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
自徠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取消對進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本國進出口商的各種特權和優待,使商品自由進出口,讓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即既不限制進口又不鼓勵出口。
自由貿易政策專家組
徠演變過程
自由貿易政策貿易大廈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後,英國經濟競爭力大大增強。為了擴大市場,追求高額利潤,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確立單方面的自由貿易政策,並通過各種渠道推行,甚至通過戰爭,強加給戰敗的國家。
在20世紀初期,隨著英國經濟競爭力的下降和大危機的降臨,自由貿易政策被超保護貿易政策取代。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為經濟強國。為了對外擴張,美國從二次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政策,並推動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推行貿易自由化,把單邊的自由貿易政策演變為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隨著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1995年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取代1948年生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使多邊的自由貿易政策得到加強。
自由貿易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為世界範圍內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構建了組織基礎和法律基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地區性的貿易自由化組織。如貿易優惠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成員內部通過關稅削減和非關稅壁壘等的減少,實現貿易逐步自由化,但其內部貿易自由化領域、層次有所不同。其自由化程度可以高於對外自由化程度,但對外的自由化程度不能低於在世界貿易組織中承諾的自由化程度,並要接受世界貿易組織審查。
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自由貿易政策不是純粹的自由貿易政策:第一,在經濟全球化下,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世界貿易政策主流,但允許存在正當的貿易保護。第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就貿易領域來說,貨物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服務貿易;工業部門的自由化程度高於農業;出口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進口貿易自由化。就成員來說,發達國家貿易自由化程度高於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高級階段的地區經濟貿易集團內部自由化程度高於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內部的貿易自由化。第三,自由貿易政策不時受到干擾。在不平衡發展規律作用下,世界經濟、各國經濟都處於不平衡發展中。當經濟高漲時,自由貿易政策比較盛行;在經濟危機下,自由貿易政策被干擾,甚至扭曲;同一國家,競爭力強的行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行業傾向保護貿易政策;在同一行業,競爭力強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而競爭力弱的企業則尋求保護貿易政策;在一個國家,以國內市場為主的企業偏於貿易保護政策,而以國外市場為主的企業傾向自由貿易政策。第四,在連鎖作用下,貿易對一國的作用從經濟領域擴散到整個社會。一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貿易效益,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就業問題往往成為貿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第五,在國家存在下,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國家關係親疏、文化和宗教差異等,一國出於國家安全和戰略考慮,對出口也加以管制。如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加以管制,不進行自由化。
中俄自由貿易城
2008年以來,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衝擊下,各國為了挽救經濟,採取各種救市活動,其中有不少貿易保護主義成分。其特點是利用了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中的灰區、打擦邊球,濫用和歪曲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衝擊了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自由貿易政策。但尚未從根本上動搖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導地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與會者發表聲明,共同聲討貿易主義,阻止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它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的自由貿易政策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同時也指明世界貿易組織應改革的方向。
自由貿易政策為經濟實力強制國家所採用,為國內成長產業集團所推動,它們是主要受益者。對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及幼稚產業,卻意味著市場被外國佔領,它們是主要受害者。因而自由貿易被認為是"強者"的政策。
英國是最早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國家,它最先完成產業革命,是19世紀最強大的工業國家,1850年其工業產量佔世界30%。同時英國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國,版圖佔地球陸地面積四分之一,殖民地面積超過本土10倍。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商品銷向全世界,原料、食品購自全世界。這就決定英國必須衝破國內保護貿易的限制,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
(1)廢除穀物條例。該條例是當時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的重要立法,為保持國內糧食價格處於較高水平,用徵收滑准關稅的辦法,限制穀物進口。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之間的長期鬥爭,該條例終於在1846年廢除,工業資產階段從中獲得降低糧價、降低工資的利益,被視為英國自由貿易的最大勝利。
(2)改革關稅制度。1842年英國進口項目共有1052個,1859年減至419個,1860年減至48個,以後又減至43個。把極複雜的關稅則加以簡化,絕大部分進口商品不予徵稅,並基本上廢除出口稅。
(3)簽定自由通商條約,1860年英法通商條約以及後來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通商條約,相互提供最惠國待遇,放棄貿易歧視,意味著英國自由貿易政策在國際上的勝利。
(4)取消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解散特權貿易公司,開放殖民地市場,把殖民地貿易納入自由貿易體系。法國是當時第二個工業強國,從19世紀中葉起也逐漸傾向於自由貿易。1853~1855年期間,曾降低煤、鐵、鋼材、羊毛、棉花進口稅。1860年全部取消禁止進口貨單,接著又廢除出口獎勵金,降低原料進口稅,並同一些國家簽訂旨在推進自由通商的商約。德國工業落後,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逐漸放鬆以關稅為主要工具的保護政策,出現自由貿易傾向。從1865年修改關稅法開始,1867年修改關稅同盟條約,以後又廢除出口稅及部分進口稅,降低進口稅率,關稅壁壘政策具有自由色彩,反映南方種植園主用農產品出口換回低價工業品的要求。北方勝利后,轉到保護貿易方面,不斷提高工業品進口關稅,就工業品貿易來說,美國並未出現自由貿易時代。
從世界範圍來看,1860~1880年這20年間,是自由貿易的黃金時代,它是與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相適應的。隨著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自由貿易又逐漸為保護貿易所代替。從19世紀8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60年間,是自由貿易衰亡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實力大為增強的美國竭力鼓吹貿易自由化,主張降低關稅,取消數量限制,實行無差別待遇的互惠原則,在它的影響下,建立起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為中心的國際經濟貿易體制。經過40餘年的矛盾與衝突,從世界範圍來看,關稅壁壘大為削弱,貿易數量限制有所放寬,貿易自由化取得進展。但其他各種形式關稅壁壘卻大為加強,新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有增無減,貿易自由化成為經濟大國進行貿易擴張的工具。
英國的時代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英國的興盛是由自由資本主義支撐的。因此,打破大陸封鎖,“不僅是不列顛的軍隊的勝利,也是市場經濟的勝利。”而在拿破崙看來,這隻不過是“小店主”的勝利。1852年英國議會曾發表一項原則聲明,稱自由貿易是英國的國策。英國靠“自由放任”達到興盛的頂峰,因此也希望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永遠保持下去。但時代終究變化了,到19世紀下半葉時,自由資本主義走向了終結。英國人不得不承認,自由放任過時了。霍布豪斯在《自由主義》一書中這樣說:“19世紀可被稱為自由主義時代,但是到了這個世紀的末葉,這項偉大運動卻大大地衰落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那些代表自由主義思想的人都遭到了毀滅性的失敗。……它正在對自己失去信心。它的使命似乎已經完成。”自由主義正在被拋棄。
所謂古典自由主義,即斯密和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反對國家干預的自由放任學說,它是19世紀英國政府制訂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但是,面對19世紀後期的強烈的市場競爭和英國經濟優勢地位的喪失,以及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工業化負面問題的加重,古典自由主義指導思想開始受到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英國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古典自由主義的主流地位也在發生動搖和變化。特別是當德國等新興國家依靠國家支持,經濟實力迅速發展甚至超過英國的時候,新自由主義社會思潮和政策主張也開始在英國出現。人們一般將牛津大學教授托馬斯·格林看成新自由主義的奠基人,他最早提出了積極自由的概念,並主張用政府干預式的自由代替放任主義式的自由,認為國家權力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對個人自由的損害,積極自由不是削弱而是促進人的道德自由。格林的思想意味著英國哲學在相當程度上認同了德國哲學的理念,而德國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在本質上是國家主義的。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布豪斯認為,以平等為基礎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社會條件和公共福利的改進,將使個人獲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自由也將隨之增加。國家應該採取積極的干涉措施,通過有效的改革活動為自由提供基本的社會條件。霍布豪斯指出,自由主義之所以在1910年前後能夠絕處重生,原因在於“與社會主義交換思想的過程中吸取了不止一個教訓”,從格拉斯頓傳統出發的自由黨人已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自由貿易雖然為繁榮奠定了基礎,但是並沒有使大廈落成。”1936年約翰·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凱恩斯理論。該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英國從斯密就開始的自由主義理論傳統,提出利用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即通過刺激消費達到充分就業,從而消除貧困。國家的作用在凱恩斯的理論中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誌著自由放任時代在英國的徹底結束。
政治家思想的轉變很好地迎合了新自由主義思想,突出體現在帝國問題上。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失去了工業壟斷的地位,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商品越來越多地擠進國際市場;而且,德國和法國甚至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都在拚命爭奪或者保住自己的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自由貿易和開放英帝國的市場是否更有利於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英國要不要與其他國家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即使承受負擔也在所不惜?這一問題在19世紀最後30年中一直是議會兩大政黨最大分歧所在。自由黨政府所堅持的傳統“自由帝國政策”越來越受到質疑,保守黨的有形帝國政策似乎更受青睞。但不管是哪一種帝國,英國人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要用戰爭和生命來換取。而正是戰爭使英國從帝國的地位上滑落下來,一戰加速了英國從無形帝國向有形帝國的轉變。在戰爭中,英國被迫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轉而實行對經濟的直接控制,保證國家按照戰爭需要來組織生產。因為戰爭,金本位被中止,平衡財政被破壞,自由貿易政策被更改,而這三者正是戰前維持無形帝國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對於英國這樣一個島國來說,自由貿易是它的立國之本,帝國則是維繫貿易順利進行的保證。當英國強大之時,無論是無形帝國還是有形帝國政策都可以保證其在全世界的貿易優勢地位,但如果國力下降到與其他國家差不多時,無形帝國論的基礎就失去了,即使有悖於自由放任的思想,英國最終選擇有形帝國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關稅是自由貿易的核心問題,即使一戰使英國在經濟上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風光無限,但它仍在力圖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進口商品免稅。不過在30年代大蕭條的打擊下,英國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虛設,自由貿易政策實在是難以為繼了,英國被迫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1932年議會通過《進口關稅法》,規定除小麥、肉類和英國不生產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進口商品都要徵收進口稅。該法案的出台,標誌著英國實行幾個世紀的自由貿易原則被放棄了。內維爾·張伯倫私下說:只有《進口關稅法》這樣的政策才能夠救帝國。甚至連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都說,自由放任已經走到盡頭,就如同奴隸貿易一樣。自由貿易是英國經濟政策的基石,也是英國在19世紀稱霸世界的經濟哲學。自由貿易政策的終止,標誌著英國衰落了,屬於不列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世界上所有的消費者當中有95%的人生活在美國之外,全球、地區和雙邊自由貿易將有助於美國產品的出口和高收入就業機會的增加。
施瓦布被任命為貿易代表前曾經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擔任院長。星期二,在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施瓦布引述自己在學界的經歷提醒場內學者在解讀經濟數據和創造研究模式的過程中警惕她所說的“曖昧的經濟學”(dubious economics)。
施瓦布說:“環顧四周,發現經濟上的退縮主義和保護主義勢力正在抬頭,與之相隨的是一種曖昧的經濟學和被推廣的錯誤理念。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經濟全球化引發的焦慮感正在加劇。儘管有清楚確鑿的證據顯示,開放市場刺激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並幫助成百萬的人擺脫貧困,但是,批評者們輕蔑地把所有經濟困境都歸咎於帶動經濟的引擎。所以,實際上看到的是一種經濟數據的誤解和濫用,尤其是在解釋因果關係方面。”
施瓦布在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協議談判的時候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缺乏完整的經濟數據和能夠有效地預測協議後果的經濟模型。她呼籲政府決策者和學界更為密切地合作。
為打破貿易壁壘、刺激世界經濟增長,美國將不懈地推動今年多哈回合談判取得成果。美國與約旦、阿曼、摩洛哥、巴林等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將繼續與中東地區的其他國家進行雙邊自由貿易談判,並將繼續支持那些尚未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家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