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河

雅礱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

安寧河,漢代稱為孫水,晉代稱白沙江,唐代稱長江水,其北源稱長河。因元代有瀘沽治所,故又名瀘沽水,明代稱寧遠河,清代始名安寧河。

安寧河,涼山的母親河,是雅礱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清代始名安寧河,河長326公里,流域面積11150平方公里。發源於四川省冕寧縣東小相嶺記牌山,流經涼山州的冕寧、西昌、德昌三縣市后,入攀枝花市境內,流經米易縣,后成為米易縣與鹽邊縣部分界限,最後於米易縣得石鎮(鹽邊縣桐子林鎮火車站以北2公里)匯入雅礱江

安寧河源於冕寧縣北菩薩崗,向南流至拖烏附近匯合來自西北的北莖河后始稱安寧河。幹流縱貫涼山州的冕寧、西昌、德昌、攀枝花市的米易縣(與鹽邊交界),於米易縣得石鎮大坪附近注入雅礱江,全長320公里(一說337公里,一說326公里,一說351公里),流域面積11150平方公里。安寧河較大的支流分佈於幹流左岸,如孫水河,長80公里,流域面積1670平方公里;海河長35公里,流域面積780平方公里;錦川河,長53公里,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右岸僅次達河長40公里,流域面積500多平方公里,余皆短小,構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簡介


安寧河為雅礱江下游段的最大支流,是涼山境內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區。
它源於橫斷山脈小嶺之陽糯雪山與菩薩崗,上游由苗沖河和北莖河在拖烏大橋匯合后稱安寧河,流經冕寧、西昌、德昌3縣市及攀枝花市的米易縣,於米易縣安寧鄉灣灘匯入雅礱江。
安寧河全長337公里,幹流長303公里,涼山境內長222公里,流域面積9579平方公里,水面平均寬73米。
安寧河水量豐沛,徑流主要是降水和地下水補給,時空變化規律同降水基本一致,其主要特徵是:年際變化不大,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徑流深由北向南遞減,出界處多年平均流量217秒立方米,徑流量69.1億立方米。
主要支流有18條,其中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有4條,即孫水河、海河、茨達河、錦川河。
小於500平方公里、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條。干支流多以直角交匯,形成典型的羽狀水系。
孫水河匯口以上為上游段,大橋至安寧橋為峽谷區,安寧橋至瀘沽以寬谷為主間有盆地;孫水河至錦川河口為中游段,多為寬谷,谷寬為2~5公里,以西昌段為最寬,可達8~12公里,河床有淺灘沙洲;錦川河口以下為下游段,河谷寬窄相間,有少數間盆地。
安寧河是雅礱江下游左岸重要的一級支流,金沙江二級支流。發源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北部東小相嶺的菩薩崗和陽落雪山,主峰海拔4552m。
流域地處雅礱江以東,位於東經101°51′~102°48′、北緯26°38′~28°53′之間。東以小相嶺、螺髻山、龍帚山為界,西與雅礱江相接,北以小相嶺為界,南以魯南山為界。
東源苗沖河(原名柯別河),西源北莖河,兩源在冕寧縣大撟鄉處匯合后始稱安寧河。流域面積11150km2,幹流長303km,落差936m,平均比降3.1‰。
安寧河在攀枝花市境內流域面積為1368km2。安寧河流域形狀呈帶狀,支流多以直角交匯,形成羽狀水系,涼山州境內主要支流有孫水河、海河、茨達河、錦川河等。
安寧河
安寧河

流域概況


安寧河河谷主要沿南北向冕寧—德昌深大斷裂發育,是一典型的地塹谷,流域東部有小相嶺、螺髻山、龍帚山,西部有磨盤山、氂牛山,走向大致平行,形成很寬的槽形谷地,經長期侵蝕堆積,形成寬闊的階地與河灘。
流域內泥石流時有發生,地震雖頻度不大,但裂度較高。
西昌邛海瀘山就是在一次大地震中由地殼斷陷造成的。
安寧河雖位於高山峽谷區,但河道特徵及河谷形態卻有別於雅礱江幹流及其他支流,其切割較淺、河谷寬闊。
安寧河上段,地面岩層主要是侏羅系和白堊系軟層,又處在斷裂帶內,常常發生地震,新構造運動強烈,岩體破壞很不穩定。
特別是乾季過後,土質變得非常疏鬆,再加上降水集中,暴雨多,強度大,如西昌地區最大日降水量達199.5毫米,常發生滑坡、崩塌、瀉流和泥石流,從而使安寧河的含沙量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44千克/立方米(灣灘站)。
其支流西河西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6.13千克/立方米,高於金沙江南岸支流小江(5.01千克/立方米),是金沙江流域含沙量最高的地區。
多年平均輸沙模數西昌站高達2900噸/平方公里·年,漫水灣以下多年平均年輸沙量占控制站(灣灘)60.5%,其中孫水關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258萬噸,占灣灘站28.7%。
灣灘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高達898萬噸,占屏山站總量3.7%。
安寧河、龍川江和小江是金沙江流域的主要產沙區,多年平均輸沙量分別占屏山3.7%,1.7%,2.6%,合計佔8.0%。

自然環境


幹流水系

安寧河,河長326公里,流域面積11150平方公里。
發源於四川省冕寧縣東小相嶺記牌山,分東西兩源:東源柯別河源於拖烏鄉拖烏伐木場東(小相嶺中段,山峰海拔4470米);西源中江河源於冕寧縣大橋鎮萬年雪山(海拔5267米)。
兩源在大橋鎮匯合后稱安寧河,與雅礱江幹流幾乎平行南流經冕寧、西昌、德昌四縣后(均屬涼山州),入攀枝花市境內,流經米易縣,后成為米易縣與鹽邊縣界河,最後於米易縣得石鎮(鹽邊縣桐子林鎮火車站以北2公里)匯入雅礱江。

支流水系

安寧河水系形狀略似條帶,有主要支流14條,形成典型的羽狀水系。沿途納入支流較多。較大支流有孫水河(流域面積1618平方公里)、海河、錦川河、茨達河等。
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中,除茨達河在右岸注入外,余皆在左岸。

流域狀況

該河上段冕寧安寧橋以上,河谷以寬谷為主,間有盆地。中段安寧橋至德昌黃水塘,長約135公里,河谷全為寬谷,地勢平坦,阡陌縱橫,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最重要的農業區。
河床多有淺灘、心灘、沙洲。安寧河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瀘沽至西昌一帶。下段黃水塘至河口,長約120公里,河谷寬窄相間,水流曲折。

有關資料


邛海位於西昌市東南5公里,湖面海拔1805米,面積29.6平方公里,西北東南向延伸成葫蘆形狀。最大水深19米,平均水深11.2米,蓄水量3.2億立方米,湖水注入安寧河。為著名的天然漁場和風景區。
安寧河水量較豐沛,據安寧橋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流量為41.5立方米/秒,河口灣灘水文站近30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流量為231立方米/秒。
全河水能理論蘊藏量117.6萬千瓦。除瀘沽至德昌段河谷寬,農田集中,可開渠引水灌溉,結合興建小型電站外,經普查規劃,上段可分5級建引水式電站;下段雖灘險流急,水能豐富,但受成昆鐵路高程限制,可分3級建低壩電站。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10億千瓦時。
安寧河貫穿西昌工業基地,又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農業區,開發任務以發展灌溉,減輕洪水災害,保證工業及城市生活供水為主,已建成大橋水庫蓄水量6.7億方,水庫區域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內有桃花島,可以娛樂、燒烤、賞湖,是度假休閑勝地。大橋水庫兼顧發電、防洪、水源保護、旅遊等綜合效益。

幹流概況


冕寧縣段
安寧河,發源於冕寧北部拖烏區境內,冕寧縣境內長99公里。流經拖烏、彝海(鄉)、寧源、大橋(建有大橋水庫)、惠安、城廂、林里、復興、石龍、宏模、先鋒、瀘沽、漫水灣、沙壩14個鄉鎮,至黃土坡出境,流域面積272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2%,是冕寧人民賴以生活和發展生產的主幹河流。
安寧河之源,歷代諸說並存相襲,很不一致。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1968年出版的五萬分之一地圖標示,經實地考查,安寧河有兩個源頭:東源出拖烏鄉菩薩崗與魯壩之間的草海,海拔2492米,經拖烏,東納陽落溝水,至彝海,又東納勒帕河后,名苗沖河(又名柯別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3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西源出寧源鄉氂牛山東坡之墨海,海拔3750米,名中江河(四川省志稱北莖河),長34公里,流域面積401平方公里,此源大杉樹至阿矢扒段旱季乾涸斷流,多年平均流量為17.8立方米/秒。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四川省志即持此觀點)。兩源於大橋鎮東南二道橋(建有大橋水庫)匯合后稱安寧河。合流處海拔高1914米,集水面積796平方公里。由此南流,東岸有曹古河、馬尿河、孫水河,西岸有樟木溝、南河、河邊河、沙壩河等7條主要支流,其集水面積均超過100平方公里。自東源草海至黃土坡出境,河程相對高差932米,平均比降9.4‰。
冕寧境內,安寧河年均流量123立方米/秒,最小流量7.9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400立方米/秒,1985年7月1日實測最高洪峰流量達16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7.8億立米(含孫水河流量11.1億立米)。安寧河為卵石河床,曾通舟筏。河源段,山高林密,谷狹流急,常年不凍;大橋至城廂段,谷寬約20—60米,河床寬約15—50米,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城廂以下,水勢趨緩,谷寬1000—5000米,河床寬50—500米,蜿蜒曲折,遊盪多變,水支分流,沙洲遍布。兩岸階地發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但洪枯變幅大,乾季水枯,部分溝堰斷流,雨季河水猛漲,常吞沒沙洲,沖毀農田,釀成災害。
西昌市段
安寧河為縱貫西昌市市境的主要河流,過境長83公里,東岸自黃土坡慶雲溝入境至黃水鄉大慶溝入德昌縣,岸線長80.65公里;西岸起于冕寧轉山嘴,止於德昌小蘆塘,岸線長77.95公里。天然落差174米,河道平均比降1.8‰,最大縱坡11‰,最小縱坡1‰。
安寧河在市境內的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條,即官壩河、東河、西河、熱水河、西溪河、拖郎河。安寧河幹流,流經禮州、西鄉、城郊、鹽中、南寧5個區、5個鎮、21個鄉。成昆鐵路、108國道順流而下,兩岸交通網路縱橫。河谷壩區現有人工渠堰185條,總長1213.4公里,灌溉耕地22.86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40.69萬畝的56.2%,灌區內農業人口21.99萬人,佔全市農業人口31.7萬人的69.37%。為全市的主要農業種植區。
德昌縣段
安寧河德昌縣境內流長76.4公里,入境處阿月鄉小瀘塘河邊高程1440米,出境處永郎鄉龍塘灣河邊高程1160米,河床比降為3.6米/公里。德昌縣出口以上,流域面積9439.5平方公里。民國《西昌縣誌·地理志》載:安寧河為寧屬主幹河流。寬處約里許,窄處亦有數丈。“河之方向無定,方突其東,忽折而西,南歸一槽,忽分數漢。”“經數里而異狀,隔一夜而改觀”。
米易段
安寧河過德昌縣永郎鎮入米易,經白馬、縣城攀蓮鎮、丙谷、撒蓮、埡口等鄉鎮,貫穿中部腹心,於灣灘以下2.5公里處(一說得石鎮大坪附近),匯入雅礱江。縣境內河段長76公里,下段為該縣與鹽邊縣的界河,平均比降3‰,流域面積1441.0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69.25%,耕地佔全縣總耕地84.2%,多年平均流量230立方米/秒。河床呈蛇曲狀,支流多而短小,羽網分佈,從北向南,主要支流流域面積265平方公里,除摩挲河,楠木河常年有水外,其餘在枯水季節均斷流。安寧河汛期其最大流量3410立方米/秒,是枯期最小流量5.2立方米/秒的656倍,多年洪水平均流量1640立方米/秒。
河道特徵
流域南北長268公里,東西寬42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及東西兩側分別為大雪山、小相嶺、螺髻山、龍帚山、磨盤山、耗牛山挾持。河谷上游(大橋以上)寬展,菩薩崗至拖烏一帶地勢平緩,寬谷內兼有山間盆地。中游大橋至德昌,除大橋至安寧橋一段較狹窄外,多為寬谷,有沖積錐、洪積扇及河流階地,河槽寬而淺,河中有沙洲、心灘,水流分散,岸坡不穩,主槽擺動,德昌至河口段,河谷寬窄相間,山間盆地呈串珠狀分佈。西昌城南有斷陷湖——邛海,有支流與安寧河相通。
孫水河匯口以上為上游段,大橋至安寧橋為峽谷區,安寧橋至瀘沽以寬谷為主間有盆地;孫水河至錦川河口為中游段,多為寬谷,谷寬為2~5公里,以西昌段為最寬,可達8~12公里,河床有淺灘沙洲;錦川河口以下為下游段,河谷寬窄相間,有少數間盆地。
安寧河
安寧河

水文特徵


安寧河流域內氣候南北變化及垂直差異均較大。如西昌、冕寧冬暖,米易以南全年無冬,夏季長達190餘天。海拔2000米以上地區全年無夏,3500米以上地區有季節性積雪。南北向的河谷,使西南暖濕氣流深入谷地內部,形成豐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集中在5~10月,佔全年降水總量90%以上。本區暴雨多見於6~9月,7月尤多,最大日降水量為50~100毫米。
降水為河川徑流的主要來源,季節性融雪和地下水,是河川補給的組成部分,灣灘水文站28年統計,多年平均流量231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72.9億立方米,為省內各河高值區。徑流年內分配不均勻,7~9月徑流量可佔全年徑流總量64%。最大月(8月)水量為最小月(5月)水量的38倍。
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徑流變差係數為0.20,最大年(1974)平均流量343立方米/秒,為最小年(1972)平均流量167立方米/秒的2倍。近百年來發生過17次較大洪水。最大一次全流域洪水發生在1900年,洪峰在錦川河口至灣灘水文站,流量在松麻好、陡岩子、灣灘三處分別為6560、6310和4630立方米/秒,其餘洪水年份有1891、1917、1924、1929、1934、1938、1947、1950、1958、1959、1960、1965、1968、1974、1980、1981等年。灣灘水文站實測洪水最大值為3410立方米/秒,(1981年6月27日),最小流量4.7立方米/秒(1979年6月6日)。安寧河是四川西南部多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41公斤/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136.5萬千瓦,可開發量17.51萬千瓦。
安寧河水量豐沛,徑流主要是降水和地下水補給,時空變化規律同降水基本一致,其主要特徵是:年際變化不大,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徑流深由北向南遞減。

主要支流


徑流
主要支流有18條,其中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有4條,即孫水河、海河、茨達河、錦川河。小於500平方公里、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條。干支流多以直角交匯,形成典型的羽狀水系。
孫水河,系雅礱江二級支流,屬安寧河最大支流。源於昭覺縣尼地鄉老馬阿木拖山,河道由南向北進,至喜德兩河口轉向西北,經喜德冕山又轉向西行,于冕寧縣瀘沽鎮梳妝台匯入安寧河。河長95.2公里,水面寬80米,流域面積1617.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424米。孫水河多年平均流量40.3秒立方米,徑流量11.97億立方米。
海河,是邛海湖水流入安寧河的出水河,起自邛海北端海口,流經西昌市區西部,納西昌城區東河、西河兩條主要河流的流水,向西入安寧河。海河全長大約15公里。
曹古河:發源於小相嶺西側,源頭海拔約4400米,東西向,經曹古壩,至小鹽井入幹流,落差1270米,長21公里,流域面積118.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5.12立方米/秒。
馬尿河,上段叫梘槽溝,相嶺西坡海拔4000米處發源,經茶園、白瓦、匯山灣溝水之後稱為馬尿河,至城南觀音岩入於安寧河,落差1968米,全長24公里,流域面積120.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3.14立方米/秒。樟木溝(古架州河):由發源在阿嘎拉瑪山南坡的小溝、節節馬、銀廠溝三條小溝組成。小溝、節節馬源高分別為海拔3600米、3300米,銀廠溝來自海拔4300米的連三海,於路底堡子三溝匯流為樟木溝,至惠安鄉平壩入安寧河,落差1800米,長28公里,流域面積155.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6.71立方米/秒。
南河,發源於氂牛山東側森榮鄉境內,源頭海拔3950米,流經森榮、回龍,至哈哈鄉與哈哈河匯合后稱為南河,經回坪鄉在觀音岩入安寧河,落差1250米,長37公里,流域面積404.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0.5立方米/秒。
河邊河(古白鹿河):發源於氂牛山東坡海拔3500米處,經河裡、河邊、先鋒,至梳妝台南入安寧河,長30公里,落差1440米,流域面積200.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5.22立方米/秒。
沙壩河(古虛郎河),發源於楊家溝、羅翁溝,源頭海拔3400米,兩溝匯合於兩河口,經澤遠、成功、沙壩,至霸王塘入安寧河,長30公里,落差1430米,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流量3.87立方米/秒。
茨達河,又名苦馬河,“吐納群流,來源甚遠”。自西南北流,為安寧河納流最大之第三派,溯源在米易縣普威北諸山及雲鳳山。源分二流,境內河長46.9公里,有萬年溝、茨竹溝、花馬河、西番溝等50條溪溝水流入。河床比降為22.7米/公里,於五一鄉瀘塘村注入安寧河。
錦川河,原名蘆葦河,又稱老碾河。由會理縣北境山谷發源,向北逆流,入縣地老碾鄉,至錦川橋入安寧河。縣內河長14.8公里,比降11.5m/km,納紙房溝、屋基溝、馬鹿塘溝等14條溪溝水,為安寧河納流最大之第二派。
熱水河,發源於黃龍鄉白銀廠,全長15公里,集雨面積70平方公里,落差904米,於昔街鄉丫口注入安寧河。
掛榜河,發源於黃草鄉哨房梁子,全長20公里,集雨面積110平方公里,落差1873米,於掛榜鄉掛榜、田壩兩村間注入安寧河。
草場河,發源於黃草鄉哨房梁子,全長20公里,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落差1242米,於草場鄉克郎村匯入安寧河。
柳溪河,發源於光頭坡北麓,全長11公里,集雨面積32平方公里,落差2325米,於攀蓮鎮與柳賢鄉交界處注入安寧河。
橄欖河,發源於核桃坪與雷打樹之間,全長16公里,積雨面積102平方公里,落差1705米,於丙谷鎮觀音閣注入安寧河。
小河,發源於頭碾鄉楊梅山,全長19公里,集雨面積面積162平方公里,落差1450米,於丙谷鎮沙溝村注入安寧河。
楠木河,發源於麻隴鄉雞冠梁子,全長33公里,集雨面積260平方公里,落差879米,於坊田鄉沙田村注入安寧河。
摩挲河,發源於會理縣,全長31.9公里,集雨面積243.3平方公里,落差1248米,於昔街軍區農場注入安寧河。
新開田溝,發源於會理縣小黑箐鄉九股水,全長22公里,集雨面積80平方公里,落差158米,於埡口鄉甸母村注入安寧河。
湖泊
邛海,位於西昌城東南2公里,北緯27°47′~27°52′,東經102°16′~102°21′,湖區海拔1510-1700米。年降水量1039.3毫米,5~10月降水量可超過全年總量的90%。因降雨集中、強度大,源於湖區以南螺髻山的小河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於盆周,縮小了湖水面積。邛海是一個斷陷湖,湖長10公里,平均寬3公里,呈西北~東南向,面積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米,最大水深34米。湖水總量3.2億立方米。湖泊下游經海河,向西入安寧河。海河全長大約15公里。
彝海,原名魚海,當地彝民叫舒品,位於彝海鄉,距縣城北28公里,海拔2280米。面積218.5畝,常年蓄水135.3萬立米,是冕寧最大的高山湖泊。海子周圍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是紅軍長征史上著名的“彝海結盟”勝地,也是冕寧最佳的旅遊風景區。

治理開發


引水灌溉
鹽中灌區,位於西昌市鹽中區的太和、裕隆、高草、九龍、佑君鎮、新和等6個鄉(鎮)。灌區由九龍埝、興隆埝、網篼埝、河西渠等組成,進水口在太和鄉安寧河右岸。進水口設有進水閘和沖沙閘各一座,為無壩取水。設計引水源量20立方米/秒,年引用水量為459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63萬畝。
西禮灌區,位於西昌市禮州、西鄉、鍋蓋梁3個區內,由西禮渠、瀘沽渠、聯合渠、興隆埝、南埝、新星埝組成,各條埝都在安寧河取水。總引用流量為34.5立方米/秒,年引水總量8232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7萬畝。
三關堰,自曾家壩引安寧河水1.5個流量,1957年2月受益,1200畝旱地改為水田,1613畝尾水田得到適時灌溉,大小春大幅度增產,成為冕寧縣糧倉之一。
復興堰。1957年3月,開工,在安寧河右岸的老鷹洞取水,引用0.8個流量,按1/2000比降布置渠道至水城村舊營壩,長8公里,5月完工;增灌古額堰以上山田800多畝,地50畝,合併峽口堰灌區163畝。1958年6月抗旱中將毛溝修到響石村楊冒田,總長11公里。是年冬進行擴建,按進水2.5個流量安排,上段渠底寬3.3米,後段逐次遞減到蒼溝為1米,1959年1月15日完成。是年冬又延長至趙家山嘴,全長13.5公里。1963年將舊營壩至蒼溝斷面加寬至2.6—1.5米,兼并古額堰灌區,灌面擴及全鄉5000多畝。1967年對渠系建築物進行配套。1969年上延進水口至雲洞山嘴建永久性進水閘,全長增至14公里。至1989年,復興堰建成配套建築物63座,保證了常年通水,滿足灌區需要;保證灌面增至6364畝並供給1316畝山田的提灌用水,成為冕寧第三大堰。
小東風渠,從渾水溝引安寧河水至謝家大壩,長8.5公里;在照壁山腰與解拖公路并行,傍山臨河地勢狹窄,建薄殼渡槽10孔,長101米,沿公路外側通過;增灌城廂鎮及梘槽鄉土地355畝。團結堰自街街引水1立米/秒,盤山8公里至小格達山嘴跌水51米經大格達、溫朱瓦至馬筏子,計劃長15公里,灌田1000畝;完成後因小格達河壩滲漏大,渠道長,效果差作廢,小格達以上渠道專作寧源電站引水渠道,尾水注入五一堰。
紅旗堰,1957年3月13日,新建宏模堰開工,從復興大橋下安寧河右岸引用流量08立米/秒,進口段底寬1.2米;經宏模的松盛、文家屯、上下吳海和中屯五個村,越烏龜石、翻山路、北山3處山頭,歷10公里至西山龍潭溝。1958年4月通水,增灌山田、旱地1500畝,擇要修建吳海山溝涵洞和北山木渡槽。
躍進堰,是原人民堰和躍進堰改建合併而成,從林里鄉安寧河左岸的金洞子取水至瀘沽關索城,全長21公里,灌溉林里鄉的白土村,石龍全鄉和瀘沽鎮的王家祠、五一、七一等村,後山彝族鄉的野兒塘村和洛瓦彝族鄉的大田村等部分水田,有效灌面13500畝。為縣內第二大堰。
瀘沽渠,1965年11月,西昌、冕寧兩縣聯合興建瀘沽渠,於孫水河與安寧河匯合口下游約400米右岸引水,設計乾渠長39.5公里、流量6.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2萬畝,1972年底竣工受益。乾渠流經瀘沽鎮的安寧村及漫水灣鄉的西河壩、松林、杠河、黃土坡等村入西昌縣(今為市)境,有效灌面1.44萬畝;縣內有效灌面3300畝,其中:自流灌溉1336畝,提灌1964畝。
九屯堰,始建於明末,於小廟鄉馬長河(安寧河支流)起水,民國時期改從馬道鄉指水寺引海河水,至經久鄉五棵松落水,乾渠長10.9公里,解放前灌面僅5000餘畝(1974年改為西乾渠)。1972年,建成倒虹管長104米,橫穿海河底,接興隆堰尾水,1974年增建成東乾渠,由經久鄉馬鞍村王家閘處分水,渠道靠東與西乾渠(舊渠)平行向南行進,至經久鄉草紙田落水,渠長7.82公里。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馬道、經久兩鄉受益,1990年灌面達1.04萬畝。
1977年,在上游馬鞍山處修建電力提灌站一座,裝機2台,容量56千瓦,1978年擴大為83千瓦,1989年增擴為138千瓦,提水增加流量0.6立方米/秒。4興隆堰建於民國元年(1912)(原名下壩堰、下壩河)。起水於安寧河東岸鍋蓋梁鎮上小河邊,到小廟鄉魯基村落水於海河,乾渠35公里、支渠41公里,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鍋蓋梁、西鄉、小廟3鄉鎮受益。1949年灌面9000畝,解放后經過多次改造整治,1990年實灌面積擴大到3.44萬畝。
西禮渠,始建於1956年,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工程從冕寧縣松林鄉黃土坡安寧河東岸起水,至興勝鄉烏龜山河落水,乾渠長21.5公里,於1957年竣工通水。第二期工程從1958年元月動工,從烏龜山河至西鄉鄉周家村撒網山腳落水,乾渠長11.2公里。二期工程至1965年5月全線工程完成,乾渠總長32.7公里,支渠15條長22公里。引水流量5.7立方米/秒。月華、禮州、興勝、鍋蓋梁4個鄉鎮受益,灌溉面積2.08萬畝。
復興堰,始建於清代,安寧河東岸引水。曾多次改造擴建。民國32年(1943)在禮北鄉麻元村曾家碾尾起水,以後幾次改遷至鹽井坡、老虎灘,乾渠也幾次延伸,渠尾至康寧鄉馬王廟山溪河,乾渠長10公里,灌面僅3000畝。1954年,經西康省水利局批准改造。當年2月動工,次年底竣工,起水於禮州鎮桂林村老虎灘,落水於鍋蓋梁鎮的大塘河,1958年,尾水延至西鄉鄉馬坪壩,1965年,再次延伸到小廟鄉油庫。至此,乾渠總長17公里,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禮州、興勝、鍋蓋梁、西鄉、小廟5鄉鎮受益,灌面1.20萬畝。
福隆堰,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名福龍堰、伏龍堰、上堰。從禮州鎮桂林村大壩口安寧河東岸(小河邊)進水,至西鄉鄉楊家大閘落水,乾渠長19公里,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興勝、西鄉、鍋蓋梁3鄉鎮受益。解放前灌面約1萬畝,解放后經過改造整治,1990年達2.37萬畝。
興隆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興隆壩。解放前為西昌、鹽源兩縣共有。引安寧河及沿山溪水,灌溉、排澇兩用。自太和鄉釣魚台起水,高草鄉豆腐橋落水,乾渠長15公里,渠首引水流量1立方米/秒,中段3立方米/秒。九龍、裕隆、高草3鄉受益,灌面1.6萬畝。九龍堰建於解放前(年代無考),太和鄉鉤魚台起水,高草鄉白沙堆落水,乾渠長14.6公里,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九龍、裕隆、高草3鄉受益,灌溉面積2.2萬畝。
河西渠,始建於1958年9月,次年10月竣工,自安寧河西岸太和鄉釣魚台崖坎起水,中壩鄉崔家營落水,乾渠長32.2公里,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太和、九龍、裕隆、高草、佑君、中壩6鄉鎮受益,灌面1.7萬畝。“大躍進”中以群眾運動在短期內突擊完成,建築標準低,從1983年起,國家撥款逐年改造整治,1987年起由省財政廳、水電廳列為糧食專項資金工程,進行防滲襯砌,對建築物改造整治,工程逐步得到改善,提高了灌溉保證率。
攀蓮堰,在安寧河東岸柳賢鄉境內引安寧河水。整個工程於1955年2月全部竣工通水。全乾渠長12公里,設計流量3.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為3050畝。大堰以下種上水稻,青皮、典所兩村群眾由吃玉米為主,改為吃大米為主。1980—1982年間,又投資11萬元進行整修,將進水口改建在鸚哥岩畔,先後修建了混凝土閘門和660米導流堤,防止了隱患。
紅旗堰,位於安寧河西岸,在草場鄉富丙壩引安寧河水,1953年修建了7公里渠道,只灌溉蓮華鄉水塘村1000餘畝農田,取名為水塘堰。1964年12月初,決定擴大和延長水塘堰渠道,取名為紅旗堰。1965年完成土石方30萬立方米,建鋼筋混凝土渡槽7座、排水閘20個、大小堤防54處,於5月1日,進水口至步雲橋段19.5公里竣工通水。以後撒蓮公社又繼續用農閑時間分段施工修至彎崍村。乾渠長29公里,引水流量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562畝。1966—1977年春,修建鋼筋混凝土進水閘和草場河涵洞,保證了水渠通暢。
前進渠,位於安寧河西岸,設計取水口在德昌縣蒲壩和永郎之間的四橡樹,引安寧河水5立方米/秒,主幹渠沿安寧河南下,經過德昌縣錦川公社、永勝公社和米易縣紅星公社、攀礦灣丘基地至掛榜公社何家壩,全長33.36公里。然後分左右支渠:右支渠經掛榜、五星到草場公社六大隊,長20.5公里;左支渠從何家壩處由倒虹管跨過安寧河后,北經寧華、灣丘至紅星5.5公里,南經寧華、衛東至柳賢共21.5公里。支渠全長47.5公里,總灌溉面積2.889萬畝。1977年加大引水量為10立方米/秒,在主渠道17.8公里處增設電站一座,擴大渠道斷面。
蓄水工程
大橋水庫,位於安寧河上游,冕寧縣大橋鎮。1989年10月,四川省水電廳、涼山州政府在西昌主持召開《安寧河流域水資源開發規劃和大橋水庫可行性研究工作大綱》審查會。審查工程規模為:大壩為堆石壩最大壩高為89.5~93.5米,壩址以上集雨面積79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億立方米,調節庫容5億~6億立方米,水庫調節后的多年平均供水量8.5億~10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5萬~89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53.01萬畝,改善灌面34.4萬畝,每年可增產糧食3.5億~4億公斤。水庫電站裝機8萬~10萬千瓦,年發電量3.5億~4.2億千瓦時。
水電開發
解放橋水電站,位於城廂鎮北解放橋。1964年由西昌專區水電局協助冕寧完成設計並動工興建,設計流量10.8立方米/秒,水頭高16.6米,引水渠道長2627米,裝機容量1200千瓦(3×400)。1966年建成投產,總投資279.79萬元,千瓦造價2331元。至1989年,累計創利潤、稅金403.59萬元,是建站總投資的1.4倍。有職工40人,年發電量987.8萬度,工業產值57.9萬元,實現利潤24萬元。1989年底,觀音岩水電站建成發電后因冬季水源不敷改作備用電站。
紅星電站,位於復興鎮紅星村。1979年2月,由涼山州水電局與縣水電局合作設計,縣紅星電站工程處組織施工。系無調節引水式電站,設計引用流量15立方米/秒,引水渠道長6.7公里,水頭高36.5米,裝機容量3750千瓦(3×1250千瓦)。1982年3月,第一期工程兩台機組併網發電;1984年9月,第二期工程一台機組投產;工程總投資595萬元,千瓦造價1546元。1989年,有職工54人,年發電量2724.8萬度,工業產值159.78萬元,實現利潤68.3萬元。
觀音岩電站,位於縣城東南2公里馬尿河與安寧河交匯處。1987年由涼山州水電勘測設計隊牽頭,縣水電勘測隊配合設計,縣觀音岩電站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系無調節引水式,設計引用流量33.4立方米/秒,引水渠道長7139.08米,水頭高64.35米。1989年12月17日,機組正式運行,總裝機容量1.75萬千瓦(2×8750千瓦),總投資3706.1萬元,千瓦造價2117.77元。
獅子山電站,1964年縣水電局勘測設計(技術設計階段由地、縣水電局聯合設計),1965年10月動工,1969年10月1日建成。動力渠道渠首位於巴洞鄉溜砂坡茨達河左岸,動力渠長3.97公里,流經獅子山腳,至王所鄉茶元村衙門坎建站。設計引用流量3.8秒立米,設計水頭36.5米,裝機容量2×500千瓦,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8公里。
小高橋水電站,德昌合金廠投資興建。由水電部成都勘測設計院設計。動力渠道長7.3公里,自德昌大橋安寧河左岸引水至小高鄉安寧村馬尿河建站。1987年12月25日動工,1990年10月1日竣工發電。設計水頭29.5米,裝水輪發電機組4台,每台4000千瓦,土石方開挖量約為145.2萬立米,回填30.6萬立米,漿砌石8.9萬立米,投資5000萬元,設計年發電量1.12億度,實際發電量8000~9000萬度,今為全縣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

航道航運


● 冕寧段
安寧河冬春季水勢平穩,宜於行舟。解放前,自冕寧觀音岩至西昌泰和場間全長92公里河段,曾多年通航,有木船十餘只,每船載重二至三千斤,兩日航程,運送菜油、木材等物資去西昌,1952年樂西公路修復后停航。自清朝至民國,冬春季節有原木或枋板扎筏從觀音岩水運瀘沽、西昌。1958年拖烏森工局成立水運連,自拖烏單漂,至瓦洛或觀音岩扎筏漂送西昌,至1959年共漂送木材一萬餘立方米,1960年森工局改組后停漂。
● 西昌段
安寧河原從冕寧縣馬房溝至西昌縣馬頭坎長115公里的河道,可行小船,水運暢通。曾有10餘只木船來往其間。洪水期每隻船可載重近1噸,枯水期載百餘公斤。1962年後,沿河兩岸多處築壩灌溉農田和發電,水流量減少,河床淤積而失去航運之利。
● 米易段
安寧河從昔街鄉入米易縣境,經寧華、掛榜、觀音、沙壩、柳賢、草場、攀蓮、丙谷、撒蓮、埡口、坊田等鄉鎮后與雅礱江匯合,米易縣內長76公里。歷史上,境內70公里可通1—2噸木船,但險灘較多,航運極為困難。1958年曾組織木船運輸大隊,有木船38隻,船工152人,擔負工農業生產物資的水上運輸任務。從昔街沿安寧河至雅礱江二、三灘到鹽邊;從雅礱江轉金沙江至雲南龍街。1958年以前,民間運輸長期使用過這條水路,但都是小木船。1960年縣人委組織人力開始對安寧河進行全面整治,到1962年底,可通2~4噸木船,基本上解決了水上運輸航線,提高運輸率一倍以上。1965年3月,為進一步加強安寧河的航運,對米易縣城至安寧河口50公里進行整治,安寧河航槽寬度達到6~8米,曲徑為80~100米,最枯水位0.6米以上,可通航5~7噸小木船。以後雖經多次洪水沖積,礁石、險灘增多,但到1990年,中水位和洪水期(特大洪水除外),昔街至灣灘水文站河段,載重2~4噸木船,仍可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