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尚書石碣
三尚書石碣
三尚書石碣,有清初李化熙、王鐸、劉余佑三人題名石碣兩方,因三者皆官至清廷尚書,故稱其為“三尚書石碣”。兩碑碣大小相同,兩面刻字,均長109厘米,寬35厘米,灰白石灰岩,質地細膩,雕琢精緻,保存完好,字跡基本清楚。
目錄
基本簡介
市博物館藏有清初李化熙、王鐸、劉余佑三人題名石碣兩方。李化熙,字五弦,號長白小樵。周村人(清屬長山縣),1634年(明崇禎七年)進士,官至都御使、總督三邊統理西征軍務。1644年(清順治元年)降清,累官至刑部尚書晉光祿大夫,加太子太保。1653年(清順治十年)歸縣,后卒於家。王鐸(1592-1652)字覺斯,孟津人,明天啟進士、南明弘光朝官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清順治初降清,1653年(清順治十年)遷禮部尚書,不久去世,謚“文安”。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兼工書畫,有《山圖帖》,諸體悉備,亦善畫山水蘭竹梅石。劉余佑,字中徽,號玉吾,明萬曆進士,累官工部侍郎。順治初降清,任兵部侍郎,順治五年起先後任過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順治十年再主刑部時受賄,被革職杖徙,不久死去,有《燕香齋文集》行世。 “三尚書石碣”主要是輯錄了王鐸和劉余佑給李化熙的信札。李化熙珍藏了王、劉二人的信札,並“倩善手上石”,看來主要是出於對其二人書法藝術的欽慕。就書法而言,“三尚書石碣”堪稱上乘佳作,特別是王鐸師法顏真卿、米芾,工行草書,筆力遒勁,剛柔兼濟,長於布白,曲盡書法之妙,頗受書法界推崇;從內容上看,“三尚書石碣”還從一個側面道出了部分降清的明王朝的孤臣孽子,政治上仰人鼻息,失意無聊,思想上遭人非議和良心自責的苦悶心情,故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