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祠堂
浙江金華市婺城區的名勝古迹
上境村,原名楓林庄,始祖劉清,時任宋監察御史,自淮陽三遷蘭溪楓林,即今湯溪上境,成為楓林始祖,今村民也稱其為遷湯始祖。劉氏歷史悠久,至今已有880餘年。在歷史長河中,上境劉氏人才濟濟。宋寧宗、理宗時,任翰林院大學士的劉晉之;及第進士,任江西永寧縣令,百姓立“去思碑”的劉介儒;明初任監察御史,官至刑部左侍郎的劉辰;明嘉靖年間活至103歲,被嘉靖皇帝賜冠帶以示嘉獎的劉氏第九太公宗欽。“明正德年間,我們劉氏在上境村是名門望族,在湯溪乃至婺州的威望聲勢極高。”該村今年85歲高齡的劉炳泉老人說起先人,滿是自豪。
為紀念先輩在歷史上的赫赫功績,明朝正德1505年,劉氏族長發起建造了劉氏宗祠,念劉氏家族對朝廷的貢獻,皇帝特敕建了“五開間”。祠堂氣勢恢宏,宏偉壯觀,就像一顆在古村綻放絢爛光彩的明珠,記載著劉氏家族輝煌的歷史篇章。
湯溪第一大祠 名揚金華八縣
門樓上漂亮的牛腿雕刻著關羽、張飛等蜀中五虎將等木雕。“這個門樓有一部分早年已經毀掉,現在看到的是重新修復的。”上鏡村幹部劉生寶介紹道樑上刻有與劉備有關的“隆中對”典故,據高齡的劉炳泉說,因為上境村劉氏是中山劉氏一族之後。梁下則雕刻著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題材。開間西側立助田碑,碑文記載了劉氏先人到湯溪建村沿革。踩著古老的大青石板拾級而上便是大廳,幾十根石柱有序地排列著,使祠堂更加氣派。這樣的古石柱有72根,現尚存44根,有一些是解放后修補的。抬頭細看,考究的門梁,雕刻精緻的斗拱、雀替等木構件,精美的磚雕,顯得富麗堂皇。第三進則是後堂,三進有“敘倫”匾一塊,現在已經不在了。上鏡村村志記載,劉氏宗祠曾經名揚金華八縣,時稱金華八縣有“祠堂兩座半”,而劉氏宗祠就是兩座祠堂裡面的其中一座。
少年狀元劉文彥御點駙馬
“我們的太公在古代有做大官的,有做駙馬爺的,還有做過皇帝的老師呢。”在劉氏宗祠大廳里,我們看到了一幅掛著的畫像。劉炳泉告訴記者,那就是遷湯始祖劉清。劉清,乃是招討節度使劉澤的嫡孫,青州司戶劉寶的長子。在北宋英宗趙禎慶曆年間出任監察御史。劉清自幼清慎明敏。為官后,他以父親為楷模,清明廉政,譽滿朝野。當時與王拱辰、文彥博交好,世稱“松竹梅歲寒三友”。劉清後代子孫在為官仕途又頗得劉清精神,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功勛,為後人稱頌。
劉清的孫子劉文彥得其祖父輩真傳,官至駙馬爺。相傳,劉清病故不久,孫子劉文彥就降臨了。劉文彥六七歲,“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唐詩”過目不忘;12歲,落筆成章,聞名金華八縣,考中秀才;隨之,成為蘭溪縣頭一名的未成年舉人。不久,宋徽宗放榜開科,各路學子紛紛進京考試。文彥得知消息,吵鬧著要參加。但其父因其年紀尚小,不同意,但拗不過倔強的文彥,只好答應。考試那天,徽宗皇帝親臨考場。發考卷的監考官發現有未成年考生,很是奇怪,並將此事稟告皇上。於是,好奇的宋徽宗便親自來到劉文彥的身邊,看其做題。劉文彥專心致志答題,絲毫沒有察覺身邊站著當朝的皇帝。考後,徽宗召見劉文彥。文彥雖然只有13歲,但回答皇帝的問題對答如流,沒有絲毫畏怯,徽宗很開心。幾天下來,一連三道門檻考試,劉文彥皆高第,名列榜首。於是,宋徽宗御點劉文彥為頭名狀元,並招為東床駙馬。少年劉文彥中狀元納為駙馬爺的喜報從京城送到上境村后,村民奔走相告,一片沸騰。
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出了很多少年奇才。最有名的要數劉肇淦,清乾隆年間任嘉慶太子的太傅老師。據傳,劉肇淦自小出口成章,8歲中秀才,13歲中舉人,人稱“白殼鴨子”,被乾隆皇帝特御封為太子太傅,為東宮太子顒琰之師。
歷經滄桑,舊貌煥新顏
歲月變遷,劉氏宗祠保存基本完整,牛腿門樑上八仙過海、蜀中五虎將等題材的人物、花果、山水、花鳥等雕刻木構件,依然保留著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然而,這一切源自幾十年來全體村民的堅持與努力。
“民國28年,國民黨第十預備師入駐劉氏宗祠,祖宗牌位除太公牌位外盡皆燒毀,匾額被摘下來給官兵們做床板用,臨走時還被敲掉或燒毀。‘文革’期間,村民把宗祠的磚雕壁畫保護起來,宗祠門樓及其他小部分還有族譜被毀掉之外,大部分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起來。”劉炳泉老人介紹道。歷經數百年風雨洗刷的劉氏宗祠,內部變得殘舊不堪,一些精美物件也時被人偷去,劉氏宗祠修復工作刻不容緩。2004年,在劉炳泉、劉樹叢等老一輩的積極倡議和帶領下,村“兩委”決定重修劉氏宗祠,在婺城區文體局支持下開始動手修復劉氏宗祠,修復工作歷時兩年。修復后的劉氏宗祠,在保持原來面貌上,變得更加光彩奪目。2006年,被列入金華市第一批“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古老的劉氏宗祠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得到了一些企業的愛心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