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歷史

南美洲南部的歷史

阿根廷歷史。阿根廷共和國位於南美洲南部。阿根廷原文Argen-tina,系由拉丁文Argentum(意為“白銀”)轉化而來。面積277.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033萬(1984),其中白種人佔97%,多為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移民後裔,印第安人佔2.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的居民信奉猶太教。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正文


印第安人時期 西班牙人入侵以前,阿根廷居住著約30萬印第安人,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山區、東北部林區、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亞及火地島等地。大部分印第安部族處於原始公社階段;少數部族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在玉米、馬鈴薯、煙草等的種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統、道路橋樑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製造和紡織諸方面,已經具有一定水平。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 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分兩路侵入阿根廷。一路從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區。1527年由S.卡波特率領的西班牙考察隊在巴拉那河羅薩里奧附近的聖斯皮里圖斯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據點。1536年2月,A.de門多薩率領的另一支西班牙遠征隊到達拉普拉塔河地區,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城,阿根廷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城被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焚毀。1580年西班牙在亞松森的統治者J.de加拉伊重建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將該地劃歸亞松森管轄。另一路從智利侵入阿根廷西北部地區,並將這部分土地劃歸智利都督區管轄。到16世紀末,西班牙殖民者已征服阿根廷中部、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1776年,殖民者設置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府的拉普拉塔總督轄區。
西班牙殖民者對印第安人實行極其野蠻的大屠殺,把封建奴役性的“監護制”和“米塔制”強加在印第安人頭上,激起印第安人多次起義。17世紀初,阿根廷農業和畜牧業開始有一定發展。到18世紀末,阿根廷畜牧業取得很大發展,皮貨、腌肉和油脂出口顯著增長,並出現了紡織業和造船業。
獨立運動 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不斷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土生白人由於受到宗主國的歧視,尤其深受宗主國貿易壟斷政策之害,分離行動也日益加劇。18世紀末葉,法國大革命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以及導致這些歷史事件的政治、經濟思潮的傳播,促進了阿根廷獨立運動的發展。1806和1807年,英國軍隊兩次入侵拉普拉塔地區,均遭失敗。抗英鬥爭的勝利,鼓舞並推動了拉普拉塔地區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和爭取獨立的鬥爭。(見拉普拉塔人民抗英鬥爭)
1808年拿破崙一世入侵西班牙,這成為阿根廷人民爭取獨立的良好時機。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在革命領袖M.莫雷諾和M.貝爾格拉諾等人領導下發動革命,成立拉普拉塔臨時政府,史稱“五月革命”。(見阿根廷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勝利后不久,西班牙調集殖民軍向拉普拉塔愛國軍民反撲。1812年9月24日,貝爾格拉諾率領北方軍在圖庫曼城下擊敗殖民軍。1813年2月3日,J.de聖馬丁指揮的騎兵團在聖洛倫索戰役中擊敗殖民軍對拉普拉塔地區愛國軍的進攻。1816年7月9日,愛國者在圖庫曼召開國民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聯合省獨立。
內部紛爭和國家統一 拉普拉塔聯合省獨立后,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內部產生嚴重的政治分歧,集權派和聯邦派的鬥爭日益激化。集權派反映沿海和沿河地區自由派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力圖擴大國內外市場,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體,為發展資本主義創造條件;聯邦派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和各省軍閥利益,主張建立聯邦制政府,各省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1820年,集權派和聯邦派的鬥爭達到高峰。此後,阿根廷政局動蕩,國家長期處於分裂和內戰狀態,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1825~1828年與巴西進行爭奪烏拉圭的戰爭(見烏拉圭戰爭)。
1826年2月7日,B.里瓦達維亞被選為拉普拉塔聯合省第一任總統,並致力於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1826年12月24日,議會通過促進國家統一、反映集權派主張的憲法,但遭到聯邦派的激烈反對。1827年6月28日,里瓦達維亞被迫辭職。
1829年12月,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武裝部隊司令J.M.de羅薩斯在聯邦派支持下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1833~1834年,羅薩斯發動討伐南部印第安人的“荒漠遠征”。1835年強迫省立法會議授予他“無限權力”,建立了阿根廷歷史上最殘酷的獨裁統治。他依靠大地主和教會反動勢力,鎮壓一切反對派,屠殺印第安人;對外則對玻利維亞巴拉圭和烏拉圭進行一系列戰爭,並引進大量英國資本。1852年2月3日,羅薩斯政權被聯邦派J.J.de烏爾基薩所推翻。
1852年,烏爾基薩主持召開聖菲制憲會議。1853年5月1日,制憲會議公布阿根廷國家憲法。1854年2月13日,他被選為阿根廷邦聯總統,不久把首都遷往巴拉那。布宜諾斯艾利斯集權派拒不承認巴拉那政權,於是阿根廷出現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1861年,集權派首領B.米特雷率軍打敗烏爾基薩。次年,米特雷當選為總統,宣布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臨時首都,阿根廷正式成為統一國家。1865~1870年,阿根廷與巴西、烏拉圭3國聯盟,進行反對巴拉圭的戰爭(見巴拉圭戰爭)。
1868年D.F.薩米恩托當選總統。他致力於全國團結,既主張建立中央集權政府,也尊重各省自治,並鼓勵外國移民遷入阿根廷。在他執政6年中移民達30萬人,這對阿根廷的經濟發展起著重大作用。薩米恩托政府努力發展農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並大力發展科學和文化教育事業。1874年,N.de阿韋利亞內達當選總統。1880年9月,議會通過法案,把布宜諾斯艾利斯定為共和國永久首都。
統一后政治經濟的發展(1880~1945) 1880年以後,阿根廷政局漸趨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最先發展起來的是畜牧業和農業,牛、羊飼養量激增;19世紀70年代中期停止進口小麥,開始向歐洲輸出小麥和玉米。與此同時,肉類冷藏、紡織、製革等輕工業和交通運輸事業也隨之發展,而外國資本特別是英國資本則大量滲入。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運動迅速發展。1891年成立了資產階級政黨激進公民聯盟(見阿根廷激進公民聯盟)。1896年成立社會黨。1918年成立國際社會黨,1920年改名為阿根廷共產黨
1916年,激進公民聯盟領袖H.伊里戈延當選總統。他力求鞏固資產階級法制,廣泛利用憲法中關於干預各省事務的條款,制止某些省份破壞國家法律的行徑,並進行大學改革,限制天主教會的特權。伊里戈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帝國主義放鬆對阿根廷控制的時機,鼓勵發展民族經濟。他執政期間,紡織、水泥、電力、冶金、石油開採等工業得到較大發展,小麥和肉類輸出量大為增加。另一方面,他對工人罷工實行鎮壓,造成1919年1月“悲慘的一周”流血事件。1930年9月6日,J.F.烏里武魯發動政變,推翻伊里戈延政府,建立軍事獨裁政權,執行親法西斯政策。烏里武魯(1930~1932在任)和他的繼任者A.P.胡斯托(1932~1938在任)、R.奧爾蒂斯(1938~1940在任)、R.S.卡斯蒂略(1940~1943在任)統治期間,國內政局動蕩,經濟形勢不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保持中立,但同情軸心國,並給其物質等方面的支持,阿根廷遂成為納粹分子在美洲最大的基地之一。阿根廷利用其中立地位同交戰雙方進行貿易,促進了畜牧業、農業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從1939年的45%增加到1945年的52%。1945年3月27日,在納粹德國崩潰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阿根廷才對德、日宣戰。1943年6月4日,“聯合軍官團”發動政變,取得政權。1944年初,以J.D.庇隆為首的“上校集團”取代“聯合軍官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阿根廷 1947年,庇隆成立統一革命黨,后改稱正義黨(見阿根廷正義黨)。庇隆提出“政治主權、經濟獨立、社會正義”的口號,贏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1946和1951年庇隆兩次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對內實行一黨專政,採取增加工人工資和福利等措施,並將部分外資企業收歸國有,發展民族經濟。在對外政策方面,他奉行與帝國主義和共產主義保持等距離的所謂第三立場,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1955年9月,庇隆政府被右翼軍人E.洛納迪發動政變推翻。經過洛納迪(1955)和P.E.阿蘭布魯(1955~1958)兩屆軍人臨時政府執政,1958年2月不妥協激進公民聯盟主席A.弗朗迪西當選總統。1962年3月,軍人發動政變,解除了弗朗迪西的總統職務。此後,阿根廷政變頻繁,軍人、文人輪番執政。1972年2月19日,阿根廷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73年3月正義黨在大選中獲勝,H.J.坎波拉就任總統。同年6月,庇隆流亡18年後回國(見彩圖),9月再次舉行大選,庇隆和其夫人M.E.M.de庇隆分別當選總統、副總統。
阿根廷歷史
阿根廷歷史
庇隆第三次執政期間國內局勢異常複雜,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尖銳化。他提出的“團結、和解、復興國家”的口號未能成為現實。1974年7月他病逝后,副總統庇隆夫人根據憲法繼任總統。全國處於嚴重混亂之中,正義黨內部進一步分裂,經濟遇到嚴重困難。1976年3月24日,以陸軍司令J.R.魏地拉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庇隆夫人的政府,由海陸空三軍司令組成軍人執政委員會掌權,魏地拉任軍政府總統。軍人執政委員會全力清剿游擊隊,鎮壓各種反政府活動。阿根廷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政府屢易總統。
阿根廷歷史
阿根廷歷史
1982年4月,阿根廷與英國之間爆發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阿根廷戰敗后,各界人民要求恢復憲政運動日益高漲,軍人執政委員會於1983年10月30日舉行大選。結果,激進公民聯盟主席R.阿方辛當選總統,結束了歷時7年多的軍事獨裁統治。阿方辛執政后,對內廣泛開放民主,鼓勵發展經濟;對外把發展與拉美國家關係放在首位,促進拉美一體化與相互合作。
參考書目
RussellH.Fitzgibbon,ed.,Argentina;aChronologyandFactBook,1516-1973,OceansPublications,NewYork,1974.
DavidRock,Argentina,1516-1982;fromSpanishColonizationtotheFalklandsWar,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y,1985.

配圖


阿根廷歷史
阿根廷歷史
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