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佺

中國內地男樂手

張佺,1968年出生於甘肅蘭州。童年和少年時代在甘肅和青海的農村度過,深受西北民間音樂的影響。曾做過長途汽車售票員、油漆工,並曾在四川,西藏,廣東,浙江等地的歌舞廳樂隊做樂手。

個人履歷


張佺
張佺
1995年至2003年在野孩子樂隊
2004年移居雲南。
2006年,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西藏等地進行了“在酒吧,在村莊,在街上,在路上”的‘遠行’系列個人巡演。
2007年獨立發行束河現場錄音《遠行》,在上海杭州等地延續‘遠行’系列個人巡演。
2008年,‘黃河謠’系列個人巡演。
2009年,‘我的南方’系列個人巡演。
2009年10月21日,我的南方”——張佺2009秋季巡演深圳站。
2010年5月21日,北京麻雀瓦舍文藝匯演中心,張佺四季如歌——北京音樂會。
張佺
張佺
現在主要使用的樂器是冬不拉口琴,演出曲目包括重新演繹早期作品、民歌翻唱和近期創作的冬不拉口琴音樂。
2020年7月15日,張佺等九位音樂人發布音樂合輯《九曲》。

個人其他信息


張佺
張佺
野孩子樂隊,是從蘭州走出去的一支超牛的地下樂隊,曾經參加過國外的很多音樂節的演出,他們的音樂植根於大西北,他們的歌聲里訴說著最淳樸的人民生活。野孩子樂隊是由小索和張佺在1995年成立的。他們都是甘肅蘭州人。小索曾在蘭州建築工地上聽過民工唱歌,體會到歌唱作為一種力量可以支撐艱難的生活。張佺的童年是在甘肅和青海的農村度過。
他從土地上勞作的農民那兒學會了用自然的聲音歌唱生活的快樂憂傷。當兩人一起作音樂時,這些來自大西北的音樂形式,如信天游、花兒,還有秦腔,都成為他們音樂語言的組成部分。1995年,小索和張佺在杭州成立了野孩子樂隊,他們返回大西北沿著陝西和山西境內的黃河徒步一個月,傾聽並參與農民和牧人的歌聲,後來去北京發展,並使“野孩子”成員發展到五人,除小索和張佺,還包括張瑋瑋(手風琴,小打,和聲),李正凱(貝司),和陳志鵬(鼓)。他們創作了大約30首歌,卻只單獨發行一張唱片“咒語”和兩張現場演唱錄音。2004年,主唱小索因患胃癌離開了人間,這個團體也因此散了,現在的張佺定居在雲南,他從昆明出發,途徑成都,蘭州,西寧,格爾木等地最終再回到昆明,這一路上他走到哪裡就把野孩子樂隊所倡導的音樂理念帶到哪裡。張佺不太提過去野孩子的事,這種沉默是對好兄弟的一種懷念,越是想念越是藏在心底。

黃河謠


張佺
張佺
新浪娛樂訊“黃河的水不停的流,流過了家流過了蘭州……”每次張佺、張瑋瑋(微博)、郭龍三人演出到最後,都會清唱這首屬於家鄉蘭州的歌兒作為結束。而就在昨晚的蘭州金城劇院。三人唱起這首《黃河謠》的時候格外嚴肅而莊重。黃河就在一公裡外日夜奔流,月亮依然照在鐵橋上,台下他們的父母親人和從白銀專程趕來看他們的中學同學們散落在下900個觀眾中間。這是“首屆蘭州城市民謠音樂節”上最動情的一幕。很多家鄉的歌迷不禁唏噓:“野孩子”終於回來了!
9月18號張佺、張瑋瑋、郭龍三人從各地回到蘭州,在連續三天緊張的排練之後,昨晚帶來了《野孩子》、《消失》、《眼望著北方》、《早知道》、《你可知道》等11首的野孩子時期的歌曲,這些用冬不拉,口琴,手風琴和手鼓從新編排的版本,更加內斂嚴謹。當天正是野孩子已故樂隊成員小索的生日,三人特意兗州了小索曾經寫的演奏曲《小馬過河》紀念這位遠去的朋友。而之前張瑋瑋和郭龍也如《白銀飯店》、《兩個兄弟》等屬於自己的作品。和野孩子時期的作品一樣,這些歌曲也深受蘭州本土風俗文化的影響,帶著孤絕而浪漫的氣息。
在西北這邊神奇土地上,又何止長出了一個野孩子?作為此次“蘭州城市民謠音樂節”的演出嘉賓,來自寧夏的趙牧陽同樣給人帶來了動人心魄的震撼和驚喜。這位中國搖滾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鼓王”如今在銀川過著低調神秘的日子,他彈一把三弦唱秦腔,高亢蒼涼的嗓音,自由隨性的彈撥吟唱,讓“民謠”更有了貼近土地與靈魂的質感。正如在場的蘭州作家韓松落所說:“的歌像棵老梅樹。”
而作為蘭州本地的歌手,李建斌也做了一個乾淨漂亮的開場,不僅演唱了《草木一生》專輯中的經典作品,還與吉他手王彬合作了一首老布魯斯演奏曲,旋律動人。作為蘭州本地的音樂推動者,李建斌經常在蘭州的酒吧演出並組織演出,所以當蘭州的文藝青年才台上看到他第一個出場的時候,都發出了會心的一笑。在這邊土地上,正是有了這些心中充滿熱愛的人,我們才能,“走過生活,並聽見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