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
邵燕君
邵燕君,1968年出生於北京。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3年獲碩士學位。2003年7月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任教。
邵燕君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邵燕君頻頻在《文學評論》、《上海文論》、《文學評論家》、《文史知識》、《文學世界》、《讀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她的碩士論文《作為經驗的敘述和作為想象的敘述——論先鋒小說的形式化追求及技術化傾向》,在詳細考察了先鋒小說的創作狀況后,提出“經驗的敘述”與“想象的敘述”兩個概念,從而廓清了先鋒小說的創作傾向。後來發表在了《文學評論》和《文學世界》上。1993年獲碩士學位。
《“美女文學”現象研究》
邵燕君在論壇中發言
碩士畢業后不久,她遠去新加坡與美國。先後在中國新聞社和華聲月報社任記者、編輯,從事文化方面的新聞報道工作,寫了一串介乎於新聞與文學批評之間的文章,異常敏捷地抓住了諸如“詩人顧城之死”、“《廢都》熱”、“金庸熱”、“先鋒文學與影視駙因”等熱點問題,又異常明快地對這些熱點加以解讀。其中,《著名作家張承志抨擊文壇墮落》一文,後來成為研究“二張”(張承志、張煒)“抵抗文學”的重要資料之一。她深入採訪了張承志、余華、格非、白先勇等一些海內外著名作家以及一些重要雜誌、出版社負責人士,掌握了大量只有活躍在前線的人才能獲取的文學“內幕”與“情報”。2003年7月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任教,由她主持“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這個論壇欲將當代文學批評從對理論的機械闡述中解脫出來,從浮華的過度解釋中閃出身來,企圖回到文學的本真狀態。並非是放棄理論,而是讓理論在作品的平台上獲得展示。這個論壇切切實實的工作,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作者:徐春萍
邵燕君
文學的會常常是精神安慰會,燕君倒常常能發一些質疑的聲音,但聽上去也並不那麼刺耳。她不勞累自己作違心之論,同時也沒覺得自己要重鎚定音,評判生死。雖然批評新銳燕君也在批評,但不故作驚人之語,不強扮酷評姿態,也不批發令人暈眩的新概念。她的批評踏踏實實,走的是名門正派的路子。現實關懷和藝術趣味在她的文學觀里并行不悖,她甚至一再呼籲、倡導文學寫作者的業餘心態和遊戲精神。我想,那也是她自己對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態度。過了不久,她就成長為“年度青年批評家”了。
文學圈裡性情者居多。遇上好玩的,讀文看人賞心悅目。這幾年燕君的批評生涯順風順水一路向前,而我們每一次相見,我都發覺燕君身上有些新變化,漸漸地有點脫胎換骨、破繭成蝶的味道。當年她在川西小店裡精心挑選各式耳環時,一個女子的妖媚心已初露端倪,此後幾乎是與日俱增。
作者:唯阿
正像邵燕君自供的那樣:“這樣的品評(指她的類比)是苛刻的。”沒錯。但是,這種苛刻在批評界很常見——這是無能的批評家最便當的方法論,而且,對一個具體的作家來說很不正當、很不地道。
邵燕君的類比,其前提是,她首先擬定了一個虛妄的文學譜系——其實只存在於她個人有限的閱讀範圍之中,其次,她以誤讀來解釋這個譜系——在這裡,《厚土》被異化為“逼近‘原生態’,且角度不單一,手法不單調”,《騎兵軍》被異化為“內斂、剋制、深層多衝突、整體有張力”,趙樹理、韓少功、李銳的方言實踐被異化為“語言‘原汁原味’,且不嫌簡化做作”。我以為,這不是“讀小說”,而是“毒小說”,小說到了這種評論家手裡,就離“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不遠了。
邵燕君——也包括“品曹會”上許多學生——囿於褊狹的“爭風吃醋”即“第一流”的排他問題,故意無視或輕視甚至蔑視曹乃謙小說的個性問題。他們不把小說的個性視為小說最重要的品質,而是把共性作為更重要的品質,找出不同小說間的共性就像“食色性也”一樣成為他們的本能性目標。他們藉此樹立自己的觀點,並讓觀點鮮明,讓口號響亮,讓作家像超市裡的商品一樣被分門別類,讓他們的權威像制度一樣不可反抗。在這個制度中,小說最彌足珍貴的個性——“這一個”被“這一批、那一類”所取代。總之,一切都是為了操作的方便,當然,一切也都是話語權力的爭奪遊戲。至於小說,只不過是拿來說事罷了。可能不止如此,我感覺,他們的批評恰恰是以消滅自己的批評對象——曹乃謙的小說——為己任的。
所謂幽默,其實是黑色幽默。所以,唯有調謔才能深刻。
作者:李建軍
邵燕君是近 年出現的成績突出、個性鮮明、影響很大的青年批評家。對《走向共和》、《受活》、“美女文學”和“茅盾文學獎”評獎等文化現象和文學現象的批評,則表現出分析複雜問題的成熟能力和獨到眼光。她有著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和獨立不倚的批評精神。作為學者型的批評家和批評家型的學者,她寓動於靜,融情於理,將熱烈的批評激情與嚴格的學術規範和諧地統一了起來。儘管喬納森·卡勒說過“詮釋只有走向極端才有趣”,但是,對邵燕君來講,這樣的見解和主張是全然無效的。邵燕君的詮釋,既不是任性隨意的“過度詮釋”(overinterpretation),也不是言不盡意的“不足詮釋”(underinterpretation),而是妥帖可靠的“適度詮釋”。
在畸形的“學術”體制的重壓下,批評日漸喪失了“反對”的勇氣和激情,淪為一種反批評的虛假現象;以追求“純文學”的“客觀性”為鵠的,批評被“現象主義”異化為一種以“符號”為道具的遊戲,成為花樣不斷翻新的“文本”解剖術。中止判斷,剔除意義,懸置價值,成了新的批評模式的基本綱領。沒有質疑,沒有反對,沒有拒絕。再差的垃圾作品,我們的巧舌如簧、妙筆生花的批評家,都能毫不害羞地說出一大堆不著邊際的好話來。就這樣,批評的良心日漸泯滅了。然而,在“利益原則”至上的新“文學場”,邵燕君的批評是充滿激情和責任感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批評。它介入現實,充滿懷疑、批判、反思、拒絕的激情和勇氣,有著穩定的價值立場和可靠的追求目標的尋求和重建。
水靜而鑒,火靜而朗,邵燕君的批評寧靜、平和、剋制,充滿以理服人的事實感和有條不紊的明晰感,顯示出一種鎮定、沉健、優雅、大氣的風格特點。在她的批評里,沒有對無名作家的懷刺漫滅的傲慢,沒有對“著名作家”的阿諛順旨的吹捧,沒有某些“學院批評家”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封閉傾向。似新實舊的死學問,她無意去做,似深實淺的洋學問,不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她的批評行為充滿介入現實的激情和衝動,充滿擔當責任的勇氣和自覺。因此,她更感興趣的,就是我們當下遭遇的重要而具體的大問題,就是那些最新的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她不僅能發現值得研究的文學經驗,能細緻而深入地分析問題,而且最終富有成效地提出有價值的結論和判斷。在很多重要的問題上,我們都可以聽到邵燕君的聲音———雖然不像時髦的廣告式批評那樣令人驚聽回視,那樣出盡風頭,但卻在平靜中顯示出別樣的精神氣質,表達著認真的思考和切實的判斷。當虛言浮詞的喧囂四處聒噪的時候,我們有必要靜靜地傾聽邵燕君的切中時弊的言說,有必要耐心地了解她對中國文學的憂慮和希望。
在《文學評論》、《讀書》、《今天》、《視界》、《文藝爭鳴》等雜誌發表論文多篇;
著有《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24萬字)、《“美女文學”現象研究》;
曾獲2005年度、2006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
當選“2006年度青年批評家”(“中國青年作家、批評家論壇”推選);
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學當代最新作品點評論壇”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
她參與主編的《北大年選》(小說卷,北京大學出版社)獲得了專家的讀者的好評。
曾任中國新聞社記者、《華聲月報》社編輯、主筆、駐美記者;
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北京大學當代最新小說點評論壇”主持人。
《傾斜的文學場》
《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 本書為博士論文。本書藉助法國學者布迪厄有關“文學場”的理論,對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轉型過程進行具體勘察,在廓清中國當代“文學場”紛繁現狀的同時,也對在“市場原則”的擠壓下,“文學自主原則”受到削弱的傾向進行了深入剖析。
《獨具特色卻難稱一流——論曹乃謙小說創作》
《“以自己的生命之燈照亮形式的大門”——《萬里無雲》的形式實踐》
《以真實的血肉銘刻歷史災難——評楊顯惠《定西孤兒院紀事》》
《赤子佛心錢理群·2006:從期刊看小說》
《“宏大敘事”解體后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近 年長篇創作的“史詩化”追求及其困境》
《“底層”如何文學?》
《“綜合化”與“專志化”》
《“美女文學”的生產過程及社會語境分析》
《“新保守主義”的集體無意識》
《暢銷文學大家與讀者文學史——從毛姆說起春樹:由“朋克”而“小資”》
《本土品牌暢銷書的打造及暢銷書生產機制的初步建立》
《由“玉女憂傷”到“生冷怪酷”》
《大師的“大家”,還是大眾的“大家”?》
《茅盾文學獎:風吹向何方?》
《文學觀和批評觀》
《女友如手足——讀趙婕“純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