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附城村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長治市城區常青街道下轄村
-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
-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蒲亭鎮下轄村
- 廣東省封開縣南豐鎮下轄村
- 雲南省玉溪市秀山鎮下轄村
- 廣東省江門開平市蒼城鎮下轄村
附城村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下轄村
陵川縣附城鎮附城村是陵川縣重點革命老區村之一,早在1938年3月成立了中共陵川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位於陵川縣西南20公里處,全村有1160戶,4090口人,勞力1185個,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47畝。
200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6173萬元,人均純收3630元,是陵川縣最大的行政村,為陵川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附城村是陵川縣四大古鎮之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商賈興盛,物阜民豐,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在太行山之南,與河南毗鄰,距焦作、新鄉、鄭州商業都市較近,從縣境奪火路工徒步一日可達中原,附城北面是潞州(長治市),西南是澤州(晉城),西北是高平市,是晉豫客商往來要衝,也是商品集散地。村名由來及沿革附城村縣誌考證唐武德年間設蓋城縣,縣治設在蓋城村,此村因在蓋城附近,古稱附城,俗名附庸。據有關地方志也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上黨一帶僅縣邑以上的城鎮就有十五、六處,縣邑以下還有不少小的城鎮。如在今晉城市境內,除有高都較大的城鎮外,還有潤城、附城等規模較小的城鎮,由此可以推測,《戰國策》所言七十城,可能就包括附城鎮,村名一直沿用至現未變。該村由於地 理位置重要一直是行政機構之所在地,區、鄉公所,1943年11月為加強對敵鬥爭的需要,中共太行八地委、八專署對所轄區域進行區域調整。將陵川縣西部和高平縣東部,新設立陵高縣,陵高縣、縣政府曾在附城村辦公,辦公舊址現存在。1949年解放后至1958年一直是縣三區和鄉政府所在地,1958年至1983年為人民公社領導機構所在地,1984年至今一直為鎮政府所在地,縣直許多派出機構也在該村設置。
全村現有土地3847畝,主要種植玉米、穀子、小雜糧等,玉米佔到總面積的80%;耕地方式逐步走向科學種植、普及優種,施肥按測土配方施用,種收部分機械化,2008年糧食總產為1337噸。
養殖業以養豬為主,全村現有百頭豬場15戶,現年飼養生豬1000多頭。
1、工業:全村有年產15萬噸煤礦一座(附城煤業有限公司)、年產6000萬塊煤矸石頁岩磚廠(鳳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鑄造廠。
2、交通:全村現有大汽車40輛,私家小轎車30輛,農用車50輛、三輪車100餘輛。
中共陵川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成立
1938年3月,縣犧盟會特派員衛逢祺,犧盟協助員(縣工委書記)李希曾,遵照太南特委“要在犧盟組織中發展黨的力量,建立黨的組織”的指示,經調查了解,認為附城區犧盟會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已經成熟。縣工委經研究,決定成立中共附城區犧盟會臨時支部,由孟憲德(縣工委組織委員)任支部書記,區犧盟分會協助員路憲文、侯景域分別任組織委員和宣傳委員(路憲文、侯景域尚未轉為中共正式黨員,故支部是臨時的),這是中共陵川縣工委在陵川建立的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李先念部隊途經附城
1947年8月,駐紮於晉城縣南石店的李先念、鄭位三部隊,勝利完成戰略轉移的作戰任務后,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配合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打回大別山,當劉鄧大軍向平漢鐵路西側以北至豫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發起反攻之際,李、鄭部隊取道附城,開赴前線。
陳賡率部抵達附城
1939年9月25日、26日,陳賡率三八六旅主力從平漢、道清鐵路沿線開展破擊戰歸來,來到陵川附城,受到了附城區政府、犧盟會、各村自衛隊、工、農、青、婦各抗日救國會團體,兒童團及廣大群眾熱烈歡迎。陳賡日記在1938年9月25日這一天寫道:今日到達附城,沿途均貼有歡迎八路軍的標語,許多村自衛隊、兒童團列隊歡迎,部隊進附城時,適值下雨……。9月26日寫道:上午參加當地區署、犧盟及群眾團體之招待,下午附城群眾400餘人開歡迎八路軍,贈送慰勞品甚多。陳賡部隊在附城地區休整6天後離開附城,率部參加新的地區戰鬥。
李先念途經附城
李先念途經附城時,對歡迎人群即席講話,他說:八個月來的自衛戰爭,蔣介石吃了很多敗仗,總的局勢有利於我們。但目前的形勢很嚴峻,國民黨調集三十四個旅二十多萬人的兵力,進攻我陝甘寧邊區,目前的重要任務是:解放區軍民要立即動員起來,為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而戰。所以你們一定要搞好支前宣傳,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支前的積極分子和宣傳員,李先念的講話,對附城人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沒多久,《大眾壁報》、《大眾板報》、宣傳隊、讀報組、廣播筒宣傳組、秧歌宣傳隊、話劇報,在附城鎮上搞的特別活躍。青年壯年積極報名參軍參戰,甚至有的學生也報名參了軍,還有一些高齡學生也是提前離開學校到前方工作去了。
寶山梧桐鳳凰來,男女老少觀美景;金鳳展翅南山去,鳳山故事天下傳。
鳳山來歷:
“鳳凰山”上長有梧桐樹一棵,相傳為神仙所栽,有一天,一隻美麗金色的鳳凰從天空飛來,輕輕落在梧桐樹上,“鳳山”金光閃閃、霞光萬道。
當時附城村的男婦老少齊涌鳳山,觀看鳳凰,鳳凰一展雙翅向南飛翔,有一名年青力壯的勇者,緊跟追蹤,當追至陵川奪火鄉“鳳凰”村時,追者見鳳凰飛進村背後的山洞中,便倚立於洞旁,耐心等待鳳凰出洞,豈料鳳凰已從山後另一個洞飛走(因山洞有前後兩個洞口相通),追者不知,仍在耐心地久等。
至今鳳凰村的“石人等鳳凰”又出一景的故事,由此傳出,並定名,至今“石人”還在等候著鳳凰出洞呢?那麼由此,附城村此山落過鳳凰,使名“鳳凰山”。
鳳凰入洞洞南飛,追者到洞洞無蹤;自認守洞洞有鳳,只勇無知變石人。
鳳凰山鐘聲:
鳳山道院東邊,有一座大鐘樓,上懸一口大鐵鐘。高二米有餘,直徑五尺之多,上鑄有鍾文。在小道士打鐘時,鐘聲宏亮,在四十里之外的奪火嶺上,就能聽到鳳山鐘聲。
其中有一段故事,相傳很早很早的時候,鳳山道院的老道士,讓有名的鐵匠鑄成大鐘后,在黃道吉日,將大鐘懸在鐘樓上。當時老道士率領眾人燒香祭神,準備試鍾,看鐘聲如何?正在這時忽然有位白鬢老人,走在眾人面前道:“大家不要急於打鐘,等我向南走夠三天三夜,你們再打鐘。”這樣鐘聲就能在三百多里以外的地方(大約要過河南省黃河以南)聽到鳳山鐘聲。
不料,老道士和眾人太性急,到日當正午時,老道就叫小道士撞鐘試鍾了,此時白髮老人正走在奪火嶺上,老人聽到鐘聲,唉聲嘆氣!從此,鳳山鐘聲只能聽到奪火嶺上,距附城鳳山才有四十餘里。
鳳山巨鍾重萬斤,眾人老道鐘樓懸;試聽鐘聲震河南,老道性急四十里。
南蠻盜寶:
古人云: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所以鳳山是個寶山美景,人們要保護它,愛護她,修繕她,她才會給人們帶來安詳、美滿、幸福的生活。
南蠻人來到鳳山一看,果然山中確實有寶,他們走到鳳山南山腰,一看有一座山門,門上用大金鎖鎖著,他們又看南邊有一個小山,小山上長有一棵圪了奇怪的桑樹,論定就是金鎖的鑰匙。找到村主,用四串銅錢買了此樹,他們用此樹將金鎖打開。南蠻人進到山中,只見有一盤大碾,一隻大金牛,正在拉碾,碾的是金光閃閃的金豆,整個山中好如金殿金光四射,五彩繽紛。盜人在碾上隨手拿了一棵金豆,隨急去解開大金牛,想盜金牛而去,突然,出來一個簸箕樣巨大的大蠍,伸出巨大的尾刺前來擊刺盜人,他們怕的心驚膽顫,立即向山外跑去。
此時,也驚動了大金牛,也跑出了鳳山,偷盜人,自以為得意,去追趕大金牛,大金牛先跑到鳳山下一個溝里撒了一次黃黃的尿(即現在鳳山下的黃水溝得名而來),向南跑了。盜人追到台南村一問,此牛在圪當坡上卧了一會兒(此村定名卧牛圪當村),金牛繼續向南跑,盜人心不死又追,追到半路拾到大金牛脖子上掉下來的大金鈴一個。盜人“喜笑心開”,但是大金鈴太重,盜人拿不動,沒辦法,就埋在一個山坡上,記了個記號(現在此坡起名叫“寄鈴坡”),盜人又繼續向南追趕大金牛,追到日落天黑,再也追不到了,次天盜人往回返,來到寄鈴坡,想挖取大金鈴帶走,但盜人一看到處都是記號,足一百多個,記號一模一樣,於是他們就挖,挖了一個記號不見大金鈴,又挖了一個記號仍沒見大金鈴,挖到天黑共挖了十多個記號,也不見大金鈴,次天繼續挖,還是挖不到,第三天又挖,仍然挖不到,挖了十多天,將一百多個記號通通挖完,也沒有挖到大金鈴,他們灰心傷氣的走了,盜人到市場上,將山中僅取到的一棵金豆賣掉,賣了四串銅錢灰溜溜的走了。
“這就叫盜人偷寶盜不走”說明不去勞動致富,不義之財發不了家。
賊人盜寶來鳳山,四串銅錢把門開;金牛金鈴無影蹤,想發橫財一場空;勤學苦練真本領,發家致富勤勞動。
正月十五鬧元宵,附城東、西、北三條街,滿街燈,滿街棚,家家門前壘獅火、文鼓戲、說古書、哼小曲、隨處可見,熱鬧非凡。
八月十五中秋節,各家商戶備酒菜,互相宴請,觀花賞月,各談己見,直到深夜。
農曆三月二十、七月二十、十月二十廟會,山南海北客商雲集附城三條大街人山人海,數百家擺攤商販、跑街道式的、古民間故事、川流不息,人歡馬叫混叫一團。有秦孩戲、發盾戲、四義戲等劇團助興。據傳說十八一接箱二十四台唱,意思是說,農曆三個古廟會十八日接箱,二十日正會有三台戲一台秧歌同時演出的傳奇故事。
附城村從古到今,非常重視教育,1919年就設有初級小學;1939年3月又辦起民革兩級小學;1940年又設了中心小學;1945年附城高小成立;1956年9月又辦起了中學,俗稱“陵川二中”;1971年恢復高中招生。
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有用人才,為大專院校輸送了大量學生,具初步統計:1949年至1978年畢業的大學生5名、中專生14名;1978年至今畢業的大學生25名,中專生71名,現在都分配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報效社會。
附城現有縣直中學,鎮辦初中、附城小學、春蕾幼兒園。鎮中心衛生院,全村97%的群眾參加新型合作醫療。
群眾體育
附城村現老年人門球隊、柔力球隊、中老年秧歌隊、軍樂隊;羽毛球、乒乓球俱樂部;籃球隊等體育組織,村上建有門球場、籃球場、乒乓球、羽毛球室,健身場、生態園林公園。
歷史人物
金代路元,剛果不撓。為省曹尚書郎,五典郡事,類以鷙擊,豪猾見憚,以路包拯呼之。累遷河南按察轉運使。
附城文化盛行,古迹很多,有三街六巷九圪洞,四大閣樓,八大商號,百餘家門店;有八卦院、旗杆院、東街會館、關帝廟、道院。
鳳山道院原貌回憶:
附城鳳山原有建築物氣勢宏偉,結構嚴整,極其壯觀,總體結構由三大院、六小院、四個戲台組成,共230間房,佔地約百餘畝。三大院從北向南排列,第一大院為神院,第二大院為政院,即當時的附城村公所所在地,第三大院為紅院(或稱學院),即附城高小所在地。現將三大院內原有建築物的具體布局與設置情況簡介如下:
第一大院為神院,院中有三大殿,從北向南有玉皇殿、老君殿、王母娘娘殿。三大正殿東西兩側有若干小殿,即龍王、水母、二仙、鐘樓、鼓樓。各小殿的外側為東西道士香房。
第二大院為政院,即附城村公所所在地,院北上若干台階是祖師殿,大殿兩旁兩個圓門通往神院,院西的房為村公所辦公室,院南為一戲台,坐南向北,院東為院大門、大門西側為火房等。
第三大院為紅院(院牆全系紅磚壘成)或稱學院。為附城高小所在地。院中從北向南有一個大殿,為神農殿,大殿周圍用花牆圍成一個小院,大殿東西兩側上若干台階為兩個大門,通往村公所院,但為了學校安靜,大門經常不開。大殿小院向南為一個教室,再往南又一個教室,教室東西兩側也可稱兩個小院,有兩個小圓門,往南下若干台階又為一個院,院南為學校大門,大門樓上為戲台改造的樓上教室。大門外為大操場。幾層院內的東西兩側均為平房,西側是學生宿舍、教師辦公室,東側也是學生宿舍。還有教務處、小伙房、錄事室等,大門兩側一邊是傳達室,一邊是大夥房。這個院的西南角還有一個小院,共11間房為教師宿舍。
第一大院背後(即山背後)有一個戲台,坐南向北,戲台前是一片平地,戲台對面是一座山神廟。第二大院門外有一小院是附城小學所在地,門外向東百餘米處,是一座戲台,俗稱“山坡戲台”,該台坐東向西,台前是一片開闊地(廣場)。
附城村東街會館:
碑文記載,其會館創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經始於道光十年(1830年)落成,三十年飾彩,於咸豐三年(1853年)完成,廟宇規模宏偉,面積7030平方米,共用錢27000貫,這樣算來,會館創建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會館為兩進院建築,共有房屋60餘間。大門門樓為倒戲台建築,兩側各有樓房3間。一進院內有東西廂房各7間,大院呈正方形、長寬各20米。居中位置是拜殿。兩旁各有月亮門通往後院。二進院院子闊大,兩側的廂房為兩層樓房建築,舊時是客商留宿之地。正殿為關聖殿,系商家朝拜之所。會館創建時,首事商號24家,參加捐資的商號達66家。(此會館現保留基本完整,屬縣文物保護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