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之戰
擊敗倭寇的城邑爭奪戰
嘉靖四十二年冬,倭寇2萬餘人分乘百艘艦船,陸續在福清、興化(今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登陸。戚繼光指揮軍民與倭寇水陸交戰12次,斬倭3000餘人。倭寇以分散受挫,遂改變策略,集中攻城。倭寇萬餘兵力圍攻仙游。知縣陳大有率全城軍民據城防守。戚繼光根據敵情,調整部署:以一部隨監軍副使汪道昆往福州,防倭襲擊省城;一部防守閩江、興化,防倭深入腹地;又命把總傅應嘉統3000名水兵駐守漳州、泉州,控制沿海要地;自率6000名戚家軍增援仙游。時倭寇環城立營築壘,發動進攻。戚繼光以兵力懸殊,決定以仙游城為支撐,抑留敵人,俟主力集中后,再謀殲敵。遂派親兵200人乘夜入城,加強防守力量;命守備胡守仁領兵駐紮鐵山,據險為壘,牽制倭寇;從各營挑選勇士500人,組成敢死隊,不時襲擊敵營;將大本營移至離倭寇較近的石馬,四面布置疑兵,既遏制倭寇四齣剽劫,又使其不能專意攻城。倭寇多次發動攻城,在城內守軍頑強抗擊和城外明軍多方牽制下,均未成功。十二月二十三日,浙江6000名援兵趕到,戚繼光決心轉為進攻。為造成局部優勢,計劃以主力先攻南門外敵壘,然後轉用兵力攻擊其餘,以期各個擊破。遂命守備王如龍為左路、胡守仁為右路,協同中軍合攻南壘;把總陳濠、游擊李超分向東、西壘進行牽制性攻擊;把總金科為預備隊,隨時策應各路;指揮呂崇舟、副總兵金文秀至鐵山為疑兵,牽制北壘倭寇。二十六日,正當倭寇利用“呂公車”攻城時,明軍主力分3路向南門外倭寇發起進攻,倭寇大敗,退入南壘。明軍奮勇衝殺,摧圍拔柵而入。殘倭逃向東、西門。胡守仁乘勝向東追擊,與陳濠部夾擊東壘倭寇,王如龍向西追擊,與李超部夾擊西壘倭寇。各路明軍英勇突擊,迅速突破東西兩壘。殘敵數千逃往北壘。戚繼光親率大軍攻擊北壘,倭寇大部被殲,仙游圍解。
仙游之戰,戚繼光準確判斷敵情,及時調整部署,既不輕敵冒進,又不消極待援,採取各種積極措施,爭取時間,抑留敵人。俟援軍到達后,再以各個擊破的作戰指導,達到既解仙游之圍,又殲圍城之敵的目的。
指揮官戚繼光畫像
一、陸上防禦:戚繼光將6400人的軍隊分為8營,按北、中、南3路設防,3路部隊各統兵2營,分駐福寧、福清和漳州、泉州,自率2營兵力作為機動,還派兵一部防衛省城福州。
二、海上防禦:恢復以前廢棄的烽火門、南日山、浯嶼、銅山、小埕等沿海水寨,將修好的92艘兵船分配各寨,並增撥器械、火藥和糧餉。倭寇不甘心失敗,又於十月間聚合2.7萬餘人大舉入侵,計劃先以1.5萬人劫掠仙游,來春再犯省城福州。
十月徠上旬,倭寇艦船先後入犯台山、福寧三沙和閭間澳、萬安連盤澳、平海衛后潘澳等地。戚繼光令各水寨、各路把總奮力抗擊,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未能從根本上阻止倭寇對福建的進犯。為加強對抗倭的軍事領導,十一月,明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領導福建全省並浙江金、溫二府,負責水陸軍務。十一月初一,倭寇乘船16艘進犯興化府青山巡檢司石城澳,然後繼續南下。三日,倭又乘船5艘於連江東岱澳登陸南竄。六日,倭寇1萬餘人分屯仙游四門外城,包圍仙游。當時,仙游城內駐兵200人左右,另有民兵250人,即使將戚部在閩兵力集中起來,也僅為倭寇兵力之半。根據這一形勢,戚繼光決定先取守勢,確保仙游,待明軍兵力集中后,再主動進攻倭寇。
倭寇不斷加強對仙游的圍攻。陳大有等率領守城軍民,在城外戚軍的配合下,拚死抗擊倭寇。倭寇幾尢強攻難以得手,企圖進行誘降。守城官兵根據戚繼光的要求,一面同敵談判周旋,拖延和爭取時間;一面抓緊時間,構築土城等城防工事,改進和製造流星、飛鉤等防禦器械,加強防禦。延至十二月初六,倭寇因無力長期圍困,見明援軍未到,而且城內明軍官兵傷亡甚重,防守力量大減,遂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城行動,豎起雲梯登城。在此危急關頭,城外游兵奮勇衝進敵陣,燒敵雲梯,城內壯士奮勇拼殺,戚繼光聞報,令部隊發銃吶喊助陣。倭寇誤以為援軍趕到,於是停止攻城。
嘉靖皇帝
派兵增援,以分敵勢
調胡守仁、蔣伯青率所部佔據仙游城北之鐵山,據險設壘,與敵形成對峙之勢;選精壯士500名逼近敵巢進行襲撓,牽制倭寇;戚繼光還親自率兵前往仙游東之沙園。不時作出進剿姿態,動搖倭寇攻城決心;於仙游附近要點石馬遍設疑兵,使敵既不能專心攻城,又不敢輕出四面劫掠。
運送彈藥、兵丁,加強仙游防禦
抽高太平、鄭希等180餘人每夜往城中運送彈藥,加強城防能力;並製造後膛很薄的木炮,故意讓倭寇截獲,在施放時,後膛爆炸,使敵自傷;選派部分精兵入城,協助防守。
派兵控制要點,切斷敵救援和潰逃之路
戚繼光派鳥銃兵一哨赴惠安,協助守軍加強防守,防止倭寇向南流竄惠安;命把總陳應朝率兵一部協助監軍汪道昆駐守北嶺,防止福州方向之敵進犯省城;命把總傅應嘉率中哨水師設計誘敵,防止倭寇渡連江從水路出走;另以水師一部改為陸兵,配合召募之兵,扼守泉州、漳州等地,防止倭寇南竄。
仙游之戰,是繼平海衛大捷之後,明軍戚繼光部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此次作戰,在兵少力弱的情況下,能夠以寡擊眾,取得勝利,在作戰指揮上主要有以下經驗:
持久防禦,贏得時間
提督軍務譚綸
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當援軍到達之後,能夠根據敵我兵力對比不佔優勢的實際情況,正確制定作戰方針,採取隱蔽接敵,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戰法,連續破倭四壘,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擊敗倭寇,解除仙游之圍。
周密計劃,密切協同
在戰鬥組織上,作戰指揮員能夠周密計劃,密切協同,穩紮穩打,以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由於敵我兵力對比明軍不佔優勢,甚至處於劣勢地位,作戰指揮員必須十分謹慎,從防禦轉入進攻,必須處處周密計劃,精心安排,一著不慎,就會全盤皆輸。正是由於戚繼光確保仙游的精密作戰計劃,才使得倭寇進不能專意攻城,退又有被迫堵之虞,為下一步作戰行動贏得了時間。在仙游多次面臨危急的情況下,因為守城部隊與城外明軍的密切配合,多次轉危為安。在轉入進攻之後,連續破倭四壘,執行任務的各支部隊均能按作戰預案,主攻與助攻互相支援,協調行動,使矮寇各壘兵力不能會合,被各個包圍殲擊。
仙游之戰在沿海御倭戰爭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提督軍務譚綸在總結仙游大捷、上奏皇帝請賞時指出:此戰“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圍;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
戚繼光(嘉靖七年1528—萬曆十五年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煙台蓬萊人,祖籍安徽定遠。明朝傑出的軍事家、華夏傑出志士,民族英雄。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1562年戚繼光受命入閩剿倭,先後蕩平寧德城外的橫嶼、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橫嶼,平海衛、仙游等戰役的勝利,基本盪除東南沿海倭患,為掃除東南倭患作出很大貢獻。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台,創立步、騎、車、輜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后罷歸登州,不久病卒。戚繼光以捍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書傳世。
戚繼光
戚繼光祖籍江西贛州,后遷定遠(今屬安徽),再遷山東登州(今蓬萊)。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遷居安徽定遠,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戰死於雲南平元朝之戰,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為明威將軍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后,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江南漕運把總,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濟寧東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繼承祖上的光輝,併發揚光大。
戚繼光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因受家庭的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質,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