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親
古老的傳統婚姻習俗之一
迎親,又叫“迎娶”、“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古老的傳統婚姻習俗之一。起源於周代。迎親迎娶,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親之日,“望娘盤”擔先行。望娘盤必有一隻鵝,鵝緣出古時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終身專一,象徵婚姻堅貞和諧。後世以鵝代雁。
【詞目】迎親
【基本解釋】[send a party to escort the bride to the groom's house] 舊俗結婚時男方家用花轎鼓樂等到女方家迎接新娘那日已是近娶吉期,襲人本不是那一種潑辣人,委委曲曲的上轎而去,心裡另想到那裡再作打算。——《紅樓夢》
【詳細解釋】
1、迎養尊親。
2、結婚時男家到女家迎接新娘。
《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僖公曰:‘吾已親口許下自往送親,安可失信?’說猶未畢,人報魯侯停駕讙邑,專候迎親。”《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過了兩月,又近吉日,卻又欠迎親之費。” 任德耀 《馬蘭花》第一幕:“今天晚上月亮當頭的時候,我們就到山腳底下,小河邊上來迎親。”
迎親
迎親前一天,男方設酒席謝媒,並以甜湯果分贈鄰里。入晚,新郎由“郎頭”(亦稱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覺。
女方回贈禮物,必有狀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人見面。以花轎迎娶新娘,是寧波人自南宋時形成的風俗。據傳花橋系宋康王趙構御賜。花轎由四人抬著前往,后隨專侍新娘的送嫂,臨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時小孩們攔住轎子,不讓進,抬轎的就得給些禮金(稱“轎門紙包”)才行。此時,新娘按慣例拖延上轎時間,俗稱“捱上轎”。
迎親
客家人的迎親
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
客家人的迎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