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劉氏的結果 展開

劉氏

《百家姓》中排第252位的姓氏

劉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姓在韓國亦有分佈。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劉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劉姓
劉姓
關於劉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祁姓
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出自姬姓
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
據史書記載: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少數民族劉姓: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
1.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音mo 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音luan di鑾低)。按匈奴習俗,貴者皆從母姓,所以有以劉為姓者。十六國時期的漢國建立者劉淵、前趙國建立者劉曜、大夏國建立者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都是匈奴貴族。
2.獨孤部原為匈奴劉氏的一支,因與鮮卑拓跋部世代相婚,關係很深,是拓跋聯盟的重要成員。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將大部分獨孤氏恢復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北魏時期稽胡首領劉蠡升、其孫北周時期稽胡首領劉沒鐸等曾先後稱帝,建立割據政權。
4.離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離石胡人劉龍兒、劉季真,劉苗王曾建立割據政權。
5.沙陀劉氏:
唐德宗時,沙陀人內附,定居於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字姓。沙陀劉氏兩度建立政權:後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后雖國亡,但以其帝王之尊,皇族後世散居北方各地,成為劉姓又一支脈。
6.契丹劉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遼史·后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金史》記載“移剌曰劉“。(“移剌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因此耶律後代有改為劉姓的。比如遼國于越(官名)耶律屋質之四世孫名劉家奴,曾官至節度使。當代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庄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裡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7.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
8.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9.回族劉姓
中國回族形成於宋元之間,初無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漢雜居,很多人使用漢字姓。劉姓是從古蘭經經名譯音"遼艾遼艾"(漢語義為珠寶)轉音而來。明初以後,隨著回漢民族間人文交融,內地回民普遍使用漢字姓,其中劉姓不少。元朝漢族將領劉哈喇不花,子孫後裔也有融入回族的。
10.蒙古族劉姓
⑴.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讚賞,並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
⑵.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滿語為Ergonote Hala,亦稱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爾喀,后多冠漢姓為劉氏。
⑶.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
⑷.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多冠漢姓為崔氏、劉氏。
11.滿族劉姓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世居黑龍江,后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世居寧古塔、綏分、琿春、訥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後裔中有位劉國傑,英勇善戰,成為湖廣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寧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寧和劉,寧為寧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寧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為劉。
⑶.滿族鈕圖氏,亦稱寧武圖氏,滿語為Niotu Hala,世居哈達。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后多冠漢姓為鈕氏、劉氏。
⑷.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滿族大姓,滿語為Sitara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為同屬“闊雅里滿洲”。另考,《龍飛御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蜚優城、長白山蓋吉、佛克順等地,所冠漢姓為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⑸.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滿語為Ilan Hala,漢義“三”,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國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漢姓為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
⑹.滿族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為Nunta 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有四個分支。滿語NINGUTA為遠祖之意,推想表示其遠祖來自寧古塔,后多冠漢姓為劉氏。
⑺.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 Hala,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漢姓為劉氏。
(8)鈕祜祿氏(多改漢姓為鈕或郎,改姓劉的不多)
其他還有伊里氏、伊拉齊氏、劉佳氏、以及隸屬各旗本為漢族的劉氏和朝鮮族劉氏。
12.維吾爾族劉姓
維吾爾族劉姓形成於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為官的維吾爾族人刺真海牙,曾孫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隨祖母姓劉,名仲琛,隱姓埋名,作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來。劉姓維吾爾族人現居河南澠池縣尚有5 0 0 餘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3.高山族劉姓
高山族人本無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賜給高山族七個姓(衛、金、錢、廖、王、潘、黎)。從日本侵佔台灣到台灣重回中國期間,高山族人多依託當地漢族人,認其姓為己姓,據統計共有7 9 個姓,其中有劉姓。
14.傣族景頗族劉姓
明初屯田戍邊的漢族官兵,其子孫後代與當地民族通婚,逐漸演化為少數民族,但保留原有的漢姓氏。據近年雲南騰衝劉氏收集到的351 個族譜中發現,有七支劉姓演變為傣族、景頗族。
15.朝鮮族劉氏。朝鮮族人口近百萬,居住在吉林省延邊自治州的鮮族人有80萬,其中劉姓人口數量位居30左右。據了解,在韓國有200多個姓氏,其中劉姓人數排在第三十四位。
16.京族劉氏。京族原稱為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佔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越南的京族劉姓有三類,一類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劉姓,一類是越南族人使用漢字姓劉氏而形成的劉姓,再一類就是近代以後移民越南的華僑、華人。不過,今天這幾種不同的劉姓已很難區分了。
17.藏族劉氏:吐蕃國是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以"卡隆"作為家族徽號,“悉勃野”為首領姓氏:到了吐蕃帝國解體后的元代,卡隆系貴族全統一採用了劉氏為家族姓氏,其代表家族為:卡隆家族\喀居丹增家族\索郎宗尕家族\巴登家族\蘭齊默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遜家族....
其他採用漢姓劉的家族,如:德格家族、蘭齊默家族、羅隆尼卡家族、穆尼德吉家族、卓克勒遜家族、吉桑切家族、乞木烏格家族、格西措慕家族、巴登絨布家族、曲羝輪珠家族,巴朗結贊家族,仁青格多家族、瓦熱卡巴家族、聶榮克瑪家族、貢那家族、康葛吉瑪家族、勒旺家族、貢勃土司家族等等,當代名人有曾任四川人大副主任的來自於德格家族的薩朗仁波切(劉子壽),著名攝影家卡隆-蘭齊默家族的扎西更登(劉華),世界著名藏族藝人來自勒旺家族的洛桑頓珠(劉多吉)。
18.壯族劉氏: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壯族劉氏分佈,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劉三姐。
19.其他民族的劉姓,如:湘西苗族劉姓,湘南瑤族劉姓,慈利白族劉姓。

遷徙分佈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后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后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劉姓是台灣第九大姓。約佔全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台灣劉姓最早源於福建和廣東,在明代末年入台,以“漢人”自居,以“漢人”為豪的劉姓繁衍到台灣。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據有關史料記載,劉姓郡望達27個,其中有名的有18個。
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后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江蘇徐州)。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記高祖本紀》,大歷史學家裴駰《史記集解》謂劉氏世居於沛,移在豐。應邵曰:“沛,縣也。豐,其鄉也。”歷史學家顏師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屬縣。豐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蘇銅山所屬。”西漢初期改泗水郡為沛郡。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代頃王劉仲
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堂號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藜照堂:是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劉姓宗族中,另一個用得最多的、最為著名的堂號;藜照堂的得名,來自劉向燃藜讀經的典故。藜照堂及與此相近的堂號,不只在劉向後裔彭城劉氏宗派中,在中國南北各地各宗派劉氏後裔中都被廣泛使用,該堂號已成為劉姓的標誌之一。
中山堂:是劉姓中又一個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號。中山是劉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中山劉氏在劉氏各宗派中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丁極為興旺,族裔眾多。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號為堂號。宋朝時期,福建建州、建陽劉氏一門忠烈,有5人死後被朝廷賜謚為“忠”,世人號稱“劉氏五忠”,堂號主要在福建劉氏及其分遷到各地的劉氏支派後裔中使用。
墨庄堂:是一個典故堂號。主要在江西劉式後代中流行,也有部分由江西外遷他省的劉式後裔仍沿用這一堂號。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祿閣流光,彭城世德
——此聯為劉氏宗祠“彭城堂”堂聯上聯以大學問家劉向勤奮好學,經常苦讀到深夜的故事激勵後人要勤奮學習,自學成才。下聯出自漢高祖劉邦的事典
術通象緯,葯采天台
——佚名撰劉姓宗祠聯上聯典出明初大臣劉基。下聯典出東漢剡溪人劉晨。相傳永平年間他和阮肇同入山採藥,迷路遇兩個仙女,邀他們到家中,吃胡麻飯,睡前行夫婦之禮。半年後回家,子孫已經七代了。阮嵇作友,豐沛發祥——佚名撰劉姓宗祠聯上聯典出晉.劉伶阮籍嵇康為友。下聯典出劉邦建立漢朝。
五言通用聯
劉氏
劉氏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 劉禹錫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劉禹錫《陋室銘》句聯 一姓五都督,三科兩狀元——佚名撰江蘇省姜堰區舊城劉氏宗祠聯全聯典指江蘇省姜堰市舊城劉氏家族,在明清兩個朝代先後出過五名都督和一對兄弟狀元。
六言通用聯海隅文藻振世,順昌旗幟驚人——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上聯指魏代“建安七子”劉禎,有文名。下聯指宋劉琦鎮守安徽順昌,破金兀朮十萬兵。七言通用聯三章早沛秦川雨,五夜長明書室燈——佚名撰劉姓宗祠聯上聯典出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下聯典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劉向。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無疆裕后昆——清代光緒狀元曹鴻勛甲子題山東濰縣後門劉氏族譜聯先代蒲鞭昭德澤,後人藜閣繼書香——佚名撰劉姓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華陰人劉寬。下聯典指西漢劉向。世號五忠光世第,家傳七業振家聲——此聯為福建省地區劉氏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福建省劉氏分支在宋代有劉頜、劉純、劉鉿、劉子羽、劉珙5人被謚為“忠”公的歷史;下聯典指劉氏在晉朝時,著名學者劉殷的7個兒子分別攻讀“五經”和《史記》、《漢書》,後來都功成名就的典故。太史令術通象緯,剡溪人喜入天台——上聯典指明初大臣劉伯溫,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博通經史,善寫文章,尤精象數讖緯之術。著有《誠意伯文集》等。下聯典指東漢剡溪人劉晨,相傳永平年間和阮肇同入山採藥,迷路遇兩個仙女,邀他們到家中,吃胡麻飯,睡前行夫婦之禮。半年後回家,子孫已經七代了。八言及以上通用聯藜照堂敦本堂中山堂蒲編堂堂堂挺秀,彭城郡弘農郡東海郡高密郡各郡爭芳。——全聯典指劉姓名郡和名堂。少志縈懷,兩篇宏論警天下;奇冤驚世,六字大謊喪國師——題劉少奇主席。六字即叛徒、內奸、工賊。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編者編纂時間與方式藏地備註
【全國】閩杭白沙白蓮塘劉氏族譜十一卷首一卷(清)劉青藜纂清宣統二年(1910)木活字本九冊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1-7、9-11)
【天津靜海】劉氏家譜二卷(民國)劉傑臣編民國十六年(1927)序石印本二冊日本、美國
【天津】敦復堂劉氏家譜一卷(民國)劉厚生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天津檔
【天津】劉氏家乘序一卷(民國)劉數勤編民國三十三年(1944)鉛印本天津檔
【河北】豐潤劉氏家譜五卷(民國)劉煥然劉璧榮重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河北唐山市檔譜原纂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劉建墉等十九人。
【河北】滄縣西趙河庄劉氏族譜不分卷(民國)劉慶凱劉孟揚等民國二十四年(1935)天津文義印書局鉛印本一冊山東濟南市博美國譜創修於明成化間,封面作《滄縣劉氏族譜》。
【河北滄州】劉氏家譜三卷首一卷(清)劉濤劉玉策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人民大學河北大學遼寧圖
【河北】鹽山劉氏家譜不分卷(民國)劉傳恕等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四冊美國此為七修本。
【河北南皮】劉氏族譜(民國)劉廷樾等修民國十七年(1928)天津鉛印本三冊北圖
【河北】上元劉氏宗譜六卷(民國)劉文耀纂民國間朱絲欄稿本八冊北圖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劉鎮劉志纂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四冊人民大學美國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五卷(清)劉周頌劉業長等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冊日本美國
【山國】洪洞劉氏宗譜六卷清乾隆五年(1740)木刻本六冊河北大學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清)劉日采劉蒸霖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八冊科圖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清)劉大哲纂修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六冊歷史所人民大學遼寧圖吉林大學日本美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劉鎮始修,此為三修。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五卷(清)劉振基重修清道光元年(1820刻本遼寧圖明萬曆四十七年劉承龍、劉承先首修。附劉氏族譜圖考一冊。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十五卷首一卷(清)劉劻劉元鶴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十六冊吉林大學日本美國此為七修本。
【山西】洪洞劉氏宗譜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劉勝蓮編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十六冊北圖歷史所山西洪洞縣檔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劉鎮始修,此為五修本。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不分卷清鈔本北京大學
【山西】洪洞劉氏族譜十七卷首一卷(民國)劉鍾英纂輯民國三年(1914)刻本遼寧大連市圖山西洪洞縣檔明萬曆四十七年劉承寵、劉承光創修。
【山西平定】劉氏族譜不分卷(清)劉燦劉得義等修清嘉慶十年(1805)刻本五冊人民大學美國
【山西平定】劉氏族譜附合譜分譜不分卷清咸豐六年(1856)刻本十二冊美國
【遼寧潘陽】劉氏家譜不分卷(清)劉安國等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一冊美國
【遼寧潘陽】劉氏家譜(清)劉德懋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51)刻本日本美國
【遼寧】錦州白官河劉氏宗譜一卷清道光十四年(1834)稿本遼寧遼陽市吉洞鄉亞溝村
【遼寧遼陽】劉氏宗譜一卷舊抄本遼寧遼陽市水泉鄉尚頭村
【遼寧凌源】劉氏宗譜十卷民國十年(1921)木刻本遼寧凌源縣河坎子鄉大河東村
【上海松江】劉氏宗譜續稿(民國)劉維澤纂抄本一冊上海松江縣博書中記事止民國三十七年。
【江蘇南京】劉氏家譜(民國)劉泗英增修民國三十四年(1945)抄本台灣
【江蘇溧水】中山劉氏宗譜不分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承啟堂木活字本十冊江蘇溧水縣群力鄉山口村譜首修於明嘉靖十五年。
【江蘇溧水】劉氏宗譜十卷(民國)劉德貴劉修堂纂民國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江蘇溧水縣群力鄉涼蓬村譜初修於清嘉慶十八年劉顯敏、劉顯祿。
【江蘇溧水】續修劉氏家乘十六卷(民國)劉興開劉昌明等纂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道勝堂木活字本十八冊南開大學始修於明萬曆元年,此為七修。
【江蘇沛縣】彭城堂劉氏族譜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一冊台灣
【江蘇豐縣】劉氏家譜十卷清光緒間抄本江蘇豐縣順河鄉裴庄村(存五卷)
【江蘇豐縣】劉氏宗譜十卷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蘇豐縣歡口鄉大前營
【江蘇豐縣】劉氏家譜十三卷(民國)劉學文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抄本江蘇豐縣順河鄉
【江蘇】泗陽橡樹劉氏宗譜四卷(民國)劉鑒清三修民國十五年(1926)石印本江蘇泗陽縣葛集鄉翁庄材劉老莊
【江蘇揚州】甘泉劉氏宗譜(清)劉豫成纂修清宣統三年(1910)傳經堂活字本四冊歷史所清乾隆四十一年劉方玉等始修。
【江蘇泰縣】姜堰劉氏家乘四卷首二卷(民國)劉長福劉漢臣等編修民國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蘇揚州市文管又名《劉氏家乘金聲公支譜》。
【江蘇】華縣姜堰鎮劉氏續修家乘□□卷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編木活字本江蘇泰縣(存卷3、4)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支譜六卷(清)劉松久等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六冊人民大學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支譜十五卷末一卷(清)劉輔廷劉輔仁修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遼寧大連市圖(存7-15卷、卷末)明永樂二十一年創修。
【江蘇靖江】戲魚墩劉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清)劉鍾英主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五十冊
【江蘇靖江】戲魚墩劉氏家譜二十八卷(清)劉楚寶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冊日本美國
【江蘇】靖江梓溪劉氏異移公直系支譜四卷(民國)劉岳鎮修民國抄本一冊江蘇蘇州市圖
【江蘇】寶應劉氏家譜六卷首一卷(清)劉秉鈞等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科圖江蘇寶應縣圖美國
【江蘇】寶應劉氏家譜□□卷清宣統三年(1911)續修本江蘇寶應縣圖(存卷5)
【江蘇江都】安阜洲劉氏重修族譜六卷(清)劉兆福等主修江永河纂輯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六冊北圖
【江蘇江都】安阜州劉氏重修族譜六卷(清)張永明纂輯清光緒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六冊河北大學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重修分譜二卷(清)劉德湖劉德國主修江子謨纂輯清光緒二十年(1894)活字本二冊北圖(殘)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重修族譜四卷劉雲龍劉雲祥主修蔡步雲纂輯民國元年(1912)活字本四冊北圖
【江蘇江都】劉氏族譜(民國)劉文燾纂民國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四冊江蘇句容縣春城鄉袁和大隊黎甲村
【江蘇江都】維揚江都劉氏宗譜四卷(清)孫憲椿纂輯民國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四冊吉林大學
【江蘇】興化劉氏族譜
(民國)劉啟龍劉麟祥修
譜首修於宋宣和六年劉安世。此為四修。
民國十八年(1929)木刻本六冊江蘇興化縣昭陽鎮南滄辦事處又名《天寶劉氏家譜》、《彭城劉氏重修家譜》、《秋浦劉氏重修家譜》。
【江蘇南通】劉氏宗譜十五卷(清)劉芬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江蘇南通市圖(存卷6-15)
【江蘇如皋】劉氏宗譜二十五卷。(清)劉廷萼等輯清同治七年(1868)觀音閻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冊日本美國
【江蘇如皋】皋東劉氏宗譜二十卷(清)劉錚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劉氏明經堂木活字本二十冊四川圖美國
【江蘇如皋】劉氏族譜三十二卷(民國)如皋劉氏合族編修民國十五年(1926)傳經堂活字本三十二冊江蘇南通市圖
【江蘇鎮江】潤東劉氏宗譜六卷(清)劉日新等修清光緒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冊上海圖
【江蘇鎮江】京江劉氏宗譜四卷(清)劉志奎等重修清光緒九年(1883)木活字本四冊日本美國
【江蘇鎮江】京江劉貽德堂支譜四卷首末各一卷(清)劉景澄校清宣統元年(1909)木活字本二冊日本美國
【江蘇鎮江】東江劉氏續譜四卷(民國)劉長慶等續修民國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四冊日本美國
【江蘇鎮江】劉氏族譜十六卷(民國)劉康遐修民國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十六冊河北大學
【江蘇丹徒】京口劉氏族譜六卷(清)劉祥澍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刻本六冊科圖
【江蘇丹徒】京口劉氏宗譜六卷附世系表一卷(清)劉增綉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敦倫堂刊本七冊上海圖
【江蘇丹徒】京口儒林劉氏族譜六卷首一卷(清)劉從*重修清活字本六冊吉林大學
【江蘇丹陽】雲陽小墟劉氏宗譜十卷(清)劉中漢劉永盛等重修清光緒元年(1875)木活字本十冊日本美國
【江蘇丹陽】雲陽嘉山劉氏家乘十卷(清)劉瑛等纂修清光緒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十冊歷史所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國營劉氏宗譜十卷(清)劉宏概劉景輿等增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十冊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卷(清)劉突等修清咸豐五年(1855)刻本十二冊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十二卷(清)劉堃劉炳照等重修清光緒二年(1875)木活字木科圖吉林大學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4、8-12)四川圖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西嚴劉氏宗譜八卷(清)劉正松主修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八冊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大分老七房支譜二卷(民國)劉如輝劉租濬等纂修民國九年(1920)鉛印本北圖江蘇常州市圖美國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劉漢卿。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二分支譜二卷(民國)劉煊劉尚德編纂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中央民院江蘇常州市圖譜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劉漢卿。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五福會支譜不分卷(民國)劉氏五福會修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一冊江蘇蘇州市圖美國
【江蘇】武進西營劉氏家譜八卷(民國)劉琛劉善強等修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十冊北圖歷史所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江蘇常州市圖蘇州大學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劉漢卿始修,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昇東劉氏宗譜十四卷(清)劉佑南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冊美國
【江蘇武進】昇東劉氏宗譜十六卷(清)劉敘正劉正協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十六冊日本美國此為八修本。
【江蘇武進】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清)劉敘正劉維晉等九修清光緒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冊日本美國此為九修。
【江蘇武進】昇東劉氏宗譜二十卷(民國)劉金寶等修民國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二十冊江蘇檔(存卷21)美國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卷(清)劉越甫纂修清光緒三年(1877)武進劉氏守三堂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1、2、4-6)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二十二卷(清)姚安纂修劉蔭福主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冊歷史所清雍正十年始修。
【江蘇武進】蓉湖柳盪劉氏宗譜三十六卷民國二十二年(1934)守三堂木活字本江蘇常州市圖(存卷5-8、11-14、24-27、30、33-36)
【江蘇武進】毗陵新安劉氏宗譜二十卷(清)劉善亨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二十六冊人民大學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二卷(清)吳治允修清光緒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十四冊北圖
【江蘇武進】毗陵戚墅堰劉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劉宸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貽遠堂木活字本十冊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劉氏宗譜十六卷(清)劉樹屏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冊美國此為七修。
【江蘇武進】晉陵閘頭劉氏宗譜八卷(清)劉開林等重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八冊日本美國

遺產故居


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大邑劉氏莊園
大邑劉氏莊園
大邑劉氏莊園
四川大邑劉氏莊園,又稱劉氏莊園博物館,其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建於1958年10月,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前為川西大地主劉文彩私家宅院,現藏文物數萬件,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
鳳崗忠賢劉氏宗祠座落於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的劉宅村,是閩省劉氏族人為紀念其入閩始祖劉存、司馬參軍劉貽孫而建的。為石敬塘後晉天福元年(936)初建,后歷代有過多次重修,1990年由美東福建同鄉會劉文善會長、旅台劉渭卿宗親倡導,海內外劉氏族親共同努力下,祠堂又重修整葺告峻。1994年10月22日,以馬來西亞拿督劉會幹率領的沙撈越劉氏公會尋根問祖懇親團回鄉見謁祖廟、祖墓,盛況空前。
劉少奇故居
劉少奇故居位於中國湖南省寧鄉縣,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誕生於此,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故居在一座蓋有茅草的柵欄門內的四合院中。故居匾額由鄧小平題寫,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1990年,故居曾經四次整修。1998年12月,劉少奇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在此隆重舉行。

知名人物


古代名人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
漢文帝劉恆: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謚號“孝武”,廟號世宗。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劉歆:(約前50-23),新朝開國功臣。封紅休侯。劉歆在天文學及古代典籍分類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他編製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並在當時積極推行古文經學。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
漢光武帝劉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洪:(約130-196年),中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9月19日),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於220年被迫禪讓帝位給曹丕,劉協被封為山陽公。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150-222),三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一生以仁義為本,頗得民心。
劉元梁:晉代南郡破城英雄,曾被封為上卿,后被奸臣所害貶為右淮尉,精通詩詞,頗有文采,詩作眾多,后被庸王抄家,才不得已保存至今,殘詩作有 反昭新書等。
劉徽: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著有《九章算術》(九卷)、《海島算經》等。
劉伶:“竹林七賢”之一。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禮法”表示蔑視。
劉琨:(271~318),西晉愛國將領,也是著名的詩人、音樂家。成語“聞雞起舞”的人物之一。
劉淵即漢光文帝,字元海。新興(治今山西忻州)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大單於,后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公元304-310年在位(308年稱帝)。
劉牢之:東晉北府兵將領,淝水之戰中率精兵5000夜襲駐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東)的5萬前秦軍,並分兵斷其退路,使前秦軍腹背受敵,迅速崩潰,爭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將領陣亡,士卒損失1.5萬人。
宋武帝劉裕(363—422),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曾先後滅亡南燕、後秦等國。有“氣吞萬里如虎”之美譽。
劉義隆:宋文帝(407年-453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劉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號“元嘉”,謚號“文皇帝”,廟號“太祖”。
劉勰:(約465—532)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比較完整,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巨著。
劉義慶:(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學家。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已散佚,現只存《世說新語》一書,流傳於世。
劉焯:(公元544~610年)隋代天文學家。著力研習《九章算術》、《周髀》、《七曜曆書》等,還著有《稽極》10卷,《曆書》10卷。提出新法,編有《皇極曆》。
劉文靜:(568-619) 唐初開國功臣。李淵在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屈突通。唐立,任納言,助修律令,並助李世民擊滅薛仁杲,任民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魯國公。
劉禹錫:(772-842),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後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劉昫xù:(公元887-946年),五代史學家,後晉政治家。二十四史之一《舊唐書》的編撰者。後唐庄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
劉仁瞻:(900-957) 五代十國南唐大臣。以驍勇名於當世。曾任吳右監門衛將軍。歷任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使。
劉金定:北宋著名巾幗女將(與穆桂英齊名),高瓊之妻。曾大敗南唐軍,為宋軍平滅南唐做出了重要貢獻。北宋建立后,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后不幸戰死。
劉娥:(968-1033),是宋真宗趙恆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攝政的太后,主政長達十餘年,功績赫赫,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錡:(1098-1162年),中國南宋抗金將領,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去世后,謚為武穆。建炎十年,金統帥完顏宗弼(即金兀朮)以大軍進攻,劉錡率軍以懸殊兵力大敗金軍於順昌。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劉松年:南宋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劉克莊:(1187~1269))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早年與四靈派翁卷、趙師秀等人交往,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學晚唐,刻琢精麗。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劉元:元代傑出的雕塑大師,其雕塑作品使元代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峰顛。
劉秉忠: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
劉福通:(1320~1365),元末紅巾軍首領。至正十五年(1355年)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定都亳州。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他歷任平章、丞相等職,掌握大宋的軍政大權。
劉基:(1311—1375) 字伯溫,元末明初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官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民間傳說其神機妙算,常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劉天和:明代醫學家、治河專家。曾官至兵部尚書,后告老返鄉。平時留心醫藥,輯有《保壽堂經驗方》四卷,另刻有《傷寒六書》、《幼科類萃》等書。
劉純:(135?-1418)明初著名醫學家。(祖籍吳陵,即今江蘇泰縣、如皋一帶。)著作有《醫經小學》、《太素脈訣》、《玉機微義》、《雜病治例》等。
劉瑾: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統勛:(1698-1773),清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劉墉之父。雍正二年進士,授編修,乾隆年間累官至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為官清廉,頗能進諫,參與《四庫全書》編輯,並擔任《四庫全書四》正生總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謚文正。
劉墉:(1719~1804),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勛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謚文清。
劉永福:廣東欽州人,晚清名將。著名抗法抗日的民族英雄,乙未戰爭中指揮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協助巡撫唐景嵩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國號永清)並作為繼任代總統為保衛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銘傳:抗法抗日民族英雄,台灣首任巡撫,台灣近代化的奠基人。
劉錦棠:協助左宗棠鎮壓阿古柏叛亂收復新疆的功臣,新疆第一任巡撫。
劉秉璋:(1826~1905),廬江人,晚清重臣。中法戰爭期間,他力抗外侮,指揮了著名的“鎮海之役”,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劉光才:清代名將,在固關阻擊戰中劉光才率忠毅軍共打死打傷法、德侵略軍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軍官多名。
劉鶚:清代小說家,寫的小說《老殘遊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
劉步蟾:北洋水師名將

近代名人

劉少奇(1898~1969):湖南寧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 :原名劉明昭。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
劉亞樓: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新中國空軍的第一任空軍司令員。
劉震: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志丹(1903—1936):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2,陝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劉家語:又名谷牧,前任副總理、國務委員。
劉胡蘭(1932~1947):革命烈士。
劉半農: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攝影學家。
劉亨賻(1872-1926):菲律賓准將,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
劉國英:法學博士、華裔美籍空軍少將軍銜。
劉長春:中國奧運第一人,短跑運動員。
劉兆玄:台灣作家、政治家。青年時曾寫武俠小說,筆名上官鼎,2008-2009任台灣地區行政機構負責人,現為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劉大年:中國歷史學家。
劉克峰:著名數學家,現任浙江大學數學中心執行主任兼數學系主任、光彪講座教授。
劉德華:著名香港歌星、影星。歌壇四大天王之一。
劉歡:流行音樂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集作詞作曲、編曲、製作、演唱和音樂教育於一身的音樂人。
劉曉慶:國家一級演員,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女配角獎等。
劉翔:國際著名田徑運動員。
劉青云:著名香港影星,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劉錦川:華裔美籍人,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劉永坦:中國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謙:台灣著名魔術師。
劉璇:前奧運會體操冠軍。
劉焯華:廣東新會人,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
劉國梁:奧運冠軍,中國男子乒乓球隊主教練,原中國乒乓球隊著名運動員
劉文輝:民國二級陸軍上將,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率部起義,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劉詩詩: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品《步步驚心》。
劉亦菲: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品《神鵰俠侶》(黃曉明版)。
劉偉強:香港著名電影導演,代表作《古惑仔》、《無間道》。
劉鎮偉:香港著名電影導演,代表作《大話西遊》、《東成西就》。
劉若英:台灣知名女歌手、演員,代表歌曲《後來》、《為愛痴狂》、《很愛很愛你》。
劉強東:京東商城創始人。2011年獲得華人經濟領袖大獎,同年,獲得第十二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劉延東: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曾任國務委員。2013年3月16日任國務院副總理。
劉淇:曾任北京市市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前北京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