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奉戰爭
戰爭戰役
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軍閥吳佩孚部與奉系張作霖部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地區為爭奪北京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后,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積極推行其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的政策。奉系軍閥也儘力擴軍備戰,準備再次與直系爭奪中央政權。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浙江戰爭。9月3日,張作霖通電譴責曹、吳(即直系)攻浙,並以援助盧永祥為名,組織“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將奉軍編為6個軍;總兵力約15萬人,於9月15日分路向榆關(即山海關)、赤峰、承德方向進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為抗擊奉系軍閥的進攻,吳佩孚於9月18 日晚10時宣布,自任總司令,並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隸籌備司令,彭壽莘為第1軍司令,王懷慶為第2軍司令,馮玉祥為第3軍司令,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還有海、空軍各一部,總兵力近20萬人,依託長城組織防禦,並對各軍的作戰任務作了具體區分。9月15日到22日,奉軍第2軍、第5軍,兵分兩路,分別由阜新、通遼向直軍防地攻擊前進。奉軍在攻佔開魯、朝陽后,又乘勝向凌源發起進攻。接著,奉軍的騎兵隊也由彰武出動,陸續攻佔直軍控制的建平、赤峰等地。是時,直軍第3軍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正與援軍第2路司令胡景翼、北京警備司令孫岳等密謀倒戈,在古北口一線按兵不動。9月28日,榆關方面的戰事日趨激烈。直軍雖然居高臨下,但奉軍精銳張學良、郭松齡的部隊卻前赴後繼地奮勇仰攻,雙方都遭到很大的傷亡。奉軍在正面進攻未能奏效后,偵知九門口直軍的守備力量比較薄弱,便轉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門口,並於10月7日攻佔,直軍的長城防線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吳佩孚在九門口失守后,急調後援部隊開赴前線,並於12日親臨榆關組織直軍進行反撲,一度曾將九門口奪回。奉軍在直軍反撲面前全力抗擊,與直軍進行了反覆的爭奪,終將直軍的進攻擊退,再度攻佔九門口。在20多天的反覆爭奪戰中,雙方戰死者達一萬餘人。 10月9日奉軍攻佔了赤峰。15日,赤峰被趕來前線的直軍第3軍二部奪回。時馮玉祥在古北口舉行會議,認為倒戈回京的時機已到,便電告孫岳,叫他迅速將駐防大名的軍隊調至北京南苑,同時下令部隊,將后隊改為前隊,於10月19日回師北京。23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人,聯名發出了呼籲和平的漾電,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賄選總統曹錕的反動統治,佔領了北京。25日,馮玉祥等人在北京北苑舉行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國民軍,推馮玉祥為總司令兼第1 軍軍長,胡、孫二人分任副總司令兼第2、第3兩軍軍長。“北京政變”后,吳佩孚把前線指揮交給張福來主持,親率其嫡系第3師、第26師各一部,共約七八千人,於10月25日乘車回救北京。26日,吳佩孚命令部隊開往楊村一線布防,對馮軍採取守勢。企圖等齊燮元、孫傳芳的軍隊沿津浦鐵路北上;李濟臣、蕭耀南的軍隊由京漢鐵路南來。再在這兩路援軍的支援下,從馮玉祥的控制下奪回北京。到10月28日,由平泉、冷口入關的奉軍張宗昌部,攻佔灤州,截斷了榆關直軍的退路和榆關;天津之間的交通線,直軍紛紛潰退。31日,奉軍佔領了榆關和秦皇島,繳獲直軍的槍支達3萬餘件。直軍主力喪失殆盡。從10月31日到11月 2日,馮軍先後攻佔了楊村和北倉,並俘虜了北上援吳的魯軍旅長潘鴻鈞。吳佩孚見大勢已去,率殘部2000餘人由塘沽登艦南逃。
第二次直奉戰爭,從1924年9月15日到11月3日,一共打了50多天,最後是以直軍主力的全部覆沒和吳佩孚的狼狽南逃而告結束。在直系軍閥垮台之後,張作霖違背他“奉軍不入關”的諾言,揮軍進入了北京,並排斥馮玉祥,實際上控制了由段祺瑞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北京政權,把中國人民又拖進了新的痛苦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