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

古代中國官方的儒家神學

讖緯(chèn wěi)是古代中國官方的儒家神學,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緯是盛行於秦漢代的重要社會思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緯書是對秦漢以來“緯”“候”“圖”“讖”的總稱。其中保存了大量關於神話民俗文化的記載,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大綜合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對研究中國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讖是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後來中國民間發展為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們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人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信息


讖緯神學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係很深。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 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禪、明 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讖緯 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確立意義重大。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其中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無所不包,荒誕而精彩,和受佛教影響的道教經書相比,儒家讖緯神學有著純粹的華夏遠古神話與宗教色彩,體現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觀。《文心雕龍·正緯》篇贊曰∶榮河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簡介


讖緯之學,中國兩漢時期一種把經學神學化的儒家學說。“讖”是一種隱秘的語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人政事。讖書是占驗書,“緯”是相對“經”而言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讖者詭為隱語,預決吉凶”;“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讖與緯作為神學預言,在實質上沒有多大區別,但就產生的先後說,則讖先於緯。漢以前在燕齊一帶的方士中就造有“讖語”。秦始皇時,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一書,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史記》中也載有《秦讖》。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經學地位提高,產生了依傍、比附經義的緯書。緯以配經,故稱“經緯”;讖以附經,稱為“經讖”;讖緯往往有圖,故又叫“圖讖”、“圖錄”、“圖緯”;以其有符驗,又叫“符讖”;以其是神靈的書,又叫“靈篇”。

來源


流行於中國兩漢時期的一種儒家學說。主要以古代河圖、洛書的神話、陰陽五行學說及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為理論依據,將自然界的偶然現象神秘化,並視為社會安定的決定因素。它適應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時,在東漢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魏晉後日漸衰落,劉宋后讖緯之書亦受到歷朝查禁,所存僅少量殘篇,有明《古微書》、清《七緯 》等輯本存世。讖緯之書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還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學知識。
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編造的預言吉凶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凶禍福、治亂興衰。讖有讖言、圖讖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為秦代的一句讖言。“緯”即緯書,是漢代儒生假託古代聖人製造的依附於“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皆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
讖,許慎《說文解字·言部》云:“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之書曰讖。”《後漢書·張衡傳》說:“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辭海》曰:“讖,預言,預兆,如符讖。”總之,所謂讖,便是對於未來帶有應驗性的預言和隱語,它們往往假託天命與神意的形式而出現。《說文解字》云:“緯,織橫絲也。”《釋名·釋典藝》云:“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是由經典所衍生出的意義,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圖洛書所影響,偽托孔子以神學迷信觀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旨在宣揚國家治亂興衰、帝王將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
[漢]許慎,[宋]徐鉉(校注).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1207.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96.
[漢]許慎,[宋]徐鉉(校注).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7.
[清]王先謙(撰集).釋名疏證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11.

歷史記載


“讖”的記載﹐以《史記·趙世家》所載秦穆公時的“秦讖”為最早﹐一說此事出於後人依託﹐不足據﹐當以《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盧生奏錄圖書之語為最早。最古的讖書是《河圖》﹑《洛書》。緯書的內容萌芽於伏生的《尚書大傳》和繼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陰陽》﹐但到漢武帝以後才出現託名於經書的緯書﹐當時《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和《孝經》都有緯書﹐總稱為《七經緯》。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共有八十一篇:《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自出於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別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說自初起至孔子九位“聖人”增演的)﹔還有《七經緯》三十六篇。此外﹐另有《尚書中候》﹑《洛罪極》﹑《五行傳》﹑《詩推度災》﹑《汜歷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讖》等書。漢末﹐郗萌又集圖緯讖雜佔五十篇﹐為《春秋災異》。這些書總的思想屬於陰陽五行體系﹐其中雖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曆法﹑地理知識和古史傳說﹐但絕大部分內容荒誕不經﹐可以穿鑿附會地作幾種不同的解釋﹐並可任意證實其中一種是“正確”的﹐為改朝易代製造根據。王莽﹑漢光武帝都利用圖讖稱帝﹐取得政權以後﹐發詔頒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讖緯。漢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又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定為功令的必讀書﹐“言五經者﹐皆憑讖緯說”。儒生為了利祿﹐都兼習讖緯﹐稱“七經緯”為“內學”﹐而原來的經書反稱為“外學”。讖緯的地位實際上凌駕於經書之上。其後﹐漢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於白虎觀討論五經同異(見白虎觀會議)﹐由班固寫成《白虎通德論》﹐把讖緯和今文經學糅合在一起﹐使經學進一步讖緯化。

讖緯之學


讖緯之學,自哀帝、平帝至東漢,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儒家的附和,盛行於世,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但一些有見識的學者,如桓譚、尹敏、鄭興、張衡王充等則堅決反對,揭露和批判讖緯的荒謬無稽。張衡還提出了禁絕的主張。南朝宋大明中,始禁圖讖,隋煬帝加以禁毀,但唐代仍斷續流行,不僅《唐書》和《新唐書》中有“經緯”和“讖緯”之目,就是《九經正義》也仍遵信讖緯。直至歐陽修作《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劄子》,魏了翁作《九經要義》刪去了讖緯之說后,讖緯才無人信從,此類書籍遂至散佚。明孫盝《古微書》、清殷元正《緯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和黃奭《漢學堂叢書》中都有輯錄,而以趙在翰所輯《七緯》和喬松年的《緯攟》較為完備。日本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又將以往各家所輯佚文彙集為《緯書集成》,是此類書的總匯。

歷史上的讖緯


歷史上有些比較著名的讖緯。
比如秦朝時,“亡秦者胡”,秦始皇誤以為說的是匈奴,於是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後來歷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時,有人預言“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為是李君羨,找個借口把他殺了,結果歷史表明預言說的是武則天。
南北朝後期,曾流傳過一條神秘的預言,預言將有一位“黑衣人”降臨成為天子以終結亂世。初期預言是“亡高者黑衣”,結果穿黑衣的北周滅了高家的北齊,後來預言變為“黑衣臨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連皇帝都出家為僧了。
在四大名著中也有許多讖緯
三國演義中關羽年輕時,有一位老人對他說:"雨水盛,麥子亡”這句讖緯中暗示了關羽水淹七軍與在麥城被謀害。
水滸傳中魯智深,一位禪師告訴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發展


東漢初年儒家讖緯大盛。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讖起兵,即位后崇信讖緯,“宣布圖讖於天下”,儒家讖緯之學遂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聖性。當時用人施政、各種重大問題的決策,都要依讖緯來決定;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甚至也要向讖緯看齊。讖緯在漢代的流行,是與漢代思想界天人感應、陰陽災異泛濫分不開的。讖緯與經學的結合,推動了漢代經學的神學化。
讖緯之學對東漢政治、社會生活與思想學術均產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東漢末年漸衰。由於讖緯本就是人為製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來散布改朝換代的政治預言,統治者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危險,魏晉以後屢加禁止。隋煬帝正式禁毀之後,讖緯之書大量散失。
讖緯充斥著濃重的神學迷信色彩,註定不能與儒家經典長期并行,很快就從經學中被剝離了出去。但讖緯中並非全是荒誕的東西,其中還含有許多天文、曆數、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學知識。此外,像“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兩千年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最高倫理規範,其最初的確切表達即是《白虎通義》從禮緯《含文嘉》中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