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佛壇的結果 展開
- 佛壇
- 漳州市漳浦縣下轄鎮
佛壇
佛壇
佛壇是指安置佛像的壇座,即佛堂內為供奉佛像而造的基壇,或佛堂所安置的佛龕,以及寺院須彌壇的總稱。依材料的不同,而有石壇、土壇、木壇之分別。如果依形狀之差異則可分為方壇、八角壇、圓壇等種類。依印度古來的習俗,即常將本尊像安置於佛堂正面的壇上,如阿旃陀(Ajanta)、巴格(Bagh)等石窟內,均是在高石壇上安奉佛像。
中世以後有木造佛壇,其形式初時模仿石壇,后多仿須彌山形(即須彌壇),如(在金右兼)倉圓覺寺舍利殿、播磨鶴林寺本堂、金澤稱名寺金堂等佛壇,即為須彌壇。
而佛壇中所供奉的主尊(本尊),則依宗派之不同而有差異。譬如南傳佛教的佛壇,主尊皆為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所供奉之主尊,則較為不同。如凈土等行者供奉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禪宗則有僅供奉達摩或六祖的。台灣的一般信徒常供奉三寶佛(釋迦牟尼、阿彌陀、藥師),也有隻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而密教行者則依派別及所修法門而有不的主尊。
甲、迎請聖眾降臨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屬智悲日增,直至圓滿菩提。
乙、以禮拜、供養、讚頌、種種承事列於日課之中;一則加深皈依之關係,積集道業資糧,二則迴向眾生成佛,培養菩提心。
丙、藉觀佛、點燈、上香、獻花、禮拜等,使五官之作用全體投入佛事中,擴大並加速行者心靈之凈化。
丁、使日課不但定時並且定處,更易形成牢不可破之習慣。
戊、佛壇之莊嚴可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並使訪客有見聞隨喜之機緣。
佛壇以安於專室為理想。如為多層之建築,宜設於頂層。若無專室,應擇寂靜處,或常課時可閉門靜修之室。佛壇之坐向,視主尊而定。如為凈業行人,當以阿彌陀佛為主,彼應坐西向東。如為消災延壽藥師佛,則應坐東向西。如無適當方向之壁面可資利用,亦可不拘於此。宜擇光線充足,行者較易專心瞻仰之壁面。
佛像應擇如法製做者。盡量避免以易碎之材料,如陶瓷做成者,以免不慎造成損毀。一般而言,應請完整而有底座者。但遇久經大德供奉之古董佛像,雖肢體略有殘缺,仍可請領繼續供奉。
平面之佛像,宜請大德為之開光,迎入佛之身、語、意、功德及事業。立體之佛像,如為中空者,應先請大德為之裝藏,以經咒、舍利、珍寶、松柏等填滿,再開光。如臨近無大德可請,仍可先安奉,待將來之機緣,再為之開光。
壁上懸掛之佛像,應依其地位之尊卑,而定高下。通常以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之次第,由上而下,分排懸掛。其中並應再依法身、報身、化身;或佛、菩薩、辟支、羅漢之次第而分高下或左右。同一排之聖像,其地位高低可有兩種排法:
1)以右為尊──從壁面之最右邊(即行者面壁時,行者之左手邊)排起。
2)以中間為最尊,再依次輪流安置於其右邊,再左邊。如此排所示:864213579。
懸掛佛像也應考慮到各像之形式及大小,以排成美觀對稱組合。因此以上所介紹的兩種排法,可斟酌選用其一。
本尊像與其壇城像,只可掛成上下,不可排成左右。壇城在本尊之上或下皆可。例如西方極樂世界圖,可安於阿彌陀佛像之上或下方,而不宜排於其側。
以上所述以右為尊,乃印度、西藏所傳文佛之古制。漢人所繪西方三聖像,往往依漢俗之以左為尊,分安觀音、勢至於彌陀之左、右側。吾人為顧及畫面兩菩薩都是向佛而立,只好入鄉隨俗,仍依左、右而安之。若三像不在同張上,且菩薩面向正前者,仍以依文佛古制安觀音於右為宜。
如果一面壁上掛不下所有佛像,可分掛於其他三面壁上。每面壁上之佛像,仍應遵循前述尊卑次序之原則而安設。護法聖眾也可集中掛於正對佛壇地位稍低之壁上,以便彼等注意佛陀之指令。也可於護法眾下添設供桌、供品,構成護法之專壇。
立體之佛像可安於佛桌上。如僅有一桌,則以靠近牆壁之桌面安像座,靠近行人之桌面陳設供品。佛桌上佛像之尊卑次第,仍循前述同排之兩種排法之一而定。若排成數排,則應注意避免大像遮小像之情況。佛桌及供桌皆宜以莊嚴之桌巾鋪設其上,或雕飾以吉祥圖案。
舍利宜裝於有透明玻璃窗之舍利塔,安於佛桌上供奉。
一切諸佛皆由法出生,是故經咒只可安於佛像之上方或兩側,以示尊重,而不可誤置於佛像或供桌之下。經書或佛咒,亦可安於佛桌上以供奉之。惟於經上,不可安放他物。如果只有一個書架,無有專門之經架,則應將佛經置於頂層,佛學論著及梵唄、五會念佛等之錄音帶其次,外道及世間學問安於其下。
有心流通佛書、佛像之行者,可於經架上設一流通欄,或置一流通經像之專櫥,安於佛壇附近或客廳,供訪客自選自取。
佛桌上可安放各種法器,如木魚、引磬、法輪、鈴杵等,於佛像之前方或兩側。念珠可右旋三圈繞成蓮座,而使父、母珠直立此座上,以安置之。拿起鈴杵時,應兩手交叉,右上左下,右杵左鈴;安放時亦復如是。因此在桌上,鈴應緊置於杵之左側。鈴上佛母面朝行者。如有密宗所用之鼓,則置於杵之右側,使鼓之側沿貼桌面而立,(鼓面不貼桌面。)法輪如無法平穩直立,可以其柄插入米杯中以安置之。密宗法器如蒲巴、鉞刀,應置於使用該項法器聖尊之附近。若平放,其尖鋒應朝外以防魔。若豎
立,尖鋒應向下。因此蒲巴亦有直插於米筒者。用以計算佛號、供曼達或禮拜次數之計數器,亦可安於佛桌邊上。大禮拜所用之長板,小禮拜之拜墊,習定用之坐墊,可安於供桌前方,如供桌下空,則平時內藏,應用時方取出。
供桌中央可置香爐。爐內宜先置香灰或細砂,或者先暫用米,等將來香灰積多了,再篩過以供插香。或供燃檀香粉及檀香木。方法是先燃香粉,然後漸添切成小條之香木。如果防香煙熏壁,可用有蓋之卧香爐。線香如中途停熄,不可再燃,但可做卧香再燃。不可在香未盡時拔起熄之。不可用形如線香之小電燈混充供香。若租用他人房室,不準點香,至少應置檀香木三、五塊於供桌上。
供桌之左右側可供燈一對於佛像前。以有蓮座或龍座等莊嚴之供燈為佳。最好是小紅燈泡之電燈,並維持常明不斷。此外可添供酥油燈、花生油燈或蠟燭。
供桌兩側應供花瓶一對,以不易打碎並且有花飾美觀的為佳,例如景泰藍瓶。瓶中供花以時新之鮮花為佳。或者以人造花插成美觀之擺飾。遇有鮮花時,另以他瓶供陳。花瓶中也可夾插孔雀翎若干支。供花於佛,不可用有刺者,如玫瑰。有刺之花只可供護法,以其威武不畏刺故。瓶花插成美觀者后,應將最美方轉向受供之佛像。
香爐前可陳供杯一排。顯教行者可供清水三杯。密教各派傳承不同,有七杯、八杯、九杯之不同。杯中供物各派亦大同小異。八杯分表八供,由佛像之右至左分表水(盥洗用)、水(飲用)、花、香(燃香)、燈、塗(塗香)、食(食品)、樂(音樂)。普通為七杯清水,食品另供。代表塗香之第六杯中,可加入數滴香水。杯間距離為一粒米之長度。關房內之供桌,也可陳設兩排供杯。近佛一排供佛,近行者一排則供具本尊佛慢之行者。近行者之七杯,其表法則由行者之右至左。
密宗行人普通應供陳曼達,或為七供、卅七供,紅教則別有三身曼達。
各種時新果品、食物,皆可供陳。但顯教行人一般皆只供素。密宗行人兼供葷素,但不可為供葷而殺生或指使他人殺生。只可就市面現成之葷物購來供奉。
每餐之前宜先添換供品。香可隨時供,至少點早晚兩次。常明燈以外之油燈或燭火,如不能常供則於晚上或做功課時點燃。鮮花應每二、三日換清水,並隨時取出凋萎者。人造花可於數個月後換一次。每晚臨睡前或晚課後,將供水想為甘露倒掉以施餓鬼。將供杯擦乾成兩疊倒置。(第六杯沾有香水者自成一疊,其餘合為一疊。)如供杯不能合,則分別倒置。晨起將七供杯排好,可先放第四杯於香爐前以為中央之基準,然後分列左右各三杯。然後以有嘴之水壺添清水,同時念‘嗡、阿、吽。’凡上供品
時,皆應念‘嗡、阿、吽。’曼達亦應添米。若無時間可日日換曼達,至少於每月供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之四日換之。(此四日依序為陰曆之初八、十五、廿五及廿九。紅教則改初八為蓮師之初十。)各種食品供陳之後,或經一柱香、或一、二日,即應取下,以免供久陳腐,反而遭罪。供品之價值在誠心,故以特意為供佛而購備的為佳。自用之食物也可先供佛再領用,以領取加持,食時當作甘露想。供品取下后或自用、或施戶外生物,並念施殘食真言‘嗡、烏幾札、巴零打、卡卡、卡嘻、卡嘻。’,使彼等分享佛恩。曼達換下之米,可全施鳥雀。預備供奉用之香、燭、米、火柴等,可儲藏於供桌之抽屜內,或供桌下,較便取用。火柴有毒,不可放於供桌上。若家中有小孩,慎防他們玩弄火燭,寧可收藏於其他高處。
出門旅遊時,最好能請人在佛壇依舊代供,自己在外每餐前也先以食品遙供再領用。若無人可代供,可先觀佛壇聖眾化光入自己心中,或入日常手轉之法輪內,然後取下會變壞的食品、鮮花,熄滅燭火,倒去清水。在外每飯前先供隨身所攜法輪內之聖眾,或於食用時想成是在供養心內諸聖。回家后再觀聖眾由心或法輪化光出來,回到各各像內。
遷居或佛壇遷室時,先觀聖眾化光入己心或法輪,再移動佛壇之一切。等佛壇重新安好,再觀聖眾化光返回像內。如臨近大德,此時亦可重請開光。
以上所述極為簡略,偏重實際之應用,省略深奧義理之說明。希望初修者能依此安設佛壇,起修供養、禮拜等加行,並養成定時定處做功課之習慣。並且請不以此為足,進一步研讀文後所列之參考資料,以便了解供奉佛壇與神壇之差異,如何建立與佛像之正確關係,種種供品諸多層面之意義及表法。
獻供是佛法修習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傳統方式獻供的。這些獻供不僅僅是儀軌的一部分,而是發願服務眾生的延長。
獻供是執與貪的對治方法。獻供有其物質的意義,就是一個人獻出他所有的有價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徵性地獻出所有財物,想象眾生因此獲益,一切睏乏獲得補償,圓滿布施波羅蜜。一般言之,佛壇上獻供以七種為一組,放在七個容器中,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別的意義:
(一) - 飲水
第一個供品是飲水。供水的功德是在消除眾生的口渴,尤其是餓鬼道的眾生可以因此而解除口渴的痛苦。供水亦有使眾生廣被佛法慈悲,終能身心清涼的目的。
(二) - 浴水
飲水及浴水做為供品,並非佛陀口渴或需要清潔,而是向皈依的對象獻水可以幫助我們積聚功德而得到自身的清凈。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獻供的目的也有消除我們修法、修習禪定及了解佛法時會遇到的障礙。
供水時,杯子要擦乾淨,先倒入一點點水在第一杯中,於後依次過濾一遍。再以一粒米寬的間距排整齊。由右邊到左邊依次倒入清水。不宜太滿,可保留一粒米之高度,特別要注意供水的五種過誤,要能遠離才可得到五種功德。
五過患說明如下: 1。水沒有流滿器時,在心緒中的功德也曾有「不滿」之過。 2。若水滿而溢,業障也自有「滿而溢」之緣起過患。 3。杯子與杯子之間不留距離,曾有遇惡緣朋友之過患。但若相反,杯子間距太寬時,有遠離上師及善知識的過患。 4。一列排得歪歪的杯子,曾有此生、來生、身心不正的過患。 5。流水滿溢流到桌面上,或米中有水,水中有米時,此世眼睛曾不明亮及常常 流眼淚和有眼屎之過患。因此,我們一定要遠離五過患才能得到反過來的五種功德。
據說毗婆屍佛涅盤而有比丘至城裡托缽,有不少施主都供養了豐富食物,而一對貧窮夫婦一無所有,就以一陶缽的清水為供,心中生起十分恭敬清凈的心供養之。後來,他們住生時,升到了三十三天。…。
這對貧窮夫妻由於供水功德廣大,積累了很多善凈資糧,在每一世代都投生貴族,身形美好。到了釋迦牟尼佛時代,又投生到只園精舍的富貴人家中作兒子,成為金色家族中的孩子,取名「金神」,滿眾生願,不論衣食、寶玉、皆可如願,後來金神在佛前受比丘戒,得羅漢果位。
第三個獻供是花,以此將成就者周圍莊嚴,雖然獻花對於圓滿的佛界並不需要,但這對獻供者有利益。也讓我們有意願使所有眾生可以找到高貴的住所,終極可具備像成就者一樣圓滿的種種相貌及特質。
如何以供花來累積福德資糧呢?從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間應化時,許多比丘在城中托缽,富貴人家以美食供養,而一貧窮人什麼也沒有,但他對比丘生起無比信心,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顏色的各種花朵,以很清凈虔誠的心供養。他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只園精舍投生為一富貴人家之子,相貌莊嚴美好。出生時,天降花雨,得到「花神」之名,這位「花神」後來長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羅漢之果位。可見供花時,最重要的是以虔誠的心,發願眾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即使是小小的花朵,也因發心廣大而會有極廣大的功德利益。
獻香並非因為佛菩薩需要藉此除去身上的味道,而是獻香可以消除不快及不健康臭味的產生,所積的功德最後可實現修行深妙香氣的完成。據說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蜜芬芳香氣所包圍。
至於「香」的供養方面又是如何呢?依材料的來源可分為純粹自然的香,與合成的香;天然的香例如檀香、沉香、柏樹葉子、樟木、甘香松、當歸、稻殼、杜鵑花等。合成的香如: 1。紅白檀香 2.五妙供 3.麝香 4.木棉花等潔凈之材料合起來做成卧香;合成香成自然香來供養,全依每個人的能力而定,重要的仍是「發心」。
天然香要很乾凈,合成香是成品,關鍵是心中保持虔誠,點火燃香為供養,先為無邊無際的虛空如母眾生得佛果位來生起菩提心,此為前行發心;正行時以三輪體空之觀念來思惟,供養完的結行迴向至為重要。以文殊普賢菩薩如何利益眾生而來迴向,我也如是件迴向。供養功德不立即迴向,一旦生起煩惱時,功德會消失,因此迴向是很要緊的事。
第五種供品是燈燭。諸佛菩薩,用他們慧眼來凈觀,並不需要燈燭來為他們照明。獻燈是讓獻供者練習觀想所有眾生的無明都獲得清除,獻燈也是為了最後在眾生中知識及經驗可以明白的表現出來正如在佛陀及覺悟者清凈心中自然流露的一樣。
材料方面如燈油不論奶油、酥油、植物油都要很乾凈。供杯不論:金、銀、銅、鐵、陶、玻璃等不同材質,以自己能力為考量重心,而燈心要格外潔凈,根部直穩,表戒律清凈。中部厚實,表禪定力佳。末梢心尖易點著,表智慧力。
點著了油燈,以清凈心來供養並且念供燈祈願文 : 嗡阿吽!1。燈杯似珍寶美麗莊嚴。 2。清凈芳香酥油滿盈杯。 3。柔軟燈心長直似天繩。 4。破除黑暗明燈為供養。 5。祜主上師三寶三根本。 6。無量歸處大海聖眾供。 7。智慧眼無晦亦無光然。 8。我等眾生無邊亦無際。 9。黑暗無明二障悉凈除。 10。願得殊勝清凈智慧眼
如此念頌並專心思惟觀想佛陀凈土似太陽燦爛光明升起。以清凈虔誠的心將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供燈祈願品是寧瑪巴大岩藏者 敦殊仁波切加持的法語。供燈功德殊勝極了,有褐云:「供燈福德無窮際,卻除無明具慧眼、智慧脈廣凈惡業、超越三界證三身」。
塗香 (香水)
容光煥發而圓滿的成就者當然不需要塵俗中的香水來經驗自然圓滿境界,但我們獻香水是為了暫時凈化不良的習性,如貪、嗔、痴,而最後不但是習性,連外界周圍也被清凈而圓滿了。
第七供即是食物。成就者不需要食品之供養,供食品之目的是暫時消除眾生飢餓的痛苦,並帶來充分之食物。最後獻食物可令眾生經驗到靜思圓滿的境界「三摩地」,令眾生依靜思之自然資糧而生活。
談到供果來累積福德資糧前,先說一則小故事:過去印度有一對貧困的母子,當兒子一遠去他方種田時,母親為他備了食物作為午餐。當他正想吃時,來了一位托缽的比丘;兒子想我們家前輩子也沒累積資糧,如果這輩子不累積資糧,下輩子會更貧困啊!於是以恭敬清凈心供食給比丘,併發了很大的願。這一念殊勝的大願,使他下輩子轉生為王子,吃穿不愁。
因此我們也要以清凈心為自己及虛空的眾生髮願供養三寶,由於發心清凈,並且迴向,不只得到國王果位,還會說得佛陀之圓滿果位呢!
供養美妙音樂作為累積資糧之方式又如何呢?我們先以鈴之妙樂為例。一般在佛堂或佛塔、寺院的角落有鈴、風吹鈴響,以此妙音供佛之意是對佛陀身法意清凈之讚頌、用唱頌方式禮讚三寶、功德尤其廣大。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國王叫波斯匿王,他帶著眷屬一起去只陀林,忽聞妙音響起,一路上連大象、馬匹、畜牲們都駐足諦聽。波斯匿王十分好奇,心想是誰的歌聲如此迷人,連畜牲們都如此沉醉?原來是一位個子小小的比丘唱頌的。波斯匿王請教佛陀:「小小個子比丘是什麼因緣而有此美妙唱頌能力?」佛陀說:因為他曾在迦葉佛的舍利塔上供了一個金鈴子。併發了清凈的大願,因此在五百劫之間,都有能力唱出美妙之聲音,令眾生陶醉。
所以我們在佛堂以三清凈來供養 - 發心清凈、正行清凈以及迴向清凈,不論風吹小玲、大喇叭、哨鈉、笛子、跋.…供養之後,都可能如小小個子的比丘一般,具足佛音六十支的美妙成就。為什麼佛前供水、花、香、燈、塗、果、樂等八供呢?這是緣自印度的習俗,客人來到家中,先招待人喝水、然後洗腳,再掛朵花在脖子上,以香熏一熏全身,然後亮起燈來,身上塗得否香來,並給予食物招恃,全部都具全之後,再彈琴給客人享受。
我們供養佛陀以八供,但其實三寶是不需要這些供養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能累積資糧而來做八供的,而供養也以發心廣大的前行、思惟三輪體空的正行及普皆迥向的結行三清凈為關鍵。前次尊貴的堪欽仁波切來弘法所贈之口訣法語,亦再三提起;人人本具的圓滿佛性不宜向外尋覓,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修!唯有時時觀照自心,好好積聚福德資糧,才能見得心的本來面目,認識珍貴的心中摩尼寶珠。供養以動機純正最珍貴,莫流於虛榮的炫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