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祐國寺塔
建設於宋皇祐元年的鐵塔
祐國寺塔位於開封市區東北隅。建設於宋皇祐元年(1049),在開寶寺內故為開寶寺塔。明代改為祐國寺始稱祐國寺塔,又稱靈感塔、上文寺塔。塔上外壁為褐色琉璃磚,近似鐵色,故俗稱鐵塔。開封祐國寺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建成九百多年,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美稱。
開封祐國寺塔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基座及八棱方池因黃河泛濫埋淤地下。開封祐國寺塔現高五十五點零八米,塔外壁採用二十八種仿木結構模製琉璃雕磚砌成,磚上有飛天、五僧、菩薩、麒麟、降龍、伎樂、寶相花等圖案五十餘種;各層出檐以重抄計心五鋪作斗拱承托;底層東、西、南、北各闢一閨形門;塔心室內為疊澀拱形尖頂。唯北門設梯道可繞塔心柱盤旋至頂。餘三門均為八角小寶。二層以上每層開窗,一層南、二層西、三層北、四層東,依次上推為明窗,其餘皆假窗。可登臨眺望。塔頂為一蓮座,上置銅質寶瓶。內外壁緊密銜接,結構堅固,形成強有力的抗震體。
塔內無空室,僅有磴道穿塔身旋繞而上;在梯道所至之處的壁面開窗。螺旋式磴道將塔心柱和外壁緊密地聯成一體,形成了堅強的抗震體系。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無數次的地震、水患、兵火,至今仍自巋然不動,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傑作。順磴道可攀緣到塔頂,憑欄遠眺,古都開封的古城風貌盡收眼底。“鐵塔行雲”也是宋代以來形成的著名汴梁八景之一。
塔的底層每面闊為4.16米,向上逐層遞減。塔的第一層下段堙入土中,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澀數層,似為須彌座的上半部分。往上的塔身為八角砌圓柱,柱上為普拍枋。自第二層以上,每層都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圓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層。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磚,磚面隱起花紋。各層塔身寬度遞減,自第一層六朵遞減至第十三層出兩朵。因各層高度遞減,因此平坐鋪作第二層至第六層出兩跳,第七層以上僅出一跳。
最使人感到奇異的是,從外表看,鐵塔面面開窗,層層可眺。實際上並不如此。原來塔中心有一根自基至頂的粗壯的塔心柱,塔心柱周圍有一層琉璃壁磚,壁與柱之間用僅能容身的梯道連結,各層8面雖都有窗欞,但每層只有一面為明窗可供遠眺,其餘7面僅作窗形裝飾,稱做盲窗或假窗。這種做法使塔身更加堅實。
該塔在宋代和明清時多次維修,一九三八年遭侵華日軍炮擊,塔身第四至十三層嚴重損毀。後進行大規模維修恢復鐵塔原貌。塔西有接引佛殿,內置宋、金時代接引銅佛一尊高五點一四米,重約十二噸,亦屬珍品。寺院其它建築廢於清道光年間。1957年進行修葺,增添避雷設施,每層門洞新設鐵欄桿,開封祐國寺塔塔內第一層增置照明設備和扶手。
1961年3月,開封祐國寺塔被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