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研究員

張曙光,男,1953年2月生,美籍華人,1980年,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88年,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研究員、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及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客座教授。

人物經歷


張曙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研究員]
張曙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研究員]
1990年發現了第一個左旋Z-DNA結合蛋白質並克隆了它的基因;1993年發現“短肽自行聚集和自我互補”,被譽為“麻省理工學院70年以來最重要的15項科研成果之一”;1997年開創了生物表面修飾工程技術的嶄新研究領域,被選為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獲06年WilhelmExner獎章,四川大學校友,四川大學納米生物醫學技術與膜生物學研究所負責人,麻省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副主任張曙光,於2006年11月20日榮獲了奧地利總統HeinzFischer親自頒發的奧地利2006年WilhelmExner獎章,以表彰其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傑出貢獻。
張曙光獲此殊榮是由於其在自組裝短肽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研究的短肽具有精微巧妙的氨基酸排列,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可能為解決當今醫學、材料、生物和工程領域最為緊迫的一系列難題提供新型的材料。WilhelmExner獎章設立於1921年,獲此獎章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享有盛名的,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包括17位諾貝爾獎得主,例如原子結構的發現者ErnestRutherford、核裂變的發現者LiseMeitner、晶體管的發明者之一WilliamShockley、血紅蛋白的發現者MaxPerutz、高溫超導體的發現者之一AlexanderKarlMüller,以及微波激射器的發明者、原麻省理工學院教務長CharlesH.Townes等。
而張曙光是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Exner獎章的華裔科學家。

社會活動


張曙光博士是四川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員,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及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客座教授。從事的科研,目前是該學科的世界前列。從2005年起,張曙光博士與四川大學聯手,共同實施曙光計劃。據川大有關部門介紹,曙光計劃是四川大學重點建設計劃,該計劃力求在該領域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和頂尖研究團隊,使川大在該領域的研究快速躍居國際前列,從而帶動川大醫學、生物、材料等相關基礎學科的發展。目前張曙光博士為首的世界優秀科研團隊,已經建立了四川大學納米生物醫藥技術和膜生物學研究所張曙光"曙光計劃"2005年2月,世界著名雜誌《Nature》刊登了川大納米生物醫藥技術和膜生物學研究所面向全球招聘科研人員和學術帶頭人的廣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學家張曙光博士回國建立了四川大學納米生物醫藥技術和膜生物學研究所,2005年四川大學啟動"曙光計劃",每年聘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到川大工作一個月,首位圈定的是1976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來自挪威的卡爾登蓋久謝克。

人物事件


2021年1月21日晚,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文稱,已經實名向中科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發郵件,舉報中科院院士裴鋼涉嫌學術不端。
2021年1月22日,饒毅繼續在其公眾號發布了文章《補充:不反對用/諮詢諾貝爾獎得主調查裴鋼實驗室論文》,對前文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同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Laboratory of Molecular Architecture)首席研究員(Head)張曙光對饒毅的舉報文發表了看法;中科院道德委員會侯興宇處長發文稱「重複實驗在生命科學中並不一定可靠」。
2021年1月23日,饒毅在其公眾號上再次刊文《實驗是檢驗張曙光pk裴鋼對錯的唯一標準》回復張曙光。
2021年1月24日,被質疑論文的3位一作,寫信回復了饒毅的相關質疑,並提供了關於1999年論文的相關綜述材料。同日,饒毅在其公眾號上發文《樹欲靜而風不止:勸裴鋼的學生凌堃不要幫倒忙》對這三位一作者進行了回復。
2021年1月25日,饒毅教授所實名舉報的主要人物裴鋼院士首次回應。同日,饒毅再次刊文《太外公80年前的文章:“釋誠”》疑似對回應做出的回復,文章封面配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大寫的“科學的擔當”。
2021年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表了關於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如下:
1.“舉報”中所涉及的論文與2019年11月在網路上質疑裴鋼院士的論文為同一篇論文(Ling K,et al.PNAS, 1999,96:7922-7927)。
2.2021年1月21日,由科技部、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門組成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在科技部網站上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針對於您舉報的這一篇論文,已明確說明“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
3.根據《中國科學院學部紀律處分規定(暫行)》(以下簡稱《規定》),鑒於聯合工作機制對您本次舉報的論文已有明確調查結論,對涉及裴鋼等人論文(Ling K,et al.PNAS,1999,96:7922-7927)的舉報不再進行調查。
根據《規定》要求,本次會議裴鋼院士迴避。

人物爭議

2021年1月22日,張曙光向科學網提供了一份當天致饒毅教授的信件,就後者21日晚“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一文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