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糖

藥糖

藥糖熬制過程中加入了茶膏和多樣中草藥材,熬好出勺,倒在乾淨的青石板上,晾涼后搓拉成條,切成小塊的食療糖果。

藥糖起源於天津衛,是京津地區的傳統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它的原始配方多針對換季上火引起的常見雜症有顯著的食療保健作用,所以在換季時,近代天津人普遍食用,並俗稱為“藥糖”。

菜品特色


藥糖
藥糖
藥糖又稱“砂板糖”、“茶膏糖”、“茶糖”、“蘿蔔糖”、“梨膏糖”或“涼糖”等,有多個品種,是京津地區的傳統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原為宮廷中的葯膳食品,後來流傳到民間,由於它對經常發生的雜症或不適有著顯著的食療作用,所以在近代天津人們俗稱它為“藥糖”。
藥糖根據需要可加入中藥或保健植物成分,合食療養生、糖果為一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古老華夏食療文化的珍品。

天津

舊時,賣藥糖人胸前挎一階梯式玻璃盒子,約50厘米寬,上下3層,每層四五個小格。盒頂端有乾電池,中間有一小燈,兩側有絨制的龍形,名曰“二龍戲珠”。賣藥糖人將各味藥糖分格放於其中,手持鑷子,走街串巷高聲吆喝。所謂“藥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進了各種中藥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紅花、鮮姜、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條,再切成小塊。店前常常圍著許多人。1930年左右,串街走巷賣藥糖的逐漸多起來,肩上斜垮著一個大口玻璃瓶,用一隻大竹夾夾糖,不用手取,這就衛生多了。做這種生意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很少有上年紀的,邊走邊吆喝,聲音象膚板,合轍押韻,吆喝起來一套一套很動聽。
著名藝人
當年南市上權仙一帶有遠近聞名的李一香、王寶山、連化清、李傻子等賣藥糖人。
王寶山
王寶山還標有“雙笑牌”商標,以說為主,兼講些時事笑話,有不少食客圍之。
1913年即民國二年,南市的新化池澡堂附近,有一個中年人叫王寶山,擺攤賣自製汽水。王寶山到了晚年,推著一輛小車,步履蹣跚地在南市一帶串街叫賣。那時已經是老態龍鍾了。他賣藥糖還得打扮一番:頭戴一頂舊禮帽,身穿破舊西裝;內衣已泛黃黑色,套一雙不合腳的破皮鞋,還戴上一副舊金絲眼鏡,缺一支鏡腿,用繩拴好套在耳朵上。吆喝的聲音打著嘟嚕,含混不清,有時還搖幾下銅鈴鐺。不管倒哪裡都是一副裝瘋賣傻的滑稽像,從來沒看他笑過。不管到哪裡,都圍上一圈人,小車后還跟著一群小孩。可是他每天收車后就變樣了,見人打招呼,說話和平常人一樣,也到小酒館和朋友喝兩杯,划拳行令,有說有笑。這可能是當時社會謀生的一種宣傳方法吧。
他還有另一種賣糖的方式,賣糖前先表演車技:在空地上打個場子,圍滿一圈人時,他再騎著自行車表演,什麼“張飛蹁馬”、“童子拜觀音”、“金雞獨立”、“八步趕韂”等,常使觀眾爆發出陣陣的喝彩聲。表演完了,他一面用毛巾擦汗,一面賣糖。賣完糖,他又騎上車向另外的里巷去了。他到70歲左右還可以在車上立大頂,動作依然乾淨利落,穿著一身漂白褲褂,黑色綁腿帶,非常整潔。
連化清
連化清,住在西北城角城隍廟衛安公所旁邊。他也是串街叫賣。連化清賣藥糖前先說《三國》或《聊齋》,至熱鬧關鍵處突然停講,開始賣藥糖,大家急著聽,便紛紛買藥糖,藥糖賣完了再講。另外,連化清還以雜技、車技表演等招徠顧客。
天津老公所和藝人李傻子
1928年,南市三不管形成,天津民間慈善醫療服務機構天津老公所在藥糖的技法基礎上,研製了茶膏糖。
1929年,天津老公所關閉。老公所藥糖的技法由張德喜、戲法藝人快手劉和武藝人李傻子(原名李寶祿,北京天橋民間藝人,自1928年在天津南市賣武藝)繼承。其中,李傻子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南市一帶形成了較高的影響力,1964年一開春兒,三不管就取締了,李傻子也離開了那裡,居無定所的到處賣藝。1964年收關門弟子龔益德。在其徒弟龔益德的努力下,藥糖文化沿襲至今。
1935年前後,在南市“三不管”市場內,有一個中年婦女擺攤賣藥糖。攤後面就是她的住房,門口設一口糖鍋,一條長條凳,桌上擺著中草藥。他一邊熬糖配料,一邊用流利的天津話講解每一味葯的功能,吹噓她的藥糖的妙用,信口開河,漫天胡謅。甚至連黎元洪都愛吃她的藥糖,每月派人來買,一買就是幾十塊錢的。圍觀的人都被她吸引住了。他手、口不停,可是從來不撩眼瞧人。
還有一種推著小車的,車上鐵籠內裝著兩個小松鼠,車一停,兒童們就圍過來,小松鼠能隨賣糖人的指揮做各種動作,非常有趣。賣的是“茶膏糖“,做成葫蘆形,分黑白兩色,白的貴一些,味道也好一些。
近代賣藥糖吆喝
新鳳霞的《苦澀童年》中的傻二哥是賣藥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講究:“賣藥糖啊!……橘子、香蕉、痧葯、仁丹、蘿蔔、青果、鴨梨敗火。吃塊糖消愁解悶兒,一塊就有味兒。吃塊藥糖心裡順,含著藥糖你不困。吃塊藥糖精神爽,勝似去吃‘便宜坊’。吃塊藥糖你快樂,比吃包子還解餓……”
天津藥糖在販售的過程中,有的賣藥糖的用大秧歌的調子填上詞吆喝,形成了特有的歌唱式吆喝風格,吆喝講究氣口,猶如唱曲,似兒歌一樣動聽。根據記載有兩個版本:
“買的買來捎的捎,賣藥糖的又來了,吃嘛味有嘛味,菠蘿香蕉,橘子蜜柑。”
“買的買,稍的稍,賣藥糖的又來了……橘子薄荷冒涼氣兒,吐酸水兒呀,打飽嗝,吃了我的藥糖都管事兒,小子兒不賣,大子兒一塊!”這是傳統相聲《叫賣圖》的相關記載。

歷史淵源

近代,砂板糖在京津地區廣為流行,常見於老北京的天橋及護國寺、白塔寺、隆福寺、土地廟的廟會和天津南市三不管。
舊時北京賣藥糖的,當時有一個很有“名氣”、外號兒叫“大兵黃”的,出生在南城的天橋兒附近。據史料記載,“大兵黃”本姓黃,因為清末在張勳部隊里當過兵,所以有了這麼個外號兒,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在天橋戲院邊兒上賣藥糖。他大高個兒,留著辮子,戴著緞子瓜皮小帽,黃緞馬褂,白襪履鞋,背著個大口袋裡邊裝著藥糖。“大兵黃”不練把式也不吆喝,而是整天站在那裡一邊破口大罵,一邊賣藥糖,今天罵韓復榘、明天罵張宗昌、後天又罵段祺瑞。因為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百姓們恨透了這些軍閥,所以有很多人天天圍著他聽,以解心頭之怨。“大兵黃”也因為罵街罵出了名兒,成為“天橋八怪”之一。
自1955年至2001年,在北京幾乎不曾面世,僅在天津南市等地區有售藥糖。

做法


藥糖有多種加工方法,常見的加工步驟如下:
先將糖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熬至濃稠;
將食物或藥物先行加工。對於花生、芝麻、核桃一類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切碎或研粉備用。對於人蔘、黃芪等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或中草藥,要先煎煮成汁備用;
將加工好的食物或葯汁趁熱和入糖內,攪拌均勻,可繼續煎敖至起絲狀時停火;
隨後將熬好的糖汁倒入事先塗有植物油的搪瓷盤中,晾晾後用刀劃成小塊食用。

營養價值


熱量,(2483.30千卡),維生素B6,(0.14毫克),蛋白質,(14.00克),脂肪,(21.32克),泛酸,(1.00毫克),碳水化合物,(559.24克),葉酸,(105.00微克),膳食纖維,(7.40克),膽固醇,(18.60毫克),維生素A,(319.40微克),維生素K,(750.00微克),胡蘿蔔素,(1.88微克),維生素p,(175.00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3.15毫克),維生素C,(5.50毫克),維生素E,(1006.94毫克),鈣,(345.00毫克),磷,(172.50毫克),鉀,(810.50毫克),鈉,(13.50毫克),鎂,(124.50毫克),鐵,(17.55毫克),鋅,(1.66毫克),硒,(1.68微克),銅,(1.25毫克),錳,(0.48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