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文
原黑龍江自衛軍總司令
蘇炳文(1892-1975),字翰章,遼寧新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抗日名將。保定軍校第一期畢業,1925年進入東北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堅決抗日,至1932年12月彈盡源絕撤出至蘇聯,1933年回國,抗戰後任上將軍事參議官。新中國成立后,出任政協委員。
蘇炳文照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後,中國參加協約國共同出兵遠東為參戰軍。中國派駐北京南苑的陸軍第九師組成駐崴(海參崴)支隊,以該師第三十三團團長宋煥章為支隊長,率領該團第一營營長劉春台、第二營營長蘇炳文兩營官兵附以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機關槍兵各一連,為混成支隊。1918年初駐崴支隊自北京出發經過天津、山海關、瀋陽、長春、哈爾濱到達綏芬河站進入俄境。支隊司令部駐雙城子,步兵第一營擔任雙城子至意滿站沿線護路任務,步兵第二營擔任綏芬河以東至海參崴的護路任務。營部和炮、工、輜、機關槍連均駐雙城子,騎兵連駐伯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駐崴支隊撤回牡丹江、一面坡等處,后回北京歸還第九師原建制。蘇炳文編充該師第三十六團第一營少校營長。
1920年7月4日總統徐世昌被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逼迫,下令免去徐樹錚西北籌邊使等職務。段祺瑞立即組成“定國軍”,派徐樹錚為總參謀長,指揮皖系邊防軍準備向直系迎戰。直皖戰爭爆發。曹錕、吳佩孚指揮部隊逼近北京,並聯合奉系軍閥張作霖,大戰皖系軍隊於河北涿縣楊村一帶。7月18日皖軍一敗塗地,19日段祺瑞通電辭職,徐樹錚避匿日本使館,從此北京政府落入奉、直軍閥手中。8月蘇炳文為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收編,改稱為京畿衛戍司令部衛隊團第一營少校營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起,奉系敗退關外。蘇炳文雖非奉系,然是東北籍人,王懷慶因此免蘇職,7月調為北京熱綏巡閱使署中校參謀。蘇堅決辭職,南遊長江流域,採風問俗以廣見聞,而後乘輪赴閩,於福州晤舊友第三旅旅長劉春台。劉原系“模範團”的連長,亦是駐崴支隊的營長,舊友相逢至為歡洽。1923年9月,蘇炳文留閩任陸軍第三旅上校參謀長,半年後調為第一團團長。1924年春孫傳芳與王永泉發生內戰。蘇辭職北歸。是年秋第二次直奉戰起,蘇因反對內戰隱居不仕。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后,蘇炳文應奉軍郭松齡軍長之邀,回東北故鄉服務,於秦皇島任東北鎮威軍十二旅上校參謀長。1925年11月郭松齡在灤州反奉,回師瀋陽,蘇炳文升任東北國民軍第一軍少將參謀長,奉郭松齡之命,去營口準備渡遼河迂迴瀋陽,迨至營口時郭松齡已於新民白旗堡兵敗身亡,任蘇炳文為第六旅上校參謀長。1926年春,奉軍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入關西進,攻至灤河歷久不能通過。張學良特派第六旅由遷安方面偷渡灤河,挺進龍山,威脅馮之側背,大奏奇功,馮軍敗退,因此得張學良的賞識,是年5月調任該旅第八十五團上校團長。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舉行北伐。蘇以戰績升為第六旅旅長。1928年1月改編,蘇任第十七師師長。適奉晉戰爭爆發,傅作義任晉軍閻錫山部師長,奉閻命由山西出兵佔據涿州。蘇炳文師駐山東館陶縣,奉調圍困涿州,達3月之久。傅作義孤軍無援,困守涿州城內。蘇炳文與傅作義系保定軍校同學,蘇炳文前往勸說。
1928年春蘇炳文奉命由石家莊向西攻平定,蘇炳文為黑龍江軍務督辦公署中將參謀長兼國防籌備處處長和黑龍江省政府委員,駐防齊齊哈爾。是年12月29日國民政府任命蘇炳文為東北邊防軍駐黑龍江副司令公署參謀長和省政府委員。
1929年中東路事件發生,當時蘇軍突然襲擊,駐滿洲里的東北軍十五旅旅長梁忠甲被俘,旅附魏長林陣亡;駐防扎賚諾爾的東北軍第十七旅旅長韓光第和張季霎、林選青兩團長也陣亡。大興安嶺以西之地,全被蘇軍佔領。蘇炳文多次奔走,出謀獻策,斡旋和平,運籌解決方略。后經蔡運升兩次赴伯力與蘇聯代表談判,雙方達成停戰和平協定(即伯力條約),蘇軍退走,東北失地得以恢復。
1930年3月蘇炳文繼任十五旅旅長,黑龍江省防軍第二旅歸蘇炳文指揮,仍擔任哈滿護路司令,積極訓練,鞏固邊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馬占山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蘇炳文支援馬占山將軍抗日。當時將其駐滿洲里的步兵團調到嫩江橋,協助馬占山作戰,抗擊日軍。蘇在海、滿一帶積極進行抗日活動,首先成立學兵連,收容有志青年學生百餘人施行軍事訓練;繼之成立步兵第九團,擴充抗日隊伍;還以留德學兵工的劉紹復為領導,將瀋陽兵工廠流亡的技工與青年百餘人,成立製造手榴彈、地雷等的兵工廠。凡由淪陷區逃來的愛國志士,均歡迎接待,安置在救國後援會工作,頗得人心,但深為日偽仇視。日偽迭次邀請蘇到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開會,亦拒不前往,日偽威脅利誘俱歸失敗。
1932年3月31日,蘇炳文在海拉爾通電就任黑龍江自衛軍總司令,1932年10月1日,正式宣布就任東北民眾救國軍總司令,通電中外,在嫩江西岸堅守陣地,誓死抗日。日偽部隊屢次進犯,均被擊退。敵遂用數倍之兵力,陸空協同大舉進攻。其步兵第一團高峻岭團長率部對進犯之日軍迎頭痛擊,日軍傷亡數十人始稍後退。次日日軍增兵千餘人,步炮聯合向我陣地猛攻,敵機轟炸我陣地,激戰兩晝夜,高團長背部及右臂負重傷,中校團副唐忠信、少校團副孔慶麟同時負傷,第二營營長楊傳緒陣亡殉國,連、排長傷亡者十餘人,士兵傷亡數百人,但士氣旺盛,視死如歸。蘇炳文亦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並慰問傷員,鼓舞士氣,敵愾同讎。
11月中旬嫩江封凍,日軍以松木直亮第十師團為主力,以股部騎兵旅團為先鋒,附以裝甲車、坦克,並以飛機助戰,向我嫩江西岸陣地大舉進攻。我軍於富拉爾基一帶陣地激戰數日傷亡慘重,乃轉移至朱家坎、腰庫勒二線陣地,並將前方鐵路破壞。
堅決抗戰
蘇炳文的部隊,在北大荒轉戰於冰天雪地之中,孤軍奮戰,終至彈盡糧絕。迫不得已,於1932年12月4日夜,蘇炳文率領軍民4000餘人,由滿洲里退入蘇聯境內。日軍迭向蘇聯交涉引渡,蘇聯引用國際法,嚴詞拒絕。
1933年2月,中蘇兩國政府商定,蘇炳文所部分三路回國:第一路是隨軍撤退的民眾於1933年2月17日夜乘專車離多木斯克經海參崴換乘智利無恙號輪船,3月16日抵天津塘沽轉北平,由北平市政府安置工作;第二路除高級將領外,編成東北民眾救國軍第二旅,旅長吳德林被留下(蘇炳文將軍擬隨行未能如願),2月22日離多木斯克,3月8日抵新疆塔城,4月初到達迪化(烏魯木齊),參加新疆之保衛與建設;第三路蘇炳文與馬占山、張殿九、李杜、王德林、孔憲榮等將軍由歐洲回國。4月14日蘇炳文、馬占山將軍等20餘人離多木斯克,經莫斯科、波蘭於4月18日上午9時抵柏林,中國駐德公使劉文島同全體館員、留德學生及僑胞等多人到站歡迎。
1933年4月11日張學良出國,抵義大利羅馬後,電邀蘇炳文、馬占山、李杜前往晤敘。蘇炳文等3人抵羅馬,與張學良聚會3日,國破家亡異域相逢,不禁唏噓。張學良對蘇等說:“我不能久居海外,不久即將回國抗日收復東北失地,你們趕快回國,重整旗鼓,以期再戰。”蘇炳文馬上唯命是從。
1933年6月回國,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中將委員。“
七七抗日戰起,蘇炳文屢次請纓殺敵,均未如願。1938年5月蘇被任為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上將軍事參議官,8月任軍委會戰區軍風紀巡察團第三團主任委員,巡視鄂、贛、湘、桂等省。其實這也是走形式,沒有效用。1940年1月該團撤銷,蘇炳文隱居重慶。
抗戰勝利后,蘇炳文隨國府迂迴南京。1946年3月回北平省親,4月國民黨以南京國民政府名義命令蘇炳文退休。
1947年秋,蘇炳文歸新民故里,籌備資金創辦集體工廠,以維持生活。1948年春,衛立煌電請國民政府委蘇炳文為東北“剿總”司令部總參議。當錦州解放、遼西兵團崩潰之時,蘇炳文與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過去有隸屬關係,策動其部隊起義,奠定和平。彼因環境困難,未克如願,為避免雙方犧牲,糜亂地方,塗炭人民,損失物資,破壞工廠起見,決定停止作戰,放下武器,自動投誠。11月1日蘇炳文偕周福成離開中國銀行之司令部,至世合公銀行休息,2日赴解放軍報到,轉至將官招待所。經過5個多月的學習,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體有了深刻的了解,雖是衰朽之年仍願為人民服務。
蘇炳文經過學習后回到北京家居,奉養老母。1954年春,蘇炳文為全國政協委員,每月工資200元。1954年11月為中國人民政府第三屆委員,是年12月蘇炳文任黑龍江省體委主任。1955年3月到哈爾濱任省體委主任,同時為黑龍江省第四屆人民代表。蘇炳文舊地重臨,努力工作,鞠躬盡瘁,以資圖報。1956年4月於哈爾濱加入民革,後為民革黑龍江省委員會副主委、黑龍江省政協常委。1957年被劃劃為右派。1958年調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仍為省政協委員。
1975年5月22日病故於哈爾濱黑龍江省醫院,終年84歲。
蘇炳文廣場是對蘇炳文將軍的真摯緬懷,也是對海拉爾人民和全體抗日將士面對外國侵略時所表現出的偉大的愛國情懷的充分肯定,是海拉爾的又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拉爾人民以蘇炳文將軍之名命名和建設廣場,表達了海拉爾30萬各族人民對將軍的緬懷和崇敬之情,寄託了海拉爾人民永遠珍愛和平的美好願望,蘇炳文廣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和平公園等組成海拉爾區別具特色的紅色旅遊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