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山風景區

大西山風景區

大西山風景區位於稻香湖風景區東部端頭位置。在國家大力發展自主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的號召下,依託於海淀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本項目擬在海淀區玉河風景區東端建設一座以名食文化為基本創意,以生態文明為核心價值,以低碳循環為技術支撐的名食文化、主題旅遊生態公園。

項目區位


本項目位於稻香湖風景區東部端頭位置。貫穿海淀北部的溫陽路,北臨南沙河下遊河道;南接翠湖南路;東至建設中京包高速路;西達上庄東路。京包高速路處於景區東部。六環路在旅遊區的西北部。

項目定位


本項目規劃佔地面積近1,200,000平方米(摺合約1800畝)。打造以名食文化與低碳循環科技為核心的集吃、購、游於一身的特色休閑旅遊生活圈,成為未來海淀區乃至北京市的特色創意文化旅遊品牌,帶動山後低碳循環經濟和休閑文化旅遊經濟新的發展。
大西山風景區
大西山風景區

項目資源


政策條件

本項目的建設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自主創新,建設生態文明,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文化產業建設,促進海淀北部開發,符合國家建設政策導向。

歷史人文

海淀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全國智力資源和科技人員最密集的地區。青山秀水,孕育了海淀豐厚的歷史文化。以圓明園頤和園為代表的園林藝術、文化遺跡解說著海淀的歷史文明,記載了海淀的文化沉澱。近現代,諸多名人也在海淀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例如,李大釗、朱自清、齊白石、劉半農等。海淀區還因其清幽的自然環境倍受宗教修道之人的青睞,這裡寺院道庵廣布,如唐代雄偉的卧佛寺、遼代清幽的大覺寺、元代壯麗的碧雲寺、明代精美的五塔寺,以及藏有“鐘王”明永樂大鐘的清代大鐘寺,至今仍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科技支撐

智力、技術、信息密集已成為海淀區的一大特色。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富的科研成果使海淀地區發展迅速。作為全國著名的文教區,區內科研力量、科學儀器設備、圖書情報信息、科研成果等均高度密集。區內駐有中央、市屬及區屬科研單位219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8餘萬人;有中小學286所;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佔全市的79%;有4000多名留學生歸國在這裡創業;全區人口的36%擁有大專以上學歷。海淀是一個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庫”,為知識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創新提供了充裕的人才和智力基礎。
本項目的建設擁有“北京市旅遊局”完備的旅遊行業支撐、“清華紫光”完備的項目操作統合團隊、“清華大學”為核心的技術研發團隊、“中國建築”為核心的工程和建築團隊的支持。

生態環境

自遼、金以來,北京西郊即為風景名勝之區,西山以東層巒疊嶂,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山水襯映,具有江南水鄉的山水自然景觀。因此,歷代王朝皆在此地營建行宮別苑。乾隆時為增加玉河水量以滿足京城用水需要,同時為防洪及發展西郊水稻生產,而大規模整治西山水系。河湖水系的改善為進一步開拓西郊風景園林建設打下基礎。本項目區內旅遊資源基礎豐富。擁有皇家行宮苑囿––三山五園;西山風景長廊;以及玉河濕地。同時,項目區為京北著名水稻產區,農業畜牧基礎發達,北國江南特色明顯;西山腳下牛奶產業已成規模。
本項目的設計將以尊重原始地脈機理為基礎、集成利用低碳循環技術對原始生態環境進行修補,最終實現對區域環境的保護與升華。

客源市場分析

海淀北部區域空間呈現出開放的高科技多元文化格局,大西山玉河風景旅遊區南鄰三山五園旅遊區及中關村、上地商圈;西接大西山風景旅遊區,主體市場擁有68所高等院校,各種科研機構213家,科技產業從業人員35萬多人,眾多高科技園區圍繞其周邊建設。這些主要為高學歷、高知識、高收入、高壓力的群體,需要在工作之餘就近休閑放鬆、陶冶性情,因此,玉河風景旅遊區就具備了得天獨厚的高端休閑旅遊發展潛力。

投入和回報


項目用地
120公頃
項目建築面積
18萬平方米
項目總投資
80.8億元
項目回報
租金收入
10元/m2/天年收入6.8億元
物業收入
10元/m2/月年收入0.22億元
投資回報周期
11.9年
項目社會總投資
年創產值100-140億元,創造就業機會2.6萬個

業態及創收


餐飲業
引進大中型餐飲企業50-70家
年創產值40-60億元,創造就業1.5萬人
引進中小型特色風味餐飲企業300家
年創產值5-6億元,創造就業5000人
展銷業
引進特色食品經貿企業400-500家
年創產值20-30億元,創造就業4000人
引進低碳循環科貿企業10-20家
年創產值30-40億元,創造就業1000人
酒店業
引進小型高端精品酒店品牌一家
年創產值0.8億元,創造就業200人
引進大型五星級酒店品牌一家
年創產值1.2億元,創造就業500人
中型展覽,會議設施,年創產值1.1億元

聯繫方式


聯繫單位:清華紫光集團
聯繫人: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