31個黨支部),直屬黨支部5個。截止2009年底,全鄉共有黨員633人。近年來,洛河鄉黨建工作呈現出以下亮點:一是建立老黨員、村幹部補助政策。建立農村老黨員定額補助政策(60歲以上),普通黨員每月補助60元,任村委會文書一職以上的(滿3年)每月補助200元,體現了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入黨誓詞的精神。同時,規定了對撤村建委后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建立養老保險制度,任文書一職以上的由鄉財政每年購買1000元的養老金,其他委員每年購買200元,進一步解決了村“兩委”幹部的後顧之憂。二是積極探索黨代表常任制試點工作。為推進黨內民主,充分發揮鄉鎮黨代表大會代表在閉會期間的作用,促進黨內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洛河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黨代表的確定,黨代表的權利、義務和管理,黨代表常任制試點工作的主要內容,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等6個方面制定了試點工作實施意見。從2007年起該項工作已全面啟動。三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農村黨員開展“設崗定責”活動。為充分發揮黨員個體作用,體現黨員的先進性,夯實基層黨建基礎,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鄉農村黨員中開展了“設崗定責”活動,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穩定,加強黨建,夯實基礎四大類,設置了十五個崗位,進一步樹立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四是提高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作為共產黨員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比別人過得好、幹得好,鄉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黨員增收致富的情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鄉黨員的主要收入來源依靠種植烤煙、推條蘿蔔、養殖、外出務工等,多數黨員認為搞養殖是一條出路,基於缺乏資金、技術,許多黨員都不願嘗試,所以鄉黨委、政府每年拿出6萬元的周轉資金,用於扶持養殖業發展,同時,要求農業部門加大對養殖技術的培訓力度,目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紮實做好黨建的常規工作。認真按照發展黨員五項制度,即:走訪群眾制、考試製、公示制、票決制、談話制發展黨員,虛心聽取黨內外群眾的意見,確保黨員的質量;貫徹落實好“三會一課”制度,堅持鄉黨委委員每季度為全鄉31個農村黨支部講黨課。2、洛河鄉共青團組織基本情況簡介洛河鄉團委下屬6個團總支:洛河村團總支、把者岱村團總支、跨喜村團總支、法沖村團總支、雙龍村團總支、中學團總支;共設35個團支部,其中:機關團支部1個、事業單位團支部1個、小學團支部1個、幼兒園團支部1個、農村支部31個(每個自然村設支部1個)。截止2009年年底,全鄉共有共青團員313人。鄉團委在鄉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團區委關心支持下,圍繞經濟建設中心和黨政工作大局,以“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服務基層”為宗旨,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狠抓落實,團的各項工作和自身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一是圍繞基礎工作,堅持“黨建帶團建、團建抓創新”的工作思路,團的工作基礎得到夯實;二是圍繞道德建設,深入開展主題活動,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三是圍繞黨政中心,開展“母豬養殖專業村”項目建設,認真落實貸免扶補政策,舉辦各類培訓班,幫助青年創業成才;四是圍繞青年成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團員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強對少先隊工作的領導,支持少先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洛河鄉團委也清醒地認識到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強化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手段,轉變工作作風,更好地發揮黨的助手和後備軍的作用,團結和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

經濟概況


財政收入

2007年,洛河鄉的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177620萬元,比上年增48.65%。工農業總產值(現價)159280萬元,比上年增50.14%,其中:工業產值153361萬元,佔96.28%,比上年增51.21%;農業產值5919萬元,佔3.72%,比上年增28.03%。農村經濟總收入169724萬元,比上年增40.98%。其中:農業收入4075萬元,比上年增3.32%,佔總收入的2.4%;二、三產業收入165649萬元,比上年增42.26%,佔總收入的97.6%。農民人均純收入4099元,比上年增8.32%。有1753人從事二、三產擔寂┐宕右等嗽鋇?7.15%,比上年減5.2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7484萬元,比上年增51.51%;財政支出2134萬元,比上年增52.87%。全鄉農村經濟收入超過億元的有洛河村委會(145761萬元)一個億元村委會。

農業

農作物播種面積1313.1公頃,複種指數達180.86%。糧食播種面積460.8公頃,糧食總產323.4萬千克。其中:水稻栽種面積103.6公頃,單產528千克/畝;玉米播種面積244.73公頃,單產552千克/畝;小麥播種面積50.07公頃,單產204千克/畝;蠶豆播種面積3.8公頃,單產211千克/畝。農民人均產糧341千克。油料播種面積227.73公頃,總產50.48萬千克。烤煙種植面積374.93公頃,總產79.8萬千克,其中上等煙佔56.61%。推條蘿蔔種植面積177.4公頃,總產值達286.32萬元,比去年增31.58%。年末生豬存欄5322頭,出欄肥豬9728頭,分別比上年減23.15%、減22.96%。大牲畜存欄780頭,其中:牛存欄759頭;出欄菜牛183頭。羊存欄1999頭,出欄菜羊1583頭。全年肉產量達182.43萬千克。家禽出欄45.04萬隻,養魚水面256畝,水產品產量6.3萬千克。年內植樹造林13.33公頃,其中:用材林13.33公頃。年產水果21.17萬千克。年末有林地面積13459.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8.5%。投資219萬元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其中:地方投資219萬元。有水庫(壩塘)29座,總庫容341.9萬立方米;水渠道13條,長92.8千米,其中三面光節水渠道13條,長90.12千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99.7公頃,水利化程度達95.2%。年內,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現價)591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211萬元,佔54.25%,林業產值156萬元,佔2.64%,牧業產值2404萬元,佔40.61%,漁業產值93萬元,佔1.57%;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55萬元,佔0.93%。

轉型

2007年,洛河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春“穩煙壓糧”,小春“穩油壓糧”,擴大其他經濟作物,全年糧經作物種植比例調整到35:65,發展以種植烤煙、推條蘿蔔、花卉、蔬菜、中草藥為主的優質高效作物。企業:年末有企業439戶,比上年減0.9%;企業營業收入164769萬元,比上年增43.24%,佔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的97.08%;利稅11680萬元,比上年增201.19%;從業人員3677人(含外來人員)。其中:集體企業1戶,收入5911萬元,利稅213萬元,從業人員225人;私營企業11戶,收入150640萬元,利稅10461萬元,從業人員2471人;個體企業427戶,收入8218萬元,利稅1012萬元,從業人員981人。營業收入上百萬元的企業有10戶,其中:上億元的企業有三戶(洛河鋼鐵公司、洛河昱鑫鋼鐵公司,合力機械鑄造廠),千萬元以上的企業5戶。

基礎建設


洛河鄉2007年固定資產完成6186萬元,比2006年增加1345萬元,增長27.78%,2008年預計完成5000萬元,按照鄉第七次黨代會確定的“發揮一個優勢,強化兩個轉變,突出三個重點,抓好四個建設”的工作思路,堅持生態立鄉,基礎設施得到加強。
一、道路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2006年完成玉洛路、洛上路路面改造,並已通車;投資250萬元,完成洛水路路基工程;投資154萬元,修建法沖工業區1.37公里段的基地公路,進行了法沖至清水河路的路面調形、水溝排暢;協調資金60萬元,完成客運站建設;投資12.03萬元,對全區6600米的洛上路、灑米寨路、小洛河路三條村莊道路進行單邊綠化,栽種球花石欄2220棵。目前,全鄉擁有公路27條,列養里程177.2公里。按技術等級分:四級公路3條33.12公里,未上等級的有24條144.08公里。
二、電力設施建設進一步改進。投資4000萬元建成110千伏變電站已投入使用,解決了制約全鄉發展的電力“瓶頸”。
三、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12479萬元興修五項水利工程,積極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抗災能力。目前,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362畝,全鄉沼氣池216口,小水窖1940口。29座水庫壩塘,總庫容341.9萬米,水渠道13條,有專人管理。

社會事業


集鎮環衛進一步提高。先後投資100餘萬元,建成了佔地3886平方米的洛河集貿市場,設有環衛機構,負責清掃街道衛生43700平方米、公廁3個、草坪13413m2、大小樹木管理及垃圾運送。

社會保障

全鄉有衛生院一所,4個村級衛生所,個體藥房3個,醫務人員28人,其中衛生專業中職2人,初職8人。衛生院建築面積1004.9平方米,開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及防保、婦幼、輔助檢查、預防接種門診等科室,現有住院病床6張,觀察病床10張。2007年全鄉傳染病控制率達361.7/10萬分,兒童“五苗”全程免疫率100%,孕產婦管理率89.47%,接生率96.85%,住院分娩率96.84%,無孕產婦死亡發生,兒童保健管理率95.08%,嬰兒死亡率21.05‰,門診人次達12418人次。食品從業人員健康體檢率100%,計劃生育率100%,三術率94%,清查流動人口1266人,並對流動人口實施計劃生育管理。
全鄉有7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金額為1.67萬元,313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金額為11.26萬元;為優撫對象31人兌現優待撫恤11.4元。投入撫貧款5.73萬元,幫助155戶困難家庭。有敬老院一所,集中供養老人3人,分散供養15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88戶,9101人,參合率96%。
老齡工作,全鄉有老年協會5個,老協小組31個,老年活動室36個,會員1194人。60歲以上老人佔全鄉總人口的12.14%,鄉財政對60歲以上的老黨員分別給予每月60元—200元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