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鎮隆鎮的結果 展開

鎮隆鎮

廣東省信宜市轄鎮

信宜市鎮隆鎮總面積80.5平方千米(2017年),轄21個村(居)委會截至2020年11月1日,鎮隆鎮常住人口為42104人。是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先後獲得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鎮、廣東省文明鎮、廣東省體育先進鎮、茂名市文明鎮、茂名市先進文化建設十大示範鎮等光榮稱號。2009年,鎮隆飄色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歷史上的南扶州、竇州、信義縣、信宜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鄉鎮概況


鎮隆鎮位於廣東信宜市南部,是粵桂兩省、兩市(信宜市、高州市)交界處,北距信宜城區18公里,南距茂名市75公里,207國道南通高州、化州,北達信宜、廣西,是信宜市南部的中心城鎮和交通門戶。鎮內土地平坦、四季氣候暖和,物產豐富,盛產深薯、蒔菇、香蕉、荔枝、龍眼、塘魚、山地雞等,是中國金牌荔枝“鑒江紅糯”生產基地和信宜市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基地。該鎮小城鎮建設已具備一定規模,是高州、信宜交界處集市貿易的集散地,是信宜市南部的中心城鎮和交通門戶;建成昌耀、文明門垌和古聖垌三大開發區及竇州市場、興隆市場和昌耀市場;建成水泥硬底化公路86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標,成為信宜市“鄉村水泥路第一鎮”。鎮隆歷史悠久,物華天寶。現存有省級文物古迹清朝大洪國王宮(又名學宮),茂名市級文物古迹明朝建築紅樓(文明門)以及冼太夫人廟、古書院群、溫泉吐玉等明朝、清朝和民國時期的一批古建築群、景點景觀。

歷史沿革


鎮隆鎮[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
鎮隆鎮[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后屬信宜縣。該鎮是著名的僑鄉,古稱“竇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析懷德縣地置扶南州及信義縣,州治及縣治設在這裡,直至1952年,今保留有古城遺址。鎮隆古城,迄今已有1370多年歷史,古城的建築多建於元明清代,具體位置在今鎮隆鎮八坊村,東江、西江交匯處。大應嶺聳峙其前,登高山屹立其後,左鳳崗,右榜嶺,遠挹山光,近吞水色。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6月26日,信宜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鎮隆鎮常住人口為42104人。

文化


美食特產

五楞子鴨
楊桃在信宜叫五楞子。
五楞子鴨
五楞子鴨
粵西卻有一道名菜是個中異類,它就是茂名信宜鎮隆最出名的楊桃焗鴨。要做成這道楊桃焗鴨,材料是最重要的。楊桃焗鴨里的楊桃,可以用新鮮楊桃,也可以用楊桃干,但做出來味道最正宗的,當然是用信宜的酸楊桃,酸楊桃又酸又甜,特別開胃。而鴨子最好是選用農家散養的田鴨,那種在田間和水塘邊吃小蟲、雜魚長大的田鴨,個子不大但肉質結實。而鍾先生告訴記者,他家的鴨子是從一個養牛場收購來的,牛場主人把養牛的牧草割來餵鴨,從來不用飼料,養出的鴨味道也特別好吃。
楊桃焗鴨的做法並不複雜。輔助材料還要姜、蒜、蔥、辣椒、香菜、生抽、老抽、鹽、糖、花生油等。而酸楊桃分為兩部分處理,一部分填進鴨肚,一部分放在外面備用。
比較正宗的做法是,燒熱鍋放油,先放入蒜頭、楊桃爆香,然後放鴨、放生抽,加入適量水、糖、醋、鹽,水的分量要浸到鴨的三分之二位置,待煮沸后,用中小火慢慢焗。等鴨子熟透,濃郁的香味傳入鼻中,就可以斬件上盤了。

民俗介紹

飄色
鎮隆明珠飄色
鎮隆明珠飄色
每逢元宵佳節或重大喜慶活動,在廣東茂名信宜市鎮隆鎮大街小巷,都會舉行飄色巡遊,吸引了四鄰八鄉村民前來觀看,就連旅居海外鄉親也回鄉一睹為快。
信宜飄色緣於何時已無從考究,但當地藝人有這樣一種說法: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在粵西一帶,當時由於禁演粵劇,粵劇藝人就想出了將粵劇某個片斷製成造型,在元宵節時由人抬著巡遊歡慶,並漸漸地流傳下來。從歷史源頭說,飄色也是農民祈求神靈鎮邪去病保平安,企盼豐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動。飄色造型的題材多取自於歷史典故和傳說中的故事以及人物,多表現農民的揚善懲惡、安居樂業、傳頌英雄、鞭撻惡人的樸素願望。可是,由於社會變遷,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少當地年青人已不知飄色為何物,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八十年代初信宜飄色得以拯救恢復。
信宜飄色藝術它原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某些代表性情節場景,如“唐僧取經”、“桃園結義”、“貂蟬拜月”等,後來逐步滲入舞蹈、雜技造型,凌空漂浮,如“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大鬧天宮”等,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飄色造型逼真,撲朔迷離,讓觀眾嘆為觀止,深受民眾喜愛。每年春節至元宵前後或喜慶節日,在粵西一帶巡迴表演,長盛不衰。
十八飄色
二00五年,信宜飄色,以《普天同慶》、《蟠桃仙景》、《鳳凰展翅》三板飄色參加廣東省首屆飄色大賽,獲一等獎。
2006年,為了參加在廣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信宜飄色打破飄色的製作傳統,創作出長寬至七米、高六米,凌空飛出十八人的大型飄色《歡樂神州》。信宜獨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難度飄色,以其飄體龐大、氣勢磅礴和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信宜十八飄甫一在廣州亮相,就以其恢宏大氣、技藝高超而獲得滿堂喝彩,在來自全國十六個省二十八支飄色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此次展演的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一致認為,十八飄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堪稱中國民俗一絕。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公布,信宜飄色榜上有名。2008年,在廣州沙灣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民間飄色藝術展演中,信宜飄色《大展宏圖》,以一根色梗凌空飄出20多個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色仔”,色梗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轉等高難度技巧,再奪金獎。
看信宜飄色最大的亮點就是“色仔”、“色女”,他們裝扮和演示的水平、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的水平,因此,每次不管是受邀出外巡遊還是在鄉村巡遊,“色仔”、“色女”都精挑細選,並不是誰想當就能當。“色仔”、“色女”就是百里挑一的,年齡在7至9歲,容貌俊俏,精靈乖巧,還需有一定的表演天份。
飄色的核心是色梗的製作,色梗是支撐“色仔”、“色女”的支架,一般用鋼枝製成,巧妙利用力學原理,做到“色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並巧妙地安排好“色仔”、“色女”的藝術結構造形分佈。
“飄色”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在不同地區有飄色、抬閣、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種名稱。表演者站在被稱為“色櫃”的小舞台上,以巡遊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處就在於演員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看不見的色梗支撐,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花燈慶年例
花燈慶年例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民俗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每年正月十七日的鬧花燈是信宜鎮隆六雙村一年中最為隆重最為熱鬧的日子。
鎮隆鎮[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
鎮隆鎮[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
鎮隆六雙村是信宜唯一流傳有隆重鬧花燈習俗的地方,據當地老人說,鎮隆六雙村流傳的鬧花燈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當地的村民承傳著從每年的年初六便開始家家戶戶趕製燈式不一、各式各樣的花燈。文革期間,花燈曾一度被禁止,1978年改革開放后鬧花燈活動再次活躍起來。每年從正月初六后,六雙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各出奇招,圍繞“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為主題製作花燈,滿村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直到正月十七晚上達到高潮。是晚,從村頭到村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百花燈、桃花燈、富貴燈、長壽燈、織夢燈、風鈴燈等等,吸引著眾多觀燈的群眾。
正月十七的“觀燈”和“鬧燈”已經成為當地民間群眾自發的重要的民俗活動。
六雙花燈
六雙花燈
鎮隆六雙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民間手工藝品。六雙的花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考究,形狀大方而高雅,外觀引人而著稱。在鬧花燈之夜,還可看到懸於村頭的植物燈、禽獸燈、字謎燈等等,在這些花燈的橫面上,有書法,有繪畫,色彩繽紛,頗為誘人。6公里多的花燈陣,熱鬧而壯觀,在夜色襯托下,如舞動著的又時時變幻莫測的銀龍,圍繞全村游一圈,所用時間2個多小時,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們蜂擁觀賞,嘆為觀止,目不暇接。
2013年2月:六雙花燈獲得廣東省第二屆花燈節金獎。
據悉,信宜市鎮隆六雙村花燈製作已有387年花燈史,每年年宵節,各家各戶都製作花燈慶年宵,並把自家製作的花燈集中起來,在村子里巡遊,祈望新年風調雨順,新年行福運。六雙村曾榮獲茂名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燈)稱號,花燈作品在廣東省第二屆花燈文化節花燈評獎中榮獲金獎。

獲得榮譽


2002年,該鎮被定為省273個中心鎮之一。2004年被列為全國1887個重點鎮之一,先後獲得“全國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鎮”、“廣東省文明村鎮”、“廣東省體育先進鎮”、“茂名市文明鎮”、“信宜市五星文明城鎮”等光榮稱號。於2012年該鎮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

旅遊


鎮隆古書院位於信宜市的鎮隆鎮,那裡有嶺南地區罕見的古建築群,集中了一批頗有特色的保存完好的古書院。鎮隆建城於公元621年,從那時起到1952年,它一直是信宜縣城的所在地,在唐貞觀到宋熙寧的430多年中,它還作過竇州州府。雖然它的輝煌時期己經過去,不過,它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吸引中外旅客的好去處。聽這裡的老人說,可惜的是這裡的古城牆拆掉了。環繞鎮隆古鎮的古城牆非常有建築特色,正因為它的雄偉壯觀,抗日戰爭時,為防止日本鬼子的飛機前來轟炸時古城牆過於醒目,容易讓飛機辨認出目標是縣城,縣政府於是下令將這古城牆一米不留地拆得乾乾淨淨。
在鎮隆,古色古香的建築到處可見。古老的牆面由於風化水蝕而斑駁陸離,石柱也已經布滿了苔薛。我們走在鎮隆的小街小巷上,宛如在翻看著一頁散發著古墨味道的歷史。
文明門
文明門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即1813年,取“青雲路上構傑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后形成世俗,凡官宦履職調任和民間婚嫁喜慶都經此門出人,而喪葬之類事情則要迴避此門。文明門最初為廟宇式建築。民國年間,城門上還設有土炮,於每天正午鳴響報時。建築式樣為仿宮殿式,紅牆碧瓦。

學宮

學宮,也稱孔廟,顧名思義,無論如何稱呼都明白這是做學問的地方。學宮建於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現仍保留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欞星門外的牆上,尚存一碑,碑上依稀可辨有“官員在此下馬”的字樣,這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重。這學宮也叫“大洪國府”,裡面有一段血雨腥風的故事。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三水人陳金缸率領的起義軍佔領了信宜縣城,也即是當今的鎮隆。陳金缸自封為大洪國南興王,定都信宜,把這學宮改為王宮。後來陳金缸手下的元帥鄭金決定降清,便在元帥府設下鴻門宴,席上勸陳金缸接受清朝的招安。陳不肯,破口大罵鄭。於是,鄭下令部將把陳劈死在這王宮裡。這段故事就寫在學宮的牆上。鄭金後來當了清朝水師提督,60歲時得到慈禧太后賜的一個“壽”字和翡翠雕白菜,極盡富貴。

李廷樞公伺

李廷樞公伺,是為紀念信宜知縣李廷樞所建。李廷樞於康熙四十一年即1702年就任信宜知縣,他為官清廉,死後身上僅有幾塊銀元。這在那個“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盛行貪官污吏的年代,他的廉潔奉公真是難能可貴,信宜的老百姓非常感念他,不僅自發籌資將他的屍體運回江蘇無錫老家,還於次年捐資修建了這座李廷樞公詞。這公祠還叫做“三斗米公祠”,說的是一天上午,一位老農民挑了三斗米去坪上賣,路上忽聞知縣李廷樞病歿,他將米擔丟在路邊,趕到鎮隆給李大清官奔喪去了,黃昏才回來,一看那三斗米竟還在,可見當時的社會真是路不拾遺。己顯破爛,但李知縣的清正廉潔形象永為後人敬仰。
1300多年作為一縣首府的歷史,為鎮隆留下了國內十分罕見的由13所書院組成的古書院群、7個公祠等一批古建築。這座起風書院,已有300年的歷史。被稱作“考棚”,過去這裡竟是考秀才的地方。至民國十五年,成信宜縣黨部所在地,書院前樓擴建成西式樓宇,書院因此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

古書院群

古書院群:鎮隆古城歷代都是粵西南地區的治學中心,各地學子云集,歷代名人輩出,極大地促進了粵西南地區的政治和文化教育發展。古書院群以學宮為中心,分佈四周,錯落有至,井然有序,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鳳書院,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為生童治學之所,並設有廊廡號會,作考試取士之地,稱之“考柵”;隴西書院,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廣東省勤商學院遷此辦學,開設會計、銀行、工商管理三個學系;黎照書院,相傳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劉伯深夜閱讀書籍,油盡燈枯之際,有老者點燃黎木拐杖照明因而命名“黎照書院”,其意深遠,激勵後人;顧廷樞公祠,為紀念清朝知縣李建樞清康嚴明、大治信宜而建,引出路不拾遺“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間故事。等等。

鳳崗春曉

鳳崗春曉,在鎮隆鎮天后街。山崗高165米,與信宜古城隔江相望,其形狀像展翅的鳳凰投飲於江,故名鳳崗。春日,登山眺望,春光如畫,江景城貌,給人以“千層樹影凝春色,一帶溪光動曉煙,鳳崗如畫城如錦,幾度登臨未忍還”之感,故稱“鳳崗春曉”。

溫泉噴玉

信宜境內有溫泉三處:一處在鎮隆鎮古城南門外東、西江匯合處;一處北界鎮西江河畔;一處在新寶鎮白龍村。在古城南面者即八景之一的“溫泉噴玉”。

石洞仙蹤

石洞仙蹤,位於鎮隆鎮俊耀村皓巒山。山高470多米,山上有一洞,洞中有石床,可坐10多人,洞中有石筍如林,清泉汩汩從石間流出至洞外200多米處匯成小溪,溪中有石船,故稱石船坑。相傳昔有二叟,偉服綸巾,數至石洞內,俄失所在,故稱“石洞仙蹤”。

冼太廟

冼太廟位於鎮隆鎮八坊村大路街,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坐西北向東南,佔地400平方米。該廟為中軸線廟宇建築,三進格局。原先前座為大殿,正中供奉冼夫人塑像,左右排列四個卿相塑像;中座為閣廳;後座為妝樓;廟內雕欄畫棟,巧奪天工。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大洪國南興王陳金曾以該廟作“迎賓館”,禮賢下士,廣招四方英雄好漢,故又稱“招賢館”

登高山

登高山舊稱鳳凰渚,位於廣東省信宜市鎮隆鎮八坊村北面,該山明清時期為官紳、文人、墨客在重陽節登高之所,故名登高山。

文物古迹

現存省市級文物古迹有大洪國王宮、紅樓、古書院群、冼太廟、中山公園、七個公祠、兩家公館及信宜舊八景中的“溫泉吐玉”、“石洞仙蹤”、“鳳崗春曉”三景。該鎮有十多個熱氣騰騰的泉眼,高溫達70C。該鎮交通暢達,國道207線一級公路貫通南北,實現了村村通水泥硬底化公路,村村通行動電話;建設了昌耀、文明門垌和古聖垌三大開發區及竇州市場、興隆市場和昌耀市場。鎮隆鎮大力修建由行政村到自然村的水泥硬底化公路,實現水泥硬底化公路到村到戶,已完成村道建設的有白梅村、德喬村共11公里,投資達180萬元。在建的有八坊村、林沖村、龍登村、俊昌村共12公里,投資達220萬元。