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科

虎耳草目虎耳草科植物

虎耳草科(學名:Saxifragaceae)是虎耳草目下的一科小喬木或藤本。草本,灌木,小喬木或藤本。葉互生或對生,通常無托葉。本科的導管,在木本植物中,通常具梯狀穿孔板,而在草本植物中則常具單穿孔板。

形態特徵


草本,灌木,小喬木或藤本。葉互生或對生,通常無托葉。花兩性,有時單性,邊花有時不育;花序多樣;通常為聚傘狀、圓錐狀或總狀花序,稀單花;花被片通常4~5基數,稀6~10基數,覆瓦狀、鑷合狀或施轉狀排列;萼片有時花瓣狀;花瓣通常離生,或無;雄蕊(4~)5~10,或多數;有時存在退化雄蕊或腺體;心皮2~5(~10),近離生或多少合生,子房上位、半下位至下位。多室而具中軸胎座,或1室且具側膜胎座,稀具頂生胎座,胚珠具厚珠心或薄珠心,有時為過渡型,通常多數,2列至多列,稀1粒,具1-2層珠被,孢原通常為單細胞;花柱離生或多少合生。蒴果,漿果,小蓇葖果或核果。本科的導管,在木本植物中,通常具梯狀穿孔板,而在草本植物中則常具單穿孔板。染色體x=6~18,21。本科植物的花托,或上位花的子房頂部,或退化雄蕊面向子房的表面,通常分泌蜜汁,引誘昆蟲,幫助完成傳粉。

生長環境


虎耳草科
虎耳草科
虎耳草屬植物以能在暴露的、多岩石的巉岩和岩縫中生長而著稱。其拉丁文屬名(Saxifraga)即意為「破岩石者」。虎耳草可生長於歐洲的高山地區,這些地區每年有一段長時間為冰雪覆蓋。其根系堅韌而硬,主根深入土壤。某些虎耳草在同樣嚴酷的環境中生長成墊狀植物,葉的表面大為退化,枝條極短。但大部分虎耳草科植物生長於潮濕、多陰的林地。這包括虎耳草屬、紅升麻屬、鬼燈檠屬(Rodgersia)、大葉子屬(Astilboides)、楯葉草屬(Peltiphyllum)和博伊金氏草屬(Boykinia)。

分佈情況


本科約含17亞科,80屬,1200餘種,分佈極廣,幾遍全球,主產溫帶。我國有7亞科,28屬,約500種,南北均產,主產西南,其中獨根草屬Oresitrophe Bunge為我國特有。

藥用價值


虎耳草是虎耳草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多野生於溪澗岩石林下蔭濕處,現多作盆栽觀賞。虎耳草全草可鮮用或曬乾藥用。
虎耳草性微苦、辛、寒,具有消腫解毒之功效。一般肺熱咳嗽可采鮮全草100克煎服。對風濕疹、皮膚搔癢症,可采鮮草50克浸酒服用。采鮮草搗爛絞汁,加冰片少許滴入耳內可治療急性中耳炎。若患痔瘡則宜選干全草燒煙熏瘡或煎水池蒼。治燙火傷,可用鮮全草搗汁抹塗於燙傷處,效果均佳。
本科多為藥用或觀賞植物,如落新婦屬、岩白菜屬、繡球屬、鬼燈檠屬、虎耳草屬等的一些種;常山可治瘧疾。

最早發現


菲律賓紅升麻(Astilbe philippinensis)的葉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用作煙葉。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根狀莖在中醫里作用止血藥和補藥。心形葉黃水枝(Tiarella cordifolia)產於北美,可用作利尿葯和滋補藥。具長匐莖虎耳草(Saxifra gasarmentosa)原產於中國及日本,在爪哇、越南及中國許多地區用作治耳痛及其他耳病的草藥,在中國亦用於治療霍亂及痔瘡。

環境


虎耳草科植物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潮濕環境。垂頭虎耳草(Saxifra ganutans)是真正的水生植物。賓夕法尼亞虎耳草(S.pennsylvanicum)為沼澤植物,小花葉虎耳草(S.micranthidifolia)生長於寒冷的山間溪流中和潮濕的岩石上。另一些種則多少適應於乾燥的環境,如三齒虎耳草(S.tridactyloides)的莖上有鱗莖狀的珠芽,用以貯藏水分。同樣,三岐虎耳草(S.trifurcata)的表皮高度角質化。具小球虎耳草(S.globulifera)具膜質的芽鱗及被毛的托葉。粗糙虎耳草(S.aspera)的葉為肉質,高度角質化,經久不落,可用以貯存水分。以上幾個種均為適應乾燥生境的實例。有些種具葉蓮座,蓮座下部的葉僅輕度角質化,因此積存於此的露水可被葉片吸收,水分得以大量貯存,使花葶得以生長。

栽培


本科的栽培種多屬虎耳草屬(Saxifraga)。其他著名的種類,如珊瑚鈴屬(Heuchera)、紅升麻屬(Astilbe)、嗩吶草屬(Mitella)、Lithophragma屬、傘草(Darmera peltatum)、黃水枝屬(Tiarella)和千母草(Tolmiea menziesii),常栽作岩石花園花卉或邊緣花卉。

種屬分佈


本科主要的亞科、屬及常見種有:
扯根菜亞科
僅扯根菜屬(Penthorum)1屬,約2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北美。中國僅有扯根菜1種。產西南、華南和東北。苗葉可食;藥用治黃疸、水腫、跌打損傷等。
虎耳草亞科
(Saxifragoideae)主要屬有:
①落新婦屬,約18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北美。中國有7種,分佈甚廣。其代表種落新婦產西南、華中、華東、西北和東北。日本、朝鮮、蘇聯也有。多年生草本,為二至三回三出複葉;小葉邊緣有重鋸齒,沿脈生硬毛。花密集,幾無梗;萼片5;花瓣紅紫色,條形。其鮮根莖含落新婦甙(astilbin C21H22O11)、岩白菜內脂(bergeninC14H16O9)、2-羥基苯乙酸(2-hydroxyphenylacetic acid,C8H8O9)、4-羥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C7H6O3)、香草酸(vanillic acid,C8H8O3)等,供藥用。治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蛇咬傷等;也為觀賞植物。
②獨根草屬,僅有獨根草1種,產山西東部、河北及遼寧。
③鬼燈檠屬,有6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喜馬拉雅地區。中國產5種,分佈於西南至東北。其代表種鬼燈檠,多年生草本。莖幾無毛,不分枝。掌狀複葉;小葉5~7,下面沿脈生長柔毛。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萼片(6~)5,白色或淡黃。根莖含有澱粉、鞣質及熊果苷(arbutin)。供食用、釀酒、制栲膠;藥用治甲狀腺腫、咽喉腫痛、衄血、腹瀉等;亦供觀賞。
④岩白菜屬、有9種,分佈於亞洲。中國有6種,產西南和西北。岩白菜,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具柄;葉片厚軟,通常近全緣,無毛。圓錐狀聚傘花序;萼片5,革質;花瓣紫紅或暗紫色。含岩白菜內脂。藥用治肺結核、腸炎等;亦供觀賞。
⑤虎耳草屬,約有400餘種,分佈於北溫帶、北極和南美。中國有203種,南北均產,主產西南。其中的虎耳草為多年生草本,有細長鞭匐枝。葉片腎形、心形至扁圓形,邊緣有齒牙,被腺毛。圓錐狀聚傘花序;花梗被腺毛;花兩側對稱;花瓣5,不等大,白色。藥用治小兒發燒、中耳炎(外用)等;亦供觀賞。
金腰屬,有65種,分佈於亞、歐、非、美四洲,主產亞洲溫帶。中國有35種,產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西北和東北。
⑦礬根屬,約50種,產北美。
茶藨子亞科 僅有茶藨子屬,約150種,分佈於北溫帶和南美安第斯山。中國有45種,產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代表種大刺茶藨為灌木,枝節上有3枚針刺,針刺三叉狀,粗大;分佈於西南各省區;作綠籬或供觀賞。
Francooideae亞科
有Francoa(僅1種,系栽培植物)和Tetilla(僅1種)兩屬,產智利山中。
梅花草亞科 僅有梅花草屬,約70餘種,分佈於北溫帶。中國有59種,各省均產,主產西南。雞肫梅花草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葯,治咳嗽吐血、濕病瘡毒等;也可供觀賞。
鮑耶爾阿亞科 僅有鮑耶爾阿屬,3種,產澳大利亞。
Pterostemonoideae亞科
僅有Pterostemon屬,2種,產墨西哥高原。
繡球亞科 灌木或喬木;單葉通常對生,無托葉;花瓣4~10;雄蕊5至多數,通常為花瓣的倍數。主要屬有:
①山梅花屬,約75種,分佈於北溫帶;中國約有15種,產西南至東北。太平花分佈於四川、山西、河北、遼寧;葉小,葉柄通常帶紫色;花梗無毛;花黃白色。為觀賞植物。
②溲疏屬,約50種,分佈於亞洲和美洲;中國約有40種,遍產全國,主產西南。溲疏分佈於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北、貴州;日本也有。灌木;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上面的星狀毛具5輻射線,下面的星狀毛具9~12輻射線;圓錐花序窄。藥用可退熱,但有毒慎用;也供觀賞。
③黃山梅屬,僅黃山梅1種,產安徽黃山和浙江天目山;日本也有。鮮根莖入葯,治疲勞過度,全身酸痛等;也供觀賞。
④繡球屬,約80種,落葉灌木或半灌木,分佈於亞洲及美洲。中國約有45種,各地均產,主產西南。其代表種繡球。傘房花序球形,花全為不孕花;中國各地多有栽培,變種很多;入葯抗瘧清熱;也供觀賞。
⑤鑽地風屬,約有8種,分佈於亞洲東部。中國有6~7種,產長江以南各省。代表種鑽地風木質藤本,分佈於西南、華南至華東。葉對生,全緣或有細齒,下面通常沿脈生柔毛。傘房狀聚傘花序,疏生柔毛;不育花的萼瓣狹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根、藤入葯,治風濕筋骨痛;也供觀賞。
⑥黃常山屬,約12種,分佈於亞洲東南部。中國有6種,產西南至華東。代表種黃常山(見彩圖)。分佈於長江以南、陝西、甘肅;越南至菲律賓也有。落葉灌木。小枝、葉柄和葉無毛或疏生短毛。傘房花序常呈圓錐狀,多花,子房近下位。根及葉含常山鹼甲(α-dichroine,C16H21O3N3)、常山鹼乙(β-dichroine,C16H21O3N3)、常山鹼丙(γ-dichroine,C16H21O3N3)、常山次鹼(dichroidine,C18H25O3N3)、四喹唑酮(4-quinazolone,C8H6ON2等。根、枝、葉入葯,治瘧疾。
鼠刺亞科 僅有鼠刺屬,15種,主要分佈於亞洲東部亞熱帶地區,北美產1種。中國有12種,產西南至台灣。代表種鼠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佈於廣東、廣西和雲南。
多香木亞科 有16屬,其中擬鼠刺屬有60種,分佈於南美,多香木屬(Lyosma)有60種,分佈於東南亞和大洋洲;中國廣東和廣西僅產多香木1種。
虎耳草科在形態上分化較大,在各個分類系統中對其分合不一,如上列的亞科,也有人主張分成獨立的科。多數分類學者則認為本科與景天科薔薇科及庫諾尼科(Cunoniaceae)有顯著的聯繫和共同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