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慈利縣的結果 展開

慈利縣

湖南省張家界市轄縣

慈利縣,湖南省張家界市轄縣,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東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連,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接,總面積3480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慈利縣轄15個鎮、10個鄉。截至2020年11月1日,慈利縣常住人口為562493人。

慈利縣地處澧水中游,屬湘西山區向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余脈在境內分為3支東西走向的山脈,澧、溇兩水縱貫全境,境內的五雷山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全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慈利縣是國際旅遊勝地—張家界的一部分,素有“金慈銀澧”之稱,是革命老區縣、享有“溫泉之鄉”、“杜仲之鄉”、“大理石之鄉”、“大鯢之鄉”等美譽。

2019年,慈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3億元,比上年增長7.4%。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十屆湖南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縣(市)。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縣治官塔坪,今慈利縣蔣家坪鄉太坪村),是澧水流域最早的行政區劃,轄今慈利、安鄉、澧縣、津市、臨澧、石門、桑植各縣及永定區、武陵源區、湖北省公安、鶴峰縣、湖南省桃源縣一部分。
西漢,漢高祖五年(202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將慈姑縣分置為零陽(縣治在白公城)、充、孱陵縣三縣。
三國時期,吳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置天門郡,郡治在充縣(今永定區),析零陽、充縣地設溇中縣(縣治在今慈利三官寺鄉),轄零陽、充、溇中三縣。
西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零陽縣設澧陽縣今石門、澧縣一帶,析溇中縣設臨澧縣今桑植、永定一帶。天門郡轄零陽、充、臨澧、溇中、澧陽五縣。
南北朝,梁敬帝紹太元年(555年),廢天門郡設石門郡,郡治零陽縣。
隋朝,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慈利縣,屬崇州,縣名取“土俗淳慈,產物得利”之義。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崇州,改隸澧陽郡。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陽郡為澧州。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廢充縣,並崇義縣入慈利縣。
宋朝,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屬荊湖北路
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慈利、澧陽、石門、安鄉四縣。元貞元年(1295),升慈利縣為慈姑州,旋複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旋複名慈利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慈利縣隸常德府。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划常德府所屬慈利、石門、澧州、安鄉改隸岳州府。明洪武二十三年(1396年),設九溪衛(衛治在今慈利縣江埡),領前、后、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諸所。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隸州,改隸澧州。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鶴峰州;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撥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
民國五年(1916年),湖南省裁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歸辰沅道。
民國十一年(1922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蕭克、關嚮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
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年至1949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
1958年,慈利縣官地坪、竹葉坪、氽湖等地划至桑植縣。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
1988年,慈利縣索溪峪鎮划至武陵源區。
1996年,慈利縣轄12個鎮、4個民族鄉,隸屬於張家界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鄉村風光
鄉村風光
慈利縣隸屬湖南省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東部,地處武陵山脈東部邊緣,澧水中游,東北與石門縣毗連,東南與桃源縣接壤,西北與桑植縣相鄰,西南與永定區連接,地處東經110°27′-111°20′,北緯29°04′-29°41′。慈利縣境東西最大距離72.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9公里,總面積3480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慈利縣地處澧水中游,屬湘西山區向濱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武陵山余脈在境內分為3支東西走向的山脈,澧、溇兩水縱貫全境,蜿蜒於縣西北部和中部。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為縣境最高峰。中支的寶峰山、馬兒嶺,南支的剪刀寺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澧水自西南向東北流貫縣境,沿岸有河谷平原,最低處苗市鎮界溪河邊海拔75米,山河相間,構成三山兩谷。慈利縣境內岩性組成主要是碳酸鹽岩類,佔總面積的54%;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山原為主,佔總面積的64%。

氣候特徵

慈利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6.8℃,年活動積溫5200℃,年日照1563.3小時,年均太陽光輻射總量10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日143.2天,年降雨量1390毫米,無霜期年均267.6天。慈利縣境內的五雷山氣溫晝高夜低,冬寒夏涼,最高溫度為32℃,平均溫度11.6℃。

水文條件

慈利縣境內地表水系發育,除澧水幹流外,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6條。現已建成上型水庫109座,調水工程1處,提水工程84處,農村集中供水水廠32個,山塘9262口,河壩512處,農村水電站46處。其中一級支流27條,二級支流36條,三級支流27條,四級支流6條,分屬澧水和沅水兩大水系,以澧水水係為主,流入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3.3%,澧水幹流及其最大的一級支流溇水縱貫全境。慈利縣境內修築多個大開型水庫,有江埡水庫、趙家埡水庫。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慈利縣耕地面積61.25萬畝,其中水田36.75萬畝,旱地24.5萬畝

水資源

水利資源
水利資源
截至2016年,境內除溇水、澧水兩大幹流外,還有流域面積在10k㎡以上的溪河87條,年均降水量54億立方米,年均水能理論蘊藏量86KW,可開發量68萬KW,現有湘慈AES、江埡、關門岩、長潭河、茶林河等水電站42座,年發電量達53萬KW。

生物資源

慈利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省級中藥材規範化種植示範縣”。2016年慈利縣森林覆蓋率達66.53%,森林資源蓄積量達722.82萬立方米,完成營造林面積15.74萬畝,其中人工造林3.04萬畝、低產林改造1.8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中幼林撫育6萬畝。杜仲產量居全國首位,被譽為“杜仲之鄉”;烏桕產量居全省首位,桐油產量居全省前列,還盛產油茶、茶葉、柑桔、煙草、薴麻等。境內崇山峻岭是名貴中藥材的寶庫,植物品種2377種,其中珍貴樹木427種,尤其是名貴中藥材杜仲面積達40萬畝,是全國最大、世界著名的杜仲基地縣。慈利縣生長著銀杏珙桐等427種珍貴樹木,種植名貴藥材40萬畝,其中以江埡鎮最為突出的慈利縣被譽為“中國杜仲之鄉”;由中科院命名的“慈利金香柚”;慈利縣還盛產茶油;洞溪七姊妹辣椒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另外還集聚了雲豹、大鯢等472種野生動物。

礦產資源

主要礦產資源有煤、大理石、鉀、鎳、鉬、雄黃、黃鐵、赤鐵等。

行政區劃


慈利縣
慈利縣
15個鎮零陽鎮岩泊渡鎮溪口鎮東嶽觀鎮通津鋪鎮杉木橋鎮象市鎮、江埡鎮、苗市鎮、高橋鎮、廣福橋鎮、三合鎮、零溪鎮、二坊坪鎮、龍潭河鎮
10個鄉南山坪鄉、洞溪鄉、楊柳鋪鄉、三官寺土家族鄉、高峰土家族鄉、許家坊土家族鄉、金岩土家族鄉、趙家崗土家族鄉、甘堰土家族鄉、陽和土家族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慈利縣總戶數240637戶,戶籍總人口69.4萬人,其中男性353916人,女性336474人,男女性別比約為105:100,人口性別比例基本正常。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農民轉市民步伐加快,年末城鎮戶籍人口154470人,增長8.8%,農村人口535920人。從人口年齡段的分佈看,0-17歲121566人,佔總人口17.61%,18-34歲136726人,佔總人口19.8%,35-59歲274534人,佔總人口39.77%,60歲及以上157564人,佔總人口22.82%。年末常住人口61.96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9.31萬人,城鎮化率47.3%。全年出生人口6453人,人口出生率為9.3‰,死亡人口6629人,死亡率為9.6‰,遷入人口1297人,遷出人口3524人。
2021年6月18日,張家界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慈利縣常住人口為562493人。

民族

慈利縣是一個多民族縣,有漢族、土家族、白族回族、苗族等17個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1%。

政治


縣委書記:邱初開
縣委副書記、縣長:高靖生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趙群策
縣政協主席:吳淑元(截至2018年3月)

經濟


綜述

縣城風光
縣城風光
綜述
2019年,慈利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3億元,同比增長7.4%,工業實現增加值146113萬元,同比增長7.5%,建築業增加值165161萬元,增長6.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28834元,按2019年平均匯率折算約為4174美元。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8:17.4:64.8。
第一產業
2019年,慈利縣第一產業增加值316830萬元,增長3.4%,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1802萬元,增加值32674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3.5%。其中:種植業產值288979萬元,實現增加值208708萬元,增長4.2%;林業產值44322萬元,增加值35324萬元,增長3.8%;畜牧業產值162108萬元,增加值67646萬元,增長1.1%;漁業產值16093萬元,增加值10014萬元,增長0.4%;農林牧漁專業輔助性活動產值10300萬元,增加值5048萬元,增長8.1%。
第二產業
2019年,慈利縣第二產業增加值311078萬元,增長6.8%,全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46113萬元,同比增長7.5%。全縣9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96436萬元,同比增長7.1%,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24236萬元,同比增長7.9%,上繳稅收0.68億元,增長3.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銷售產值39.11億元,增長7.2%,產銷率為98.6%,其中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2.26億元。全縣規模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23億元,同比下降17.4%;利潤總額1.55億元,同比下降24.1%。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11家,虧損面11.9%。工業集中區引擎作用不斷顯現,入園企業達91家,園區工業總產值27.45億元,其中規模工業53家,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10.0%。
第三產業
2019年,慈利縣第三產業增加值1154945萬元,增長8.7%,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5001萬元,比上年增長10.0 %,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95915萬元,增長10.0 %;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9085萬元,增長9.9%。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50842萬元,增長6.6%,零售業553518萬元,增長10.3%;住宿業31846萬元,增長13.9%,餐飲收入98795萬元,增長9.1%。按限額類別分,限額以上74194萬元,增長8.4%,限額以下660806萬元,增長10.2 %。限額以上法人批發零售業商品分類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27445萬元,增長10.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7926萬元,增長9.7%,日用品類2828萬元,增長5.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9323萬元,增長4.2%,化妝品類1205萬元,增長2.9%,金銀珠寶類4049萬元,下降7.5%,汽車類11983萬元,下降2.1%。增長55.7%。全年銷售商品房830套,同比增加263套,增長46.4%。
房地產業
2016年,慈利縣10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91億元,增長60.5%,已開工項目78個,竣工項目38個,其中省市重點項目33個,完成投資30.32億元。
國內貿易
2016年,慈利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94億元,比2015年增長11.6%。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5.35億元,同比增長11.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59億元,增長12.7%。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4.25億元,增長8.7%,零售業41.80億元,增長12.0%;住宿業2.14億元,增長15.4%,餐飲收入7.73億元,增長10.1%。按限額類別分,限額以上8.47億元,增長10.1%,限額以下47.46億元,增長11.9%。限額以上法人批發零售業商品分類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2.11億元,比2015年增長5.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6755萬元,增長4.8%,日用品類2316萬元,下降0.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8755萬元,增長14.4%,化妝品類1060萬元,增長3.1%,金銀珠寶類3670萬元,增長23.6%,汽車類3.06億元,增長8.4%。2016年共簽約重點招商項目17個,實際利用內資13.45億元,增長18.0%,實際利用外資1727萬美元,增長87.7%,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262萬美元,下降16.7%。
財政
2016年,慈利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03億元,增長10.2%。完成地方財政預算收入7.28億元,比2015年增長6.4%,稅收收入完成7.4億元,增長6%,上划中央兩稅1.71億元,增長8.9%,上划中央所得稅1.14億元,增長31%,全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76億元,增長6.6%,其中醫療衛生支出4.14億元,增長5.1%,農林水事務支出7.15億元,下降1.2%,教育支出7.65億元,增長23.8%,社會保障支出6.7億元,增長8%,住房保障支出2.01億元,增長19.5%。
金融
2016年,慈利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197.92億元,比2015年增長18.8%,儲蓄存款餘額146.09億元,比2015年增長12%,占各項存款的73.8%;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為100.87億元,比2015年增長16%。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52.19億元,增長21%,短期貸款3.26億元,比2015年增長28.8%。全年發放涉農貸款11.59億元,
全金融機構盈利3.35億元,增長23.2%,年末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2.01億元,不良貸款比率1.99%。

文化


慈利春節

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年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跳喪舞

跳喪舞
跳喪舞
跳喪舞又稱“跳喪鼓”,土家語叫“撒爾嗬”,是巴人後裔土家族特有的一種古老的喪葬儀式舞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主要流行於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地區,與擺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對應,故有“南擺手北跳喪”之說。

篩茶蛋

慈利土家族新娘過門的第一個春節要給婆家長輩及親友篩茶蛋,夫婦倆背上煮熟的雞蛋、糖、碗、匙,提著開水去各親朋好友家篩茶蛋,每人1碗,每碗3個蛋加糖開水用茶盤送上,用茶人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即茶錢放人茶盤作為禮金。此外,逢年過節,公婆生日,媳婦都要給老人篩茶蛋。並且,土家人篩茶蛋必須是3個,千萬不能是2個,否則會被誤認為罵人。

板板龍

板板龍燈起源於宋朝,發源於張家界市慈利縣龍潭河鎮,是土家族農民喜聞樂見的一項傳統舞蹈,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文物保護

2020年7月,入選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劃歸長征片區(紅二方面軍)。

交通


2019年,慈利縣公路年末里程4150千米,完成貧困村道路建設1159.63千米,縣鄉路網完善項目77.2千米,新建自然村通水泥路26千米,窄路加寬200千米。新建農村客運站1個,農村招呼站13個,改造危橋1座。優化農村客運班線103條,全縣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100%。
截至2019年,慈利縣全年火車旅客發送量38萬人次,公路旅客運輸量1510萬人次,公路貨物運輸量1080萬噸,水路旅客運輸量21萬人次。年末全縣民用汽車保有量55998輛;私人汽車保有量49832輛,其中本年新註冊汽車5026輛;私人轎車保有量45717輛,其中新註冊轎車2435輛。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慈利縣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座,公共圖書館1座,博物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美術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8個,全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8%和99%,有線電視用戶7.8萬戶。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延伸,文化器材和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7644場次,送戲下鄉186場。擁有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02項,市級名錄23項,省級3項,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64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慈利縣擁有普通高中5所,職業高中3所,初級中學33所,普通小學199所,幼兒園75所,在園幼兒1.58萬人。擁有各類民辦學校32所,在校學生6947人。全縣擁有各類教師5484人,專任教師4879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970人,初中專任教師1528人,職高專任教師275人,普高專任教師692人。本學年全縣小學在校學生36852人,初中在校學生18130人,高中在校學生9699人,中職在校生4556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7%。

科技事業

截至2019年,慈利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27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7.27億元,增長20.0%,增加值5.48億元,增長20.2%,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14.77億元,增長24.6%。全年申請專利25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07件,增長18.9%;授權專利99件,發明專利授權39件。年末全縣擁有檢驗檢測機構7個,法定計量鑒定機構2個,特種設備1065台,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0380台件,重點工業產品定期抽查合格率96%。全年商標註冊638件,年末註冊商標有效存量1925件。

衛生事業

截至2019年,慈利縣擁有衛生機構493個,其中醫院13個、婦幼保健院1個,鄉鎮衛生院32個,診所、醫務室74個,標準化村衛生室371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4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994人,全科醫生193人,註冊護士1180人,實有床位4239張。

體育事業

截至2019年,慈利縣擁有各類體育場館1903個,游泳池8個,體育運動場60個,各種訓練房45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114萬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28萬人,開展全民健身項目60項次。新建農民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6個。慈利縣在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上獲1金3銀2銅、男子團體總分第四名,在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獲4金3銀5銅;在湖南省傳統體育學校田徑賽上榮獲6金7銀7銅、團體總分第一名。成功舉辦全縣第八屆運動會,參加市六運會獲金牌數第一,完成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

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慈利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4.7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登記參保42.61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4.35萬人,失業保險參保2.7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職工1.96萬人,各項社會保險待遇按時足額支付,社會化發放率100%。全年發放城市低保67069人次2294萬元,發放農村低保117855人次2476萬元。發放特困供養資金1.91萬人次3100萬元,辦理臨時生活救助2.3萬人次1800萬元。年末養老機構31所,床位數5906張,基本養老服務補貼覆蓋率達100%。全年銷售福利彩票5045萬元,籌集福彩公益金643萬元

旅遊


2016年,慈利縣開發紅岩嶺、黃花溪、四十八寨等15條戶外精品旅遊線路,建成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江埡溫泉、萬福溫泉4A級景區和五雷山、一線天等精品景區,建成大水泉、龍峰山莊等生態農莊10個,創建省級旅遊名村6個,134個村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67.34萬人次,增長39.0%,接待過夜遊客306.08萬人次,增長25.6%。實現旅遊總收入30.81億元,增長26.9%。完成旅遊投資8.1億元。

張家界大峽谷

張家界大峽谷
張家界大峽谷
張家界大峽谷(國家4A級景區)位於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鄉,緊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張家界大峽谷是一個新近開發建設的旅遊景區,2011年成功創建AAAA級景區,2016年躋身全市第三大景區,2017年張家界大峽谷正式啟動AAAAA級景區創建工作。張家界大峽谷原來有兩個名字,一個叫做爛船峽;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亂泉峽。其中,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是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

江埡溫泉度假村

張家界江埡溫泉
張家界江埡溫泉
江埡溫泉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是張家界第一家溫泉度假陝西也是唯西惟一一家仿古式半露天江埡溫泉。建有20餘種各具特色、各富功效的高標準露天江埡溫泉池和室內江埡溫泉池。江埡溫泉泉水清澈碧透,泉水出口溫度常年54℃左右,據專家檢測,江埡溫泉水中富含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

五雷山

張家界五雷山
張家界五雷山
五雷山是湖南省首批確定的重點宗教場所,張家界東線旅遊核心風景名勝區,它位於慈利縣城東,距常張高速慈利東出口20公里處,北臨石門,東依臨澧,南接桃源,是東入張家界市的必經之地。五雷(仙)山,原名雷岳,海拔一千米,有“楚南第一勝境”之稱。

張家界龍王洞

張家界龍王洞
張家界龍王洞
張家界龍王洞(國家4A級景區)位於江埡鎮的岩板村,距江埡鎮10公里,位於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區向東10公里與慈利縣之間主幹公路53.8公里南側10米處,交通極為便利,屬張家界旅遊核心景點之一,被溶洞專家稱讚為“世界溶洞奇葩”,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旅遊開發的價值。現已探知:龍王洞總長約30公里,平均高度50米,寬80米,有58個廳台,28條石走廊,15處珍珠瀑布,3條地下陰河,湖泊2個,水花池45處,洞中石筍、石鐘乳、石幔、石花遍布,琳琅滿目。更有“天下第一柱”之稱的龍王寶柱,頂天立地、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

張家界萬福溫泉

張家界萬福溫泉
張家界萬福溫泉
張家界萬福溫泉(國家4A級景區)位於常張高速慈利東入口處,毗鄰張家界世界自然遺產核心景區武陵源,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融中華福文化與溫泉沐浴養生文化於一體,精心建造的休閑、度假旅遊風景區。張家界萬福溫泉屬天然自涌溫泉,泉水清澈碧透,常年恆溫53℃,富含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景區建有具神奇魅力的48個動、靜露天溫泉池等,掩映在天然綠色植被之中。

張家界朝陽地縫

張家界朝陽地縫
張家界朝陽地縫
張家界朝陽地縫景區地處慈利縣朝陽境內,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線天”奇觀,全長5公里,垂直深度近200米。朝陽地縫為趙家埡庫區流水經幾億年沖刷而形成的100多米深的崖縫,兩崖i僅一米多寬,景色集奇、秀、險、野、幽於一體。景區內溪水清澈,空氣清新,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是旅遊觀光、避暑休閑、考察探險的好去處。

張家界茶馬古道

張家界茶馬古道
張家界茶馬古道
張家界茶馬古道風景區,位於慈利縣三合鎮,總長50公里,境內群山起伏、風景秀美,常年雲霧繚繞。其中,牧羊沖是歷史上無數茶馬古道支線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條,現存有騾馬客、背簍兒客歇腳飲水的官財井,有最大的驛站——范家大院,有方便茶商記賬磨墨的墨硯池,有見證茶馬古道的千年茶王等。

張家界四十八寨

張家界四十八寨
張家界四十八寨
張家界四十八寨,位於慈利縣廣福橋鎮,與五雷山、星德山遙相呼應,景區面積40平方公里,境內有120多座形態各異的奇秀山峰,傳說闖王李自成在此建立聯明抗清根據地時,依山就勢建了48座雄偉山寨,並在山寨周圍攔關設卡造36宮、72殿,劈山移土建造近萬畝軍糧梯田。

江埡森林公園

江埡森林公園
江埡森林公園
江埡森林公園,於2006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總面積2652公頃,位於張家界市慈利縣西北部,距縣城約50公里,與歷史名鎮江埡鎮隔河相望,處於張家界東線旅遊核心區。
2017年,由慈利縣江埡森林公園管理處申報的江埡森林公園康養基地成為第二批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基地。

慈利縣博物館

慈利縣博物館
慈利縣博物館
慈利縣博物館,展區總面積為500平方米,展出文物300餘件,分三個主題展廳,是張家界首家縣級歷史博物館,收藏文物1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15件,二級文物114件,三級文物575件,在全省縣級單位居首位。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53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10處,為張家界東線文化旅遊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

其它景點

其它景點
其它景點
慈利縣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騎龍崗古墓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溪衛城(九溪古城)及江埡古建築群、梅花殿、紅二六軍團指揮部及紅軍醫院舊址、蘇維埃溪口區政府舊址、孫開華故居、唐犧支故居、慈利縣縣委、人民公社和大隊部舊址。此外,還有江埡水庫、趙家埡水庫、張家界紅岩嶺、張家界冰雪世界、禾田居山谷、長潭河大峽谷濕地森林公園、漁浦書院、杜心五故居、陳能寬故居、袁任遠故居、台灣風情小鎮、半島國際旅遊度假區、雲朝山寺、南洋書院、石器時代的金台村遺址、璞榔崗遺址、周朝的白公城遺址。

地方特產

“硒有慈利”農特產品
硒是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之一,有著眾多的生物學功能,對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等有重要作用。慈利縣是湖南富硒農產品優勢產區,縣域內多數地方土壤達到富硒標準,農產品硒含量均超過國內認可標準。慈利縣是“中國富硒食品產業化基地縣”,2017年正式啟用縣域公用品牌“硒有慈利”,從此慈利農特產品有了“硒有慈利”這張新名片。規劃創建富硒農業產業園區30個,面積300萬畝,現已啟動建設富硒產業園區16個。

慈利金香柚

慈利金香柚
慈利金香柚
慈利金香柚分佈廣、產量高,外形呈長圓形,每個重約500~800克,大的可達1500克以上,果皮金黃、光滑、香氣濃郁、果肉白色或米黃色,清脆柔軟,汁液豐滿,品質極佳,為上等的果中精品。一般國慶上市,比普通的柚子上市要早近一個月。金香柚果實在八月成熟時整個果實開裂,而又名"八月炸",其果形似香蕉,富含豐富的糖、維生素C和12種氨基酸,以及人體所不能合成的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等等。其果香味甜,為無污染的綠色食品。

慈利茶葉

慈利茶葉
慈利茶葉
慈利茶葉香高、味純、耐泡、無污染,有效成份含量獨步三湘四水。慈利縣現有茶葉種植面積1.5萬畝,是張家界地區最大的茶葉種植基地,有“茶葉之鄉”美譽。三合鎮產茶歷史悠久,唐朝大將尉遲恭精選兩種優茶,獻給唐太宗李世民,被太宗命名“雲霧王”和“筆鋒春”,封為貢茶。明清時期,三合口茶葉深得朱元璋、乾隆皇帝喜愛。茶葉借皇上御封美名,漂洋過海遠銷南洋,盛名流傳至今。2016年9月,三合鎮牧羊沖村被湖南省茶業協會命名為“湖南省十大最美茶葉村”。2017年7月,慈利縣與牧羊沖茶馬古道景區分別入圍2017湖南茶葉“十強生態產茶縣(市)”、2017湖南茶葉“十佳茶旅景區”。

慈利杜仲

慈利杜仲
慈利杜仲
杜仲,地球上僅一屬一種,有“活化石”之美稱,在中國有2000多年栽培利用歷史,是中國名貴滋補藥材,具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杜仲雄花提取物具有明顯的補腎壯陽作用。慈利縣是杜仲的主要原產地之一,素有“中國杜仲之鄉”的美譽。1953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個且最大的杜仲專業林場江埡國有林場,目前慈利縣杜仲資源主要分佈在江埡、洞溪、南山坪、高橋、三合等鄉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慈利縣生產杜仲茶750噸、杜仲雄花茶11.5噸、杜仲茉莉花茶75噸、杜仲金銀花茶6噸、杜仲烤葉1500噸、杜仲干皮160噸、杜仲干籽32噸。
慈利杜仲,杜仲俗稱“絲棉樹”,為多年生闊葉喬木,有的高達數丈,其葉是倒卵形,樹皮可作葯,花實苦澀,亦可入葯。慈利杜仲的皮、果、葉均含有豐富的馬來樹膠,可提煉熱塑性高、耐水性強、絕緣性好、黏著性足的優質硬膠,是電器、化工、電訊器材等工業的重要原料。它的皮可作藥用,能“益精氣,堅筋骨”,對醫治腰膝酸痛具有奇效。慈利杜仲木質沉重,木質結構細膩美觀,是建築、傢具、工藝、美術等行業的理想材料。是中國名貴滋補藥材。

慈利洞溪辣椒

慈利辣椒
慈利辣椒
慈利洞溪辣椒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產地範圍為慈利縣洞溪鄉等6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其味灼辣,皮薄籽多,顏色深紅,呈長圓錐形,具有獨特的生產技術規範和產品標準。
慈利縣洞溪鄉地處高海拔山區,晝夜溫差大,土質肥沃,所產七姊妹辣椒滋味濃厚,辣味厚重持久,素有“辣口不辣心,上汗不上火”的美譽,“洞溪七姊妹辣椒”因此而得名。

張家界大鯢

張家界大鯢
張家界大鯢
張家界大鯢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也是我國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產地範圍為:慈利縣、桑植縣、永定區和武陵源區,慈利縣是“張家界大鯢”產地之一。大鯢俗稱“娃娃魚”,是珍稀的兩棲動物,它和恐龍同時繁盛於3億5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盤紀時期,被譽為“遊動的活化石”和“地球紀念物”。
大鯢肉質細嫩、鮮美、風味獨特。肉組織柔軟,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等特性。

糯米打糍粑

糯米打糍粑是渾南張家界的特色美食,在土寨苗鄉,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打粑粑”的習俗。粑粑,有純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包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

湘西板栗

湘西板栗是湖南張家界的特產,素有木本糧食、鐵桿莊稼、乾果之王的美稱,其產量約佔湖南總產量的一半。其栗子營養豐富,甜美可口,有益氣健胃、健脾補腎、活血之功效。湘西傳統產品油板栗,果大、色艷、質優,單果重達十一克以上,其胡蘿蔔素含量比一般品種重三到五倍,蛋白質含量比江浙板栗高30%到53%。

代表人物


莫儔,狀元,澧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宋朝吏部尚書。
張兌,進士,元朝翰林、辰州路總管。
覃垕,元末明初茅崗土司,土家族義軍首領。
周敘,進士,明朝遼東巡撫、工部尚書,誥封資政大夫。
唐仁,明朝抗倭民族英雄,誥封“鎮國將軍”。
杜世壽,明朝監元宰相,因割股奉母而聞名。
李師靖,明朝貴州總兵,誥封“龍虎將軍”。
李應祥,明朝貴州、四川總兵贈左都督。
安長太,清朝永州總兵,誥封“膘騎大將軍”。
孫開華,清朝抗法民族英雄,福建提督,被評為中國近代史100個民族英雄之一。
胡俊德,武進士,清朝抗法民族英雄,壯烈殉國。
孫道元,清朝抗日保台民族英雄,台灣義軍首領,孫開華長子,壯烈殉國。
李炳寰、田邦璇,清末革命志士。
孫道仁,福建都督,曾帶領福建起義,孫開華次子,民國上將。
唐犧支,全國首先響應武昌起義,領導了宜昌起義及攻佔荊州之役,民國中將。
王正雅,全國率先出兵支援武昌起義,民國中將。
於兆龍,烈士,黃埔軍校畢業,中共湘鄂贛省委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紅16軍政委等。
張一鳴,中共湘鄂西前委常委會委員、紅4軍第一路指揮部黨代表等,不幸犧牲。
佘惠,烈士,參加過南昌起義百色起義,紅7軍政治部秘書長等。
王育瑛,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軍長,陸軍中將。
王育根,中央航空學校畢業,國民黨空軍第一大隊大隊長,空軍中將。
朱宜之,國民黨第十四軍副軍長。
陳能寬,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科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卓炯,經濟學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開拓者之一。
杜心武,武術家,“自然門”一代宗師,愛國歷史人物。
張沈川,中共第一位無線電報務員,是中共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始人之一。
袁任遠,吉林省副主席、湖南省副主席、青海省長、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等。
蹇先任,中央紀委委員、水利部副部長等。
蹇先佛,中央紀委委員,電力工業部副部長等。
黃炳秀,湖南省委原書記。
汪嘯風,中共中央委員,湖南省副省長、海南省省長、書記等。
卓康寧,湖南省副省長。
卓新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譚本宏,陸軍中將,駐港部隊總司令,曾任海南省委常委等。
王興寧,中央紀委委員,最高檢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最高檢紀檢組組長,曾任廣東省紀委副書記等。

獲得榮譽


2020年3月,慈利縣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慈利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21日,慈利縣獲評湖南省第二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十屆湖南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縣(市)。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