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
河流名稱
中易水,古稱易水,海河支流大清河北支的南支南拒馬河的支流。《水經注》稱易水或武水。該水源頭多而廣,西南源於河北省易縣西部山區,上源多條支流匯於安格庄水庫(古稱三會口),再由水庫向東流,經燕下都(武陽城)故址南,在周任村出易縣進入定興縣,在北河店與北易水,入南拒馬河。中易水(幹流)全長130公里。
易水流域,是戰國時燕下都所在地,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如燕昭王招賢納士、樂毅破齊70餘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荊軻刺秦王等故事,都發生在此。其支流北易水上游有荊軻塔、清西陵。
《戰國策》蘇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又云:趙之攻燕也,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史記》: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祖道易水上。又始皇二十年,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晉永安初,幽州都督王浚入鄴,還至易水,以所將鮮卑多掠鄴中婦女,命敢有挾藏者斬,於是沉於易水者八千人。建興二年,石勒襲王浚,至易水。督護孫緯欲拒戰,石勒紿王浚至薊奉戴。王浚信之,因禁諸將勿擊,石勒遂滅王浚,還渡易水。孫緯遮擊之,石勒僅免。
後梁乾化二年,晉將周德威伐燕,劉守光東出飛狐,與鎮定軍會於易水,進下祁溝關。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古代文獻中的“易水”,據《水經注》,僅中易水稱易水,北易水《水經注》稱(北濡水),而南易水,《水經注》稱鮑水,現代地理稱瀑河。北易水、中易水,屬大清河水系北支中的南支(北支為北拒馬河-白溝河)南拒馬河水系。而南易水則屬白洋淀水系,屬大清河水系南支。所以易水當指中易水。之所以三條不同的河流都以易水冠名,可能與三條河流大部分流域在易縣有關。
《水經注》中,除了易水,還稱其武水,俗稱羅村河、白澗河,來源無考。
中易水水系構成
中易水河流域面積965平方公里(不包括北易水),其中安格庄水庫以上為476平方公里,水庫以下至匯合口為489平方公里。在水庫以下至河口河長57公里。河道彎曲係數1.44。河道安全泄量在100至150立方米/秒。
上游白沙河良崗鎮一段
中易水上源西支白沙河牛崗鄉一段
在定興縣境,河道彎曲係數為1.44。橫斷面呈淺盤形,沙害嚴重,河深1~1.5米。河道縱坡約1/2000。河床為細砂或粉砂,深數米,枯水季節多乾涸。泄水能力100~150立方米/秒。遇有較大洪水時,行洪水面寬度可達700~1000米,致使兩岸漫淹嚴重。在境內除少量補給地下水外,由於河床淺,兩岸排水不利,且淤沙嚴重,害多利少。
中易水,易縣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85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很小,東水冶附近百年一遇(1939年)洪峰流量為3430立方米/秒。北易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96萬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根小或乾枯,縣城百年一遇(1963年)洪峰流量為3090立方米/秒。
1980年代中,水質檢測,北易水系(馬頭)PH值為8.55,氯化物為6毫克/升,總硬度(德國度)10.8,氰酚砷未未檢出,鉻(六價)為0.005毫克/升,除PH值大8.5偏大外,.其餘均符合水質標準。北易水系(旺隆)PH值為7.82,氯化物為7.4毫克/升,總硬度10.2,氰酚砷汞鉻(六價)未檢出,完全符合飲用和灌溉水質標準。中易水(安格庄)PH值為8.4,氯化物6毫克/升,總硬度9.62,氰酚砷汞鉻(六價)均未檢出,完全符合水質標準。
水能資源,中易水,安格庄水庫壩后,已建有水利發電站。易水灌渠水量2.7億立方米,總乾渠最大輸水能力20立方米/秒,渠段總落差43米,有12處跌水,可分12級梯級開發,根據灌溉確定放水時間為112天。支流北易水,在上游寶要支流上已建旺隆、馬頭兩座中型水庫,可建兩座小型水電站。
據易水灌區資料:‘中易水(西水冶)十年一遇流量為1258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流量為1605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