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口鎮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轄鎮
歷口鎮,古名新豐,始建於宋,后以地處歷山和瀝水之口而易名為歷口。位於祁門縣西北部39公里,全鎮地域面積188.32平方公里,東鄰小路口鎮,南接渚口鄉,西臨閃里鎮,北枕安凌鎮,東北和西北分別與古溪、箬坑二鄉接壤。現轄15個村,91個村民組,4720戶,2017年人口13460人。
全鎮共有林地面積232171畝,水田面積7216.23畝,茶園面積16195.5畝。茶葉、食用菌、糧食、林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境內山巒疊嶂,風光旖旎,歷口還是祁門紅茶的核心產區。
歷口鎮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牯牛降;腳下,境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生態優良,鄉風淳樸,擁有豐富的人文生態旅遊資源。2005年該鎮被評為全市旅遊十強鄉鎮之一。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8906 |
男 | 4497 |
女 | 4409 |
家庭戶戶數 | 313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8882 |
家庭戶男 | 4482 |
家庭戶女 | 4400 |
0-14歲(總) | 2196 |
0-14歲男 | 1128 |
0-14歲女 | 1068 |
15-64歲(總) | 5861 |
15-64歲男 | 2977 |
15-64歲女 | 2884 |
65歲及以上(總) | 849 |
65歲及以上男 | 392 |
65歲及以上女 | 457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8570 |
歷口鎮境內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豐富的林業資源為發展菌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該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菌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
2000年,該鎮農民從浙江引種食用菌開始,在政府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積極引導下,由5萬棒發展到400萬棒規模,全鎮15個村都進行種植,種植農戶達270餘戶,其中生產規模萬棒以上的農戶達90餘戶,實現純收入600餘萬元,人均增收400餘元(按2005年市場價)。尤其是西塘菌業特色村更加突出。該村五一橋菌菇交易市場建有食用菌保鮮庫7個,冷藏容量達500多立方米,吸引浙江、南京、上海、福建等地客商紛紛前來交易。
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保鮮、儲藏、運銷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經紀人的發展,從事菌菇交易達20餘人,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每當菌菇上市交易時,該鎮菌菇市場呈現出客商雲集、貨暢其流的繁榮景象。
祁紅髮源地歷口歷口在祁西,為今歷口鎮所在地。古名新豐,始建於宋。后以地處歷山和瀝水之口而易名。
瀝水北出牯牛降歷山,將村子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利濟橋橫跨瀝水上,連接東西。此橋原名集福橋,始建於清乾隆37年(1772),系集福寺僧人亦云募資所建,在今橋上游不遠處。后曾三圮兩修。現存的5孔石拱橋,為光緒24年(1898)由同和昌茶號老闆汪廣英倡捐,歷口商人全力所建。長85米,寬8米,高11米,全用青石砌成,是祁門舊時最長的石拱橋,風格古樸,氣勢雄偉。位於水道上的4孔,分別命為“萬”、“古”、“千”、“秋”,取祈望“萬古長存、千秋永固”之意。橋面上設有4根如來柱,既是裝飾物,又加固了欄干。原來橋東有觀音廟,西有惜字爐。惜字爐體為正方體,上下兩層為焚紙爐,爐頂榱椽甍瓦,檐角高挑,鈴鐸叮噹,古色古香,橋頭上書有聯語,曰:“洞分四清用三界,力向中流降百川”。后廟、爐俱毀,兩端石階亦被拆除,橋也改為公路橋,雖大變樣,但古風猶存。
歷口鎮實景
舊時歷口以許、馮二姓為主,利濟橋河東多馮姓,居於從武陵直下的溪澗與瀝水的匯合點,一條彎彎曲曲的街道,形成歷口的外圍。河西為歷口的主街道,則多許氏,許姓為歷口首屈一指的大姓。大瀝水在河西繞過一個大圓圈,把許村圍成了一個船形,許氏家族就聚居在這個船形的圓圈裡。據說很早以前,這裡為方姓家族聚居地。“方”與祁門話“翻”同音,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方姓坐船,船翻人亡,後來竟無一人留下。南唐時,有個叫許儒義的人,因不願做官,逃到這個萬山叢中的船地里隱居,“許”與方言“水”音相同,水能泛舟,故許氏視此為風水寶地。果然家族興旺,子孫繁盛,名人輩出。許儒義的兒子許規,遊學於宣、歙二州,頗有文名。許規子許逖,南唐末任校書郎、侍御史,宋初仍得到朝廷重用,他多次向宋太宗上書,提出北方邊防策略,后升任鼎州(今湖南常德市)知州、國子監博士等職。
歷口自古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是祁西北部的商業重鎮。當年沿河兩岸各有一條數百米的長街,街面全用大青石板鋪就。兩旁店鋪比肩而立,布莊、藥鋪、飯店、酒坊、轎行、茶號等,行業眾多,不下百家,各色南北雜貨應有盡有。有名的祁西土布,亦以歷口為集散地,銷往各縣四鄉。當年這裡繁華無比,四鄉八鄰的百姓均來此採購交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以至於有“小小的祁門縣,大大的歷口鎮”的說法。歷口還有祁紅創始地之稱,清末祁紅創始人之一的余干臣曾來此開茶號,試製祁紅。此後歷口制茶業競相發展,茶號林立,成了祁紅重要產區。
歷口地扼皖贛通衢之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又因其經濟的繁榮而成土匪劫掠的對象。曾國藩與太平軍對壘之時,設帥府於祁門,部隊部署於歷口、赤嶺口一帶,曾常往返於祁門與歷口之間,督察軍事。民國18年(1929)3月31日,東流人朱老五率部140人路過歷口,見店家都已上門逃跑,遂獸性大發,揀門戶高大者放火,燒掉了40餘家,歷口半壁頓時化作焦土,是為祁門民國時期有名的大事件。
今日的歷口,仍不失往日的古樸,而更多的新氣象,為其增添了新的風采。
歷口鎮位於祁門縣西部39公里,因位於歷山、瀝水之口而得名,與古溪、彭龍、渚口、箬坑、小路口五鄉接壤,大青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是祁門縣西鄉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新時代氣息的重鎮,素有“小小祁門縣,大大曆口鎮”之譽,全鎮所轄十個村,五十八個村民小組,土地面積約108平方公里,自古以來都是祁門西路經濟文化的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歷口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奮發圖強,艱苦創業,歷口古鎮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業生產初具規模,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農民增收明顯,形成了菌業、茶業、糧油、旅遊、電子五大產業。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歷口自然特色,各屆政府都把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生產,加大對林業的改造,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來抓,全鎮現有股份制合作林楊13個,造林面積達23427畝,森林覆蓋率達85%,獨特的高山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生產出大量香氣濃郁、色澤鮮艷、品質優良的無污染綠色保健飲料—名優紅綠茶,並在繁昌、舒城、無為、合肥、娥橋等地享有較高的聲譽,通過努力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交易市場,茶季期間,市場日成交干茶達3萬公斤,是周邊三鄉一鎮茶葉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每年茶季,大批茶商雲集而來,為歷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獨特的山區氣候,所產出的香菇、木耳、柿子、靈芝、中藥材等遠近聞名
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飛速發展,全鎮程式控制電話已達500餘戶,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戶戶有電視,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歷口中心醫院是全省紅十字醫院,設備先進,人員配套,能及時處理內、外、兒、婦產科的常見病和急發病,使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得到保證。歷口中、小學教學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先後被省教委命名為省級重點農村實驗中學和省農村示範小學,而且均已建立微機室,教學方式正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是我縣基礎教育的重要窗口。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兩基”工作走在全縣前列。
該鎮是“祁紅”創始地、目連戲故里、名醫故里,;擁有古祠、古民居、古樹林、武陵古道、古橋、古碑等歷史遺存資源。此外還有極具民間文化色彩的“無根水”、“放生池”、“永禁碑”、“富村橋”、“雙姓祠”等景點,以及天然原始森林,尤其是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連戲;進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展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對教育世人崇尚美德、和諧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歷口鎮依託牯牛降優勢,以統坑峽谷森林探險游、湘東、環砂村“農家樂”、歷溪古祠、古民居、古戲、民俗觀賞等人文生態旅遊資源,以深生態旅遊、大休閑市場為指導,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實現“旅遊最旺”的奮鬥目標,努力構建大黃山旅遊圈中重要而又獨特的休閑度假帶,以鄉村生態旅遊發展推進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