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株蕁麻

異株蕁麻

異株蕁麻(學名:Urtica dioica L.)是蕁麻科,蕁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可達100厘米,四棱形,分枝少。葉片卵形或狹卵形,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疏生小刺毛,下面生稍密的小刺毛和細糙毛,托葉離生,條形,雌雄異株,稀同株;花序圓錐狀,雄花具短梗,花被片合生至中部,雌花小近無梗。瘦果狹卵形,7-8月開花,8-9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西藏西部、青海和新疆西部。喜馬拉雅中西部、亞洲中部與西部、歐洲、北非和北美廣為分佈。生於海拔3300-3900米山坡陰濕處。

異株蕁麻嫩葉可製作蔬菜沙拉、餡餅或湯,也可製成茶。也是很好的動物飼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該,常有木質化的根狀莖。莖高40-100厘米,四棱形,常密生刺毛和細糙毛,分枝少。
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5-7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齒尖略向前彎曲,上面疏生小刺毛,下面(尤在脈上)生稍密的小刺毛和細糙毛,鍾乳體點狀,基出脈常5條,下部一對較短細,上部一對伸達中上部齒尖,或與鄰近的側脈網結,側脈3-5對;葉柄(至少莖中部的)長約相當於葉片的一半,向上的逐漸縮短,常密生小刺毛;托葉每節4枚,離生,條形,長5-8毫米,被微柔毛。
雌雄異株,稀同株;花序圓錐狀,長3-7厘米,序軸較纖細,雌花序在果時常下垂,疏生小刺毛和微柔毛。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4毫米,開放后徑約2.5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外面疏被微毛;退化雌蕊杯狀,具柄,透明,中空,頂端有一小孔;雌花小近無梗。
瘦果狹卵形,雙凸透鏡狀,長1-1.2毫米,光滑;宿存花被片4,在下部合生,外面被微糙毛,內面二枚寬橢圓狀卵形,稍蓋過果,長1.2-1.5毫米,外面二枚狹橢圓形,下部漸狹,較內面的短2-3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主要亞種


新疆異株蕁麻(亞種):該亞種與原亞種區別在於莖和葉柄被很稀疏的刺毛和微柔毛,或近無毛,葉上面變無毛;葉的齒尖明顯內彎,頂端的齒顯著伸長。與尾尖異株蕁麻區別在於葉片的半邊不呈鐮刀形,先端漸狹,上面變無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分佈於中國新疆。生長於海拔500-24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水旁草地。該亞種過去誤定為異株蕁麻和狹葉蕁麻,與後者的不同在於雌花序多分枝;雌花被片外面被較密的毛,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齒15-21枚,上面近無毛;葉柄長為葉片的1/5-1/3。
尾尖異株蕁麻(亞種):該亞種莖、葉柄和葉背面疏生刺毛和微柔毛;葉披針形,自中部驟然變狹,葉的半邊呈鐮刀形,先端尾狀;莖中部的葉柄比葉片短約5-6倍。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佈於中國西藏的西部和東北部、新疆西部和阿富汗。生長於海拔4100-50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林下蔭濕處。
甘肅蕁麻(亞種):該亞種葉心形或卵狀心形,長4-7厘米,寬2.5-6厘米,邊緣有裂齒或細銳牙齒;葉柄與葉片等長或長及葉片的1/2;托葉很小,狹三角形或條形,長1-3毫米;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穗狀或近穗狀,多少下垂,長不過葉柄;雄花具梗;雌花被片外面密被微糙毛和1-4根刺毛。花期6-8月,果期9月。中國特有,分佈於甘肅東部和四川西北部。生長於海拔2200-2800米的山坡林下。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西藏西部、青海和新疆西部。喜馬拉雅中西部、亞洲中部與西部、歐洲、北非和北美廣為分佈。生長在海拔3300-3900米的山坡陰濕處。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異株蕁麻可種子繁殖亦可營養體繁殖。其種子細小,播種時應將苗床土壤整平耙細,播種深度不宜超過1厘米。異株蕁麻種子的最適萌發溫度為30℃;一定濃度的稀土溶液或赤霉素溶液處理,可提高其發芽率;pH中性條件下,最易發芽,隨酸鹼度增加,發芽率逐漸降低。異株蕁麻種子苗抗雜草能力弱,由於親本雜合度高,後代分離變異嚴重。
營養體繁殖:營養體繁殖能很好地避免上述問題,可採用根狀莖繁殖或扦插繁殖,經吲哚乙酸處理的異株蕁麻插穗,在農業用珍珠岩培養基中扦插10-12天即可生根。
莖段繁殖:直接將異株蕁麻莖段扦插於土壤中亦可正常生根,莖段扦插繁殖可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種苗,同時也需要充足的生產空間。此外,扦插苗的生根率和成活率受季節影響較大,在溫帶地區,初秋是異株蕁麻扦插繁殖的最佳時期。
異株蕁麻種植密度與種苗來源及利用方式密切相關。
⑴扦插苗種植以行距60-75厘米,株距50-60厘米為宜。根狀莖繁殖的種根長度應控制在15-20厘米,穴植,穴深6-8厘米,株距40-60厘米,行距75-100厘米。
⑵以收穫葉為目的時,為保證栽植第1年即可獲得較高的葉產量,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甚至20厘米×20厘米均可。
⑶種子繁殖一般採用條播,行距20厘米,播種量100粒/平方米。

栽培技術


異株蕁麻
異株蕁麻
異株蕁麻生態適應性較強,地下根狀莖發達,可保證其安全越冬。土質疏鬆,富含氮、磷及有機質的土壤更利於其生長。其抗澇性較差,生長於沙壤土優於壤土和粘壤土。土壤pH5.6-7.6為宜,中性最佳。土壤含水量對異株蕁麻成活率、株高、葉面積及體內水分分配等均有影響。土壤相對含水量以67.90%-80.74%為宜。生長期內,可適時灌溉以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春季雨水豐沛利於異株蕁麻生長,夏季降雨達到56毫米以上即可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而不用灌溉。異株蕁麻是典型的喜氮植物,在施氮量為200千克/公頃時,其莖稈干物質產量可達9810-12850千克/公頃。施氮過量是否會對其纖維品質產生影響。在其生長期內可追施60-80千克/公頃氮、150-180千克/公頃氧化鉀及40-50千克/公頃五氧化二磷。土壤中尿素、過磷酸鈣、硫酸鉀及硫酸錳+硫酸硼含量分別為0.120、0.060、0.200和0.034毫克/千克,是異株蕁麻田高產、優質、高效的土壤肥料配比。為降低生產成本,可考慮將異株蕁麻同能與固氮菌共生的豆科植物間作。
異株蕁麻苗期抗雜草能力弱,應加強田間管理。有機農業生產中,為便於機械化除草,可將栽培行距控制在100-150厘米。精作農業中,生產空間有限,株行距可控制在50厘米×50厘米,使植株儘快覆蓋地表,從而達到抑制雜草的目的。

病蟲防治


異株蕁麻抗病蟲害能力較強,一般只會在植株局部位置發生病蟲侵害。野生異株蕁麻會受到一些真菌、毛蟲、蚜蟲及紅蜘蛛的侵害,從而導致其莖、葉等部位受損。雙苯三唑醇、甲基托布津及有機硫農藥等可以用來防治異株蕁麻的真菌病害。

主要價值


氮素指示物

異株蕁麻還是一種氮素指示物。在德國乃至歐洲,由於空氣污染,森林中的氮素、二氧化硫等沉澱物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森林中異株蕁麻的異常生長,特別是在一些100天以上的山毛櫸林中異株蕁麻生長擴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森林的天然更新,由異株蕁麻的異常生長,可判定該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

食用與飼用

異株蕁麻嫩葉可製作蔬菜沙拉、餡餅或湯,也可製成茶。其嫩莖葉富含維生素(A、C、D和E)、礦物質(鈣、鐵、鉀、錳)、蛋白質、膽鹼、胺類、抗氧化劑、葉綠素、5-羥基色氨酸、綠原酸及植物甾醇。已從其葉中分離出了9種類胡蘿蔔素,以β-胡蘿蔔素居多,鮮葉中提取的類胡蘿蔔素總量可達0.296毫克/克乾重。此外,異株蕁麻中還富含必需脂肪酸。從異株蕁麻中提取的脂肪酸中,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及亞麻酸的含量分別為6.8%、1.1%、3.6%、20.2%和12.4%。異株蕁麻嫩葉中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類胡蘿蔔素的含量高於種子。
異株蕁麻是很好的動物飼草,可鮮飼亦可製成乾草、草粉、或青貯飼料。在家禽日糧中添加異株蕁麻嫩莖葉可使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量分別提高15%-20%和60%-70%,青綠飼料用量降低30%。此外,給家禽補飼異株蕁麻莖葉可加深蛋黃顏色等。用異株蕁麻替代奶牛日糧中的青貯黑麥草,可穩定奶牛瘤胃pH,促進瘤胃健康,且不影響牛奶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