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薛明月的結果 展開
- 薛明月
- 薛令之
薛明月
薛明月
薛令之(683~758),字君珍,號明月先生,長溪縣西鄉石磯津人(今福安溪潭鎮廉村),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開閩第一進士,史稱薛公“文章破閩天荒”,不浹辰而周聞天下。唐玄宗開元中,官至左補闕兼東宮侍讀。著有《明月先生集》、《補闕集》,均已佚。今存詩六首,擇其三首。
薛令之,長溪縣西鄉石磯津人(今福安溪潭鎮廉村),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開閩第一進士,史稱薛公“文章破閩天荒”,不浹辰而周聞天下。唐玄宗開元中,官至左補闕兼東宮侍讀。著有《明月先生集》、《補闕集》,均已佚。今存詩六首,擇其三首。
(一)草堂吟
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
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
春日溪頭垂釣歸,花笑鳥啼芳草綠。
猿鶴寥寥愁轉深,攜琴獨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誰知妙,子期能說宮商調。
魚未成龍劍未飛,家貧耽讀人皆笑。
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熟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男兒立志需稽古,莫厭燈前讀書苦。
自古公侯未遇時,蕭條長閉山中戶。
按:〈1〉靈山谷,唐咸通元年改靈穀草堂為靈岩寺,位於今溪北洋城山村后。〈2〉猿鶴,《太平預覽》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3〉子期,即鍾子期。晉大夫伯牙使楚,舟泊漢陽阻風雨,伯牙援琴悲歌,隱樵子期路過,一曲《高山》,子期嘆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又一曲《流水》,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遂二人知交。不久,子期英華早逝,伯牙斷琴以祭,後人引為知音。〈4〉稽古,查考古代道理,研究古時史實。〈5〉蕭條,寂寥冷落。
(二)太姥山
揚舲窮海島,遠勝訪神山。
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返。
東甌冥漠外,南越渺茫間。
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
按:〈1〉《太姥山》為今存閩詩人詠景第一首。《中國旅遊文化大辭典》:相傳堯時有老母種蘭山中,后羽化成仙,因名太母。又傳漢武帝時,東方朔奉命為天下名山授名,因激賞其奇麗景色,題“天下第一山”,列為三十六山之首,並改名太姥。……“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2〉東甌,溫州。〈3〉容成子,葛洪《神仙傳》謂或稱容成子,字子黃,道東人。曾棲太姥山煉藥,后居崆峒山。壽二百歲。《列仙傳·容成公》載稱:
“容成公者,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牝。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髪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云老子師也。”〈4〉刀圭,《抱朴子內篇‧金丹》:並毛羽搗服一刀圭,百日年壽五百歲″。韓愈《昌黎集‧寄隨州周員外詩》:金丹別後知傳得,乞取刀圭救病人″。丹藥異名。
(三)自 悼
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飯澀匙難綰,羹浠著易寬。
無以某朝夕,何由保歲寒。
按:〈1〉自悼,自己傷感。
附:
唐玄宗幸東宮,見此龍顏遜色,索筆題詩其側,“啄木口嘴長,鳳皇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先生遂託病還鄉。先生辭世后,肅宗嘉其廉,赦其鄉曰“廉村”,其水曰“廉水”。後人有詩云:“不是先生清節在,此溪何以得廉名。”詩中“苜蓿”,後代詩文引以為士子官卑家貧之熟典,蘇軾:“羞對先生苜蓿盤。”又,明寧德崔士召《朝旭堂訪薛明月故里》:“補闕清班翰墨林,蕭蕭苜蓿想遺音。……請看故里廉溪畔,山自孤高水自深。”明福安蘇陽劉中藻《廉溪舟中》:“完態煙雲一葉收,盤中冷亦何求?廉溪風節清如許,且與黃花訂晚秋。”朱熹之父朱松《題薛補闕故居》;清雍正七年安微籍福安知縣方士模之《廉村懷古》:“高懷那復戀朝簪?冷落東宮苜蓿吟。身隱不須倉廩栗,歲寒方見老臣心。閑花飄盡春山晚,野鳥啼殘海樹陰。惟有開元舊明月,夜來還照碧溪深。”當見地因人傑而靈。
廉嶺孤樹
“廉嶺孤樹”市西南,溪潭鄉溪北至石嶺,可達縣城,俗稱“馬山嶺”即嶺,“嶺因薛明月先生名。中有古樹,百尺無枝,霜皮溜雨”,鄉人視為龍門之桐,孔明祠前之柏。
今是從陽泉(陽尾)作船過渡對面,依小路可直達溪潭,溪北洋。此景之孤樹據老人所說,不長葉子像棵枯死之樹卻年年看長。現午後好多的人在此路登山煅煉。
“赤岸城”這個地名,在中國歷史古籍上,以為是仙家之地,如古所云“赤岸,玄圃”。玄圃即神山所在的地方。《七發》詩云:“凌赤岸彗扶桑”。扶桑,日出的地方。與李白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詩云:“赤岸水與銀河通”。太姥山腳,東海之濱,有牛郎崗遺跡,晉代傳說由此乘槎能達銀河。在唐玄宗年代薛明月就以“苜蓿長闌干”的詩句,憤激了唐玄宗,其後隱居太姥山南的赤岸城,有五言律一首詠太姥山:“揚靈窮海島,選勝訪神仙。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還,東甌溟漠外,南越渺茫間。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薛令之,字明月,唐代福建第一位進士,閩人以詩賦登弟自令之始。開元中歷左補闕,侍太子講讀與賀知章並侍東宮。薛明月的詩賦李白是耳熟的。有一段文案轟動當朝,時李林甫,不愜於太子,宮僚冷落,令之欲諷明皇,題壁云:“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明皇覽后不悅,援筆題曰:“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於是謝病徒步歸隱太姥山南赤岸。明皇知道其家貧,令有司資以歲賦。令之量口受賜,傳為美談。肅宗即位,以舊德召令之,令之已逝矣,因敕名其鄉曰廉鄉,水日廉溪。(唐·《薛令之外傳》)這些事件李白不可能沒有聽聞,所以李白才在他的記夢詩中寫道“勢拔五嶽掩赤城”。所以著名考古學家游壽才說“赤岸城的歷史,比州、府要早得多”。在太姥山南的考古發現中,還出土了一方夏公所立的“赤岸城”碑。古云:“赤城霞起而建標”,太姥山南的赤岸城今名為霞浦。
三國以後,一些著名道士相繼入閩修鍊,如左慈、葛玄、介琰等,隱居在閩東。東晉南度年代,中原士族南遷,鄭隱、鄧泊元、王鉉甫、褚伯玉、葛洪等也先後入閩,隱居太姥、霍童等名山勝地一帶修真。道教的“神仙”思想與閩地的神話傳說及越人的巫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出不少道教俗神,如武夷君、太姥、控鶴仙人等,《武夷山志》:“皇姥、神星之精,來居武夷,能呼風檄雨,乘雲而行”,就如唐薛令之所言太姥仙蹤常往返如清風一樣,故古閩越之地多天姥山,天姥山是先民心中的山。這些神仙故事就成了李白“夢遊”詩的基本素材,關於這一點原注者也提到兩晉時許多道士隱居“天姥”附近,但對歷史本源的認知有誤,從另一側面說明了天姥應是更在南面的太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