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張曙徠光(1922年10月~2002年11月20日),男,原名韓志洪,又名韓建勛,河北省饒陽縣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河北省原省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原書記。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黨的十三大代表。

人物生平


1922年10月,出生於饒陽縣同岳鄉張苑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受進步思想影響,1938年受中共饒陽早期共產黨人領導人於時雨影響下,積極投身革命活動,在殘酷的“白色恐怖”下,為地下黨秘密傳遞文件、站崗放哨。
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擔任饒陽縣一區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饒陽縣一區委青委書記、區委委員,饒陽縣青年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饒陽縣委青委書記、縣委委員,冀中八分區青救會組織部部長、主任,冀中八分區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青年部長,冀中青(縣)滄(縣)交(河)縣委常委,中共獻縣、武強、青縣縣委書記,兼任獻縣、武強、青縣游擊大隊政治委員,中共冀中區黨委青委組織部長,在艱難困苦的戰爭環境中,他出生入死,機智勇敢,在組織、動員軍民和廣大青年聯合抗日、反蔣鬥爭、組織支前和籌備組建團組織等黨的各項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49年8月至1953年3月,任共青團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副書記、書記。
1953年5月至1958年9月,任共青團中央青年農村工作部部長、團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1958年10月後,任中共昭通地委書記處書記、雲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共青團省委第一書記。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面對林彪、“四人幫”集團的倒行逆施,他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疾惡如仇、仗義執言,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針鋒相對的鬥爭,遭到了殘酷迫害。但他始終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始終堅持堅定的黨性原則,始終不向林彪、“四人幫”的極左路線妥協和屈服,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無畏的崇高品質。
1977年,任中共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委第一書記。他堅決擁護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的英明決策,全力清除極左路線帶來的惡劣影響和嚴重後果。他堅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認真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幹部政策。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和帶領各族人民,創造性地、富有成效地發展地方經濟,為該州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1年7月,任張家口地委第一書記兼任張家口軍分區第一政治委員。他堅決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領導全區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肅清“文革”造成的影響,並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經濟建設工作的正確方針。
1982年7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務書記。1983年3月至1986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河北省省長。在此期間,他堅決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持從河北的實際出發,旗幟鮮明地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河北實際緊密結合,從全局出發思考問題,珍惜、鞏固、發展河北安定團結的局面,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號召和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矛盾,總結新經驗,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他全面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衝破“左”的思想和舊的傳統觀念的禁錮,放手發展商品經濟,積極組織並以極大的努力推進全省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工作,為河北的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3月21日至1987年8月22日,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內蒙古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他堅持改革開放,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發揚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傳統,深入基層,了解民情,為群眾排憂解難。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推進民族團結,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方針,對全區的畜牧業和生態建設及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鞏固邊疆穩定、大力發展邊疆經濟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86年7月26日,在呼盟視察。
1986年8月29日,在呼和浩特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諮詢工作會議上作題為《念草木經,興畜牧業》的講話。
1987年2月26日,在盟市、廳局負責人會議上,就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堅持民主集中制問題;增產節約,增收節支問題;抓好農牧業生產及做好慶祝自治區成立40周年的準備工作講話,強調要努力做好當前各項工作,鞏固發展安定團結局面。
1987年11月,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繼續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一如既往地關心黨和國家大事,關注新時期的改革和建設,積極為各項事業的發展獻計獻策。他致力於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言傳身教,表現出一名老黨員、老幹部的可貴品德。
2002年11月20日19時4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石家莊市逝世,享年82歲。張曙光同志逝世后,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李瑞環、李嵐清、曾慶紅、李長春、王兆國、劉雲山、賀國強、遲浩田、張萬年、錢其琛、喬石、宋平、尉健行、布赫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其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

相關報道


《探索內蒙古西部致富之路——張曙光考察內蒙古西部地區》,《瞭望》1986年第23期
《徠實事求是 量力而行 循序漸進——張曙光同志談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開發研究》1986年 第4期
《張曙光在全區旗縣委書記會議的總結講話中部署工作》,《內蒙古林業》1987年第01期

人物評價


張曙光同志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黨的事業堅貞不渝,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認識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思想敏銳,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他組織領導能力強,講究領導藝術,善於總攬全局,統籌協調,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具有高度的黨性原則,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顧全大局,率先垂範,團結同志。他忠實地實踐黨的宗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聯繫群眾,關心群眾,尊重群眾的創造精神。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注重實踐,敢於直言,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計個人得失。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光明磊落,為人正派,作風民主,平易近人,謙虛謹慎。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生活儉樸,作風樸實,清正廉潔,不謀私利,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他勤奮好學,善於接受新生事物,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他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各項決策表示衷心地擁護,對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充滿信心。他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去世后喪事從簡,不發訃告,不舉行任何形式的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
張曙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為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偉大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是黨的事業的一大損失。張曙光同志的革命精神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