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葉湯

中醫方劑名

柏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為理血劑。具有溫中止血之功效。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之吐血。症見吐血不止,血色清稀黯淡,面色恍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脈象虛弱無力。

歌訣


柏葉湯為吐血方,馬通艾葉與乾薑,中焦虛寒血失統,寓寒於溫效力彰。

組成


柏葉,乾薑各三兩9g,艾葉三把3g
(《中醫治法與方劑》:側柏葉30g、炮乾薑6g、艾葉10g)

用法


水4杯,取馬通2杯,煎一杯服。如無馬通,以童便2杯,煎八分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中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之吐血。症見吐血不止,血色清稀黯淡,面色恍白或萎黃,舌淡苔白,脈象虛弱無力。

方義


方中側柏葉苦澀,微寒,其氣清降,能折其上逆之勢以收斂止血。乾薑辛熱,溫中止血;艾葉苦辛溫,溫經止血,二葯合用,能振奮陽氣以攝血。馬通汁能引血下行以止血。全方寒熱並用,陰陽互濟,相輔相成,而偏於溫中,為治療虛寒性吐血的代表方劑。

配伍特點


全方寒熱並用,溫中與清降并行,相輔相成,但以溫中止血為主。

運用


本方為治療虛寒性吐血之專方。以血色黯淡清稀,舌淡,脈虛弱為辨證要點。現在多用於上消化道出血,咯血,便血,女性月經量多,崩漏下血等臨床辨證屬中焦虛寒者。

加減化裁


1、若氣虛甚者,可加人蔘以益氣攝血。
2、兼嘔吐者,可加半夏、生薑以和胃降逆止嘔。
3、若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

使用注意


1、馬通汁即馬糞覺汁,臨床多用咸寒之童便代替,乾薑、艾葉用焦艾葉、炮姜炭止血效果更佳。
2、凡熱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附註


附方1柏葉湯

組成:側柏葉、當歸、生地黃、黃連、枳殼(麩炒)、槐花、地榆、荊芥、川芎各等份,甘草減半。
功用:清熱燥濕,活血止痛。
主治:腸癌,腹痛下血。
出處:《腫瘤方劑大辭典》

附方2柏葉湯

組成:槐花、川芎、側柏葉、艾葉、乾薑。
功用:溫經止血。
主治:吐血及痔瘡下血。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附方3柏葉湯

組成:當歸、側柏葉、生地、黃蓮、枳殼、槐花、地榆、荊芥、川芎、烏梅、甘草、生薑。
功用:涼血散風止血。
主治:腸風下血。
出處:《壽世保元》

附方4側柏散

組成:以本方去艾葉、乾薑,加人蔘構成。
功用:益氣攝血。
主治:下血,吐血,血如泉涌,口鼻皆流。
出處:《淡潦方》

附方5 四生丸

出處 《婦人良方》(柏葉湯加減組成)
組成: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各10g。
用法:可做湯劑,或搗汁飲。
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乾咽燥,脈弦數有力。

類方鑒別


柏葉湯與瀉心湯,二方都治吐血、衄血、咳血,但寒涼溫熱不同,瀉心湯治心肺實火,逼血上逆而為吐血、衄血;柏葉湯治心虛夾寒,陰陽不相守,營氣虛散,血逆錯行而為吐血,衄血。兩方一寒一熱,為治血兩大方法,不能混用。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原文:“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金匱要略心典》:“仁齋《直指》云:血遏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葯;然亦有氣虛協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此乾薑、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葯所能御者,故以柏葉抑制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也。”
《金匱要略論注》:“此重‘不止’是諸寒涼止血藥皆不應矣。吐血本由陽虛,不能導血歸經;然血亡而陰虧,故以柏葉之最養陰者為君,艾葉走經為臣,而以乾薑溫胃為佐,馬通導火使下為使。愚意無馬通,童便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