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6條詞條名為李凱的結果 展開

李凱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李凱,男,1954年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美國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教授,現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

在計算機領域特別是分散式計算取得傑出的研究成就,提出了分散式存儲(Distributed Shared Memory,DSM)的設計思想,對後來的分散式計算,并行計算甚至今天的雲計算都有深遠的影響。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簡介


197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1986年於耶魯(Yale)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於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李凱[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李凱[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後來又在矽谷(Silicon Valley),創辦Data Domain公司,被EMC高價收購。其培養的學生都在美國學術界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Stanford的Pei Cao, UIUC的Yuanyuan Zhou.李凱老師是當今華人計算機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業界貢獻:在一些論壇上,提及李凱總伴有一個“華人教授首富”的稱號,這是因為李凱2001年與人共同創辦了Data Domain公司,後來於2009年被EMC以21億美元收購。於是李凱教授也因此獲得了美國“華人教授首富”的稱號。
榮譽:2012年2月8日,美國國家工程院的正式通知,李凱教授被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以表彰他在數據儲存和分散式計算機系統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榮譽,歷史上華人院士約有80餘人。

早年經歷


1954年,李凱出生於長春,初中畢業(16歲)後進入長春第二有色金屬冶鍊廠當工人,在工廠兩年,他當過爐前工,也當過電解銅車間工人。
1973年,大學招考工農兵大學生,長春第二有色金屬冶鍊廠推薦李凱參加當時的“高考”;同年,進入吉林大學數學系學習。
1977年,獲得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
1981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1983年,獲耶魯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1986年,獲得耶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後任該校電氣工程系及計算機系終身教授。
1998年,當選為ACM Fellow 。
2001年,與人共同創辦了Data Domain公司。
2011年,當選為IEEE Fellow
201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同年,入選廣東省引進領軍人才,暨南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科帶頭人。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0年代中期,李凱提出計算機分散式共享內存(DSM)技術,同時提出了用於解決松耦合多處理器上的共享虛擬存儲器中的基於目錄的一致性演演算法,開創了計算機系統結構新的研究方向,2012年其原始論文被選入ACM SIGOPS名人堂。
1990年代中期,為提高計算機群的通訊性能提出了遠程直接內存存取的機構,對RDMA、InfiniBand等技術做出了關鍵貢獻,被廣泛應用在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網路等領域,成為工業標準。
2001年,他與兩位合伙人聯合創辦了Data Domain公司,帶領團隊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重複數據刪除(Data Deduplication)存儲系統商用產品。這種存儲系統可以比傳統方法存儲更多數量級的備份和歸檔數據,並可以通過廣域網有效地將數據傳輸到遠地災難恢複數據中心,使如何設計存儲系統及如何存放備份數據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開拓了一個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的新市場。Data Domain后在納斯達克上市,被計算機工業界視為“顛覆性創新”的典型案例。
2007年,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同事李飛飛合作啟動ImageNet項目,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圖像識別知識庫,推動了人工智慧基於深度學習的革命性發展。
● 獲獎論文
據2019年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李凱教授在計算機科學的三個核心領域裡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獎,包括國際計算機系統結構會議(ISCA)25年最有影響力論文,計算機語言設計與實現會議(PLDI)20年最有影響力論文,以及超大資料庫會議(VLDB)10年最佳論文獎。
● 論文著作
● ● Zhen Jia, Aleksandar Zlateski, Frédo Durand and Kai Li. Optimizing N-Dimensional, Winograd-Based Convolution for Manycore CPUs. Proceedings of ACM Principles anPractice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to appear in 2018.
● ● Qin Lv, William Josephson, Zhe Wang, Moses Charikar, Kai Li. Intelligent Probing for LocalSensitive Hashing: Multi-Probe LSH and Beyond. Proceedings of the VLDB Endowment (10)12:2021-2024. 2017.
● ● Jonathan D. Cohen, Nathaniel Daw. Barbara Engelhardt, Uri Hasson, Kai Li, Yael Niv, Kenneth A. Norman, Jonathan Pillow, Peter Ramadge , Nicholas B. Turk-Browne, & TheodoL. Willke.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fMRI Analysis. Nature Neuroscience (20): 304–313, 2017. doi:10.1038/nn.4499
● ● Linpeng Tang, Qi Huang, Amit Puntambekar, Ymir Vigfusson, Wyatt Lloyd, Kai Li. PopularPrediction of Facebook Videos for Higher Quality Streaming. USENIX Annual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7.
● ● Yida Wang, Bryn Keller, Mihai Capotă, Michael J. Anderson, Narayanan Sundaram, Jonathan D. Cohen‡, Kai Li, Nicholas B. Turk-Browne‡, Theodore L. Willke. Real-time Full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of fMRI Data. In Proceeding of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Washington D.C. 2016.
● ● Yue Cheng, Fred Douglis, Philip Shilane, Michael Trachtman, Grant Wallace, Peter DesnoyerKai Li. Erasing Belady’s Limitations: In Search of Flash Cache Offlfline Optimality. In Proceedings of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2016.
● ● Qian Zhu, Aaron Wong, Arjun Krishnan, Miriam Aure, Alicja Tadych, Ran Zhang, David Corney, Casey Greene, Lars Bongo, Vessela Kristensen, Moses Charikar, Kai Li, Olga Troyanskaya. Targeted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large cross-platform human transcriptomic compendia. Nature Methods. 12(3): 211-214, 2015.
● ● Yida Wang, Michael J. Anderson, Jonathan D. Cohen, Alexander Heinecke, Kai Li, Nadathur Satish, Narayanan Sundaram, Nick B. Turk-Browne, and Theodore L. Willke, “Full CorrelatiMatrix Analsis of fMRI Data on Intel® Xeon Phi™ Coprocessors,” in SC’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Networking, Storage and Analysis, 2015.
● ● Yida Wang, Jonathan D. Cohen, Kai Li, Nick Turk-Browne. Full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FCMA): An unbiased method for task-rela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51: 108-119, 2015.
● ● Linpeng Tang, Qi Huang, Wyatt Lloyd, Sanjeev Kumar, and Kai Li. RIPQ: Advanced Photo Caching on Flash for Facebook. In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USENIX conference on File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FAST 15), February 2015.

人才培養

據2019年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李凱教授在中科院計算所指導了幾代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設計與研製,並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暨南大學等中國國內大學進行講學。

榮譽表彰

年份榮譽/表彰
1998年ACM Follow
2008年海外傑出貢獻獎
2011年IEEE Follow
2012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2017年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社會任職


李凱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暨南大學等中國國內大學兼職教授,並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的海外理事,曾任ISCA大會合任主席。

人物評價


李凱教授是計算機領域著名科學家,在構建平行可分散式系統和重複數據刪除系統、數據分析等領域有極高建樹。(暨南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評)
李凱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新研究、傳播計算機前沿技術、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評)

任免信息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