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賽加羚羊
哺乳綱偶蹄目的動物
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生活在中亞廣袤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上,它們最顯著的特徵是高高隆起的鼻子,人們因此又稱它們為高鼻羚羊。
野外賽加羚羊的平均壽命為 4~6歲,成年個體的體長在1~1.5 m之間,肩高0.5~0.8 m。賽加羚羊只有雄性長角,成年個體角長為22~40 cm。它們的繁殖能力驚人,通常一胎產兩仔,這也是它們能夠在氣候惡劣多變的半乾旱草場上存活到現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遷徙是賽加羚羊的特徵行為之一。在每年的春秋兩季,成千上萬的賽加羚羊彙集在一起進行遷徙。春天,它們要向北跋涉1 000 km到達西伯利亞一帶的大草原,那是它們夏季的覓食區。到了秋天,它們又集群返回南方的冬季活動區。在遷徙的過程中,它們每天都要行進40 km左右。
在過去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賽加羚羊的數量從上百萬頭下降到三萬多頭,下降率超過95%。該物種有兩個亞種。目前俄羅斯亞種共有四個主要種群,分佈在哈薩克和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蒙古亞種有兩個小種群分佈在蒙古國境內。在我國,賽加羚羊的歷史紀錄主要分佈於新疆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和北塔山地一帶。20世紀70年代以後沒有了野外的紀錄。因此,賽加羚羊被先後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II以及IUCN 紅色名錄中極危物種行列。
賽加羚羊的野外種群目前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威脅。
1)偷獵:當地的食用和羚羊角的對外貿易是偷獵的緣由。羚羊角的高額利潤致使雄性個體成為主要獵殺目標。選擇性的捕獵導致賽加羚羊的雄雌性比達到了1:30~106,導致了雌性個體間競爭的加劇,對種群的遺傳狀況也會產生嚴重影響。
2)日趨嚴重的乾旱:由於中亞地區半乾旱草原的氣候狀況不斷變化,乾旱日益嚴重,草地植被狀況下降,這對於當年出生的賽加羚羊尤為不利。
3)人類活動的增加:賽加羚羊所在地區陸續開始修建灌溉渠、人工運河、蓄水池和公路,這些基礎設施成了賽加羚羊遷徙途中的屏障,大量的小羚羊在穿越這些屏障的時候不幸夭折。
4)疾病:賽加羚羊活動區內,家畜數量的增加可能會給極易感染的賽加羚羊種群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據報道,人們曾一次發現多達50 000頭賽加羚羊死於口蹄疫。
中國是賽加羚羊角的主要消費國。從2000~2004年間,見報道的羚羊角走私案例共收集到15宗,涉及青海西寧、新疆烏魯木齊、內蒙古呼和浩特、吉林滿洲海關和山西省一個地區。五年的總沒收量超過4,955.83 kg,相當於至少14,867頭賽加羚羊(1 kg = 3對羚羊角,即三頭雄性賽加羚羊)。羚羊角和麝香、鹿茸以及犀牛角一起被列為中醫藥四大著名動物葯,對它的藥用介紹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經》。在中成藥中,有羚羊角成份組成的藥品不少於30種,以解毒、治療感冒、清肺為主。中藥配方多用羚羊角片或絲,或用羚羊角粉。然而現在,羚羊角的消耗成為賽加羚羊致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能夠恢復國內的種群,國家林業局在1987年啟動賽加羚羊重引入和人工繁育的項目。至今,甘肅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仍保留著在那時建立起來的一個小群體。在1987~1992年間,該中心開展了對賽加羚羊的生殖和疾病的研究。但自1993年以後,國內就沒有看到具體的研究報告。目前,賽加羚羊主要分佈區所在的其他國家正在陸續開展研究和保護項目,包括:哈薩克的賽加羚羊保護項目、烏茲別克境內賽加羚羊極瀕危地區的社會經濟學調查項目、賽加羚羊的繁殖生態學研究項目等。
WCS從2001年開始啟動對賽加羚羊的研究項目,並在其基礎上於2005年開始進行市場調查和公眾宣傳工作。我們還和其他國家研究部門一起定期製作和分發“賽加新聞”,建立國內和國家間的信息交流平台。接下來,我們計劃對賽加羚羊角在國內的市場貿易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通過宣傳推動中醫藥界人士參與到賽加羚羊的保護中,並影響公眾消費行為;而且我們將更加關注賽加羚羊的重引入工作,希望幫助中國政府重新恢複賽加羚羊在國內的野生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