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
偶蹄目牛科動物
美洲野牛(學名:Bison bison):是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的動物。又名美洲水牛或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也是一種比較兇悍的動物,體重可達1000千克,頭上長有一對向上彎曲鋒利的雙角,即使面對最富攻擊性的捕食動物,也毫不退縮。它們長有深暗的栗子褐色毛髮,有如同小丘一樣的大肩膀。在種群之內,各自的公牛形成一個集體並保衛族群中的母牛,在6-9月期間是美洲野牛的繁殖期。每頭母牛每年能誕生一頭小牛。
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每小時60公里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食草動物,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俄勒岡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
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2016年5月9日在一份法案上簽字,從而正式確立美洲野牛為美國國獸。
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體長2.1-3.5米,肩高1.5-2.0米,成年體重350-1000千克。頭部和前半部巨大,肩膀猶如高聳的駝峰,脖子短粗健壯,頭部體積大並有寬闊的前額,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美洲野牛長得有一點像家養的乳牛,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沿頭部,頸部,肩部和前肢覆蓋全身。冬天的毛長是深咖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
美洲野牛頭、頸和前身的毛比歐洲野牛更長更密,軀體更矮些,骨盆也更小些,它的後身沒有歐洲野牛那麼發達。總的看來美洲野牛的軀體較歐洲野牛更粗壯些,軀體和四肢不如歐洲野牛的長。它們的嗅覺好而視覺差。
雌性野牛個頭比雄性小,駝峰也較小的,頸部略瘦,牛角也更為纖細。
草原亞種棲息在草原上,結成大群,有時上千隻進行季節性遷徙。冬季向南方遷移尋找食物更豐盛的地區。春季向北方遷徙。森林亞種棲息於北美的寒帶森林,不遷徙。
美洲野牛與歐洲野牛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習性卻發生了某些變化。歐洲野牛生活在森林中,以嫩枝葉和小灌木為食,而美洲野牛的草原亞種則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動物。
美洲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它們經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歡沐浴。把軀體在大石頭和樹榦上磨蹭藉以除掉體外寄生蟲。多在早晨與傍晚覓食,其餘時間休息。遇到狼群襲擊,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里。食草,草和莎草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其他如開花植物,木本植物的葉子,甚至地衣。在冬季,野牛通過挖掘厚厚的積雪,尋找下面埋藏的植物。
美洲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俄勒岡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大群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盪。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它們是沿著被稱為“野牛蹤跡”的傳統路線行進的。
美洲野牛分布圖
區域性滅絕:墨西哥。
美洲野牛
美洲野牛在種群之內,各自的公牛形成一個集體並保衛家族集群的母牛,並且驅散向它們挑戰的所有其他公牛。交配季節從6月至9月,高峰期在7和8月間。繁殖期的爭鬥時,兩頭成年的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場面十分壯觀,通常只在繁殖季節為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而爭鬥,以大聲吼叫,在塵土中打滾,繼而擺動頭部來擺開架式。這時,通常有一頭野牛會讓步,如果不讓步的話,兩頭牛就會打起來,頭對頭部撞擊,撞得一大堆的毛髮在空中飛揚,接著相互繞圈,再突然轉身前沖,試圖用角刺傷對手。
雌獸的懷孕期約為9個多月(270至285天),每胎僅產1仔。小牛會在第二年的春天出生,初生的幼仔的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三小時內,新生小牛就能夠行走,小牛會由其母親照顧約一年時間。一般3歲為成熟,野生野牛的壽命由18至22年,飼養的則有35至40年。
歐洲野牛移居北美后迅速繁殖,生長很快,北美洲的氣候和環境都非常適合於野牛的生長。然而當歐洲人移民到北美的時候,美洲野牛遭到了驚人的屠殺。人們槍殺了大約上千萬隻野牛。到1903年為止,北美大草原上只剩下二十一隻野生野牛。1905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頒法令,第一次將野牛等一批珍稀動物置於國家的保護之下。龐大的野牛群終於再次遍布北美草原,在許多國家公園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美洲野牛的野生天敵主要是灰狼和有毒的響尾蛇。尤其是幼齡的美洲野牛,會受到狼群在冬季的攻擊,而響尾蛇會咬傷牛的腳踝,這種傷害對於小牛有時是致命的。
19世紀初,美國境內的野牛數目大約有6500萬頭,但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以後,這種大型動物的命運就永遠的改變了。以前只有印第安人為了生活必需而捕殺為數不多的野牛。但後來,印第安人開始利用馬幫助狩獵,有了這些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的強大代步工具,使他們獵殺野牛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時,他們也打破了只為肉食而捕獵野牛的傳統,每當野牛在冬季換上的優質皮毛的時候,印第安人也會捕殺它們,剝取牛皮來交換更多的歐洲商品。這無疑加大了對野牛族群的壓力,但這還並沒有對它們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威脅。直到1870年,當人們發現不僅冬季的皮毛可以用來做衣服,在任何季節的野牛皮也能製成很好的皮革后,獵人們開始大量捕殺野牛。到1872年,僅僅在南部平原就有超過50萬頭野牛被射殺並剝皮。由於這種獵殺行為迅速蔓延,到1880年幾乎所有南部的野牛都被捕殺。1882年黃石公園僅有23頭,而到1890年,美國全境已經只剩下不到1000頭美洲野牛了。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國獸
美國國會4月通過這項法案。法案起草者之一、眾議員威廉·萊西·克萊評價美洲野牛的地位時說:“沒有其他本土物種比這種高貴的動物更能講述美國故事。”
美洲野牛從史前時代開始就生活在北美大地,是北美最大的陸地動物,成年公牛可達1.8米高,體重將近一噸。起初,數千萬頭野牛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們與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身體的各部分被用作食物、衣物、工具、建築材料;它們還被印第安部落作為圖騰。
歐洲殖民者踏入北美后,野牛遭到大量屠殺,至19世紀末幾近滅絕,僅剩幾百頭,最終受到嚴格保護,種群數量如今有所恢復。現在,美國內政部管理的國有土地上生活著大約1萬頭野牛,共分17個野牛群,分佈在12個州。另外,有估計超過16萬頭私人飼養的野牛。
橫跨懷俄明、蒙大拿和愛達荷三個州的黃石國家公園是唯一一處野牛從史前時代生活至今的土地。當初,不到50頭野牛在這裡受到保護,如今種群已經繁衍至大約4900頭,是數量最多的純種野牛群。
美洲野牛壽命為10至20年甚至更長。它們雖然身軀龐大,但是奔跑速度可以超過每小時50公里,而且轉彎靈活,善於跳高,還是游泳好手。野牛是近視眼,不過嗅覺和聽覺異常靈敏。
雖然名為美洲野牛,它們其實是“移民”。它們的祖先生活在亞洲南部,數十萬年前跨越亞洲和北美大陸之間的陸橋進入北美。當初的野牛身體更加龐大。考古發掘的化石顯示,它們兩角尖端之間的距離可達大約2.7米。
圖騰
在北美的印第安部落,特別是對於平原印第安人來說,野牛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和宗教的象徵。印第安人會收集野牛頭骨並細心裝飾,作為部落的一種儀式象徵物來膜拜。 | 圖騰 |
錢幣
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2012年開始推動把美洲野牛定為國獸。這種動物的形象先前已經深入人心,在5美分硬幣的背面存在了25年;1912年以來一直被美國內政部用在印章上。 | 美洲野牛(錢幣) |
北美大部分地區對野牛都很有好感。許多郵票、官方印章、旗幟、標誌上都能見到北美野牛的身影。 | 郵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